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拜占庭帝國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東羅馬帝國
Imperium Romanum
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

展示拜占庭帝國疆域變化的動態圖片

東羅馬帝國羅馬帝國於公元286年實行東西分治後,於原帝國東部(相對於西部的西羅馬帝國)分離出的政權;其被當時的西歐世界視為有別於古羅馬的新政權,故其滅亡後西歐學界普遍稱之為拜占庭帝國。然而其國祚一千餘年期間仍自稱羅馬帝國拉丁語Imperium Romanum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Ρωμαίων中古希臘語Βασιλεία Ῥωμαίων 轉寫:Basileía Rhōmaíōn)、公民皆自認為羅馬人(中古希臘語Ῥωμαῖοι 轉寫:Rhōmaîoi),而非「拜占庭人」或「希臘人」。帝國位於歐洲東南部,領土曾包括三大洲的亞洲西部非洲北部,是古典時代中世紀歐洲歷史上最悠久的君主制國家時期稱其為ㄌㄧㄣˇ

關於帝國的起始紀年,歷史學界仍存有爭議,最根本的原因還是因為東羅馬帝國雖然文化上有變化,但名義上就是原羅馬帝國存續下來的政權。主流觀點之一認為,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建立新羅馬羅馬帝國政治中心東移,是東羅馬帝國開始的標誌。另一主流觀點認為,395年最後一位統治整個羅馬帝國的皇帝狄奧多西一世的去世,標誌東羅馬帝國的開始。德國東羅馬學者斯坦因以戴克里先皇帝即位(284年;這位皇帝首次將羅馬帝國分為東西兩半分治)為東羅馬帝國的起始紀年。其他觀點分別以476年(西羅馬帝國滅亡)、527年(查士丁尼一世登基)、7世紀(希臘化開始)和8世紀(希臘化完成)為東羅馬帝國起始的標誌。 (閱讀全文……

特色條目

阿拉伯-拜占庭戰爭是公元7世紀到11世紀發生在阿拉伯帝國拜占庭帝國之間的一系列戰爭。戰爭從穆斯林阿拉伯人的擴張開始,經過四大哈里發伍麥亞王朝等時期,到11世紀中期結束。公元7世紀三十年代阿拉伯人從阿拉伯半島(今沙烏地阿拉伯)開始的急速擴張使得拜占庭很快損失了南部的一些省份(埃及、敘利亞)。在之後的五十年裡,伍麥亞哈里發多次襲擊小亞細亞,兩次威脅到拜占庭帝國首都君士坦丁堡,並占領了阿非利加地區(今突尼西亞一帶)。公元718年,在第二次君士坦丁堡之圍中戰敗後,阿拉伯人的攻勢沒能延續下去。阿拔斯帝國時期多次交換停火協議的情況下,雙方關係趨於緩和,但衝突仍然存在。在阿拔斯和地方統治者的支持下,幾乎每年都有軍事襲擊。這種僵持的狀況持續到公元10世紀。戰爭的最初幾個世紀裡,拜占庭帝國總是處於被動防守的狀態。為避免與穆斯林在空曠的地帶發生正面衝突,拜占庭帝國更願意撤退到防守堅固的要塞當中去。在約740年後,拜占庭帝國才開始打反擊,但阿拔斯王朝能利用對小亞細亞巨大而有毀滅性的入侵來實施報復。隨着公元861年後阿拔斯王朝的衰落,拜占庭馬其頓王朝時的國力有所強大,戰勢逐漸逆轉。在公元920年到976年這大約五十年間,拜占庭帝國終於打破了穆斯林的防守,重新奪回了北敘利亞與大亞美尼亞地區。戰爭的最後一個世紀主要是拜占庭帝國與法蒂米王朝在敘利亞邊境上的戰事,但邊境線卻一直沒有太大變化,直到1060年後塞爾柱突厥人的到來。穆斯林在這場戰爭中開始使用海軍。從公元650年開始,地中海便成為戰場。地中海裡的島嶼和海岸邊的港口等聚落時常有軍事衝突發生。穆斯林在9世紀末10世紀初占領了克里特島、馬耳他島和西西里島之後,取得了地中海的制高點,使得他們的艦船可以輕易地到達法國、克羅埃西亞等地的海岸,甚至能到達君士坦丁堡周圍。

相關人物

海倫娜·坎塔庫澤娜拜占庭皇帝約翰五世的皇后。

海倫娜是約翰六世·坎塔庫澤努斯之女。1341年安德洛尼卡三世去世後,年幼的皇子約翰五世·帕里奧洛格斯繼位為拜占庭皇帝,約翰六世則作為攝政職掌帝國政務。此後約翰六世發動內戰以期奪得皇位,最終雙方於1347年修好,約翰六世承認約翰五世為共治皇帝。作為修好的見證,約翰六世將女兒海倫娜嫁給約翰五世。不過和平僅維持了數年,在貴族的幫助下,她的丈夫約翰五世於1354年親政,她的父親則被迫退位。

1376年,海倫娜之子安德洛尼卡四世推翻了他父親約翰五世的皇位,並將他的兩位弟弟狄奧多爾、曼努埃爾和他父親一同關入牢中。海倫娜曾想居中調解,然而未果。1379年三人從牢中逃出,安德洛尼卡四世認為是海倫娜所為。在奧斯曼蘇丹穆拉德一世威尼斯共和國的幫助下,約翰五世重新奪得皇位。安德洛尼卡四世被迫逃到加拉塔,並將他母親海倫娜以及海倫娜年邁的父親約翰六世與兩位姊妹作為人質。當1381年約翰五世與安德洛尼卡四世簽訂和約後,她回到了君士坦丁堡。1391年丈夫約翰五世去世後,海倫娜成為了一名修女,並最終於1396年逝世。

主題

相關專題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