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餅
外观
别称 | Taiyang bing |
---|---|
类型 | 薄餅 |
上菜顺序 | 甜點 |
起源地 | 台灣 |
发明者 | 神崗林家 |
主要成分 | 麦芽糖 |
460 千卡 (1926 千焦) |
台灣語言寫法及拼音 | |
---|---|
漢字 | 太陽餅 |
注音 | ㄊㄞˋㄧㄤˊㄅㄧㄥˇ |
台語白話字 | thài-iông-piáⁿ |
台語羅馬字 | thài-iông-piánn |
太陽餅,是一種甜餡薄餅,一般內餡是麥芽糖,源起於台中市神岡區社口一帶林家崑派的麥芽餅,是台灣台中市的點心,為中臺灣的名產之一。太陽餅名稱並未註冊商標,以致後來同業的店家皆可使用此名。太陽餅形狀近似圓形,餅皮酥而易碎,以麥芽糖為內餡,可作為搭配濃茶之茶點。早期製作的尺寸比較大而多會切塊,近年來出現較小的太陽餅以方便食用。
由來
[编辑]最初是台中人的地方小茶點,經過多次改良後成為太陽餅;
- 原型為酥餅,由崑派餅店出身的魏清海師傅加以改良而成為現在的太陽餅,最初僅為兼職販賣亦沒有特定名稱,後來被太陽堂聘請時由老闆林紹崧命名為太陽餅並打出名氣
- 由以前的酥餅(以豬油製作)演變而來,將傳統酥餅中的餡心改為以麥芽糖及奶油為主的糖餡,因此又稱「麥芽餅」,傳統酥餅是以前作為提親及婚嫁喜慶的囍餅,因此又稱「帶路餅」,但由於後來也常用來款待訪客的點心,因此演變為台灣的伴手禮首選。
- 原本只是地方上的名產,因適逢縱貫鐵路通行之便,藉由車上販售將知名度傳到全台,進而成為台灣特色名產。
- 大友食品於西元2000年起,將太陽餅推廣至量販店、便利超商等現代通路、國際機場販賣部、國道服務區販賣部銷售, 並外銷至美國、加拿大、澳洲、新加坡、馬來西亞和中國大陸。太陽餅由知名的「台中名產」,搖身一變成為國際知名的「台灣名產」。
太陽餅店舖
[编辑]著名老店:
- 元明商店:於1855年林家先祖以賣麥芽餅(太陽餅舊稱)起家,1949年開設元明商店並改良豐原的麥芽餅,第一塊太陽餅是出現於早期的元明商店[1],原本在台中北屯開設,後來因應商圈整頓幾年前移址到自由路商圈,標榜的是最早開始製作販賣這種「酥餅」店家的傳承,遂稱為「太陽餅創始店」。
- 1855年,神岡林家開賣以麥芽餅(原味太陽餅舊稱)。
- 1890年,由林振芳於豐原成立「崑派餅店」(今位於神岡社口)。
- 1949年,由林家後代林能水與郭元明於台中北屯開設「元明商店」。
- 1953年,宗親林紹崧成立「太陽堂」。
- 2002年,林震東擴大經營,創新研發心型太陽餅。[2]
太陽堂餅店:神崗出身的林紹崧與林何秀眉夫婦於1953年創辦太陽堂本店於繼光街民權路口旁,1958年繼光民權路口大火後遷至自由路二段,傳到第二代林義博接手。第一代老闆欣賞改良的新型麥芽餅,並替這種麥芽餅命名為太陽餅,乃為餅名的起源與打響知名度的推手。
- 1958年,太陽堂遷至台中市自由路二段23號後,請顏水龍設計商標、包裝與店內設計(包含著名作品《向日葵》),甚至太陽餅口味也曾經給予建議[3]。
- 2012年5月13日,第二代林義博因肺癌病重加上後繼無人,於是傍晚在店門外貼出公告,決定退休結束營業[4]。
- 2012年8月4日,在林義博同意下,由前台中市議員莊乃慧與原店師傅取得商標,在三民路一段與民生路口(國立臺中科技大學民生校區旁)重新開張[5][6],隨後林義博於8月14日因肺癌病逝於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7]。
- 2012年9月16日,重新開張的太陽堂餅店出現股東糾紛,匆匆結束3星期的營業,又搬遷至中區自由路二段51號宏信大藥局旁,並更名「新太陽堂餅店」,而原先三民路一段與民生路口的店更名「23號太陽餅店」。
另外還有下列幾間:
- 一福堂餅店:1958年一福堂創辦人陳周財於大墩梅枝町(今台中市竹廣市場中正路上)開創以糕餅專賣的「一福堂菓子舖」,以兼具傳統糕餅與日式和菓子特色的手工糕餅。1950-1960年間藉由火車兜售太陽餅。1964年研製出「檸檬餅」,成為台中受歡迎的糕餅之一。2019年,採用台灣南投紅茶粉製作奶茶餡與特殊配方改良珍珠,成功研發出「珍珠奶茶太陽餅」。2020年12月,位於繼光街民生路口的創始店失火。
- 太陽堂老店:1954年開業,由雷家三兄所打造的太陽堂並註冊商標,但跟太陽堂創辦人並無直接關聯,其太陽餅技術由魏清海義子林祺海傳授。
- 阿明師老店:魏清海義子林祺海和魏三子魏建三創辦,標榜的是「魏清海」傳承;曾經在太陽堂老店25號當過學徒。
魏清海太陽餅老店:魏建三之子魏郁奇創辦,標榜的是「魏清海」的直系傳承;魏郁奇於2013年底因經營不善,積欠廠商貨款而在自己的車上燒炭身亡,老店隨之關閉。[8]- 九個太陽:由多家太陽餅業者合資設立,店名意喻「后羿射下的九個太陽」和「店內有九名師傅」。
- 嘉味軒:因太陽花學運中意外的插曲而聲名大噪,暱稱為「琪琪太陽餅」。
關聯社會事件
[编辑]「太陽花」學運
[编辑]2014年3月23日晚間,在行政院副秘書長蕭家淇任內發生323佔領行政院事件,3月24日清晨警方強制驅離完成後,行政院人員開始整理被破壞的內部空間並評估毀損情形。當日蕭進入辦公室檢視毀損情形後,表示:「桌上的太陽餅被吃掉了,屏東的蛋糕被吃了,冰箱的飲料被喝了,還有抽屜裡頭的零錢也被偷了。」經過初步清查,有陳列在院內的藝術品被破壞,原本要送給同仁的3大箱太陽餅被搬走1箱,此外辦公室1名員工放在抽屜的1000元現金也被偷[9]。事後支持佔領行政院的民眾發動合購3000顆太陽餅寄到行政院[10],蕭家淇表示感謝,但不會接受,並呼籲寄給弱勢團體。太陽餅遭到拒收退回後,部分送給在立法院前靜坐的學生和民眾。[11]此事件意外帶動台中太陽餅業績,使太陽餅業者感謝蕭家淇帶動生意。
食品安全事件
[编辑]- 2014年9月5日,衛生福利部食品藥物管理署表示,強冠公司收購自「屏東郭烈成工廠」所回收榨過的廢油和餿水油,以33%劣質油混合67%豬油,出廠成「全統香豬油」油品,多家知名下游廠商皆中標使用強冠公司黑心油品[12]。
- 2014年9月7日,根據台中市衛生局調查,位於台中市東山路太陽堂食品公司坦承,於3~8月從忠興食油行進貨509桶「全統香豬油」餿水油,至今已賣出8000多盒、約12萬個「問題」太陽餅[13][14][15]。
參照
[编辑]注釋
[编辑]- ^ 元明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簡介.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 ^ 元明商店,歷史傳承. [2015-08-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5-09-25).
- ^ 張瑞楨. 戒嚴封太陽花 25年不見天日. 台中: 自由時報. 2012-05-13 [2012-08-0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7-19).
- ^ 張菁雅. 太陽餅老店 太陽堂吹熄燈號. 台中: 自由時報. 2012-05-13 [2015-09-03].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3-09).
台中市自由路二段廿三號的太陽堂餅店,是內行人會去買的知名老店,負責人林義博昨天傍晚在店門口貼出紅紙公告,決定從五月十三日起停業。
- ^ 郝雪卿. 老師傅出馬 太陽堂餅店復活. 台中: 中央通訊社. 2012-07-19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22).
今年5月台中市知名太陽堂餅店無預警關門,前台中市議員莊乃慧等3名股東邀集老店9名老師傅再出來傳承手藝,易地重新開張。
- ^ 郝雪卿. 重起爐灶 太陽堂餅店試賣. 台中: 中央通訊社. 2012-08-03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05).
前台中市議員莊乃慧等人取得太陽堂餅店負責人林義博的首肯,使用原店名,再網羅原來餅店的9名老師傅,在三民路與民生路口重起爐灶。
- ^ 郝雪卿. 太陽堂老闆病逝 各界惋惜. 台中: 中央通訊社. 2012-08-14 [2012-09-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8-17).
中國醫藥大學附設醫院證實林義博的死訊,院方表示,林義博因為肺癌末期於7日從院外轉到中國附醫住院,今天下午2時病逝,由家人陪伴以救護車送回自由路的店址。
- ^ 蕭鈺燁、林品鑫. 太陽餅第3代輕生 老店悲劇收攤. 台中: 中華電視股份有限公司. 2013-12-27 [2015-08-28].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3-10).
台中名產太陽餅,年產值有11億,這麼一塊大餅,讓在地餅店都說自己是真正的老店,但有太陽餅祖師爺封號的阿明師魏清海,他的第三代傳人,也就是他的孫子,卻疑似經營不善,積欠廠商貨款,日前在自己的車上燒炭身亡。
- ^ 蕭家淇怨太陽餅被偷吃 網友買1500顆:就讓他吃個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NOWnews.2014-03-24
- ^ 蕭家淇怨「太陽餅被偷吃」 網友怒合購3千片塞爆政院. ETtoday新聞雲. 2014-03-24 [2014-03-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 ^ 謝佳珍. 蕭家淇不接受太陽餅 籲寄弱勢. 中央通訊社. 2014-03-25 [2014-03-27].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3-26).
- ^ 謝文華、洪臣宏、楊菁菁、楊雅民、錢利忠、蔡亞樺.餿水油風暴席捲全台 235廠商中槍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4-09-06
- ^ 地溝油下肚/台中東山路太陽堂隱匿 12萬個太陽餅早下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三立新聞網.2014-09-07
- ^ 張菁雅.傳統太陽餅中鏢 太陽堂願提供退貨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自由時報.2014-09-07
- ^ 鄭敏玲、鮮明.【更新】太陽餅業者隱匿未報 12萬個餅吃下肚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蘋果日報.2014-09-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