跳至內容

李廉仲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李廉仲(?—1638年),字公清,號墨源,山東青州府諸城縣人,明朝政治人物。

生平

[編輯]

崇禎六年(1633年)癸酉科山東鄉試第七名舉人,崇禎十年(1637年),登丁丑科會試第二百二十名,廷試三甲一百四十六名進士。都察院觀政,十一年二月授北直任丘知縣[1],本年冬十月清兵至,與卸任未走的前知縣白慧元共力守城。十一月初九日,清兵攻城,李廉仲身冒矢石,死於城牆下(一說縋城而逃,死於城下)[2],城破後,父士驥、母張氏、弟乾生、子廷魁皆遇害。兄李沖斗(或作弟李芳仲)聞變,徒行千餘里,覓其屍於南城壕氷中,得之,胸背數處皆帶箭矢,乃收斂而歸。代任知縣石可章上奏疏請恤典,工部給事中誣廉仲縋城假死,恩典不下[3]

家族

[編輯]

曾祖李進〔庠生〕,祖李紹〔庠生〕,父李士驥。

參考

[編輯]
  1. ^ 《崇禎十年丁丑科進士三代履歷》:李廉仲,曾祖進〔庠生〕,祖紹〔庠生〕,父士驥。墨源,詩四房,丙辰十二月二十日生,諸城縣人,癸酉七名,會二百二十名,三甲一百四十六名,都察院觀政,戊寅二月授北直任丘知縣。
  2. ^ 《欽定勝朝殉節諸臣録》:任邱知縣白慧元,清澗人,以鐫秩未行。崇禎十一年,大兵下任邱,新令李廉仲縋城遁,慧元極力拒守,城破,一門俱死。
  3. ^ 《諸城縣誌》:李廉仲,字墨源,世居古城,崇正六年鄉試第二,十年成進士,十一年授任丘知縣,制行清潔,民多賴之。是年冬大兵至,城陷,廉仲及父士驥、母張、弟乾生、子廷魁皆遇害,後志雲廉仲身冒矢石死於城下,上官為申請題奏,蒙允褒獎未果,而明史忠義傳載白慧元為任丘知縣,崇正九年以守城功行取,會與大閹有隙,摭其罪於帝,逮治之,未行,大兵已抵城下,乃與代者李廉仲共守,無何廉仲縋城遁,與後誌異。兄沖斗聞變,徒行千餘里覓其屍於南城壕氷中,得之,胸背數處皆帶矢,乃斂而歸。沖斗曾拜疏請恤,王鴻緒明史稿作廉仲弟芳仲,所載亦與後誌異。沖斗從弟射斗,見一行傳。子廷瑗。廷瑗字玉林,康熙十七年舉於鄉,時母楊年七十餘,廷瑗性孝,一試禮部,不復往,惟日承歡膝下以為常。母憂服除,年逾六十,謁選授臨汾知縣。俗疲悍多逋賦,廷瑗力別其弊,不數月,民爭輸,巡撫噶聞其廉明,欲薦之,旋以疾歸,卒年七十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