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拜占庭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羅馬帝國
Imperium Romanum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展示拜占庭帝國疆域變化的動態圖片

東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相對於西部的西羅馬帝國)分離出的政權;其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故其滅亡後西歐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國。然而其國祚一千餘年期間仍自稱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ía Rhōmaíōn)、公民皆自認為羅馬人(中古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 轉寫:Rhōmaîoi),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三大洲的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時期稱其為ㄌㄧㄣˇ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東羅馬帝國雖然文化上有變化,但名義上就是原羅馬帝國存續下來的政權。主流觀點之一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另一主流觀點認為,395年最後一位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標誌東羅馬帝國的開始。德國東羅馬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分治)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紀年。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標誌。 (閱讀全文……

特色條目

聖索菲亞大教堂,現名阿亞索菲亞清真寺,是位於現今土耳其伊斯坦堡的宗教建築,有近一千五百年的漫長歷史,因其巨大的圓頂而聞名於世,是一幢「改變了建築史」的拜占庭式建築典範。

索菲亞在希臘語裡的意思是神聖智慧,希臘語全名是「Ναός τῆς Ἁγίας τοῦ Θεοῦ Σοφίας」,解作「上帝聖智教堂」,教堂供奉在正教神學裡的耶穌。大教堂稱為「聖索菲亞」(Ἁγία Σοφία),是特別獻給天主聖智的那一位,即為耶穌基督。這種對耶穌的稱呼可能源自使徒保羅對基督的描繪,哥林多前書1:24 「但在那蒙召的,無論是 猶太人、 希臘人,基督總為神的能力,神的智慧。(Σοφία)」。

在該教堂佇立的地點曾經存在過兩座被暴亂摧毀的教堂,公元532年拜占庭皇帝查士丁尼一世下令建造第三所教堂。在拜占庭雄厚的國力支持之下,由物理學家米利都的伊西多爾及數學家特拉勒斯的安提莫斯設計的這所教堂在公元537年便完成了其建造。剛竣工時的聖索菲亞大教堂是正教會牧首巴西利卡形制的大教堂,在1519年被塞維亞主教座堂取代之前聖索菲亞大教堂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教堂.

相關人物

狄奧多拉拜占庭帝國查士丁尼王朝皇帝查士丁尼一世妻子皇后。和丈夫查士丁尼大帝一樣,她也被東正教教會封為聖人紀念日為11月14日。

狄奧多拉的名字在希臘語中的意思是「上帝的贈禮」,她出生於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的一個具有賽普勒斯血統的希臘家庭,處於拜占庭社會最低的階層,父親阿卡修斯是賽普勒斯本地人,是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競技場內的馴師;母親是舞女兼女演員,名字沒有記載。

她有天生過人實務智慧,與查士丁尼共同為保守古舊的政權加上新動力。532年的尼卡暴動中,城堡大火,亂軍逼近皇宮之際,查士丁尼差點要棄皇宮逃命,狄奧多拉令他恢復勇氣。她拒絕逃命——宣布準備殉身與皇宮共存亡。因為她的堅定,暴亂終結,而查士丁尼的政權得以保存。

548年狄奧多拉死後,查士丁尼失去賢內助,變得意氣全失、優柔寡斷。而查士丁尼晚年的政策轉變也頗有可能跟狄奧多拉之死有關。

主題

相關專題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