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像破壞運動指8世紀到9世紀之間東羅馬帝國間關於聖像崇拜問題的爭論,以及其中數位皇帝所推行的相關政策。從726年皇帝利奧三世頒佈禁止偶像崇拜法令為開端,至843年幼帝米海爾三世統治時期,攝政皇后提奧多拉頒佈反對破壞聖像的尼西亞法規為止,持續了117年。外表看起來只是破壞偶像主義的興起,但深層目的是要打擊東西教會分裂前的羅馬教會與希臘教會在境內的發展。另一方面,國內貴族一直垂涎教會的土地,希望藉以沒收教會財產。
380年,狄奧多西一世頒佈法令打擊異教信仰,以確立基督教的國教地位,大量民族宗教傳統和地方神話因此被整合到教會的神話中。然而,由異教皈依基督教的信徒,不習慣崇拜沒有形象的神;同時,許多曾為異教製作偶像的藝術家和工匠開始轉為基督教會服務,教會的藝術風格因而受到羅馬既有的藝術風格的影響,描繪的形象趨向栩栩如生。在4到5世紀時期,教會在地下墓穴的繪畫和集會所的壁畫中,採用了一些象徵性的符號和形象來代表基督。
在7世紀以前,東方和西方的教會中出現許多基督、使徒、聖徒、和殉道者的圖像崇拜,東方大多都是平面的圖像,而西方的教會大都是雕像,這些圖像是為了使在基督的真理上未受教育的人可以學習、思想的方式,但不久人們將這些的圖像當做是守護神一樣,將他們圖像上剝落下來的着色之物摻和於聖餐的餅酒之中,亦被視為把這些圖像當成偶像一樣的崇拜,而有關於圖像的爭辯是爆發於8世紀而延長到9世紀。
總體而言,利奧三世推行運動是因為人民對當時奢華教會的不滿,要求簡化宗教儀式,取消聖像崇拜,教會地位崇高及財富雄厚,帝國政府想利用破壞聖像抵抗修院的勢力,因而藉由認為聖像就是聖經上所說的偶像,有違宗教原則的指責,發動毀壞聖像運動。
「馬其頓人」巴西爾一世,東羅馬帝國皇帝(867年-886年在位),馬其頓王朝的建立者。他被認為是拜占庭歷史上最重要的皇帝之一。他所建立的王朝是拜占廷帝國的全盛時代,見證了帝國的軍事擴張和文藝復興。
巴西爾一世生於拜占廷帝國的馬其頓軍區,他因此得到外號:「馬其頓人」,其父母均為農民。後來君士坦丁堡牧首福細阿斯一世為已成為皇帝的巴西爾編造了一個高貴的世系,聲稱他是古代亞美尼亞王室阿爾沙克王朝的後裔。
巴西爾在童年時代被入侵馬其頓的保加爾汗克魯姆擄到了保加利亞,直到836年才逃回拜占廷境內的色雷斯。在返回帝國後,他曾給皇帝米海爾三世的一個親戚狄奧菲利齊斯當馬夫。在這期間他去了希臘城市帕特拉,在那裏獲得了一位富有的貴婦人的青睞,因此得到一大筆財產。不久,他因在摔跤比賽中表現突出而受到米海爾三世的注意,被米海爾授予皇帝護衛的工作,從此便飛黃騰達。
巴西爾詭計多端,野心勃勃。為了攫取更大的權力,他開始設計陷害皇舅、凱撒巴爾達斯。米海爾三世對巴西爾極為寵信,絲毫沒有懷疑他的意圖。在獲得皇帝的默許後,866年4月21日,巴西爾在進攻克里特島前的閱兵儀式上刺殺了巴爾達斯。巴西爾於是取代巴爾達斯成了帝國宮廷中最有權勢的人物,並於當年5月26日被宣佈為共治皇帝。然而,米海爾的反覆無常導致兩人的關係迅速惡化。867年,當米海爾三世轉而寵幸另一個廷臣時,巴西爾刺殺了米海爾,奪取了皇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