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病毒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欢迎来到病毒主题!

SV40病毒
SV40病毒

病毒是无法独立生长复制、仅能在宿主细胞中复制的小型病原体,广泛分布于地球上所有生态系动物植物真菌细菌古菌等所有生物皆会被病毒感染。第一个被发现的病毒是烟草镶嵌病毒,由马丁努斯·威廉·拜耶林克于1899年发现并命名,迄今已有超过6000种类型的病毒得到鉴定。

病毒由遗传物质DNARNA)和蛋白质衣壳组成,有些病毒还具有脂双层构成的包膜,衣壳形状常见者有螺旋形与正二十面体等,还有较复杂的复合型(如感染细菌的噬菌体)。病毒的大小一般仅有细菌的百分之一,介于10至300奈米间,大多无法以光学显微镜观察,而需使用电子显微镜巴尔的摩病毒分类系统将病毒基于遗传物质种类和复制机制分为七种。

许多病毒可感染人类而造成疾病,包括感冒流感水痘艾滋病SARS等疾病皆是病毒感染所致,不同的病毒的致病机制各异。疫苗接种抗病毒药物可以预防、治疗部分病毒的感染。病毒的具体起源过程仍未知,目前对此有许多假说,分别认为最早的病毒可能来自退化的小型细胞、从生物基因组中跳脱的DNA或RNA元件、或在细胞生命起源以前就已经出现。

精选病毒

麻疹
麻疹

麻疹病毒是造成麻疹病原体,属副粘病毒科麻疹病毒属。麻疹是儿童常见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其传染性很强,以皮丘疹发热呼吸道症状为特征。若无并发症则愈后多良好。不同国家的麻疹病毒的基因型互不相同,所产生的疫情也存在很大差异,在2000年美国澳大利亚的麻疹已经得到有效控制,但在发展中国家仍是儿童死亡的一个主要原因。在天花灭绝后,WHO已将麻疹列为计划消灭的传染病之一。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是麻疹病毒慢性感染所致的并发症。

病毒感染

H
H

艾滋病(AIDS)是一种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造成的疾病。HIV以人体的免疫系统作为攻击目标,在没有任何治疗手段介入的情况下,艾滋病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将逐渐被HIV摧毁,直至丧失几乎所有免疫能力。临床上一般将艾滋病分为四个阶段:急性感染期、潜伏期、症状期,以及典型AIDS发病期。在HIV的急性感染期,大部分感染者不会出现明显症状,但也有部分感染者出现类似流感的症状。HIV急性感染阶段后,艾滋病进入潜伏期,这一时期感染者仍然不会出现明显症状。艾滋病的潜伏期长度介于数月到20年之间。最后,HIV感染者的免疫系统几乎被HIV摧毁,艾滋病进入症状期(发病期),几乎失去所有免疫力的患者将很快死于感染或恶性肿瘤

HIV是一种逆转录病毒,主要传播方式包括血液传播、母婴传播,以及性传播。此病毒以人体免疫系统中的CD4+ T细胞为攻击目标。在急性感染阶段,HIV通过gp41英语gp41gp120英语gp120组成的复合体侵入CD4+ T细胞,导致CD4+ T细胞的数量开始下降。侦测到HIV存在的免疫系统很快会作出反应,杀死大部分的HIV,令CD4+ T细胞的数量几乎恢复到正常水平。但HIV病毒通过高频率的突变,最后能逃过免疫系统的追捕,转为潜伏状态。在HIV处于潜伏状态的潜伏期,CD4+ T细胞的数量持续下降。最后,当CD4+ T细胞数量下降到极低水平、HIV病毒上升到一定水平后,艾滋病也随之进入症状期。没有CD4+ T细胞辅助的后天免疫系统几乎失灵。

至今艾滋病的传播仍未受到有效控制。联合国2018年进行的统计表明,全世界有3,790万名HIV感染者、每年大约有77万人因艾滋病而死。其中,大约有2,060万名HIV感染者生活在东非地区与南部非洲。截至2019年底,全球已有3,270万人死于艾滋病,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目前的研究表明,引起艾滋病的HIV大约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起源于西非地区。目前,随着抗艾滋病药物的发展,在得到妥善治疗的前提下,艾滋病感染者的预期生存期已得到很大程度的延长。

疫情

1918年流感大流行也被称为西班牙流感,是于1918年1月至1920年12月间爆发的不寻常致命的流感大流行,造成当时世界人口约四分之一的5亿人感染,大约造成了全球2000万至5000万人死亡(各方估计值在1741万至1亿人之间),使其成为是人类历史上致死人数最多的流行病之一、仅次于黑死病。此次大流行是由甲型H1N1流感引起的两次大流行中的第一次;第二次是2009年H1N1流感大流行。 一般流感暴发通常死亡的是幼童及老年人、或是免疫功能低下的患者,但本次流行事件死者最多的却是青壮年。科学家为此大流行的高死亡率提供了几种可能的解释。一些研究显示本病毒致死的原因是因为引起细胞素风暴,导致自体免疫系统过度反应。因此免疫力最强的青壮年反而最容易引起强烈的免疫反应而死。另一方面,2007年的分析发现,病毒感染没有比以前的流感毒株更具侵略性。然而,营养不良、医疗营地和医院拥挤不堪以及恶劣的卫生情况,促进了二重感染病毒。这种重复传染通常经过使用长期的临死所卧之床,而杀死大多数感染者。

精选图片

孟加拉国拉希马·巴努是世上最后一位自然感染天花的患者。

图片来源:Stanley O. Foster (1975)

语录

艾莉森·乔利英语Alison Jolly

推荐条目

相关新闻

世界各国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示意图

2月26日:进行中的2019冠状病毒病疫情已在全世界造成超过1亿1000万人染病,其中超过250万人死亡。WHO

2月18日俄罗斯阿斯特拉罕州有七人感染甲型流感病毒H5N8亚型(均无症状),此为首次发现H5N8感染人类的报导,过去认为此病毒株仅感染禽鸟,去年便造成大量鸡只遭到扑杀。WHO

2月14日几内亚东南部的城镇古埃凯英语Gouécké爆发新的埃博拉病毒疫情,共有7人确诊。 WHO

2月7日刚果民主共和国北基伍省再度爆发埃博拉病毒疫情,有1人确诊感染。 WHO

2月4日肯亚裂谷热疫情自去年11月爆发以来已造成32人感染,其中11人死亡。 WHO

11月21日:治疗2019冠状病毒病复合型单克隆抗体REGN-COV2 抗体组合英语casirivimab / imdevimab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紧急使用授权英语Emergency Use Authorization,用于12岁以上的轻度至中度患者,本月稍早FDA已授予另一种单克隆抗体Bamlanivimab英语Bamlanivimab紧急使用授权。 FDA 1, 2

11月18日刚果民主共和国赤道省埃博拉病毒疫情正式宣告结束,此疫情于去年6月爆发,共造成130人感染,其中55人死亡。 UN

你知道吗?

传记

石正丽(1964年-),河南西峡人,为中国女性病毒学家。石正丽领导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WIV)的新发传染病研究中心的生物安全4级(BSL-4)实验室。SARS事件暴发后,石正丽亲自带领研究团队,在全国各地调查蝙蝠栖息洞穴,采集各类蝙蝠样品做病毒检测,寻找SARS病毒踪迹。2013年将成果发表于《自然》杂志,为SARS蝙蝠起源提供了最为有力的证据。COVID-19疫情期间,由于其蝙蝠冠状病毒的研究成果,她在大众媒体中以“蝙蝠女侠”的身份出名。

防治

麻疹腮腺炎德国麻疹混合疫苗(MMR)是预防麻疹腮腺炎风疹(德国麻疹)的疫苗,由三种疾病病毒的活性减毒性病毒混合而成,是以注射的方式施打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最早是由莫里斯·希勒曼默克药厂时所研发。

最早特许的麻疹疫苗是在1963年问世,在1968年出现了改良版的疫苗。腮腺炎疫苗及风疹疫苗分别是在1967年及1969年发明的。1971年时这三种疫苗合并为三联疫苗,也就是麻腮风三联疫苗。麻腮风三联疫苗在1971年获得美国的许可使用,在1989年开始引入第二剂的施打。自从1970年代出现的最原始版本起,麻腮风三联疫苗开始在世界各地广为使用,已在超过六十个国家使用,数量超过五亿剂。

麻腮风三联疫苗一般是给儿童施打的疫苗,第一剂一般是在一岁时施打,在入学前(大约四到五岁)会再施打第二剂。第二剂是为了小部分(约2至5%)施打第一剂后对麻疹还无法完全免疫的人施打,使其建立免疫力,不过施打疫苗的时程会随各国而不同。

分类

病毒的子分类

主题

任务

维基专题与相关主题

相关维基媒体计划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