维基专题讨论:热带气旋
熱帶氣旋使用最佳路徑的取捨
[编辑]當氣象機構發佈最佳路徑,熱帶氣旋路徑圖會被更新至最佳路徑的狀態,可是最佳路徑往往不完整(2016年熱帶風暴燦都即為一例。此路徑圖缺少大部分溫帶氣旋部分。)現在建議不依再佳路徑,避免出現不完整的路徑圖。——Morgan Siu(對話|貢獻) 2017年5月13日 (六) 02:29 (UTC)
提議描述熱帶氣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統一採用氣象歷史
[编辑]發現中文維基百科上的熱帶氣旋條目,用來描述其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有的採用氣象歷史,而有的採用發展過程,而熱帶氣旋發展過程的定義是一個熱帶氣旋到其最後一次巔峰的過程,並不包含消散過程,所以按照此定義,熱帶氣旋的形成至消散之段落標題採用發展過程為不恰當,既然有部分是採用氣象歷史,故提議全部採用氣象歷史。學生會書記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19日 (四) 12:28 (UTC)
- 請問「熱帶氣旋發展過程的定義是一個熱帶氣旋到其最後一次巔峰的過程,並不包含消散過程」這個定義的來源是?-游蛇脫殼/克勞棣 2017年10月19日 (四) 13:47 (UTC)
- @克勞棣:我去查了一下發展的定義,確實是進步、變強,而衰弱非發展的定義之一,故熱帶氣旋的發展過程段落應僅敘述到最後一次巔峰為止。學生會書記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20日 (五) 12:24 (UTC)
- (+)支持:薇子就是想到這點,所以自己主編的條目都是這樣寫。謝謝閣下提出!--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0日 (五) 13:55 (UTC)
- (+)支持,但數量可能有點大了...--PatrollerAAAA(討論|留名) 2017年10月20日 (五) 16:36 (UTC)
- (+)支持:但整理需時...--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21日 (六) 00:56 (UTC)
- (+)支持:在近期已針對不同的主編條目採取此類的編輯手法。--🍫|📖留言 2017年10月21日 (六) 01:50 (UTC)
- (-)反对:天蓬君所說並非全對。例如我們會說「事情的發展」,而那件「事情」可以是壞事。另外亦有習慣問題,建議西太風暴條目用「發展過程」,其餘用「氣象歷史」。--M.Chan 2017年10月21日 (六) 09:59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習慣問題不是理由。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其他洋域本質無異,為什麼要有分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1日 (六) 10:23 (UTC)
-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M.Chan 2017年10月25日 (三) 09:45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進步』變化」。--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51 (UTC)
- 「发展是事物从出生开始的一个进步变化的过程,是事物的不断更新。是指一种连续不断的变化过程。」--M.Chan 2017年10月25日 (三) 09:45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習慣問題不是理由。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其他洋域本質無異,為什麼要有分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1日 (六) 10:23 (UTC)
- 說明,數量可以用機器人解決,(先講這幾天我沒空)如過幾天仍大多數支持,煩請擁有機器人帳號的維基人協助。學生會書記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31日 (二) 14:27 (UTC)
- (:)回應@林天蓬:依目前這樣的狀況來看,算是有共識產生嗎?--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日 (三) 15:35 (UTC)
- 還需要一些支持才算有顯著的共識(支持至少占80%,至少8個支持)。學生會書記歡迎參觀缺乏關注度博物館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1月9日 (四) 08:22 (UTC)
- 請R96340、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11 (UTC)
- (+)支持:「氣象歷史」一名並無不妥,可避免爭議。--Win. M. 2017年11月9日 (四) 13:15 (UTC)
關於美國氣象機構在各洋域之熱帶氣旋強度級別
[编辑]
美國氣象機構(包括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國家颶風中心)一般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其中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另外在西北太平洋使用如{{TC scale old}}此強度級別,但北印度洋和南半球洋域同樣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監測,習慣上仍是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稍早在2016年颱風洛坦此條目當中,有些用戶由於強度級別稱呼爭議而發生編輯戰,一方以等級名稱為「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為由,主張應使用「n級颶風」;另一方則認為各洋域稱呼熱帶氣旋的習慣名稱不同,主張在西北太平洋應使用「n級颱風」。
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在西太平洋,JTWC在颱風以上只有颱風和超級颱風,不過在此網站,亦會顯示1-5級颱風。--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2日 (四) 16:14 (UTC)
- (:)回應@B dash:在西北太平洋,二套強度級別系統是否能混用,如「四級超級颱風」?--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7 (UTC)
- 個人認為問題不大,傾向(=)中立。--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3日 (五) 00:06 (UTC)
- 是絕對不行,兩套標準根本不同,「4級超級颱風」這怪物是甚麼?說到底都是當初的模板設定和風暴條目一開始已經寫錯,把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SSHS)強加於JTWC的分級制上,到今日我都不知找誰算帳。我明白很多氣象愛好者都喜歡以SSHS作對照,但其實在2015紅霞競逐優良條目時已談過了,因為SSHS不是西北太平洋採用的制度,所以根本沒「X級颱風」這回事,要對比就只能寫「相當於SSHS之X級颶風」。事實上我們都已經「見有就改」,但總被某些用戶回退,這樣的話何時才會完成修正?更遑論那些仍未把「JTWC升格為X級颱風」改正的舊條目⋯⋯對,我知道要改就得全部改,但總不能指望一個人去負責修改所有條目吧?——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6日 (一) 09:06 (UTC)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CIMSS和優利的網頁上出現了SSHS又從何解釋?另外,維基的路徑圖一律以SSHS作圖,在西北太平洋上亦一樣。如果此討論串有共識出現,並且納入之後預定設立的格式手冊上,薇子將同意以共識結果來協助修正。--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09 (UTC)
- @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Typhoon Lionrock、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煩請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43 (UTC)
- SSHS跟JTWC在這並沒有任何關係。--PatrollerAAAA(討論|留名) 2017年11月7日 (二) 07:43 (UTC)
- (:)回應@AndyAndyAndyAlbert:可是維基的熱帶氣旋路徑圖都是採用SSHS,西北太平洋也是......另外,薇子不知道JTWC會不會在西北太平洋以外洋域使用SSHS,有誰可以查一下嗎?感激不盡!--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7日 (二) 10:36 (UTC)
- 其強度已經達到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下的四級標準(EXAMPLE FROM 1979 TIP) 2017年11月7日 (二) 10:41 (UTC)—以上未簽名的留言由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對話|貢獻)於2017年11月7日 (二) 11:41 (UTC)加入。
- (+)同意@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乾脆只寫「相當於SSHS的n級」來避免爭議,相當理想且可行。--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7日 (二) 15:19 (UTC)
- (:)回應:同意以上W. Sync.君和BL君的意見。--Win. M. 2017年11月7日 (二) 15:13 (UTC)
- @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933103、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WinFixer:請諸位提供意見,若在此討論串期限之內無其他異議者,將被視為爭議解決,且社群共識產生。共識內容為:「在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若內容有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強度評級作出敘述,且需提及其相對應之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時,應使用『相當於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的n級』作為闡釋方式。」--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05 (UTC)
- 可以把該等級縮寫成SSHS,或者表述為相當於大西洋的N級颶風,嗎?——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2:22 (UTC)
- (:)回應@C933103: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要用英文簡寫?不諳氣象的讀者會看得懂?應優先選擇中文名稱為宜。再者,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不僅適用於大西洋,亦可用於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北半球洋域,故此說法不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4:31 (UTC)
- (:)回應1.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混寫也已經是現代中文書寫的常見規範了吧?而且a.依然會有藍連告知不熟悉的讀者SSHS是什麼,b.用拉丁字母縮寫可以壓縮空間。2.亦可適用於東北太平洋,但是在說「相當於」的時候,舉例一個就夠了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45 (UTC)
- (:)回應@C933103:中英文混寫不包括直接使用英文簡稱,就好比在寫球評的時候不會只寫「NYY是MLB所有隊伍中奪得最多總冠軍的球隊」是一樣的道理,即使大家都知道什麼是NYY與MLB,但觀感就是會有些彆扭。再者,大西洋所使用的級別是:SSHS一至二級稱之颶風(Hurricane)、SSHS三至五級稱之大型颶風(Major Hurricane)——換句話說,SSHS從未被任何氣象機構直接使用,至多是間接採納。--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6:06 (UTC)
- 不覺得有多大問題,例如熱帶低氣壓威爾瑪 (2013年)#發展過程裡面也是JTWC JMA PAGASA IMD一直在混雜使用也很自然——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7:18 (UTC)
- (:)回應@C933103:那樣的話,就連氣象機構都要簡稱了......個人不認為這種呈現方式會比較理想且能廣為接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22:52 (UTC)
- (:)回應我也不是說一定要這樣寫,只是提出不同的可能的寫作風格而已——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7日 (五) 18:58 (UTC)
- (:)回應@C933103:理解。個人是基於條目主編和其他用戶、讀者之間能夠達成共識,才會作出上列回應,望勿見怪。--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8日 (六) 02:38 (UTC)
- (:)回應我也不是說一定要這樣寫,只是提出不同的可能的寫作風格而已——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7日 (五) 18:58 (UTC)
- (:)回應@C933103:那樣的話,就連氣象機構都要簡稱了......個人不認為這種呈現方式會比較理想且能廣為接受。--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22:52 (UTC)
- 不覺得有多大問題,例如熱帶低氣壓威爾瑪 (2013年)#發展過程裡面也是JTWC JMA PAGASA IMD一直在混雜使用也很自然——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7:18 (UTC)
- (:)回應@C933103:中英文混寫不包括直接使用英文簡稱,就好比在寫球評的時候不會只寫「NYY是MLB所有隊伍中奪得最多總冠軍的球隊」是一樣的道理,即使大家都知道什麼是NYY與MLB,但觀感就是會有些彆扭。再者,大西洋所使用的級別是:SSHS一至二級稱之颶風(Hurricane)、SSHS三至五級稱之大型颶風(Major Hurricane)——換句話說,SSHS從未被任何氣象機構直接使用,至多是間接採納。--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6:06 (UTC)
- (:)回應1.一定程度的中英文混寫也已經是現代中文書寫的常見規範了吧?而且a.依然會有藍連告知不熟悉的讀者SSHS是什麼,b.用拉丁字母縮寫可以壓縮空間。2.亦可適用於東北太平洋,但是在說「相當於」的時候,舉例一個就夠了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45 (UTC)
- (:)回應@C933103:中文維基百科為什麼要用英文簡寫?不諳氣象的讀者會看得懂?應優先選擇中文名稱為宜。再者,萨菲尔-辛普森飓风等级不僅適用於大西洋,亦可用於國際換日線以東的北半球洋域,故此說法不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4:31 (UTC)
- 可以把該等級縮寫成SSHS,或者表述為相當於大西洋的N級颶風,嗎?——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2:22 (UTC)
全面恢復原來風暴條目中的一些元素
[编辑]
1. 以前有圖片庫章節, 可供大家查看該風暴各時期的雲圖,不知道為甚麼被刪了.
2. 以前國家或地區都有國旗, 為甚麼都沒有了?
3. 以前都有升降格, 現在字數太多很難看清甚麼部門在何時升/降格.
應該要恢復這些, 各位看看如何?--WinFixer(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10:00 (UTC)
- (-)反对:
- 明明條目底下旁邊就有維基共享資源的連結,讀者可前去點閱。
- 弄得花花綠綠,排版不盡理想,倒不如直接使用文字表示即可。
- 「發展過程」章節的過程是熱帶氣旋本身,不是氣象機構在什麼時候升降格好嗎?
- 以上幾點供閣下參考。--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58 (UTC)
- (!)強烈反对:第1項Tenbeens君已述,不重複;第2項請見2013年颱風天兔第2次參選GA和2015年颱風杜鵑討論頁;至於第3項,內容只得「純升降格」是以前風暴條目奇差的罪魁禍首,我們千辛萬苦去寫好新條目以至重寫舊文,難道你想令我們的努力付諸流水?況且現在加了不少與風暴發展過程相關內容,但仍保留了升降格時間。——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15日 (三) 15:59 (UTC)
- 第三項的意思是,加入升降格時間的時間軸或者折線圖或者表格?——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47 (UTC)
總結:由於本討論之提出用戶已被證明是傀儡用戶,故此討論就此終結。--🍫|📖留言 2017年11月20日 (一) 09:40 (UTC)
提議各洋域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統一
[编辑]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在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現了二種,一種是颶風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納莉 (2001年)),一種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天兔 (2013年)),即使被稱作「颶風模板」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但事實上二者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某個洋域,因為皆有全球各主要氣象機構的參數,簡直可以互相替換(後者可將其他非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機構做出模板統合,但前者則須將其他機構的評級,放在各國家或地區的影響章節上)。故在此邀集各方研議,是否要統一各洋域熱帶氣旋的模板?若要統一的話,要使用颶風模板抑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請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7日 (五) 22:42 (UTC)
※註:此處可由任何用戶補充,且不必簽名。 反對統一[编辑]優點[编辑]
缺點[编辑]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编辑]優點[编辑]
缺點[编辑]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编辑]優點[编辑]
缺點[编辑]
|
意見反映
[编辑]- (-)反对,理由如下:
- 長篇幅的原創颱風條目較適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因為影響很多地區,需要用到多個地區的評級來敘述。
- 而中短篇幅的颱風條目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偏向透過討論的方式決定。
- 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需用颶風模板,較能比照英語維基百科對應頁面。
- 其他洋面一律使用颶風模板,因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無法表示。
- 跨洋面熱帶氣旋,除非在西北太平洋時期的關注度大於其他洋面時期,否則應用颶風模板。
學生會書記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02:40 (UTC)
- (:)回應@林天蓬:
- 北大西洋有很多受颶風侵襲的國家,至少十來個氣象機構,所以不只是西北太平洋,就算是其他洋域亦可適用颱風基礎模板,只要另外為那些機構另外寫套參數就好。問題就是影響地區如果不多,那還有必要放這麼多機構的強度評級?
- 若用討論的話,效率將顯然不彰,何況熱帶氣旋動態須時時刻刻更新。
- 對照什麼?這樣的話,若該英文維基條目如果有更新,中文亦應立即更新,但顯然這麼做的人是幾乎為零。
- 其他洋面的氣象機構明明也能用颱風基礎模板,只要在該模板的原始碼加上若干機構的強度參數就行了。
- 為什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須與其他洋域有分別?--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3:26 (UTC)
- (-)反对,天蓬君的意見有道理,不過小妹建議中短篇幅及不完全翻譯的颱風條目透過先到先得原則決定。--Win. M. 2017年10月28日 (六) 05:00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先到先得會有個問題,就是主編若認為排版會壓縮而影響讀者查閱,其他編輯用戶能否就此妥協是個問題。--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45 (UTC)
- (:)回應,條目在建立時多半是剛形成時建立,無法判斷該條目在未來的篇幅有多長,消散時判斷篇幅不會很長,就需要討論,而先到先得是無共識時採取的方法。學生會書記歡迎訂閱缺乏關注度博物館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1月12日 (日) 05:48 (UTC)
- (+)支持:热带气旋有必要参考艺人模板一样整合一个通用的模板,毕竟大部分参数都是相同的。中文维基完全不需要跟随英文维基,而且英文维基各洋区气旋也是使用同一个模板。最起码风格统一是可以做到的。—— Jyxyl9批判一番 2017年10月28日 (六) 10:25 (UTC)
- (:)回應,如過通過的話,是否要提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學生會書記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36 (UTC)
- (:)回應@林天蓬:如果是颱風基礎模板統一的話,反而會是颶風模板將被刪除,所以結果為何其實很難說。--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46 (UTC)
- (:)回應,如過通過的話,是否要提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學生會書記最近超缺人,希望各位申請 天蓬大元帥※會客 2017年10月28日 (六) 12:36 (UTC)
- (+)支持。中二少年西奥多 留言 2017年10月28日 (六) 13:35 (UTC)
- (-)反对,大致意見同林天蓬。--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30日 (一) 01:44 (UTC)
- (+)支持,理由如下:
- 許多用戶認為颱風條目不應使用颶風模板,並引發編輯戰。
- 大西洋或其他洋域機構評級可以整合至颱風基礎模板,並廣泛使用在中文維基。
- 若以討論方式作為決定,其他用戶是否就次妥協是個問題,不如藉此統一模板解除爭議。
- 翻譯的颱風條目可以使用颱風基礎模板,並無須完全遵照英文維基條目的方式。
- 若統一使用颶風模板,各區評級可回歸至各區影響段落首段撰述。
--🍫|📖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01:35 (UTC)
- (-)反对,意見同林天蓬一樣。--Cyclone2017 2.0(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12:07 (UTC)
- (-)反对:小弟相信兩個模板各自切合所屬洋面的需要,例如西太這邊除了JMA之外,亦有中、港、台、澳、南北韓、菲律賓等不同地區的官方部門,「颱風基礎資訊」的形式較切合(部門公信力如何、把哪個部門放進去或剔除是後話),統一並非勢在必行,且強行合併只會引發更大反彈。若真的有逼切需要,小弟傾向用「颱風基礎資訊」,因為「颶風模板」需要另放路徑圖,無助改善排版,RSMC以外官方部門的強度評估亦要放在「影響」,但該章節實際上是用來敍述警告處理、防風措施和災情。附筆:真的要統一的話,就不要用「颱風」或「颶風」了,屆時獲保留的模板乾脆重新命名為「熱帶氣旋資訊」吧。——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因為中美洲有很多國家,所以觀測北大西洋颶風的氣象機構,可能還比西北太平洋(含南海)這邊還多,那這樣是不是應該也要沿用颱風基礎模板?不過那樣模板會更狹長,比颶風模板在「氣象歷史」、「發展過程」頂部放置路徑圖的問題更嚴重。再者,正因為有廣泛討論,才不會有「強行合併」的問題在。--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9 (UTC)
- Tenbeens君:大西洋的機構根本不會有甚麼人關注,更不要說印度洋和南半球熱帶氣旋,故「颶風模板」更適合。「颱風模板」全是較為人知悉的部門,而排板問題只需調整一下圖片等就可以了。只是在下認為在「颱風模板」毋需增設其他洋域的參數,應按熱帶氣旋巔峰所在洋域決定使用「颱風模板」或「颶風模板」。--M.Chan 2017年11月9日 (四) 07:12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什麼叫做「颱風模板」全是較為人知悉的部門,而大西洋的機構根本不會有什麼人關注?在寫「發展過程」章節時,到底有誰會為PAGASA、NCHMF和TMD寫出強度升降格?況且,加拿大氣象中心(CMC)身為北大西洋重要的氣象機構以及全球模式預報提供者,在大家都在關注該洋域的颶風時,怎麼會無人關注此機構?為何其他語言的維基百科的熱帶氣旋模板只出現RSMC及JTWC,抑或美國氣象機構?難道其他語言的人未嘗聽過上述這些其他機構?其實不然,數據堆砌不等於如實呈現客觀資訊,將問題留給讀者只是讓他們無所適從、手足無措罷了。全球只有中文維基百科有二套熱帶氣旋模板在並行使用,個人認為熱帶氣旋的實際強度,應留給專業氣象研究者去討論,中文維基只要做到如實呈現數據並附上可靠來源就好,何必在這兒過份追究?
- 這裡的確是中文維基百科,但僅此而已,不應僅偏重華人圈甚至氣象愛好圈的資訊,畢竟其他機構總可能就某些熱帶氣旋評級。當模板放置CWB、HKO、SMG、CMA等評級,卻以所謂「在華人圈不具知名度」此理由而不放其他機構的資訊,就有可能產生地域觀點嚴重倚賴中文資訊之嫌。再者,如果閣下論述是僅因為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那麼CWB、HKO、SMG、CMA等機構在普世上是所謂「較為人知悉的部門」的這個論述,將無論證足以支持。維基本來就應參照可靠來源而撰寫條目,什麼機構比較準確或是較為人知悉的這些討論,這些皆僅流於氣象愛好圈。薇子自己亦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並在兩岸四地氣象討論區上和大家閒聊,可是此股風氣實在不宜帶入維基編輯上。最後薇子要說的是,為什麼西北太平洋一定要與其他洋域有別呢?那樣將不利於全球熱帶氣旋條目的整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00 (UTC)
- 但颶風模板也有收錄並非RSMC的JTWC。不覺得颱風模板是「數據堆砌」。--M.Chan 2017年11月11日 (六) 17:04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因為JTWC有針對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進行監測,且有各洋域熱帶氣旋研究報告可查詢,亦屬於全球權威氣象機構,故須放上JTWC的評級。再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上明明數據這麼多,卻不見內文有對PAGASA、NCHMF和TMD的評級作出敘述,數據放這麼多意義何在?不是堆砌數據是什麼?--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2日 (日) 06:06 (UTC)
- Tenbeens君:因為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臺灣中央氣象局、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香港天文台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分級,而東太平洋、大西洋幾乎全數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M.Chan 2017年11月23日 (四) 17:04 (UTC)
- (:)回應@Michael Chan:每個機構不也是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風級嗎?如果那樣說,把各自洋域的每個機構評級也得放進來,為什麼僅獨尊西北太平洋,就因為兩岸四地位處西北太平洋?而且維基百科不追究熱帶氣旋的實際強度,這應留給專業氣象研究者去討論,只要做到如實呈現數據並附上可靠來源就好,何必在這兒過份追究?使用颶風模板,亦不等於不顯示其他機構的評級,其他機構評級可列於「影響」章節上。--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3日 (四) 22:58 (UTC)
- Tenbeens君:因為日本氣象廳、中國國家氣象中心、臺灣中央氣象局、聯合颱風警報中心、香港天文台各自使用一套風速和分級,而東太平洋、大西洋幾乎全數使用薩菲爾-辛普森颶風等級。--M.Chan 2017年11月23日 (四) 17:04 (UTC)
- 但颶風模板也有收錄並非RSMC的JTWC。不覺得颱風模板是「數據堆砌」。--M.Chan 2017年11月11日 (六) 17:04 (UTC)
- 這裡的確是中文維基百科,但僅此而已,不應僅偏重華人圈甚至氣象愛好圈的資訊,畢竟其他機構總可能就某些熱帶氣旋評級。當模板放置CWB、HKO、SMG、CMA等評級,卻以所謂「在華人圈不具知名度」此理由而不放其他機構的資訊,就有可能產生地域觀點嚴重倚賴中文資訊之嫌。再者,如果閣下論述是僅因為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那麼CWB、HKO、SMG、CMA等機構在普世上是所謂「較為人知悉的部門」的這個論述,將無論證足以支持。維基本來就應參照可靠來源而撰寫條目,什麼機構比較準確或是較為人知悉的這些討論,這些皆僅流於氣象愛好圈。薇子自己亦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並在兩岸四地氣象討論區上和大家閒聊,可是此股風氣實在不宜帶入維基編輯上。最後薇子要說的是,為什麼西北太平洋一定要與其他洋域有別呢?那樣將不利於全球熱帶氣旋條目的整合。--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9日 (四) 12:00 (UTC)
- (=)中立目前颱風模版有點太「風力中心」的感覺——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22 (UTC)
- (:)回應@C933103:其實若真要呈現出「數據完善」的感覺,應該要連各機構氣壓值評級都要列上吧。--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6日 (日) 01:51 (UTC)
- (!)意見:如果真的要統一的話,我建議使用的是颶風模板,因颱風模板所佔的空間實在太大了,影響了整個條目的觀感,尤其是20世紀的颱風條目。--Win. M. 2017年11月17日 (五) 13:44 (UTC)
- 不如,影響大的就用颱風模板(例如:超強颱風天鴿),影響少的就用颶風模板(例如:2018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T.Y Hato(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06:33 (UTC)
- (+)支持統一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這模板的可以加入各氣象機構的數據,在各海域也適用。—Crazy Ki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08:22 (UTC)
- (!)意見:是時候表達我的意見。我個人認為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會比較理想。原因如下:
- 目前西北太平洋的熱帶氣旋條目,的確是以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為主。如果把全部都改變為颶風模板,所帶來的影響及爭議將難以預計。
- 在一些破壤力強,影響範圍大的熱帶氣旋上,影響一欄通常都比較冗長。如果還將相關數據也加入在內,我認為會令情況更惡化。這並不太理想。
歡迎大家繼續作出討論,希望到最後能夠達成共識。--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14:42 (UTC)
- (!)意見:現時爭議最大的是西北太平洋應該使用那個模板,(&)建議只在西北太平洋統一使用颱風資訊模板。同時不會影響其他海域的常規。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1日 (六) 15:08 (UTC)
- (!)意見:反對統一颶風模板的原因:
- 颶風模板只能顯示2個風速,1分鐘平均風均是最不準確,日本的10分鐘平均風速有時跟其他的有比較大的差距。
- 有時颱風影響的地區較多,把風速評級放在「影響」不便閱讀。--Crazy King(留言) 2018年8月31日 (五) 16:07 (UTC)
有關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條目名稱的若干建議
[编辑]
由於今天2017年熱帶低氣壓23W的條目命名爭議,使得這件事還是得拿出來說。關於此事,太平洋颱風季當中的命名慣例有作相關論述,但薇子認為不夠完整,故建議加入條目命名要素的優先次序,以進行整合並避免後續爭議。以下是薇子提議的條目命名要素優先次序:
- 國際名稱(1999年以前則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名稱),如颱風納莉 (2001年)。
- 菲律賓熱帶氣旋名稱,如熱帶低氣壓威爾瑪 (2013年)。
- 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正式編號,如熱帶低氣壓WP012016。
- 具其他機構編號或其他慣用稱呼者,如熱帶低氣壓618、丁丑風災。
- 無特殊稱呼者,則以「公元年份+月份+侵襲處+热带低压」」稱之,如2009年9月越南热带低压。
此外,關於條目名稱轉換部份,個人建議1999年以前的風暴,在中國大陸的詞語轉換上使用中國氣象局之颱風編號(如:颱風6213號),因為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名稱嚴格而言不是「國際名稱」,而是立場親美的國家或地區所使用的名稱。若有國家或地區實無確切稱呼(如1946年颱風英格瑞在港澳並無稱呼),則仍沿用條目名稱。
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TYKENNETH、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Typhoon Lionrock、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4:42 (UTC)
- Tenbeens:建議名稱優先於編號,即使該國家不承認,有名比無名好。另外JTWC似乎從未使用「WP012016」請問該編號從可而來?JTWC似乎一直用「01W」。--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04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問題是對於該國或地區的人,明明就有既定習慣稱呼,為什麼條目轉換名稱還是要跟著港澳譯名走?另外,01W是通用編號,正式編號請見此網站和此網站,惟注意前者網站中,正式編號前面的B為最佳路徑(Best track)之意,不屬於正式編號的一部份。--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25 (UTC)
- 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無論是發佈警報還是年刊皆便用「01W」格式,而英文維基百科及各颱風論壇亦使用前者,「Wp012016」僅在最佳路徑使用。HKO、CWB、CMA不承認菲律賓名稱及JTWC編號,如果官方不承認便不能用,那麼菲律賓名稱及JTWC編號也不能使用。--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51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CMA不承認JTWC名稱,是不是也不能用?是不是只要為丁丑年的颱風,不管侵襲哪裡都可以是「丁丑風災」,所以也不能用?正因為有稱呼上的爭議,所以才考慮到「條目命名要素的優先次序」,有既定稱呼即使用之,若無則沿用標題名稱。再者,正式編號是專屬該熱帶氣旋,何必以「01W」這種每年都有的編號來稱呼?難道日本通常報導或提及颱風時,皆僅以當年編號稱呼而不加年份(如此),所以國際編號可以只寫當年的「第幾號」颱風而已嗎?--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26 (UTC)
- Tenbeens君:「WP012016」和「01W (2016年)」表示的資訊一樣,而後者更多人使用,為何不能用?RSMC的名稱亦不是專屬於該熱帶氣旋,名單是會重用的,是否也不能用?--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02:14 (UTC)
- (:)回應@Michael Chan:編號和名稱不能相提並論。國際編號都有專屬性了,既然JTWC也有專屬於某熱帶氣旋的正式編號,如果需要用到JTWC編號,條目名稱亦應以使用正式編號為宜。打個比方,假設要為1999年7月侵襲華南的熱帶風暴創建條目,雖然JTWC當時未給予名稱,但因為JMA有升格熱帶風暴,所以還是有國際編號「9906」,而相信諸位應該不會想看見「熱帶風暴第6號 (1999年)」這種條目標題吧,這就是為什麼我個人比較傾向於使用JTWC正式編號的原因。
- Tenbeens君:「WP012016」和「01W (2016年)」表示的資訊一樣,而後者更多人使用,為何不能用?RSMC的名稱亦不是專屬於該熱帶氣旋,名單是會重用的,是否也不能用?--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02:14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CMA不承認JTWC名稱,是不是也不能用?是不是只要為丁丑年的颱風,不管侵襲哪裡都可以是「丁丑風災」,所以也不能用?正因為有稱呼上的爭議,所以才考慮到「條目命名要素的優先次序」,有既定稱呼即使用之,若無則沿用標題名稱。再者,正式編號是專屬該熱帶氣旋,何必以「01W」這種每年都有的編號來稱呼?難道日本通常報導或提及颱風時,皆僅以當年編號稱呼而不加年份(如此),所以國際編號可以只寫當年的「第幾號」颱風而已嗎?--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26 (UTC)
- 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無論是發佈警報還是年刊皆便用「01W」格式,而英文維基百科及各颱風論壇亦使用前者,「Wp012016」僅在最佳路徑使用。HKO、CWB、CMA不承認菲律賓名稱及JTWC編號,如果官方不承認便不能用,那麼菲律賓名稱及JTWC編號也不能使用。--M.Chan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51 (UTC)
- (:)回應@Typhoon Lionrock:問題是對於該國或地區的人,明明就有既定習慣稱呼,為什麼條目轉換名稱還是要跟著港澳譯名走?另外,01W是通用編號,正式編號請見此網站和此網站,惟注意前者網站中,正式編號前面的B為最佳路徑(Best track)之意,不屬於正式編號的一部份。--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15:25 (UTC)
- 另外,名稱是方便大眾和各機構的稱呼,當各機構編號不統一時(如1997年颱風溫妮的國際編號為9713、CWB編號為9714、CMA編號為9711,JTWC編號為WP141997),如果能用名稱稱呼即可避免各地誤指,名稱本身只要能稱呼當下的某一熱帶氣旋就行,那才是命名的目的,與專屬性問題無關。--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56 (UTC)
- 我說過「01W」比「WP012016」更多人使用,所以前者更有可能是正式編號。「正式編號」和「通用編號」並非以專屬性論。--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25 (UTC)
- (:)回應@Michael Chan:不然閣下如何解釋「WP012016」這種格式?何況正因為「01W」廣為使用,所以才能說是「通用編號」。然而通用編號只能用在當年度(所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的年鑑也是那樣用),所以才要研議是否在條目名稱上以正式編號取代通用編號,並以「通用編號 (年份)」的格式作重定向。編號當然要以專屬性論,如果熱帶氣旋編號還需要使用年份來消歧義,那樣會非常奇怪,可能還要弄個消歧義頁,上面列舉著從戰後以來使用「01W」這個通用編號的每個熱帶氣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31 (UTC)
- 我說過「01W」比「WP012016」更多人使用,所以前者更有可能是正式編號。「正式編號」和「通用編號」並非以專屬性論。--M.Chan 2017年11月15日 (三) 11:25 (UTC)
- 另外,名稱是方便大眾和各機構的稱呼,當各機構編號不統一時(如1997年颱風溫妮的國際編號為9713、CWB編號為9714、CMA編號為9711,JTWC編號為WP141997),如果能用名稱稱呼即可避免各地誤指,名稱本身只要能稱呼當下的某一熱帶氣旋就行,那才是命名的目的,與專屬性問題無關。--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56 (UTC)
- (+)同意M.Chan的意見。--B dash(留言)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05 (UTC)
- 雖則以PAGASA命名作為條目名稱是有先例,但PAGASA命名只限菲律賓使用,且不會有官方的中文翻譯,小弟不認為PAGASA命名比JTWC編號理想。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就是這個情況,我不知「南度」是誰給的譯名,內文甚至沒有PAGASA命名該熱帶低氣壓為「Nando」的來源,以「南度」為命名是無法服眾。小弟建議把JTWC編號的比重移至PAGASA命名之上,最少氣象愛好者都知道是甚麼,在討論區/Facebook專頁上大多亦樂意用此編號作識別。至於通用和正式編號,考慮到一般討論都以通用編號為準,而正式編號亦要到出了Best Track才確認,小弟的提議是先以通用編號及年份作命名(必須和使用國際命名的做法一致,包括年份,否則會被以無獨特性為由提刪),到出了Best Track時才轉用正式編號,例如先開「熱帶低氣壓01W (2016年)」,後再重新命名為「熱帶低氣壓WP012016」。當然歸根究底,大家都是要想清楚,是否逢「掛波」就等同值得開條目,還是應該真的等到有重大傷亡/證實其特殊性,才為一個無名TD開文,始終不等風暴命名就開條目會被視為偷步。順帶一提,以「先到先得」處理中港澳和台灣國際命名是規例,但不知為何近期不斷有用戶企圖衝擊此原則,是否為了政治就可以連基本尊重都要毀掉?——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0月31日 (二) 16:35 (UTC)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很多颶風和其他洋域的熱帶氣旋皆無官方譯名,但這些條目可多得是(飓风多格、2011年熱帶風暴唐等),在無官方和媒體譯名的情形下,當然能使用自己的譯名。再者,使用菲律賓名稱亦出現於路徑圖(如 File:Auring 2017 track.png)、衛星雲圖(如 Auring 2017-01-07 0140Z.jpg)、維基共享資源分類(如 Category:Tropical Depression Auring (2017))的命名等,既然已是使用上的社群共識,應繼續沿用菲律賓名稱。至於JTWC編號方面,其實正式編號並不必等到最佳路徑才可確認,雖然這不如通用編號常用(其實也是,不然也就不會叫做通用編號了),但那才是該熱帶氣旋專屬的JTWC編號。
- 最後閣下有提到「為一個無名TD開文」的問題,或許與最近的熱帶氣旋關注度提案相關,建議可移駕至此頁面,提個意見就好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0 (UTC)
- PAGASA命名的問題是很多讀者不會立即想到是哪一個風暴,不像JMA命名或JTWC編號般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無論中、港、台、澳的讀者,如非刻意查看PAGASA的發佈(很多氣象愛好者都置之不理,最多也只是看看便算),是不會知道PAGASA給了甚麼命名,更遑論「菲律賓華語譯名」從何得來。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的問題在於沒有來源證明PAGASA命名和誰給了華語譯名,因為內文對PAGASA發佈或菲律賓所受影響隻字不提,這種情況下很難接受用PAGASA命名作條目名稱。「威爾瑪」等過去了的便算,但小弟始終不傾向以PAGASA命名凌駕於更多人知道的JTWC編號。至於JTWC通用與正式編號的問題,一開始直接使用正式編號的做法都可以,但還是要為相應通用編號連年份的標題開重定向。小弟都有留意關注度提案,稍後再回應。——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1日 (三) 00:59 (UTC)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問題是JTWC編號無媒體使用之,PAGASA名稱則有(菲律賓媒體會使用),若媒體與氣象機構相較,後者顯然更親近於大眾,所以反而是PAGASA名稱會更通俗一些,JTWC編號亦僅研究氣象的人或是氣象迷才看得懂,而非閣下所謂的「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會閱讀條目的人又不是只有氣象迷或研究氣象的人。還有個人認為應該訂立一套標準,免得後續出現編輯戰,不能因為2013年熱帶低氣壓威爾瑪是過去的條目而不改,放在那兒總有一天,還是會有人特意去改成「熱帶低氣壓WP302013」或「熱帶低氣壓30W (2013年)」而引發爭議。
- 關於閣下所提到熱帶低氣壓南度 (2017年)的問題,純粹是因為編者沒有放置PAGASA報文或其他來源的問題,怎能怪PAGASA名稱本身?至於華語譯名是必須使用的,不能因為沒有官方中文譯名而使用原文作為標題,不然優典熱帶氣旋條目幾乎都要重新命名成諸如「熱帶風暴Don (2011年)」之類的標題名稱,這樣有比較好理解?符合命名常規的要求嗎?而且「JTWC編號相較PAGASA名稱,更多人知道」此說法根據何在?
- 另外,薇子(+)贊成閣下關於以「JTWC通用編號+(公元年份)」作為重定向的意見。最後很抱歉要催促閣下,但閣下有提到稍後會對熱帶氣旋關注度議題進行討論,但遲遲未作表態,在此煩請移駕至此頁面進行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9 (UTC)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我同意你和Typhoon Lionrock所說,其實最重要的是要讓讀者立即想到是哪一個風暴,而且其實PAGASA的命名的華語譯名全憑你自己認為這個讀音是甚麼,每個人都有不同的解釋,如熱帶低氣壓克里辛 (2017年)PAGASA的命名Crising,有人會讀作克里辛,但是其他人會認為它不是讀這個,如此命名恐怕難以服眾,而天秤P Iūstitia*Spēs~☆所言PAGASA名稱更親近於大眾,難道JTWC編號為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所用,就不親近於大眾?如果媒體與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相比較,誰更親近於大眾?相反JMA命名或JTWC編號大家一看就知道是甚麼,而且編號固定(只是要為相應通用編號連年份的標題開重定向而已),氣象愛好者/討論區/Facebook專頁上都樂於採用,再看看PAGASA的華語譯名,基本上難以在上述地方找到,至於提議和Weather Synchronize差不多,命名常規方面,好的應該繼續保留,但是不好的就要改,而且條目命名和命名常規要貼合時勢變化,總不能一成不變。--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6日 (一) 07:18(UTC)
- 最後閣下有提到「為一個無名TD開文」的問題,或許與最近的熱帶氣旋關注度提案相關,建議可移駕至此頁面,提個意見就好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0月31日 (二) 23:10 (UTC)
- 有關PAGASA華語譯名方面,一來可參考菲律賓世界日報的相關報導,再來可參照此表,如果有國際音標在旁輔助唸法,相信是更有公信力的。當然了,媒體絕對比氣象愛好者討論區更親近大眾,討論區內容何時成了關注度來源之一?請證明氣象討論區的大眾親近程度大於媒體本身?就算是好了,但氣象討論區是一手來源,媒體是第二手來源,但根據關注度方針所述,要以二手的可靠第三方來源作為論證,顯然以氣象討論區來佐證將處於不利。薇子即使同樣身為氣象愛好者,亦和各位一樣出現在各大氣象論壇上和大家討論(有時會潛水),但非常不能苟同將這種習性帶到維基上來,維基是講可靠來源是否能支撐全文,並維持中立客觀與理性,追求正確都是要建立在這些來源上面作為依據的。而且閣下亦無證據可提出「JTWC編號有普世性」此項論點,以上回應還望閣下三思檢討,當然薇子或許也有錯誤的地方,屆時煩請提出給予指教,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6日 (一) 16:31 (UTC)
- PAGASA的華語譯名屬非官方譯名,如果有更進一步有官方所認可的華語譯名會更加理想。再者,以菲律賓譯名做為條目名稱一樣具有關注度問題,敝人有留意部分編輯先前為其他菲律賓命名的氣旋進行華語譯名的來源,但相關名稱並沒有受到廣泛的運用亦未受到官方的認可或是做為其他研究用途,這部分必須先解決。
- 再者,中國氣象局似乎開始針對其他洋域的氣旋名稱進行翻譯,而中央氣象局也開始陸續針對造成其他洋域重大災情的氣旋進行事後譯名。--🍫|📖留言 2017年11月1日 (三) 04:54 (UTC)
- 嗯,但還是(&)建議採名稱為主、編號為輔的模式,來為條目命名,各個機構的編號亦有關注度上的問題,更無法反映在二手來源上(至少菲律賓名稱在有些媒體還是會使用)。至於條目名稱上的地域轉換,那又是另一回事了,比較適合在另一篇討論串提出。--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日 (三) 15:31 (UTC)
- @MCC214:由於閣下是此爭議之當事者之一,故煩請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08:29 (UTC)
-
- (:)回應@My doom:上面的回應已經有關於JTWC正式編號的來源了。還有薇子明明就用粗體強調「優先次序」了,第一個就是國際名稱。--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46 (UTC)
- @Tenbeens:我想澄清一個問題,究竟中港澳的熱帶氣旋等級應不應該和台灣譯名一起合成條目名稱?(或是台灣的熱帶氣旋等級應不應該和中港澳譯名一起合成條目名稱?),還有條目名稱以2017年熱帶風暴奈格或熱帶風暴奈格 (2017年)來命名是否恰當?--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17日 (五) 08:08(UTC)
- @MCC214:當然恰當。引用「2017年熱帶風暴奈格」條目存廢討論當中的話:「(以此理由而刪除為前提)這樣等於風暴條目命名僅能使用中港澳譯名,對臺灣編者而言非常不尊重、不公平。即使臺灣中央氣象局在中文是使用輕度颱風,但英文仍是Tropical Storm以及Severe Tropical Storm。」--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7日 (五) 13:19 (UTC)
- 關於「原創譯名」使用與否的討論,亦可參閱此討論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6日 (日) 01:57 (UTC)
關於蒲福風級用語上的建議
[编辑]
在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當中,港澳兩地在各自使用著自己的風力形容詞,但讀者是否會混淆?連臺灣、中國大陸、日本都有自己的風力形容詞,在各機構使用上完全不一致的情況之下,請問在當地的「影響」篇章,使用各自的風力形容詞真的妥當嗎?而且還有清勁風、強風、烈風、暴風、颶風等條目的創建,卻仍以香港的地域中心觀點闡述。以上來說,讀者又不是只設定於港澳用戶,所以這麼做真的對嗎?(關於各機構之風力形容詞,詳見:香港、澳門、臺灣、中國大陸、日本)
個人(&)建議,使用數字風級可達普世觀點,應以此取代風力形容詞,而必要時再考慮使用擴展風級(13至17級)。由於牽涉到數個條目的習慣用語問題(尤其是港澳的「影響」章節),所以還是請Karta0800900、R96340、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Typhoon Lionrock、CHING WAI KONG、Cyclone2017 2.0、Train Controller Brian Lee、MCC214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煩請諸位提供意見,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15:43 (UTC)
- (-)反对統一使用數字風級,據我所知香港人比較少用到數字風級,香港的新聞也是使用「強風」、「烈風」、「暴風」、「颶風」等字眼。小妹建議不同章節使用不同的形容詞,避免地域中心。至於清勁風、強風等條目應該加上其他國家或地區的定義。--Win. M. 2017年11月2日 (四) 16:00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但不同章節使用不同的形容詞,那會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又該如何解決?當地讀者不可能只看當地的「影響」章節而已。以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為例,「颶風」在香港是12級,但澳門卻是11級,同一條目卻是二種不同的意思,在未經解釋之下只是讓讀者產生誤會而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4 (UTC)
- (:)回應:閣下認為加入註腳去解釋是否可行?--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1:37 (UTC)
- (:)回應:似乎不可行,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的風力形容詞皆不一致,那樣等於要幫各個地區以數字風級、各自的風力形容詞進行解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3:13 (UTC)
- (:)回應:其實小妹正正建議這樣去定義風力形容詞,在每個地區的章節都加入註腳解釋,避免誤會。--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4:28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那樣會非常混亂,有些風力形容詞是橫跨兩個數字風級(如香港的強風、暴風、烈風),那樣該如何以數字風級闡釋?假如香港某處測得持續風力為70km/h,難道要說吹起烈風,註解卻寫相當於8至9級風嗎?但70km/h就是8級風,這樣還是會增加讀者困擾。就好比跟大家解釋2015年蓮花在澳門被評為颱風,為了向非澳門讀者解釋SMG對於「颱風」的定義,難道可以說蓮花被SMG評級131km/h,這強度就相當於香港的颱風到超強颱風之間嗎?即使SMG對於「颱風」的定義是的確如此,但單一風力數據能跨級別嗎?如果閣下能明白這其中似乎有哪裡不對勁,就可以知道薇子在說什麼了。就註解效果而言,風力形容詞和數字風級「一對多」的註解模式並不可行。
- (:)回應:其實小妹正正建議這樣去定義風力形容詞,在每個地區的章節都加入註腳解釋,避免誤會。--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4:28 (UTC)
- (:)回應:似乎不可行,中國大陸、臺灣、香港、澳門的風力形容詞皆不一致,那樣等於要幫各個地區以數字風級、各自的風力形容詞進行解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3:13 (UTC)
- (:)回應:閣下認為加入註腳去解釋是否可行?--Win. M. 2017年11月3日 (五) 11:37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但不同章節使用不同的形容詞,那會造成閱讀上的混亂,又該如何解決?當地讀者不可能只看當地的「影響」章節而已。以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為例,「颶風」在香港是12級,但澳門卻是11級,同一條目卻是二種不同的意思,在未經解釋之下只是讓讀者產生誤會而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2日 (四) 22:44 (UTC)
- 另外,臺灣和中國大陸慣用數字風級,這樣還要加上註解嗎?註解內容還是以各自的風力形容詞進行解釋?請示範怎麼解釋,以8級風為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3日 (五) 16:22 (UTC)
- (+)支持統一。--B dash(留言) 2017年11月4日 (六) 08:58 (UTC)
- (:)回應@Tenbeens::小妹覺得我們可以模仿對「正面吹襲」的解釋(「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熱帶氣旋於距離香港100公里範圍或以內掠過,即屬「正面吹襲」)。例如在香港章節第一次提到「烈風」時就寫「按照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指風力達蒲福氏風級8級至9級,即每小時63至87公里」。如果覺得困惑,以70km/h的風速為例,可以詳細地加入註腳寫「即蒲福氏風級之8級風」,然後再提「烈風」的字眼。另外,其實小妹上面的回應全都是針對「暴風」、「颶風」等風力形容詞,關於颱風分級(如「颱風」、「超強颱風」)的問題我建議容後再議。至於台灣和中國大陸方面,由於香港和澳門的風力形容詞是基於數字風力而定的,小妹建議台灣和大陸不必加入註腳。上面的解釋好像有點亂,如果有問題歡迎再提出。--Win. M. 2017年11月4日 (六) 11:40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但閣下不是說港澳讀者比較少用到數字風級嗎?用數字風級能讓港澳讀者看得懂臺灣和中國大陸的「影響」章節嗎?個人折衷(&)建議,在港澳章節仍使用數字風級,但表現形式如「吹持續8級風(相當於強風)[註]」。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香港對於「強風」一詞的定義為何。
- 另外,須留意各地單位習慣不同,港澳慣用km/h,但臺灣、中國大陸、日本均使用m/s。說到這個就氣,為什麼用戶們當初寫蒲福氏風級這個條目時,並無m/s這個單位呢?--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4日 (六) 13:11 (UTC)
- (:)回應:引言和「發展過程」用數字風級是可行,但「影響」章節就不改好過改,例如天文台的報文寫「颶風正影響香港東南部地區」、「香港南部地區持續吹暴風」、「多處地區已經受烈風影響」等,改成數字風級未免生硬。小弟同意加註釋,不久前亦對颱風天鴿對港澳地區之影響的澳門章節加了下列釋義:
按照澳門氣象局的定義,蒲福氏風級的11級風在澳門稱為「颶風」,12級風則稱為「颱風」。這與其他地區的風力術語稍有不同,例如香港天文台對10至11級風均稱為「暴風」,而「颶風」則用於12級風。
- 另外風力術語和熱帶氣旋分級是不同概念,大家不是把兩者混淆吧?——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7年11月6日 (一) 09:27 (UTC)
- (:)回應@Weather Synchronize:嗯,其實可以將HKO的報文改寫為「香港x部/多處地區持續風力達n級(相當於k風[註])」,其中k風為當地採用之風力形容詞。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當地對於「k風」一詞的定義為何、風力單位須放上km/h、m/s、kts三者、相當於幾級風的範圍,並列舉其他地區之相當級別風力形容詞。呈現效果範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相當於蒲福氏風級8至9級,即每小時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節。8級風在各地風力形容詞稱呼各異: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皆被稱作「大風」、在澳門氣象局被稱作「疾勁」、在日本氣象廳則被稱作「疾強風」。
-
- 見見Template:颱風基礎資訊的編輯歷史[1][2],與其認為要"去台灣"的言行與移除中央氣象局資料的編輯[3][4],就知道這"新用戶"My doom是哪一位。--Outlookxp(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02:24 (UTC)
- (:)回應@My doom:個人無此意圖,請勿誣指。另請先閱讀方針與指引之後再作編輯,勿創建傀儡。--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4日 (二) 11:49 (UTC)
- (-)反对:使用烈風和暴風等字眼就是要讓讀者能直觀比較風力,如果要數字化的話還不如全部轉成kts。再者,即使翻譯成風級,由於各地所採用的平均風速時間長度不一致(1/2/3/10分鐘平均),也還是不能直接比較。——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4日 (二) 23:31 (UTC)
- (:)回應@C933103:使用數字風級呈現不會更直觀嗎?這邊談的問題就是因為大家對於「烈風」、「暴風」這些詞有不同見解,所以才需要邀集諸位研議,顯然使用特定區域之風力形容詞無普世性,遑論直觀與否。再者,所有的風力形容詞都是根據數字風級對應,如果數字風級不能拿來比較,基於數字風級而衍生而來的風力形容詞不也沒辦法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33 (UTC)
- (:)回應嗯。我指的是在同一地區內的對比。的確,使用這種未標準化的字眼會導致跨地區使用困難,但如果不使用這種字眼的話便會對於同地區內使用困難。我的意思是,既然轉換為數字風級也不能直接比較,那麼主要描述當地的情況會比較好?
- (:)回應@C933103:使用數字風級呈現不會更直觀嗎?這邊談的問題就是因為大家對於「烈風」、「暴風」這些詞有不同見解,所以才需要邀集諸位研議,顯然使用特定區域之風力形容詞無普世性,遑論直觀與否。再者,所有的風力形容詞都是根據數字風級對應,如果數字風級不能拿來比較,基於數字風級而衍生而來的風力形容詞不也沒辦法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0:33 (UTC)
- 另外,我說的「直觀」比較的意思是,HKO的各種熱帶氣旋警告都是用這些風力描述用語來命名的。相關警告發出標準也是對標於相關的形容詞的。
- 另一方面,有關於增進跨地區可用性方面,雖然說「烈風」在HKO定義是8-9級,但在條目中描述的時候,由於大部分會用到這種風力描述詞的場合都是在說X的風力達到烈風程度,在這場合只要括號標注(達蒲福氏風級8級以上)就可以了吧。或者例如說持續受暴風吹襲,那可以括號標示說(相當於風級表10級以上),即使說實際數字都達到了十一級也不會影響這描述的正確性。--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5日 (三) 12:46 (UTC)
- (:)回應@C933103:上次有說了,香港所謂的某處風力達烈風程度是指當地風力達8至9級,而非純指8級以上,數字怎麼可能會橫跨8至9級?也不會有人會說2012年颱風啟德是「颱風到超強颱風」強度吧。雖然在集合論上是正確的,但跨級別的說法會讓大家在閱讀時覺得非常不對勁——某時刻的一個颱風只會是一個級別,同樣的道理,某時刻在某處的一場風力亦只會是一個級別。所以才建議是否寫成「x地的持續風力達n級(相當於k風[註])」,其中k風為當地採用之風力形容詞。其中[註]的地方就是放註解,解釋當地對於「k風」一詞的定義為何、風力單位須放上km/h、m/s、kts三者、相當於幾級風的範圍,並列舉其他地區之相當級別風力形容詞。呈現效果範例如下:
依香港天文台的定義,烈風相當於蒲福氏風級8至9級,即每小時63—87公里、每秒17.2—24.4米、34—47節。8級風在各地風力形容詞稱呼各異:在臺灣中央氣象局及中國國家氣象中心皆被稱作「大風」、在澳門氣象局被稱作「疾勁」、在日本氣象廳則被稱作「疾強風」。
- --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5日 (三) 13:55 (UTC)
- (:)回應1.或者我的例子不清楚,我的意思是對整句句子而非單詞進行註釋,2.像提案這樣以數字風級為主模述的話對於解釋天氣預報和熱帶氣旋訊號會構成問題,相關標準的文字是基於這些字眼或者km/h風速,而沒有提及數字風速,因此不能直接聯繫。——C933103(留言) 2017年11月16日 (四) 01:40 (UTC)
- (:)回應@C933103:但這種註釋明顯有解釋上的瑕疵,誠如閣下所言使用「某處受暴風吹襲(達蒲福氏風級8級以上)」,將無法確切反映出實際風級;且「暴風」在一個條目各地章節的意義均異,這樣做仍無法讓不諳氣象的讀者理解其意義,乃至引致各地讀者有不同的解讀方式。而且為什麼只是引用預報或觀測相關的風力數據,卻不能由編者自行轉換成具普世性的詞句?當日本颳了「疾強風」,即使加上蒲福風級,會有幾個港澳讀者知道那就是62—74km/h?所以對特定單詞進行註釋是有其必要性的。--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7年11月16日 (四) 15:32 (UTC)
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
[编辑]Wikipedia:關注度_(熱帶氣旋)只是論述而非正式方針與指引,而先前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缺乏關注度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和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再提修改關注度_(熱帶氣旋)當中社群並没有達成共識,但正是因為如此,所以就引發了一個刪了,一個卻要留的現象,當在社群判定為刪除的時候,如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強烈熱帶風暴鴻雁_(2012年),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12/19#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_(2012年)和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卻要因符合關注度而復還(見[5][6][7][8][9][10])(再見一見[11][12]),而存廢覆核未能反映社群支持復還的共識,亦有爭議,其中強烈熱帶風暴莫柏 (2011年)、熱帶風暴摩羯 (2013年)、熱帶風暴麗琵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塔巴 (2014年)、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熱帶風暴莫拉菲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彩雲 (2015年)、颱風薔琵 (2015年)、強烈熱帶風暴科羅旺 (2009年)、強烈熱帶風暴瑪瑙 (2010年)、熱帶風暴玫瑰 (2011年)、熱帶風暴奧鹿 (2011年)、颱風桑卡 (2011年)、熱帶風暴奧麥斯 (2010年)、颱風馬勒卡 (2010年)、熱帶風暴聖帕 (2013年)、颱風康妮 (200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熱帶風暴瑪瑙 (2016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 (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 (2012年)、熱帶風暴康森 (2016年)、熱帶風暴圓規 (2016年)、颱風珊瑚 (2017年)、熱帶風暴馬鞍 (2016年)、颱風莫蘭蒂 (2004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 (2006年)、颱風暹芭_(2010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 (2012年)、颱風利奇馬 (2013年)、颱風范斯高 (2013年)、颱風米雷 (2016年)、颱風肯特 (1995年)、颱風勞娜 (1961年)應否成為獨立條目有爭議。
同時,因社群並没有達成共識,所以就出現一些已刪除但正納入存廢覆核請求,以覆核相關存廢決定的情況(如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熱帶風暴海燕_(2007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颱風康妮_(2007年)、熱帶風暴溫比亞_(2000年)、熱帶風暴瑪瑙_(2016年)、強烈熱帶風暴帕布_(2013年)、強烈熱帶風暴馬力斯_(2012年)、熱帶風暴康森_(2016年)、熱帶風暴圓規_(2016年)、颱風珊瑚_(2017年)、熱帶風暴馬鞍_(2016年)、颱風莫蘭蒂_(2004年)、強烈熱帶風暴悟空_(2006年)、颱風暹芭_(2010年)、強烈熱帶風暴瑪莉亞_(2012年)、颱風利奇馬_(2013年)、颱風范斯高_(2013年)、颱風米雷_(2016年)、颱風肯特_(1995年)、颱風勞娜_(1961年)(已撤回),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_(2012年)(已復還)等)。
所以還是有請user:Karta0800900、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AndyAndyAndyAlbert、user:B dash、user:Michael Chan、user:CHING WAI KONG、user:Cyclone2017 2.0、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A2569875、user:Tenbeens、user:AT、user:Wong128hk、user:維多利亞-伊恩、user:3ATENU、user:Theodore Xu等用戶,若對此有其他建議,例如有其他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煩請諸位提供意見,亦歡迎其他用戶參與此討論,謝謝!--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09:43 (UTC)
- 别人已经说的很清楚了,品质低劣非有效复核理由。中二少年西奥多 批判 2018年1月27日 (六) 09:46 (UTC)
- @Theodore Xu:本人已撤回,待客棧共識[13]。--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09:54 (UTC)
- 有關注度就可以創建條目,没人说过热带气旋条目对象必须“有影響和有研究價值”,也没有规定“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条目必须删去。--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1月27日 (六) 09:52 (UTC)
- 你這樣説一千年都不會達成共識的,到時一個刪了,一個卻要留的現象只會無止境地延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10:05 (UTC)
- Wikipedia:关注度#通用关注度指引已列明「「假定」,意味着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能保證某主題一定能收入維基百科。即使某個主題符合上述標準,編者們也有可能達成共識,認為不應該為其另立一篇條目。例如,當條目違反維基百科不是什麼方針的時候。」--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09:56 (UTC)
- 有些文章甚至品質低劣,不合關注度要求和維基百科太平洋颱風季熱帶氣旋的結構品質標準。--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10:15 (UTC)
- 反对。没有看到删除的必要性。 --达师 - 370 - 608 2018年1月27日 (六) 11:15 (UTC)
- @hat600:再説一次,你這樣説一千年都不會達成共識的,到時一個刪了,一個卻要留的現象只會無止境地延續,一個只會為留而留,一個只會為刪而刪。--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7日 (六) 11:33 (UTC)
- 不了解此主题,仅就该论述的准则评论:第一条,需专业者评论,编号所覆盖的数量、关注度和资料可用率,仅“所在地机构”编号是否良好,它们是否都能满足关注度等要求。“对人类社会造成显著的影响”可能理解为相当大,应该缩小或去除“社会”的区域限定。“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缺乏举例参考。“成为数个教育机构或研究所课程中的案例”的是否要求过多(三个或以上?)而使此条罕用,“多个”(两个或以上?)是否足够。“拥有长期的存活时间或经过、路径有特别或能与其他热带气旋实例作比对。”缺乏举例参考。--YFdyh000(留言) 2018年1月27日 (六) 12:17 (UTC)
- @Michael Chan、Theodore Xu、hat600:其實只要命名風暴,TD甚至擾動生成,所有命名風暴,所有TD甚至所有擾動都會有關注度(NASA有很多),但實際真正有影響和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有多少呢?由1945年太平洋颱風季開始至現在有1920個風暴(1891個命名風暴,單計2000年太平洋颱風季至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就有434個命名風暴,還有無數不少的TD甚至擾動,這些全部都會有關注度,這是不是等同在這1920個風暴(包括1891個命名風暴)當中被刪除的所有相關獨立條目都要憑DRV手續恢復?無疑維基百科有接近一百萬個條目,但是多條目就一定代表它們的質素好?不一定!AT君早就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關注度指引#非霎時說了六件事,一是「火星、筆的學術研究多到數不清啊...反而百度百科不能證明關注度,資料多不等於要建條目,這一點已經提過很多次。」,二是「完全看不出有「只需要有官方機構給予的編號就可讓一個氣旋條目達到關注度」這樣的共識。這跟一開始M君的主張何謂無任何分別,甚至是擴大了,與關注度的原意背道而馳,縱觀反對用戶眾多,不可能得出這樣的結論。」,三是「請先理解何謂關注度,不要以一般字義來進行推論,這樣對討論一點幫助都沒有。您的說法等同於叫維基效法百度,無法認同。」,四是「「只要有足夠內容便應可創建主條目」這不符合維基精神。如果只按內容多少便收錄的話,維基只會跟普通論壇沒有分別,缺乏規律和統一性,主題更是雜亂無章,什麼都行。關注度是維基重要的指引,沒有合理理據的話沒有豁免的可能性。」,五是「「如果一個主題得到了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而且這些來源獨立於主題實體,則可假定該主題或符合獨立條目的收錄標準。」,也就是說沒有可靠的第三方來源的話,便不符合收錄標準,而參與編輯的用戶的多寡、章節完整性等等則並不是關注度的判定基準。」,六是「這個標準,將氣象換上其他事物,也可以全部套用。也就是說,這樣的論理是不能成立。如果要定標準,個人建議須符合以下其中一項:對人類造成影響, 有學術文獻以其為題材,要知道數字關注度也不是容許所有數字均可以創建條目,氣象條目也是同理。」,以上。如果只憑關注度就可以收錄的話,那維基百科就要收錄所有TD甚至所有擾動(因為有NASA關注度)了吧,不好意思,這些情況只會在氣象愛好者論壇或討論區上出現,維基百科不是氣象愛好者論壇或討論區!你們只會使維基百科的地位貶值至淪為一個氣象愛好者論壇或討論區!--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9日 (一) 06:57 (UTC)
- 「關注度」是有一個可操作的定義來客觀判別「有/沒有」的,「影響」和「研究價值」要怎麼判斷「沒有」而不淪為個人主觀拼人頭?在沒有明確的定義之前,很難去討論這個規則足不足以阻卻關注度這道值不值得收錄的門檻。--Reke(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8:54 (UTC)
- 閣下是否錯誤解讀了NASA在熱帶氣旋的關注的部分,NASA並不會隨意的使用GSM發布監測公報,更不會是只要命名風暴就會有關注度。另外閣下指稱他人「你們只會使維基百科的地位貶值至淪為一個氣象愛好者論壇或討論區!」是一個不實的指控,別人沒有做的事怎麼能說別人有做呢?閣下要求別人要以新人的身分看待你並要求他人WP:GF,我還滿想問閣下用如此偏激的口吻質詢其他維基人是否過當以及是否違反WP:GF?--🍫|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08 (UTC)
- 另外(~)補充,我相信在WP:DRV的討論當中,有許多優秀的維基人,像是R96340君、林天蓬君、安迪君、B dash君、M.Chan君、天秤君、西奧多等人都很積極的在處理相關的關注度部分,有礙於維基社群在近幾年的人力不足,我們只能不斷的努力去擴充條目以及防止條目惡化,對於相關編輯的進度可能沒有辦法很完善,所以敝人會建議閣下可以前去社群討論頁尋求編輯共識在做編輯以避免編輯爭議,而不是在互助客棧這樣引起編輯與編輯之間的對立。--🍫|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15 (UTC)
- AT君早就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關注度指引#非霎時和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10-12月#熱帶低氣壓22W_(2017年)_→_熱帶低氣壓南度_(2017年)說了「「只要有足夠內容便應可創建主條目」這不符合維基精神。如果只按內容多少便收錄的話,維基只會跟普通論壇沒有分別,缺乏規律和統一性,主題更是雜亂無章,什麼都行。關注度是維基重要的指引,沒有合理理據的話沒有豁免的可能性。」和「我對氣象認識不多,但是如果威力強至可以有相當數量的學術研究(而不是單純的氣象報告),我認為可以有。正如您舉出例子的颱風利奇馬我也不會提請關注度處理。實際上,所有風暴也會有氣象部門的紀錄或報告,絕大多數亦有例行報導,因此不可能全數都收錄,那要怎樣去界定是否適合作為條目來收錄,我想威力與造成傷亡是重要的指標。而這篇熱帶低氣壓,顯然兩項均不符合。」--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 容我提醒閣下,NASA不是氣象部門。--🍫|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09:35 (UTC)
- 如果你看一看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10-12月#強烈熱帶風暴珊瑚_(2012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10-12月#熱帶風暴聖帕_(2013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10-12月#熱帶風暴奧鹿_(2011年)至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10-12月#颱風馬勒卡_(2010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熱帶風暴玫瑰_(2011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熱帶風暴海神_(2015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颱風閃電_(2015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熱帶風暴莫拉菲_(2015年)至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颱風薔琵_(2015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強烈熱帶風暴塔巴_(2014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強烈熱帶風暴風神_(2014年),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存檔/2017年7-9月#強烈熱帶風暴北冕_(2014年)全部都説有NASA資料,因而經DRV手續恢復,本人想風暴有NASA資料只是代表風暴有關注度,但不代表需要建立獨立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9日 (一) 10:13 (UTC)
- 其實AT君的那句話只能說明「不是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收錄」,但這不代表「符合關注度但品質不佳就不應該收錄」。容我提醒一下,「符合關注度但不應該收錄」的判別標準,目前我看不到一個比較具體可行、不會淪於大家主觀表述,同時也理由充分的提案。如果希望討論聚焦,建議不要針對細節或個案反覆的糾纏,直接提出可以操作的規範(例如要用威力跟造成傷亡,就提出具體的定義),然後說明這個定義如何能夠正確篩選出值得/不值得收錄的條目。
- 另外順帶一提,其實我也看不太出來已經建立的條目持續存在會對維基百科造成什麼負面影響。通常維基百科被批評的是錯誤記載或品質不佳的資訊來源,甚少是因為「收錄太多沒什麼研究價值的條目」。--Reke(留言)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3 (UTC)
- (※)注意: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颶風波羅_(2014年)又一因有關注度而復還的例子,而AT君都說過「只要有足夠內容便應可創建主條目」這不符合維基精神。如果只按內容多少便收錄的話,維基只會跟普通論壇沒有分別,缺乏規律和統一性,主題更是雜亂無章,什麼都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5 (UTC)
- @Reke:其實這樣很難有共識可言。--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29日 (一) 11:27 (UTC)
- 好像我的話語被曲解了,解釋一下。所謂有關注度的來源,必須符合的條件是:一,可靠來源、二,獨立來源、三,對主題有詳細介紹。因此,像上方提到的NASA,已經滿足了這三個要求,那些條目便應該保留。品質不佳則從來不是刪除標準。威力與影響只是基於沒有關注度來源時的個人考量標準,如果有關注度來源的話,則無需理會。以上。—AT 2018年1月29日 (一) 14:19 (UTC)
- @AT:但根據關注度指引,「「假定」,意味着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能保證某主題一定能收入維基百科。即使某個主題符合上述標準,編者們也有可能達成共識,認為不應該為其另立一篇條目。例如,當條目違反維基百科不是什麼方針的時候。」,而Wikipedia:關注度_(熱帶氣旋)只是論述而非正式方針與指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30日 (二) 06:25 (UTC)
- 「不是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收錄」,意思不是说「不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削除」。--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1月30日 (二) 08:16 (UTC)
- 我們從來都没有「只要風暴一命名就會有關注度」和「只要風暴有關注度就可以建立條目」這一共識!--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30日 (二) 08:22 (UTC)
- 我從來都沒有「只要風暴一命名就會有關注度」這一意思,可是「只要風暴有關注度就可以建立條目」,建了條目便別刪,但未來大家(相信大家會)確保條目的品質,維基百科不是資訊擺放場,也再一次強調建了條目便別刪。--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1月30日 (二) 09:45 (UTC)
- 其實這樣很難有共識可言。--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30日 (二) 09:53 (UTC)
- 一是就刪後重建。--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30日 (二) 09:55 (UTC)
- “可靠來源的有效介紹只構成必要條件,而不能保證某主題一定能收入維基百科”,所以想要一个充分条件是吗?没问题。WP:NOT#PRINT:“维基百科並未有限制條目或者主題數量,只要條目能夠獲得查證並符合以下條件,即可寫成維基百科條目。”--Antigng(留言) 2018年1月30日 (二) 09:58 (UTC)
- 即使某個主題符合上述標準,編者們也有可能達成共識,認為不應該為其另立一篇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30日 (二) 10:00 (UTC)
- 我讲的是WP:NOT方针,您讲的是WP:GNG指引,没有任何矛盾之处。--Antigng(留言) 2018年1月30日 (二) 10:02 (UTC)
- 編者的確可以達成共識,決議不建立部分符合關注度的條目。問題在於,有這個共識嗎?—AT 2018年1月30日 (二) 10:21 (UTC)
- 有些人反建議『收錄所有熱帶氣旋』,並稱「《關注度指引》在命名風暴方便完全是廢紙。」[14]--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1月30日 (二) 10:26 (UTC)
- 如果确实这些气旋都有二次文献有效介绍的话,确实关注度指引在气旋方面是废纸,除非有其他的问题,比如侵权,否则确实没有任何理由删除这些条目。然后呢?--Antigng(留言) 2018年1月30日 (二) 10:29 (UTC)
- 品質不佳就要刪除條目?「即使某個主題符合上述標準,編者們也有可能達成共識,認為不應該為其另立一篇條目」敢問何來共識之有?感覺上閣下就只是在強辯,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已吧。--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1月30日 (二) 10:58 (UTC)
- 為了忽略關注度指引,而無所不用其極,事實上,為何會有可供查證方針,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之維基百科不是新聞報導方針和關注度指引?基於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之建立條目的時機論述,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意見區Weather Synchronize的論述,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缺乏關注度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和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熱帶風暴玉兔_(2013年)至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09/25#颱風娜基莉_(2008年)有人所說「玉兔是有少許獨特性,但作為零影響的短命遠洋風暴,條目應該也保不了。況且溫帶氣旋變熱帶氣旋已有2008年颱風白海豚的先例。」「聖帕有吹襲日本,但條目沒有描述對日本破壞,應該影響甚微。」「根本沒辦法擴充,刷字數也不行,零影響兼太弱,沒救。」「英文版連條目都沒有。不是說要看齊,但想從英文版拿資料來改善中文版都不行。除非找到珊瑚帶來的破壞,否則它即使曾達颱風強度也沒用。遠洋風暴真的很難寫⋯⋯」「又是想改善也做不到,遠洋風暴是很麻煩的事,沒充足資料和內容根本不宜開條目。」「還可以做到些甚麼?又是沒甚麼可以擴充,撐不起獨立條目。」「一個颱風級熱帶氣旋,還要曾吹襲日本,竟然寫得如此垃圾級,不可救藥。況且又是沒英文版供應資料。」「可以做的根本有限,遠洋風暴條目很難事後補救⋯⋯」「沒救了,找到多些資料也擴充不了多少。遠洋風暴要麼即時寫好,否則別指望事後補救是可以起死回生。」(雖以關注度不足為由提刪,但意見仍有參考價值),根本不能得出『收錄所有熱帶氣旋(1920個風暴,包括1891個命名風暴)』的結論,基本上如果這樣就足以成為刪除或併兼的理據。--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08:49 (UTC)
- MCC214為了刪除條目,無所不用其極。在有來源的情況下《關注度指引》根本不存在。用論述挑戰方針指引,毫無勝算。--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8:59 (UTC)
- Wikipedia:存廢覆核請求#強烈熱帶風暴奇洛基_(2012年)、強烈熱帶風暴鴻雁_(2012年)[錨點失效]又一因有關注度但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而復還的例子。--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09:14 (UTC)
- MCC214君,不如閣下解釋一下為何一定要有影響才可建條目?--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18 (UTC)
- 當時你發起Wikipedia_talk:关注度#保留所有熱帶氣旋條目的討論,其他用戶普遍認為『收錄所有熱帶氣旋』不可行,加上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意見區當中天秤君已說「「收錄所有熱帶氣旋」的話,那還要關注度幹嘛?」,故此恕不能得出你所說的結論。--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09:25 (UTC)
- (~)補充:即代表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不一定要建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09:27 (UTC)
- 情況大有不同,其實當時Antigng君都說了,「如果所有有編號的熱帶氣旋都有文獻,那麼當然所有熱帶氣旋都可以收」。--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34 (UTC)
- 首先天秤君就不會同意「收錄所有熱帶氣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09:37 (UTC)
- MCC214君:他不同意無所言謂,反正我們是按照方行事。--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44 (UTC)
- 根據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M.Chan的方案,「不論是否獲得命名,正文部分(未計首段)篇幅最少弄得像今年苗柏的發展過程這樣。注意是「發展過程」和「影響」合共計算,以可擴充的篇幅計算,不以現有篇幅計算。熱帶風暴梅花、熱帶風暴馬鞍、熱帶風暴盧碧和2011年熱帶風暴蝎虎可能不符合此準則。」和你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意見區當中說「在下的方案就是以可撰寫的內容作為收錄的準則。估計林天蓬君是想達成共識然後立為指引。」,再者天秤君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意見區當中回應林天蓬「撰寫再多能影響關注度?」時說「當然可以,正因為在內容上有豐富內容和來源,才能顯現該條目的閱讀價值,那就是關注度了。」,可不可以解釋一下呢?況且人是活的,規則是死(板)的。--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09:53 (UTC)
- 你想說甚麼?--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09:57 (UTC)
- 自己說過的你不會不知道,再將此與上文比較,如自相矛盾。--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0:01 (UTC)
- 不容許我改變主意?--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09 (UTC)
- 根據Wikipedia:互助客栈/方针/存档/2018年5月#修订删除方针的第二部分:「或許不需要提交刪除的條目問題」的修改,「如果一個條目具有關注度,但含有違反內容方針(例如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的內容,除了將它提交存廢討論之外,也可以考慮刪除條目中違反內容方針的內容,或是按照下一小節中給出的建議,給條目掛上維護模板。」--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0:22 (UTC)
- 違反了那個內容方針?--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25 (UTC)
- 可供查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0:27 (UTC)
- 《可供查證方針》只是允許刪除內容而非條目。--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31 (UTC)
- 《可供查證方針》說明添加或恢复内容的编辑者应承担举证的责任。所有引言以及任何被质疑或可能被质疑的内容均应使用内嵌引用来提供可靠、公开的来源。這就是「一個條目具有關注度,但含有違反內容方針(例如中立的觀點、可供查證)的內容」。--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0:42 (UTC)
- 然而編者沒有承担舉證責任不代表條目要被刪除。--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0:45 (UTC)
- 基於天秤君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意見區當中回應林天蓬「撰寫再多能影響關注度?」時說「當然可以,正因為在內容上有豐富內容和來源,才能顯現該條目的閱讀價值,那就是關注度了。」(內容上没有豐富內容和來源),在Wikipedia_talk:关注度#保留所有熱帶氣旋條目當中「其他用戶普遍認為『收錄所有熱帶氣旋』不可行」,「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意見區當中天秤君已說「收錄所有熱帶氣旋」的話,那還要關注度幹嘛?」」,「遠超刪除為最後手段的範疇」,「編者沒有承擔舉證責任」,條目就可被刪除。--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0:59 (UTC)
- 如何隨便說一句說話就可以挑戰規則,那麼規則就沒有存在的意義了。--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1:05 (UTC)
- WP:别管那么多。--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1:18 (UTC)
- 請說明如何改善維基百科。--M.Chan 2018年2月1日 (四) 11:20 (UTC)
- 只有你和AAAA不同意WP:IAR。--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日 (四) 11:25 (UTC)
- 首先請勿誤解MC君與4A君之意見,他們何來「不同意《忽略所有規則》方針」?還有薇子的言論是絕不能拿來規則抗辯的,僅能以意見參考之用。首先薇子須承認,自己真的不能苟同將所有熱帶氣旋都創建條目,薇子認為創建條目的確是需要收錄價值,並且在適當情形下使用《忽略所有規則》方針(注意不是隨時都能運用)。再者,改善維基百科的方式其實有很多種,而刪除所謂無價值頁面僅是消極手段,積極處理的方式有很多種,像是內容編修、來源增豐、在合理使用的範疇中上傳影音資料等,但刪除頁面絕不能作為積極手段來處理!--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2月1日 (四) 12:30 (UTC)
- 要不要考慮為天氣系統(熱帶氣旋、溫帶氣旋...等)定一個類似WP:关注度_(数字)中的WP:1729規範?WP:1729這個規範有效的讓數字條目能有限度地收錄,WP:1729裏頭立了一個問卷討論1729可否收錄,並適用於其他數字,比如立一個叫做WP:熱帶風暴蠍虎立一個問卷討論熱帶風暴蠍虎可否收錄,並能夠適用於其他天氣系統。-- 宇帆(2/28加入維基將滿十周年!留言·歡迎簽到·聯絡) 2018年2月1日 (四) 11:33 (UTC)
- 「我從來都沒有「只要風暴一命名就會有關注度」這一意思,可是「只要風暴有關注度就可以建立條目」,建了條目便別刪,但未來大家(相信大家會)確保條目的品質,維基百科不是資訊擺放場,也再一次強調建了條目便別刪。」「不是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收錄」,意思不是說「不符合關注度就一定要削除」。你只是在不斷擴大解釋方針指引的意思。--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2月1日 (四) 15:14 (UTC)
- 如果開了條目,而條目裏面只是寫升降格時間,那本人寧願刪除它們(即使條目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日 (五) 05:37 (UTC)
- (!)強烈反对:就算只有升降格時間,至少讀者知道何時升格,何時降格,刪了就甚麼都不知道了。--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6:41 (UTC)
- 引用AT君在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缺乏關注度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的話「所以?那不正正代表着那些幾乎都是愛好者內容嗎?」--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日 (五) 07:14 (UTC)
- 「有足夠的,可供查證的,百科性的,非原創研究的內容,那麼自然可以寫。」--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7:19 (UTC)
- 你所説的無一符合。--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日 (五) 07:20 (UTC)
- 如果條目裏面只是寫升降格時間,那寫在XXXX年太平洋颱風季當中就可以了,根本不需要開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日 (五) 07:24 (UTC)
- 未見有方針容許這樣做。--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7:28 (UTC)
- 所以還是那句「根據社群透過討論達成共識決定是否將其刪除。」+適當時候使用《忽略所有規則》方針。--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日 (五) 07:32 (UTC)
- 本次共識趨向保留。--M.Chan 2018年2月2日 (五) 07:38 (UTC)
- 你只是在不斷擴大解釋方針指引的意思。--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2月2日 (五) 08:38 (UTC)
- 關注度不是一時的。--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3日 (六) 09:28 (UTC)
- 有些人只是為了「為留而留」,而没有說明如何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條目的品質。--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4日 (日) 03:49 (UTC)
- MCC214君:根本維基百科就是容許品質差的條目。--M.Chan 2018年2月4日 (日) 04:02 (UTC)
- 你還未回應「如何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條目的品質」。--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4日 (日) 04:14 (UTC)
- MCC214君:在下無法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條目的品質,不過刪除就一定不是提高品質,而根據現規則,如無違反《快速刪除方針》或《小小作品指引》,則不可至刪。--M.Chan 2018年2月4日 (日) 04:22 (UTC)
- 「如何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條目的品質」改善條目。--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2月4日 (日) 05:11 (UTC)
- 就是,如果不提供「如何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條目的品質」的任何理由,那就是只是為了「為留而留」。--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4日 (日) 06:38 (UTC)
- 其實《刪除方針》都說得很清楚「如果條目有問題,用戶可以不需要提交刪除。」「或許不需要提交刪除的條目問題:需要改進的文章,解決方法:將條目列入Category:維基百科清理中」「刪除應該為最後手段」
- Antigng君亦都說了「這沒有意義。維基百科沒有最後期限。『但刪除方針卻沒有相關條文』,完全錯誤。WP:DP#REASON第一條即「符合快速刪除守則任一標準的內容」
- 根據公告攔「現有1493個頁面需維基化」,而且有1940篇小作品。
- 所以MCC214想展開條目大屠殺。不,因為维基百科永远不会是高质量的,所以MCC214想刪除整個維基。
- 以上。--M.Chan 2018年2月4日 (日) 09:36 (UTC)
- Michael Chan,你曾想刪南北綫 (香港),東西綫 (香港),北港島綫 ,北環綫 ,南港島綫(西段) ,屯門南延綫 ,東涌綫延綫 ,東九龍綫 ,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和環保連接系統這些已獲香港政府通過(或已興建中的)未來城市公交(見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12/27#南北綫_(香港)(雖由你撤回),當時你提議刪後重建,原因為「其一沒有關注度,其二引言不足以概括全文,其三大部份內容只得相關數據,其四水晶球,其五隻得三個來源,其六來源非第三方,其八全文違反可供查證方針。」)和堅持掛關注度模版[15][16][17][18] ,你就反而没有説,原來你寧願要刪除這些已獲香港政府通過(或已興建中的)未來城市公交,都不肯刪除已成歷史且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5日 (一) 11:03 (UTC)
- 這是不是對鐵路迷進行大屠殺?不,Michael Chan想刪除所有與鐵路相關的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5日 (一) 11:08 (UTC)
- 簡而言之,有關注度的留,沒有的刪。和品質完全無關。--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3:45 (UTC)
- 以前颱風條目破壞者的傀儡就是希望條目只是寫升降格時間[19][20],以維持相當差劣的條目品質,因而遭到社群反對[21][22],所以本人想「去颱風條目破壞者化」。--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6日 (二) 06:38 (UTC)
- 在下當然不喜歡只寫升降格時間,但是就算没人改善都不代表要刪削。況且沒有條目比有條目更差,颱風條目破壞者只會更高興。--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6:41 (UTC)
- 那就請劃去「就算只有升降格時間,至少讀者知道何時升格,何時降格,刪了就甚麼都不知道了。」那句。--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6日 (二) 06:59 (UTC)
- 亦請你提供「如何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有效地提高條目的品質」改善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6日 (二) 07:01 (UTC)
- 不如閣下先提供「刪削條目如何提高品質」--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7:05 (UTC)
- 為何要刪削?就如一個蘋果(維基百科的全部條目)裹面的蟲和蛀了的地方(某些條目的品質相當差劣),一旦蘋果裹面有蟲和蛀了的地方,那蘋果就只有丢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6日 (二) 07:11 (UTC)
- 其他一個有蟲和註了的地方(應該是在維基百科符合《快速刪除方針》或《小小作品指引》)固然要刪削。但如果蘋果本身很只是酸(其他品質不好的條目),而閣下很餓,閣下會選擇丟棄嗎?--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7:21 (UTC)
- 蘋果(維基百科的全部條目)酸了(某些條目的品質相當差劣)你吃下去(通過非刪除的手段改善條目品質)亦吃不下(改善不了多少),就惟有丟棄(刪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6日 (二) 07:35 (UTC)
- 大家的標準不同。目前規則是符合《快速刪除方針》或《小小作品指引》方可刪削(蘋果有蟲方可丟棄),而閣下建議刪除其他條目(酸的蘋果)。但閣下的標準是不可行的,因為隨便按一個隨機條目都很難達到以上標準。--M.Chan 2018年2月6日 (二) 07:57 (UTC)
- 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缺乏關注度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Wikipedia_talk:關注度_(熱帶氣旋)#再提修改關注度_(熱帶氣旋)和這裏的討論當中,暫時而言大多都認為不應為所有熱帶氣旋建立條目,只可以保留未刪除的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2日 (一) 11:40 (UTC)
- (?)疑問:user:R96340、user:林天蓬、user:Weather Synchronize、user:Winter Moment、user:B dash、user:CHING WAI KONG、user:Typhoon Destroyer、user:維多利亞-伊恩、user:3ATENU,其他人呢?下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3日 (二) 10:26 (UTC)
- 亦歡迎user:和平至上、user:nivekin等人參與討論。--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13日 (二) 10:30 (UTC)
- 投票不能代替討論。既然刪除方的刪除理據不存在,則意見視為無效。--M.Chan 2018年2月13日 (二) 11:05 (UTC)
- (:)回應:其實我覺得,就算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都有他們的保留的原因,一但删除,氣象迷只能自行找回該熱帶氣旋資料。--TY.Hato2018年2月18日 (日) 01:26 (UTC)
- 問題是現今的颱風條目資料失實(如熱帶風暴溫比亞 (2000年)有為所經過的國家造成災害甚至有人命傷亡,但條目卻寫沒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百科條目品質優先於數量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1日 (三) 10:00 (UTC)
- @MCC214:其實仍然沒有共識顯示這可以成為刪除的理由。--M.Chan 2018年2月21日 (三) 10:22 (UTC)
- @MCC214:閣下身為熱帶氣旋相關條目參與者,看見條目不足之處是可以協助完善條目的編輯,而不是做為提刪的理由。當然閣下是可以提出刪除申請,但綜上討論顯然是沒有共識顯示這可以成為刪除的理由。--🍫|주인공~✿ 2018年2月21日 (三) 23:41 (UTC)
- @MCC214:没有影響和没有研究價值是重要度的問題,Wikipedia:重要度只是論述,和Wikipedia:關注度_(熱帶氣旋)一樣,都不是刪除的理由,關注度才是。--M.Chan 2018年2月22日 (四) 07:34 (UTC)
- 我認為影響程度和研究價值不是決定刪除與否的依據。天蓬大元帥※會客歡迎參加熱帶氣旋創作競賽 2018年2月24日 (六) 10:57 (UTC)
- 本人認為基於「Wikipedia:维基百科不是什么#維基百科不是網誌、網站空間提供者、社交網絡或追思網站」和「Wikipedia:维基百科不是什么#維基百科不是不經篩選的資訊收集處」,故收錄所有熱帶氣旋其實就與NOT方針的條文所抵觸,如是者Michael Chan的「如果所有有編號的熱帶氣旋都有文獻,那麼當然所有熱帶氣旋都可以收」的理據是没有被接受的可能(因Michael Chan的提案與NOT方針的條文有所抵觸),本人之所以建議有關注度但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要刪除,就是某程度上基於NOT方針,再者刪除方針亦說「任何不適合百科全書的內容」是可以刪除的,而不適合百科全書的連結就是NOT方針。--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6日 (一) 07:56 (UTC)
- @MCC214:通過《關注度指引》就已經代表符合《收錄準則》上述條文。--M.Chan 2018年2月26日 (一) 08:36 (UTC)
- 收錄準則表明「然而,维基百科的目标是一部高品质百科全书,我们希望它收录的每一个条目都有发展成为完美条目的潜力。这要求其收录的条目同时符合包括中立的观点、可供查证、非原创研究和維基百科不是什麼在内的各内容方针。」--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6日 (一) 09:00 (UTC)
- @MCC214:所以呢?--M.Chan 2018年2月26日 (一) 09:04 (UTC)
- 所以為何不能收錄所有熱帶氣旋和要刪除有關注度但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吧。--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2月26日 (一) 09:06 (UTC)
- @MCC214:有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都不會影響熱帶氣旋條目是否符合上述條件。--M.Chan 2018年2月26日 (一) 09:19 (UTC)
關於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
[编辑]建議合併「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首先這兩個章節的名稱完全錯誤,被命名的熱帶氣旋是熱帶氣旋,熱帶低氣壓就是其他的嗎?另外沒有區分的需要,熱帶低氣壓的知名度不一定低於熱帶風暴,而且在當熱帶低氣壓被升格為熱帶風暴,會比較麻煩。故建議將兩個章節合併,並改名為風暴。--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0:59 (UTC)
- 反建議分別改名為「被命名的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低氣壓」:盡量避免章節合併,否則会過份冗長。個人認為應該盡量以最輕微的改動方式改動條目。—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1:18 (UTC)
- 另外:分章節是基於方便閱讀,而非基於「关注度」或「知名度」。—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1:21 (UTC)
- 还有,@Michael Chan:維基百科沒有「知名度」概念,除非你所指的「知名度」是指「关注度」。—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1:21 (UTC)
- Sanmosa君:冗長不一定要分章節,也可以分離到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的風暴。而且這樣分沒有任何的好處,反而令讀者覺得混亂。--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32 (UTC)
- @Michael Chan:我是指章節冗長,分拆的话又有人以关注度提刪,然後又鬧上存废覆核,看來不是太好…… —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3:37 (UTC)
- 風季有的關注度,風暴列表也有。目前已有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風暴、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風暴可供參考。而且根據日本氣象廳紀錄,1967有39個命名風暴,而2010年所有熱帶氣旋也只有32個,如果拆分,是否曾拆成「熱帶風暴和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48 (UTC)
- @Michael Chan:个人认为这样分拆不太好,反倒分拆一个熱帶低氣壓列表會好一些(按年分也好,按年代也罷)。現在反倒認為分拆並沒有問題,只不過是分拆的對象的問題而已。—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3:56 (UTC)
- Sanmosa君:不折分真的那麼大問題嗎?--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59 (UTC)
- @Michael Chan:个人认为这样分拆不太好,反倒分拆一个熱帶低氣壓列表會好一些(按年分也好,按年代也罷)。現在反倒認為分拆並沒有問題,只不過是分拆的對象的問題而已。—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3:56 (UTC)
- 風季有的關注度,風暴列表也有。目前已有2005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風暴、2003年大西洋颶風季的風暴可供參考。而且根據日本氣象廳紀錄,1967有39個命名風暴,而2010年所有熱帶氣旋也只有32個,如果拆分,是否曾拆成「熱帶風暴和強烈熱帶風暴」和「颱風」?--M.Chan 2018年3月5日 (一) 13:48 (UTC)
- @Michael Chan:我純粹是舉一個分拆的例子而已,不拆分也沒有問題。 囧rz...— 卍・〇・卐 2018年3月5日 (一) 14:01 (UTC)
- 建議將「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分別改名為「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6日 (二) 08:09 (UTC)
- (+)支持這個想法。元帥帥帥※會客歡迎參加熱帶氣旋專題 2018年3月16日 (五) 05:01 (UTC)
- 完成沒有分拆的必要。--M.Chan 2018年3月7日 (三) 05:10 (UTC)
- 混在一起,難道「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要和「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平起平坐了吧,另不拆分,搞得内容眼花瞭亂,讀者很難閱讀。--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9日 (五) 11:03 (UTC)
- @MCC214: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除了強度上沒有任何的分別。閣下真的認為那些颶風風條目眼花瞭亂嗎?而且有一年風季只有三個風暴,拆分才眼花瞭亂。--M.Chan 2018年3月9日 (五) 11:10 (UTC)
- 颱風季是颱風季,颶風季是颶風季,颱風季不需要和颶風季的內容一樣。--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2日 (一) 09:45 (UTC)
- (+)同意MCC214:將「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分別改名為「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주인공~✿ 2018年3月13日 (二) 01:25 (UTC)
- 如果「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是可以的話,那麼以後可能出現「被pagasa命名的熱帶氣旋」、「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甚麼都可以,到時只會更混亂。--M.Chan 2018年3月13日 (二) 08:57 (UTC)
- 本人的建議其實是盡量減少條目的變動,另每一年太平洋颱風季都有很多「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13日 (二) 10:25 (UTC)
-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比「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多,如果多就要分的話,那麼「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也要分成「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M.Chan 2018年3月13日 (二) 13:57 (UTC)
- 请M.Chan君不要無限上綱,熱帶氣旋是母集合,不需要額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種類。--🍫|주인공~✿ 2018年3月15日 (四) 05:15 (UTC)
- 所以我認為應該將「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合併,並易名「風暴」。--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05:35 (UTC)
- (:)回應:不認為合併在一起會有助於排版或是資料調閱,反而會讓整個條目更複雜。--🍫|주인공~✿ 2018年3月15日 (四) 06:07 (UTC)
- 現時如果熱帶低氣壓增強為熱帶風暴要由「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移至「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另外分拆並不會另風季少些風暴,反而會令先後次序調亂。--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07:16 (UTC)
- 其實按照常識來說,不可能出現你所説的情況,因為單憑瀏覽器功能就已經可以將熱帶風暴由「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移至「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另外「風暴」有很多種意思,熱帶氣旋是「風暴」,有些熱帶氣旋轉化成的溫帶氣旋都是「風暴」,而且轉化過程簡要都會寫在條目内,所以你的建議不可行,亦容易引起混亂,再者難道將熱帶風暴由「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移至「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很難嗎?--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5日 (四) 10:32 (UTC)
- @MCC214:並不難,但會出現額外的過程。而且風季條目不只收錄熱帶氣旋,還會收錄副熱帶氣旋。加上這樣分會把時間次序調亂。--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0:39 (UTC)
-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已解決上述問題,有些「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的前身性質就是副熱帶氣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5日 (四) 10:45 (UTC)
- 如你所說,是否所有風季條目都要分類?2007年亚热带风暴安德烈亚和2005年亚速尔亚热带风暴怎辨?--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0:53 (UTC)
- 颱風季是颱風季,颶風季是颶風季,颱風季不需要和颶風季的內容一樣。--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5日 (四) 10:56 (UTC)
- 閣下不認為颶風季有拆分必要?--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1:01 (UTC)
- 是。--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5日 (四) 11:07 (UTC)
- 颱風季與颶風季有甚麼分別,導致颱風季可以不拆分而颶風季可以不拆分?--M.Chan 2018年3月15日 (四) 13:02 (UTC)
- 颱風季與颶風季的分別在於颱風季一方牽涉中港澳台人士。--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7日 (六) 11:53 (UTC)
- 牽涉中港澳台與否能對此造成甚麼影響?--M.Chan 2018年3月17日 (六) 12:39 (UTC)
- 本人的建議其實是盡量減少條目的變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8日 (日) 08:22 (UTC)
- @MCC214:如果變動可以提高條目的品質,為甚麼不變?--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09:02 (UTC)
- @Michael Chan:如果提高條目的品質無需任何/太多變動,則變動越少越好。這就是所謂的穩定性。每個编者一時變一樣,一時變另一樣,這豈不是編輯戰?—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01 (UTC)
- 请M.Chan君不要無限上綱,熱帶氣旋是母集合,不需要額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種類。--🍫|주인공~✿ 2018年3月15日 (四) 05:15 (UTC)
-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比「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多,如果多就要分的話,那麼「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也要分成「強烈熱帶風暴」、「颱風」、「強颱風」、「超強颱風」。--M.Chan 2018年3月13日 (二) 13:57 (UTC)
- (+)支持MCC214君以「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區分之提案,並認為無須再設立更多區分標準(實質上可以以共識禁止再區分)。—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05 (UTC)
- 建議以「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和「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解決上述問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8日 (日) 10:23 (UTC)
- 請回答:一、目前80個優良/典範條目仍然使用「風暴」,是否有需要更改為「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二、閣下如何處理副熱帶氣旋;三、為何分成「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就可以,其他就不可以?--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16 (UTC)
- @Michael Chan:謹就以上問題作出答覆:
- 請回答:一、目前80個優良/典範條目仍然使用「風暴」,是否有需要更改為「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二、閣下如何處理副熱帶氣旋;三、為何分成「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就可以,其他就不可以?--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16 (UTC)
- 於西北太平洋颱風季而言,確有需要分拆,而分拆後兩者皆仍存在優良/典範條目資格,除非提出GAR並通過撤銷;如你要我回答「於其他颱風季或颶風季而言」,則恕我不能回答,因「於其他颱風季或颶風季而言」部份屬离題。
- 一切氣旋,不論是熱帶氣旋,抑或副熱帶氣旋,皆按「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區分,但如為副熱帶氣旋,則必須註明。
- 因為這是最方便區分的方法。
以上答覆,如有錯漏,懇請指正[開玩笑的]。—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0:33 (UTC)
- Sanmosa君,一、標題一直是「關於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章節」而非「關於颱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章節」,其他洋面的風季一直都在討論範圍之中;二、這樣分會把時間次序調亂,不認為更方便,且「風暴時間表」、「颱風季影響」都沒有這樣分。--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0:57 (UTC)
- 請閣下不要無限上綱,「風暴時間表」和「颱風季影響」是母集合,不需要額外拆分成不同的子種類。--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3 (UTC)
- @Michael Chan:1. 暫時我們正在專注討論西北太平洋颱風季;2. 是每一年都要這樣分拆,這樣時間肯定不会調亂。—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0 (UTC)
- @Sanmosa:不是很明白MCC214君的意思。西北太平洋無異於其他洋面,一併討論並無問題。一般而言,最先發生的風暴應該放在最前面,這樣區方破壞之這個慣例,此之為「時間調亂」。--M.Chan 2018年3月18日 (日) 11:30 (UTC)
- 實際上本人建議將「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分別改名為「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並且以「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和「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按時間先後次序排列),則已可以解決上述問題,即如下所示:
- @Michael Chan:1. 暫時我們正在專注討論西北太平洋颱風季;2. 是每一年都要這樣分拆,這樣時間肯定不会調亂。— 卍・〇・卐 2018年3月18日 (日) 11:00 (UTC)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2日 (四) 11:28 (UTC)
- 「已被命名」和「未被命名」都嫌混亂,以上更不用說。--M.Chan 2018年3月23日 (五) 08:00 (UTC)
- 但實質只有您一人反對哦。--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3日 (五) 11:22 (UTC)
- 共識不是看人數多與少的。--M.Chan 2018年3月23日 (五) 14:32 (UTC)
- 大部分人支持的都可以算做共識,相反反對者可能被視作擾亂。--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4日 (六) 05:11 (UTC)
- @MCC214:討論是看理據。投票不能代替討論。--M.Chan 2018年3月24日 (六) 07:44 (UTC)
- 基於大部分人均支持本人的看法,故很難不算為共識。--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4日 (六) 07:53 (UTC)
- 《共識方針》「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混亂」這個觀點從未被解決。「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M.Chan 2018年3月24日 (六) 08:29 (UTC)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其他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其他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 以上乃妥協方案。--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4日 (六) 09:15 (UTC)
- 以方案未能解決「混亂」,故不能接受。--M.Chan 2018年3月24日 (六) 09:50 (UTC)
- 由於大部人認為此方案不構成混亂,而本人對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和回應,故上述意見依《共識方針》忽略,不知Sanmosa對此妥協方案的回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日 (日) 07:26 (UTC)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但有人卻表示:
“ |
|
” |
— Michael Chan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5日 (四) 07:37 (UTC)
- 謹就此回應M. Chan君:
“ |
|
” |
— ŚÆŊMØŠĀ |
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38 (UTC)
- @MCC214:閣下也可以評價一下本人的回應。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40 (UTC)
- 同意樓上的論點。--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4 (UTC)
- 最大問題是每個風季的「已被命名」、「未被命名」和「其他」可以相差甚遠以至沒有,這樣會變得不平衡。以2013年太平洋颱風季為例,讀很難知道熱帶風暴摩羯和無名熱帶低氣壓的先後次序。--M.Chan 2018年4月9日 (一) 04:37 (UTC)
- Sanmosa已說「時間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亦即「先後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和「在各自章節中把最先發生的風暴放在最前面不構成「時間調亂」」,另不平衡並非要將兩個章節(「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合併,並改名為風暴的理由,另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1 (UTC)
- 無名熱帶低氣壓的受注目程度应较低,故知道熱帶風暴摩羯和無名熱帶低氣壓的先後次序似乎並無必要。要知道熱帶風暴摩羯和無名熱帶低氣壓的先後次序的話,请至當年之風暴時間表。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0日 (二) 08:45 (UTC)
- 其實在下認為這樣已經算掉亂了。而且大西洋颶風季要這樣分嗎?--M.Chan 2018年4月11日 (三) 11:02 (UTC)
- @Michael Chan:本人曾有此言:
“ | 關於閣下提出《共識方針》中「共識應採納多數人的意見,並和重要少數的意見作出適當妥協」一句,本人希望閣下知道中文維基百科有《遊戲維基規則態度指引》:閣下堅持「『混亂』這個觀點從未被解決。『共識應當考慮到所有正當合理的意見』」無疑是《遊戲維基規則態度指引》中所述「固守一個已被社群明確反對的觀點,使共識形成過程變得冗長」的行為。 | ” |
至於大西洋颶風季,可按本人以下之言行之,惟仍需大家討論:
“ | 時間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而「颱風季影響」現時沒有這樣分並不代表不可以改;至於「風暴時間表」由於是按時間,反倒只應按時間排序。 | ” |
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1日 (三) 11:21 (UTC)
- 閣下首句就說「否則會過份冗長」。其他洋域熱帶氣旋沒有西北太平洋多,那麼要不要分?--M.Chan 2018年4月14日 (六) 04:40 (UTC)
- Sanmosa已說「時間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亦即「先後次序分別在各章節內排序,不會調亂」和「在各自章節中把最先發生的風暴放在最前面不構成「時間調亂」」,另不平衡並非要將兩個章節(「熱帶氣旋」與「其他熱帶氣旋」)合併,並改名為風暴的理由,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4日 (六) 07:41 (UTC)
- @Michael Chan:我個人的意見是:如果某洋域(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還是其他)當年的熱帶氣旋少於25個的,不用分;25個或以上的則應分開。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14日 (六) 13:11 (UTC)
- Michael Chan,請回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8日 (三) 09:09 (UTC)
- 比較分拆前及分拆後差異。--M.Chan 2018年4月18日 (三) 09:32 (UTC)
- 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8日 (三) 09:42 (UTC)
- @Michael Chan:分拆後不是很有條理嗎?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18日 (三) 10:58 (UTC)
- Sanmosa,基於上述討論的大多數人的共識,建議先將風季條目的「熱帶氣旋」和「其他熱帶氣旋」分別改名為「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和「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2日 (日) 08:26 (UTC)
- Sanmosa,由於太多頁面要改,希望您幫一下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2日 (日) 08:52 (UTC)
- Sanmosa,請回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3日 (一) 06:41 (UTC)
- @MCC214:申請機器用戶權限即可。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23日 (一) 08:29 (UTC)
- 本人希望只是用正常的程序編輯,而無需用上機器用戶權限。--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3日 (一) 09:16 (UTC)
- 請尊重反對意見。--M.Chan 2018年4月23日 (一) 12:43 (UTC)
- 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4日 (二) 07:25 (UTC)
- MCC214君:對於「如果某洋域(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還是其他)當年的熱帶氣旋少於25個的,不用分;25個或以上的則應分開。」是否有異議?--M.Chan 2018年5月2日 (三) 07:32 (UTC)
- 可以,但分支標題應叫「熱帶氣旋」而非「風暴」。--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3日 (四) 10:14 (UTC)
- 你知道為甚麼要英文維基百科將副標題叫做「Systems」嗎?風季條目又不是只收熱帶氣旋,副標題叫做熱帶氣旋,叫副熱帶氣旋怎辨?--M.Chan 2018年5月4日 (五) 09:02 (UTC)
- 就此問題,有兩個方案乃應對大西洋颶風季或其他條目的,以下為建議的第一個方案: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或第二個方案:
「已/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已/未被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以上。--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4日 (五) 10:41 (UTC)
- M.Chan 2018年5月5日 (六) 11:23 (UTC) Sanmosa君早已說過如果某洋域(不論大西洋,還是太平洋,還是其他)當年的熱帶氣旋少於25個的,是不用分的!--
- 如當年的熱帶氣旋多於25個的,是要如以上般分的!--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5日 (六) 11:26 (UTC)
- 不知Sanmosa對MCC214的回應有何看法?--M.Chan 2018年5月6日 (日) 04:49 (UTC)
- @MCC214、Michael Chan:其實情況有三:一是僅論熱帶氣旋已多於25個,則熱帶氣旋部分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熱帶氣旋」 ???
二是僅論熱帶氣旋不多於25個,惟並論非熱帶氣旋時多於25個,則如下:
「熱帶氣旋」 ??? 「非熱帶氣旋」 ???
三是即使並論非熱帶氣旋時仍不多於25個,此時可完全不須區分,以「氣旋」單一章節收錄之。
在情況一之下,如僅論非熱帶氣旋已多於25個,則如下:
「已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未被國際命名的非熱帶氣旋」 ???
否則直接以「非熱帶氣旋」單一章節收錄之。以上。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6日 (日) 08:17 (UTC)
- 這個方案也很好。--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8日 (二) 10:30 (UTC)
- 為甚麼偏要執着複雜化。就不能以「風暴」概括?--M.Chan 2018年5月8日 (二) 10:21 (UTC)
- Jarodalien的做法不是每個人都能接受得到,再者風暴有很多種,如冬季風暴,熱帶氣旋,雷暴,火災風暴,龍捲風和狹義的風暴。--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8日 (二) 10:29 (UTC)
- Sanmosa的做法也不是人人都接受得到!--M.Chan 2018年5月8日 (二) 10:34 (UTC)
- 見上,本人不再補充。--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8日 (二) 10:56 (UTC)
熱帶氣旋條目標題格式
[编辑]目前熱帶氣旋條目標題有兩種格式,一是「強度+名稱 (年份)」,一是「年份+強度+名稱」。目前前者多用於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條目,而後者多用於劉嘉君翻譯的條目。而由於上次討論未能達成共識,故有用戶將條目標題的格式從後者換成前者。前者應該是根據《命名常規方針》「用作消歧義的括號,請使用半形括號()作為標題中的括號,括號前有一個半形空格。」;而後者亦是根據《命名常規方針》「使用事物的常用名稱」,因為我們會說「2017年哪一個颱風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而非「哪一個颱風 (2017年)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故請社群定奪是否有需要統一格式,或者先到先得,或者其他方案。以上。--M.Chan 2018年3月10日 (六) 04:56 (UTC)
- 統一格式,並以年份在前,大眾媒體廣泛報導XX年的颱風XX,其他專題也有,例如:2017年中華職棒總冠軍賽。天蓬大元帥※會客歡迎參加熱帶氣旋創作競賽 2018年3月10日 (六) 07:14 (UTC)
- 對,例如2011年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不能變成日本東北地方太平洋近海地震 (2011年);2011年太平洋颱風季不能成為太平洋颱風季 (2011年)。--M.Chan 2018年3月10日 (六) 10:51 (UTC)
- 邀請B dash君、AndyAndyAndyAlbert君、Tenbeens君、卡達君、MCC214君參與討論。--M.Chan 2018年3月12日 (一) 09:15 (UTC)
- 這個問題還討論了好久…這兩個名稱是通用的,但消歧義括號較難搜索,建立重定向就好,熱帶風暴×× (2018)就重定向到2018年熱帶風暴××,反之亦然。--安迪4(討論|留名) 2018年3月12日 (一) 09:22 (UTC)
- 閣下支持先到先得?--M.Chan 2018年3月12日 (一) 09:25 (UTC)
- 一,7不是神,不是所有條目都要跟隨6+的做法,二,格式各文各異,無須強行統一,三,支持先到先得原則,四,WP:IAR《命名常規方針》@太平洋颱風季條目。--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12日 (一) 09:32 (UTC)
- @MCC214:但有人會說「根據以往的格式」的,甚至掛上{{命名}}。[23]--M.Chan 2018年3月21日 (三) 11:21 (UTC)
- 命名各文各異,無須強行統一。--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3月22日 (四) 11:29 (UTC)
- @MCC214:請注意繼續有用戶違反先到先得。[24]--M.Chan 2018年3月31日 (六) 04:10 (UTC)
- 都説了「一,7不是神,不是所有條目都要跟隨6+的做法,二,格式/命名各文各異,無須強行統一,三,支持先到先得原則」,另不知Sanmosa的意見?。--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日 (日) 07:21 (UTC)
- Sanmosa,請回應。--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5日 (四) 07:40 (UTC)
- 个人反倒认为统一格式,並IAR「先到先得」会更好。建议格式为「熱帶風暴×× (2018)」,至於「2018年熱帶風暴××」则应全数重定向至「熱帶風暴×× (2018)」,並將以上规定纳入格式手冊。虽然个人並不清楚Jarodalien的做法,但「熱帶風暴×× (2018)」之格式乃是因熱帶風暴之出現频率比地震高,故把年分置後為宜;反之,即使论日本,地震之出現频率亦只是二十年,以年分置前有助辨認。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5日 (四) 09:50 (UTC)
- 同意樓上的論點。--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9 (UTC)
- 熱帶風暴之出現频率比地震高和年分的位置沒有關係。--M.Chan 2018年4月9日 (一) 05:21 (UTC)
- 「2018年熱帶風暴××」讓人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如2018年颱風杰拉華,可以解讀為「2018年颱風」杰拉華,相反颱風杰拉華 (2018年)沒有這種很奇怪的感覺,另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0日 (二) 07:39 (UTC)
- 地震频率较低,至少20年才有一个,所以通常记年分;颱風频率较高,可能一个走了另一个就来,所以才有命名制度的出現,记现代颱風的年分的意义似乎不大;故熱帶風暴之出現频率比地震高和年分的位置有一定關係,且须IAR「先到先得」、格式统一为「熱帶風暴×× (2018)」,以提高可读性。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0日 (二) 08:53 (UTC)
- 不如閣下去Category:2017年看看有那個頁面是將年份放後面的?--M.Chan 2018年4月11日 (三) 11:05 (UTC)
- 格式各文(標題)各異,無須強行統一。--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1日 (三) 11:15 (UTC)
- 颱風之做法可以不同,不過不影響DYK中「2017年哪一個颱風是珠海、澳門自1964年起五十多年來影響最嚴重的風災?」格式的問題。ŚÆŊMØŠĀ 2018年4月11日 (三) 11:57 (UTC)
- MCC214君說「二,格式/命名各文各異,無須強行統一,三,支持先到先得原則」,然後Sanmosa君的立場是「个人反倒认为统一格式,並IAR「先到先得」会更好。」但MCC214君又說支持,所以到底閣下立場為何?--M.Chan 2018年4月13日 (五) 09:51 (UTC)
- 支持統一格式,且年份在後,而年份在前之頁面則作重定向頁。以颱風天鴿為例,部分條目的標題不會寫年份。由於歷史上只有一個颱風獲命名為天鴿,加年份好像沒有必要,不加年份在整體而言又會令人感到奇怪。倒不如直接使用「年份在後」的做法,將年份當作消歧義的字眼,給讀者的感覺會較佳。--Win. M. 2018年4月13日 (五) 10:44 (UTC)
- 所以閣下認為「2017年颱風天鴿」很奇怪?--M.Chan 2018年4月14日 (六) 03:54 (UTC)
- 「2017年颱風天鴿」可以解讀為「2017年的颱風」天鴿,讓人一種很奇怪的感覺,又2017的颱風又天鴿,很累贅,相反颱風天鴿 (2017年)就沒有這種很奇怪的感覺。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4日 (六) 07:41 (UTC)
- 「2017年颱風天鴿」比較像書名,「颱風天鴿 (2017年)」不太像。(標題查核/Check Title)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14日 (六) 13:17 (UTC)
- 請以同類型條目比較,「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和「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那個較奇怪?--M.Chan 2018年4月14日 (六) 15:32 (UTC)
- 「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解讀為「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並無不妥,「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不算太奇怪,只不過「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叫起來順口而已,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6日 (一) 09:34 (UTC)
- @Michael Chan、MCC214:此乃兩回事。「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太平洋颱風季」,「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反倒駭怪;「2017年(的)/颱風/天鴿」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颱風」,「天鴿」一詞被孤立,「颱風天鴿 (2017年)」無此問題。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16日 (一) 10:01 (UTC)
- 「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不順口,再者硬生生將「太平洋颱風季」和「(2017年)」拆開,使兩者之間失去聯繫性,而「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解讀為「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並無不妥。--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6日 (一) 10:10 (UTC)
- 「颱風天鴿 (2017年)」不順口,再者硬生生將「颱風天鴿」和「(2017年)」拆開,使兩者之間失去聯繫性,再者請以常識理解。--M.Chan 2018年4月16日 (一) 11:14 (UTC)
- Sanmosa已經説了「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太平洋颱風季」,「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反倒駭怪;「2017年(的)/颱風/天鴿」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颱風」,「天鴿」一詞被孤立,「颱風天鴿 (2017年)」無此問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7日 (二) 03:38 (UTC)
- 按照你的說法,2017年太平洋颱風季也可以說成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一詞被孤立。--M.Chan 2018年4月17日 (二) 15:08 (UTC)
- Sanmosa已經説了「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太平洋颱風季」,「太平洋颱風季 (2017年)」反倒駭怪;「2017年(的)/颱風/天鴿」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颱風」,「天鴿」一詞被孤立,「颱風天鴿 (2017年)」無此問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8日 (三) 08:39 (UTC)
- 請以常識理解。--M.Chan 2018年4月18日 (三) 09:05 (UTC)
- @Michael Chan:有常識的人絕對不會把「太平洋颱風季」视为「太平洋/颱風季」。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18日 (三) 10:56 (UTC)
- 正常的人也不會把「2017年颱風天鴿」當成「2017年/颱風/天鴿」。--M.Chan 2018年4月18日 (三) 12:29 (UTC)
- 或許這樣說:「2017年颱風/天鴿」。且本人亦已提出「地震频率较低,至少20年才有一个,所以通常记年分;颱風频率较高,可能一个走了另一个就来,所以才有命名制度的出現,记现代颱風的年分的意义似乎不大」,閣下尚未回應。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23日 (一) 08:37 (UTC)
- 正常的人也不會把「2017年颱風天鴿」當成「2017年颱風/天鴿」。年份放在前或在後都是記年份,一樣是閣下所講的「意义似乎不大」,推不出年份放後較好。--M.Chan 2018年4月27日 (五) 18:18 (UTC)
- 但有可能會有人將「2017年颱風天鴿」當成「2017年颱風/天鴿」,而且「2017年(的)/颱風/天鴿」結構是「形容詞/名詞」,在此「2017年」用以形容「颱風」,「天鴿」一詞被孤立,「颱風天鴿 (2017年)」無此問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3日 (四) 10:29 (UTC)
- 正常人會這樣做嗎?--M.Chan 2018年5月4日 (五) 09:05 (UTC)
- 請先理解「2017年(的)/颱風/天鴿」的結構和「2017年(的)/太平洋颱風季」的結構是甚麼。--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4日 (五) 10:34 (UTC)
- @Michael Chan:有常識的人絕對不會把「太平洋颱風季」视为「太平洋/颱風季」。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18日 (三) 10:56 (UTC)
- 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18日 (三) 09:10 (UTC)
- 沒有回應的話,假定共識為先到先得。--M.Chan 2018年4月22日 (日) 14:57 (UTC)
- 不要試圖製造共識,將自己的意見當作社群的整體共識。--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3日 (一) 06:36 (UTC)
- @Michael Chan:並非只有本人和MCC214支持統一為年分置後(还有Winter Moment)。ŚÆŊMØŠĀ熱烈祝賀中文維基百科條目數量突破一百萬! 2018年4月23日 (一) 08:37 (UTC)
- 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3日 (一) 06:41 (UTC)
- 據《共識方針》,已經回應的意見將遭否納。--M.Chan 2018年4月23日 (一) 08:40 (UTC)
- 此已說明Michael Chan試圖製造共識,將自己的意見當作社群的整體共識。--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3日 (一) 09:14 (UTC)
- 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4月24日 (二) 07:25 (UTC)
- 同意Sanmosa君「地震頻率較低,至少20年才有一個,所以通常記年分;颱風頻率較高,可能一個走了另一個就來,所以才有命名制度的出現,記現代颱風的年分的意義似乎不大」一說。小妹覺得年份只需要在熱帶氣旋名稱重覆的時候加,作消歧義之用。「天鴿」一名只用了一次,沒有消歧義的需要,故颱風天鴿條目標題不必包括年份。至於「年份在前」和「年份在後」,個人認為兩種皆不難理解,讀者根本不會混淆,各位實在不必要深入討論什麼「結構」和「孤立」的問題。年份在後的做法實為用於消歧義,縮短了標題主要字眼,而年份則起了「標注」的作用,以此方式命名其實比年份在前更為清晰。另外,上年的類似討論也有人提到,統一格式更加工整,能改善條目的觀感,故在下支持統一格式,並以年份在後,年份在前的頁面用於重定向。--Win. M. 2018年5月8日 (二) 11:00 (UTC)
- 同意Winter Moment的說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8日 (二) 11:33 (UTC)
- 一直也沒怎樣表態,小弟較傾向用「強度+名稱 (年份)」,把年份用作消歧義。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也大多以此格式命名,只是近一兩年不知為何開始有編者把「年份+強度+名稱」格式搬來西北太平洋風暴原創條目。當然如果無法取得共識,就繼續維持「先到先得」,無謂強行表決。——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10日 (四) 04:37 (UTC)
- 如Weather Synchronize所言,如果無法取得共識,就繼續維持「先到先得」。--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0日 (四) 10:06 (UTC)
- @MCC214:已經取得共識了吧。正如本人所言:「M. Chan確實有回應,不過不是有效回應而已。無效回應可以當作沒有回應,有如無效理由可以當作無理由。」可以撥亂反正了。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18日 (五) 09:26 (UTC)
- 2017年三藩市機場跑道入侵事件等條目都是一樣的結構,但都是年分在前。--M.Chan 2018年5月18日 (五) 10:02 (UTC)
- 請先理解2017年三藩市機場跑道入侵事件的結構是甚麼,和請您不要將其他條目的命名結構和熱帶氣旋條目的命名格式作類比。--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9日 (六) 09:01 (UTC)
- 一、2017年三藩市機場跑道入侵事件是人禍,不是天災;二、2017年三藩市機場跑道入侵事件不是可預見頻密發生的,颱風則是。ŚÆŊMØŠĀ 2018年5月19日 (六) 09:37 (UTC)
- 2017年開頭的頁面多一些抑或2017年的熱帶氣旋多一些?--M.Chan 2018年5月19日 (六) 09:55 (UTC)
- 請先理解將「2017年」作開頭標題的結構是甚麼,和請您不要將其他條目的命名結構和熱帶氣旋條目的命名格式作類比。--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9日 (六) 09:57 (UTC)
- 勿挑戰常識。--M.Chan 2018年5月19日 (六) 09:59 (UTC)
- 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9日 (六) 10:19 (UTC)
- M.Chan,套一套閣下自己說的話:勿挑戰常識。2017年開頭的條目所發生的頻率平均至少以年計(獨立而言),颱風不然。ŚÆŊMØŠĀ 即使感動了蒼天,時光未返。 2018年5月19日 (六) 10:30 (UTC)
- 獨立而言?--M.Chan 2018年5月23日 (三) 09:10 (UTC)
- 條目所列各項,以獨立計。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5日 (五) 08:31 (UTC)
- 條目所列各項,不應以獨立計。--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5:10 (UTC)
- 條目所列各項,須以獨立計;不可者即欠關注度,應予刪削,又或併兼。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08:28 (UTC)
- 條目所列各項,不應以獨立計。--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8:53 (UTC)
- 我解釋清楚一些:2017年開頭的條目,所列各項,須以獨立計;不可者即欠關注度,應予刪削,又或併兼。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09:05 (UTC)
- 條目所列各項,不應以獨立計。--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8:53 (UTC)
- 條目所列各項,須以獨立計;不可者即欠關注度,應予刪削,又或併兼。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08:28 (UTC)
- 條目所列各項,不應以獨立計。--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5:10 (UTC)
- 條目所列各項,以獨立計。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5日 (五) 08:31 (UTC)
- 請您不要再作類比論證!另本人意見如上,故不再補充,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8日 (一) 11:26 (UTC)
- 基於他未有提供恰當理由,不予回應。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11:37 (UTC)
- 本人意見如上,故不再補充,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8日 (一) 07:32 (UTC)
- 本人意見如上,故不再補充,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5日 (五) 08:09 (UTC)
有關注度但没有影響或影響很低熱帶低氣壓條目的存廢問題
[编辑]有關注度但沒有影響和沒有研究價值的熱帶氣旋條目保留與否」的話題中社群普遍反對以影響作為熱帶氣旋的合併理由,但在熱帶低氣壓南度首次存廢覆核案當中,林天蓬君以無可靠來源證明與造成83人罹難的熱帶低氣壓有關係,此熱低僅造成驚魂記,港澳發一號不算大,介於刪除與保留間的三不管地帶,故合併為最佳。作為合併的理由,B Dash君附和,同時Typhoon Destroyer君亦指出熱帶低氣壓不應開設獨立主條目(然而未見共識)。反映雖然熱帶低氣壓是熱帶氣旋的一種,社群對熱帶低氣壓和其他熱帶氣旋的收錄標準可以有誤,而林天蓬君在二〇一八年二月廿四日亦講過「我認為影響程度和研究價值不是決定刪除與否的依據。」故社群可能需要重新討論熱帶低氣壓條目的存廢問題。--M.Chan 2018年5月1日 (二) 15:56 (UTC)
先前「- 由於本人現正放為時一個半月的維基假期,本人將不參與此討論。ŚÆŊMØŠĀ五四運動九十九週年了,知情權呢? 2018年5月1日 (二) 23:36 (UTC)
- Michael Chan是氣象迷,想將氣象論壇和討論區全收所有熱帶氣旋甚至熱帶擾動的做法全數搬入維基百科。--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日 (三) 08:55 (UTC)
- MCC214请注意AGF,惟Michael Chan之做法確有不妥。请管理员注意一下。58.176.43.161(留言) 2018年5月5日 (六) 03:36 (UTC)
- 請容小弟引用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常規「建立條目的時機」一節:「風暴條目:日本氣象廳升格至熱帶風暴時可以建立,但如熱帶低氣壓造成重大影響而未有命名,或特殊情況,可以建立熱帶低氣壓條目。若某風暴造成影響並不大(如未曾登陸),得與主條目合併,原有頁面作重定向頁面處理。」意思即是,除非有嚴重傷亡及破壞,或者有特殊氣象紀錄(例如熱帶低氣壓618,於大嶼山對開突然形成),否則無名熱帶低氣壓是不可以開條目,如在未命名時開設即屬偷步。——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10日 (四) 11:38 (UTC)
- Weather Synchronize,Michael Chan只是想保留所有熱帶氣旋甚至熱帶擾動條目而已。--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1日 (五) 07:45 (UTC)
- 僅為論述。--M.Chan 2018年5月11日 (五) 07:30 (UTC)
- 如您在Wikipedia:互助客栈/条目探讨/存档/2018年4月#關於某用戶論述所言「據《方針與指引方針》「指引是共識所支援的最佳做法。編輯者應嘗試遵守指引,但最好仍要以常識判斷是否合適,有時例外是適用的。」故「論述不能凌駕指引」不是否定該論述的有效理據。」」。--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1日 (五) 07:41 (UTC)
- 那User:Bluedeck/permanent/notability-exemption-argument-boilerplate呢?您說它有效[25]?--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1日 (五) 07:40 (UTC)
- 原句送回「暫時(×)刪除:根據維基百科: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建立條目的時機中「風季條目」一項表示條目「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基本上於前一年11月份開始可以建立,但是現時建立條目確實不是適當的時候。--MCC214(留言) 2017年11月7日 (二) 06:41(UTC)」閣下是怎麼對待「維基百科: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建立條目的時機」的?--M.Chan 2018年5月18日 (五) 10:07 (UTC)
- 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是一篇論述,而論述是可以隨時修改的,所以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建立條目的時機當中的「風季條目」就變成了「基本上要進入該年(如2018年太平洋颱風季就要到2018年才建立),或等到有實質內容,早於此期通常會被列入存廢討論,視為「水晶球條目」。請參照實例一和實例二」。--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19日 (六) 09:34 (UTC)
- 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是一篇論述,而論述是可以隨時修改的,所以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指南/常規#建立條目的時機當中的「風暴條目」就變成了「熱帶低氣壓則需有關注度才可建立條目」。--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5:07 (UTC)
- 本人意見如Weather Synchronize,故不再補充,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8日 (一) 07:31 (UTC)
- 在下倒想問Weather Synchronize君為甚麼不能寫熱帶低氣壓條目?有甚麼問題?--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09:40 (UTC)
- 因為無名熱帶低氣壓一般都是短命、影響甚微,編寫條目的發揮空間很小,一兩段寫在太平洋颱風季條目的略述已足夠應付。強行開新條目,就像是本來數句就寫完的答案,要被逼刷夠600字去交一篇學校作文功課或考試題那般。我知道準則不是「一刀切」,總有一些無名熱帶低氣壓是具有獨特性,例如我之前提及的熱帶低氣壓618,光是突然在大嶼山對開形成已經夠寫;又或者誘發豪雨、泥石流等災害從而造成重大傷亡,亦有較長命、掙扎求存的熱帶低氣壓,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反之獲命名風暴也不代表擴充空間很大,2011年熱帶低氣壓蝎虎就是一個太短命的遠洋風暴,一生毫無作為且只活不足一日就死去,那篇條目最終也撐不過數次提刪,且我也有份投刪除票。但對於無名熱帶低氣壓來說,如果不符合這些例外,獨立成篇只會寫得很差,內容匱乏、資料來源亦很有限,最終只會被如蝎虎的條目般丟進垃圾桶,那又何必白費心機?當然小弟也不認同盲目保留獲命名風暴條目,正如小弟在此處的留言,我一直是傾向由條目質素和發揮空間入手,不是甚麼「關注度」、「重要度」。一篇條目要寫得好才有意義,拿那些方針作擋箭牌,無論是為保留還是刪除條目,對於維基的發展都根本沒有幫助。——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8日 (一) 10:08 (UTC)
- 同意,寧缺勿濫。--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大函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8日 (一) 10:27 (UTC)
- 一萬完組很少嗎?2006年第二E号热带低气压、2010年第二号热带低气压、2010年第五号热带低气压、2009年第一号热带低气压、2003年第九号热带低气压、1992年第一号热带低气压、1988年第一号热带低气压、1987年第十四号热带低气压、2007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和2005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都是短命、影響甚微的熱帶低氣壓,但一樣能入選優良、典範條目。--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11:15 (UTC)
- 請您不要再作類比論證!另本人意見如上,故不再補充,不知Sanmosa對Michael Chan的回應有何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8日 (一) 11:26 (UTC)
- 我的意見是:如果某热带低气压不具特殊性,則不应建立条目。以2005年第十号热带低气压为例:它的残餘部分促使颶風形成,具特殊性,故可建立条目。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11:58 (UTC)
- @Michael Chan:1萬位元組不代表寫得很好,相信你也注意到,去年9月熱帶低氣壓那篇條目只是依賴港澳章節「刷字數」,即使該風暴橫過海南,中國大陸章節卻幾乎是一片空白。我還記得AndyAndyAndyAlbert君是提過海南有山泥傾瀉,想以此作切入點來擴充,但沒資料顯示造成了嚴重破壞,加上內地資訊封鎖,即使再給他時間,我也不認為能寫甚麼出來。至於那一大堆翻譯條目,當中有些是很特殊,正如Sanmosa君所言;小弟也佩服譯者、以至英文維基那邊的維基人,竟然能夠對一些「無關痛癢」的短命弱風,也付出如此心血去寫。然而這不代表我們要跟從,捫心自問你有此能力和時間嗎?先努力改善影響大或強度高的命名風暴條目吧。順道再補充:對於確實符合上述最少一項例外的熱帶低氣壓條目,我可以不提刪,正如2016年5月南海熱帶低氣壓,厄爾尼諾年下首次港澳風季早開,加上廣東西部泥石流死了十多人,最終我因應事態發展撤回刪除申請。但再有未待命名而未符合上述任何一項例外的無名熱帶低氣壓條目,我一定視為偷步開文,並主張嚴厲打擊,一見有就提刪,因為這種行為無異於開設「水晶球條目」。維基不是一個要搶閘開條目的地方,鬥快沒用,鬥多條目也沒用,還是那句,寫得好才有意義。——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8日 (一) 12:46 (UTC)
- M.Chan 2018年5月28日 (一) 13:55 (UTC) 章節長短是以資料來源而定的。內地資料封鎖,中國大陸章節少是很合理的,這並不是我們的責任。而事實證明熱帶低氣壓條目是有可能寫得好的,但這並不代表「寫不好」的條目要刪除。維基百科是一個發展中計劃,沒有可能每個條目都寫得好。--
- 似是而非。--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9日 (二) 05:02 (UTC)
- 不過底綫不要拉得太低。如果「寫不好」的條目全都不用刪除的話,那Bluedecklibrary肯定不會被J. Wong說成「垃圾場」[開玩笑的],《刪除方針》也可以給廢掉了。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8日 (一) 14:14 (UTC)
- @Weather Synchronize、Sanmosa:而且現在連造成60人死亡的熱帶低氣壓都拿去提刪。--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3:36 (UTC)
- 請您搞清楚,熱帶低氣壓06W_(2007年)最先是由Nivekin提刪[26],及後因B dash的合併沒有遵從Wong128hk的「無共識:討論已啟逾五週,據刪除守則結束討論」的結論[27],林天蓬遂恢復條目再度提刪[28],AT的結論為「暫時保留:請自行合併」,本人後來見到此合併動作沒有做,遂再度請求合併[29],最後由B dash動手完成合併[30](詳見「熱帶低氣壓06W (2007年)」的修訂歷史)!--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9日 (二) 04:57 (UTC)
- 那麼這個熱帶低氣壓該是您提刪,錯不了吧?Weather Synchronize、Sanmosa請問對此提刪有甚麼意見?--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5:37 (UTC)
- 没有提刪記錄。--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9日 (二) 06:18 (UTC)
- 沒有提刪紀錄?Wikipedia:頁面存廢討論/記錄/2017/10/31#2017年熱帶低氣壓23W。--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7:35 (UTC)
- 請參考不溯及既往原則。--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9日 (二) 08:39 (UTC)
- 似是疑非。--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8:42 (UTC)
- 本人最新的看法是傾向保留熱帶低氣壓WP232017。--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29日 (二) 08:58 (UTC)
- 熱帶低氣壓06W (2007年)那個,我認為可以提請恢復;熱帶低氣壓WP232017則支持保留;有人改善就好,未至於差得不可接受(或容忍)。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09:03 (UTC)
- 這就叫做差到不能容忍嗎?--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09:33 (UTC) 那麼
- 不是呀,我認為已接近可接受情度(已達可容忍情度),但可以寫得更好。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09:46 (UTC)
- 這個呢?--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0:03 (UTC)
- 這個我認為不能容忍。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0:15 (UTC)
- 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0:33 (UTC) 為甚麼?--
- 比較Special:diff/46810829和User:林天蓬/缺乏關注度博物館/2016年熱帶低氣壓安伯:前者至少有個概述,「長洲泳灘更一度直逼烈風。期間發生意外,電壓驟降導致17人被困在升降機約一小時」亦證明其特殊性;後者連一個像樣的概述也沒有,也沒甚麼太特別的。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0:39 (UTC)
- 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0:47 (UTC) 特殊性不是刪條目的理由。--
- 其實正確做法是合併。之前DRV有個案是條目被刪,但多數先前參與AFD討論者不支持刪除,但保留意見過於薄弱,最終當時我提出「合併」的做法,而DRV結果也是合併。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0:57 (UTC)
- 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1:15 (UTC) 特殊性不是合併條目的理由。--
- 特殊性可以是合併條目的理由。刪除方針未指明提請合併何種理由方算有效。指引和論述也沒有。ŚÆŊMØŠĀ粉飾太平 2018年5月29日 (二) 11:22 (UTC)
- 請解釋為何特殊低要合併。--M.Chan 2018年5月29日 (二) 12:45 (UTC)
- 「特殊性可以是合併條目的理由」這一點,小弟起初也不太明白,似乎是少了一隻字,應該是「特殊性低可以是合併條目的理由」。一個無名熱帶低氣壓要算得上有特殊性或獨特性,那種特別之處必需是足以用上大篇幅去詳寫,甚至以此為條目主軸。當熱帶低氣壓618可以令西貢短暫吹烈風時,去年9月熱帶低氣壓令長洲泳灘逼近烈風實在算不上是甚麼。電壓驟降固然可以在風暴期間發生,然而風暴是可以造成大規模停電,那種平常也有機會發生的電壓驟降導致被困升降機,我不反對列為風暴造成之影響,可是要以此為保留那熱帶低氣壓條目的理由,就明顯不夠充份。用天鴿引發澳門停水停電或許太大落差,但你明白我意思。去年23W,基於造成嚴重傷亡,獨立成篇可以接受,條目質素亦理想。至於那個導致60死的熱帶低氣壓,只能說是當初寫得太垃圾,而如今事隔10年有多,恐怕已不可救藥。——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9日 (二) 13:35 (UTC)
- 同意「那種特別之處必需是足以用上大篇幅去詳寫」。但由於香港天文台提供的資料較充足,事實證明「一號風球」已可寫出超過1000字,這不是「大篇幅」嗎?--M.Chan 2018年5月30日 (三) 00:57 (UTC)
- 然而我亦一再指出,去年9月那個熱帶低氣壓無論強度、路徑還是影響也是平平無奇,與2014年9月那個類似。這不是透過堆砌香港和澳門章節來刷出一篇千字文,就可以解決的問題。小弟完全看不出這個熱帶低氣壓有多特別,使該條目值得AndyAndyAndyAlbert君去偷步開文、也值得閣下事隔半年後去為他敗訴的存廢覆核上訴。還有明知影響最大的不是港澳,偏偏卻是那兩章節最詳細,這亦造成了嚴重的地域中心和詳略失衡。——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30日 (三) 02:16 (UTC)
- M.Chan 2018年5月30日 (三) 18:37 (UTC)
- 因為無甚特別自然就難以寫得詳細和深入,同時無論官方報文還是新聞報道也會缺乏,難以撐起全文。正如我之前所說,這猶同要交一篇作文功課,且問題其實可以簡單數句話就答完,卻要逼你寫夠600字去交功課,最後寫完可能連自己也覺得不滿意。再者「關注度」不是尚方寶劍,有「關注度」不是免死金牌,寫得太爛、一塌糊塗的話一樣不能留下,否則就貽笑大方。一年這麼多熱帶氣旋,無甚特別的未命名熱帶低氣壓,或者強度較低、路徑平平無奇的遠洋風暴,很快就沒人記得。你糾纏於去年22W,也許是覺得「就是欠了一個國際命名」,若JMA命名了,保留條目就順理成章,但沒命名、影響小且僅屬典型路徑都是事實,條目的改善空間亦已見底,「不應開條目」已成定局,還有一條「違反編輯常規偷步開文」的指控。看看2006年9月有個影響更大的熱帶低氣壓,港澳三號加香港紅雨、山泥傾瀉,最後還是救不了條目,我會認為那篇條目更可惜。說穿了,不是刪除與否的問題,而是應否開新條目的問題,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常規已經寫得很清楚,作為維基人也該懂得判斷何時才應該獨立成篇,為何還要急不及待偷步開文?現在編輯常規還被閣下搞壞,未經共識下擅自更改,弄得全面保護了。——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31日 (四) 03:21 (UTC)
- JTWC「Prognostic Reasoning」、香港天文台天氣稿及報告仍然存在,請問如何「簡單數句話就答完」?那麼如果JMA曾經升熱帶風暴6小時後又降回去,是不是就可以開條目?有沒有命名真的這麼有分別嗎?--M.Chan 2018年5月31日 (四) 06:46 (UTC)
- 按照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常規,JMA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的確是符合開條目的時機。就去年22W的情況,有國際命名確實會合理化獨立成篇,同時令「偷步開文」的指控不再成立,提刪理由隨之消失,從而提升保留條目的機會,最少當時JMA若升格和命名,我會考慮撤回刪除申請。但當然,反過來說,有國際命名同樣不是免死金牌,君不見之前提過的2011年熱帶低氣壓蝎虎條目落得甚麼下場?遠洋不談,看南海風暴,2005年熱帶風暴韋森特條目最後又是殺了。就你所指的情況,若影響輕微,我傾向不開條目。——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31日 (四) 08:18 (UTC)
- 除了多了一個「日本氣象廳到XXXX亦緊接把該系統升為熱帶風暴,並命名為XXXX,給予國際編號17XX」外,實在看不出有沒有國際名稱有任何分別,為甚麼一定有國際名稱?而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常規僅代表編者意見,沒有共識。同時條目已經有JTWC「Prognostic Reasoning」、香港天文台天氣稿及報告、數個新聞報道、NASA資料支撐,在下實在好奇如何可以將一萬元組的文章在不刪減任何資料的情況下省略至數句放在風季條目?如果以可撰寫長度來決定是否需要獨立條目,在下認為合理。--M.Chan 2018年5月31日 (四) 09:25 (UTC)
- 一萬位元組完全不能代表甚麼,再者熱帶低氣壓是颱風等級的最低強度,只有強風程度,季候風都可以有強風風力,有時的影響還遠遠大過熱帶低氣壓!--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31日 (四) 10:02 (UTC)
- 完全同意Weather Synchronize的看法。--MCC214強烈要求維基條目寧缺勿濫#我做了甚麼? 2018年5月31日 (四) 09:19 (UTC)
因為中國大陸資料封鎖,所以中國大陸章節寫小一點沒有問題(當然該章節有擴充空間)。而且並不覺得這是「堆砌香港和澳門章節」。為甚麼「沒有多特別」要刪除?--
- 因為無名熱帶低氣壓一般都是短命、影響甚微,編寫條目的發揮空間很小,一兩段寫在太平洋颱風季條目的略述已足夠應付。強行開新條目,就像是本來數句就寫完的答案,要被逼刷夠600字去交一篇學校作文功課或考試題那般。我知道準則不是「一刀切」,總有一些無名熱帶低氣壓是具有獨特性,例如我之前提及的熱帶低氣壓618,光是突然在大嶼山對開形成已經夠寫;又或者誘發豪雨、泥石流等災害從而造成重大傷亡,亦有較長命、掙扎求存的熱帶低氣壓,這些都是例外情況。反之獲命名風暴也不代表擴充空間很大,2011年熱帶低氣壓蝎虎就是一個太短命的遠洋風暴,一生毫無作為且只活不足一日就死去,那篇條目最終也撐不過數次提刪,且我也有份投刪除票。但對於無名熱帶低氣壓來說,如果不符合這些例外,獨立成篇只會寫得很差,內容匱乏、資料來源亦很有限,最終只會被如蝎虎的條目般丟進垃圾桶,那又何必白費心機?當然小弟也不認同盲目保留獲命名風暴條目,正如小弟在此處的留言,我一直是傾向由條目質素和發揮空間入手,不是甚麼「關注度」、「重要度」。一篇條目要寫得好才有意義,拿那些方針作擋箭牌,無論是為保留還是刪除條目,對於維基的發展都根本沒有幫助。——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5月28日 (一) 10:08 (UTC)
有關西太平洋ACE研究之問題
[编辑]敝人發現M Chan君將部分太平洋颱風季模板自{{TC stats table start}}更改為{{Pacific areas affected (Top)}},並於Special:Diff/50275190編輯摘要中表示:「ACE在西北太平洋並不常用。」,經查發現有關西太平洋的ACE研究文獻如下所示:描述颱風活動的新方法、侵台颱風累積動能、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動變化、西北太平洋地區颱風活躍度分析:活躍年和不活躍年比較、登陆华南台风强度的前兆信号分析及预测、狄普颱風,世界首強?、ENSO事件对西北太平洋热带气旋影响的分级研究,敝人不明瞭「不常用」一說從何來,是否有可靠來源?
而該用戶於Special:Diff/50277066表示:「西北太平洋各地官方機構(JMA、JTWC、HKO、SMG、CMA、CWB)均無提供ACE。)」,但經查證後發現有學術機構提供相關指數資料,如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委託科羅拉多州立大學的實時熱帶氣旋觀測網有提供ACE,JTWC亦於最佳路徑資料中也有提供相關內容。更何況,ACE的公式是以每分鐘持續風速計算,而非十分鐘持續風速,故西北太平洋的氣象機構本就不會提供相關資料,而是以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公告為主,M Chan君言論與事實狀況不符。
為以利完善模板與氣旋資料完整度,還請各位編輯協助討論,謝謝。--🍫巧克力~✿ 2018年9月12日 (三) 13:18 (UTC)
- 敬邀林天蓬、Tenbeens、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參與討論,謝謝--🍫巧克力~✿ 2018年9月12日 (三) 13:23 (UTC)
- (○)保留ACE相關數據,此資料對西北太平洋風季展望敘述相當重要。--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2日 (三) 14:33 (UTC)
煩請某些太平洋颱風季編者尊重澳門讀者
[编辑]編輯四年半的維基百科,以下是薇子在太平洋颱風季專題編輯條目時的一些發現:
- 某些編者逕自刪除澳門轉換葡文的部份。
- 某些編者無視澳門的風力詞使用習慣,直接套用香港風力詞。
- 某些編者主觀認為澳門氣象局公信度欠佳,便主張其數據可不保留,但對於臺灣中央氣象局、香港天文台、中國國家氣象中心、大韓民國氣象廳等機構則堅定支持保留數據,但這種推斷可能有違地域中心方針、中立方針及原創研究方針。
雖然薇子不是澳門人,但還是希望各位編者能注意一下這些,中文維基百科不是中文氣象迷百科,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37 (UTC)
- 隨意點了幾個條目,沒看到葡語的部分,請問使用在哪裡0.0?地區用詞差異採先到先得,請善用字詞轉換,如果對方是任意更改原用詞那當然是不行的。風鳴(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1:08 (UTC)
- (&)建議:風力方面,香港章節用香港的分級,澳門用澳門的分級—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50 (UTC)
- 應否用葡文真的要問澳門編者,而小弟和很多其餘地區的編者也不懂葡文,在剛開條目的時候無可避免會直接用英文,以免轉換內容有故障,還望澳門維基人或懂得葡文的編者自行更正,非常抱歉。如能不吝賜教就各熱帶氣旋級別的葡文,就更是萬分感激。直接套用香港風力詞也是小弟和其餘編者的失誤,最近已特別注意和修正,再次說聲對不起。最後有關SMG公信力的問題,不是想冒犯澳門編者或勾起澳門人的慘痛回憶,但近年SMG的表現實在差得罄竹難書,遠少許多次漏掛八號風球以及2012年颱風韋森特遲掛九號兼漏發十號和黑色風暴潮警告不談,一談起去年天鴿風災就已經不用再說下去了。其實就著熱帶氣旋預測方面,哪些部門名列前茅並非隨口亂說,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每年都會就官方氣象部門表現出「成績表」,當中除了作為區域專責的JMA外,亦包括天文台、NMC、JTWC和KMA,近年數據顯示此等部門表現良好,故此有必要保留數據,除非位處責任範圍外。CWB雖不是颱風委員會成員(其實很可惜),但台灣是其中一個最受颱風影響的地區,再考慮到過往表現、責任範圍、颱風分級制度等因素下,同樣應獲保留。——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0:09 (UTC)
- (:)回應:這張「成績單」並沒有出現澳門氣象局。另外若刪去澳門評級,澳門人要如何得知自家機構評級多少?至少澳門熱帶氣旋條目要保留此機構的評級吧?最後,請留意臺灣中央氣象局近年來的熱帶氣旋評級表現,和其他機構相較出現不少低估案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0日 (一) 00:46 (UTC)
- (~)補充:以下是澳門熱帶氣旋強度的葡文:熱帶低氣壓(Depressão tropical)、熱帶風暴(Tempestade tropical)、強烈熱帶風暴(Tempestade Tropical Severa)、颱風(Tufão)、強颱風(Tufão severo)、超強颱風(super tufão)。--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0日 (一) 00:46 (UTC)
- 非常感謝,稍後會加到新開設的熱帶氣旋百里嘉條目內。同意襲澳風暴必須保留SMG評級,之前小弟的立場也是如此,小弟以上留言說得不清楚,先說聲抱歉。但不入距離澳門800公里內的風暴就真的可有可無,事實上SMG對熱帶氣旋的責任範圍也只是比警戒範圍大一些,只是近年開始在天氣圖展示較遠風暴的強度,但對東經125度以東的風暴是完全不做預測(也許是SMG不參與評核的原因之一)。——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11日 (二) 03:00 (UTC)
- (-)強烈反对第一項提案:「這裡是中文維基百科,不是葡文維基百科」,若閣下仍執意使用葡文,麻煩在地區語言轉換模板新增越南語、泰語、他加祿語等語言轉換,以符合多元、客觀事實,打造國際化中文維基。--🍫巧克力~✿ 2018年9月13日 (四) 00:38 (UTC)
- (-)反对上述(-)強烈反对的意見…本來中文維基百科就會因為各種原因而使用英文等外文…——C933103(留言) 2018年9月14日 (五) 07:43 (UTC)
- (:)回應:過去澳門受葡萄牙殖民,所以連氣象局的外文使用方面,是以葡文為主。--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5日 (六) 04:24 (UTC)
提議熱帶氣旋條目使用當時歷史機構名稱、警告、評級及稱呼
[编辑]在此提議以下事項:
- 需使用當時機構名稱,而應不使用當今機構名稱。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此條目中,應使用「皇家香港天文台(ROHK)」而非「香港天文台(HKO)」、「臺灣省氣象所(TPWI)」而非「交通部中央氣象局(CWB)」、「澳門氣象台」而非「地球物理暨氣象局(SMG)」。
- 強颱風、超強颱風這些評級在2006年由中國國家氣象中心、2009年由香港天文台、2018年澳門氣象局所使用,在那之前的熱帶氣旋相當強度均被評級為颱風,在此建議應使用當時的舊評級。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在香港版本當中,應為「颱風溫黛」而非「超強颱風溫黛」;1990年以前臺灣仍有超級強烈颱風評級,亦應使用當時評級。例如1972年颱風莉泰在臺灣版本當中,應為「超級強烈颱風莉泰」而非「強烈颱風莉泰」。
- 警告方面,1973年起的四個不同方向之烈風或暴風信號皆統一為「八號風球」,在那之前的熱帶氣旋警告則需遵依當時情況。如1962年颱風溫黛當時是「懸掛七號風球」,則不應寫作「發出八號東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稱呼方面亦應使用當時的習慣(尤其是中國大陸在1999年以前的風暴編號)。例如1962年颱風溫黛在中國大陸版本當中,應為「颱風6213號」而非「颱風溫黛」。
在此煩請卡達、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02:09 (UTC)
- (+)支持 —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05 (UTC)
- (!)意見:第一項可以在影響的地方內加上括號,例如:最接近當地位置:皇家香港天文台(今天文台)總部之西南偏南約20公里(掠過香港境內)
- 第二項可以在影響的内容內加上括號,加在第一次出現強颱風\超強颱風字眼,第二次就不用加,例如:8月18日,受到颱風(超強颱風)聖帕的下沉氣流影響
- 第三項可以在影響的内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加上括號,例如:
- 當地懸掛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例如: 五號風球(今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 / 六號風球(今八號西南烈風或暴風信號)
- 第四項可以在第一句中,例如:超強颱風溫黛(英語:Super Typhoon Wanda,國際編號:6216,中國大陸編號:6213,聯合颱風警報中心:16W,國際音標:/ˈwɑːndə/) T.Y Hato(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37 (UTC)
- (+)支持。--傀儡殺手MCC214不做維基百科的persona non grata和MXYZPTLK#我做了甚麼? 2018年9月3日 (一) 06:56 (UTC)
- (!)意見:小妹意見如下:
- 支持第一項,部門名稱方面需要清晰。
- 第二項則暫時傾向不支持,因天文台在現今的文獻都是用「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稱呼,例子。
- 第三項方面,強烈支持「正名」,寫回當時的風球名稱,如「五號風球」、「六號風球」,但暫不支持加上括號列明「即現今之XXXX」,因這些風球都有內部連結,個人認為不必這麼累贅。另外注意,翻查天文台的文獻,天文台在1969年才將信號意義加到英文名稱當中,例如「Standby Signal, No. 1」,此前一直以「Local Storm Signal No. 1」稱之,見此;至於中文名稱方面,天文台的中文文獻較少,在下發現1968年颱風雪麗的文獻仍使用「X號風球」,1971年的露絲則有類似「東北烈風訊號,即七號風球」的句子,到了1975年颱風愛茜,天文台終於以信號的意義為熱帶氣旋警告信號命名,見此,但正式名稱經常有變化。單單是九號信號,就出現了「九號暴風增強信號」、「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和「九號烈風或暴風增強信號」三種名稱。在缺乏足夠文獻的情況下,在下建議暫時以1973年作為分界線——1973年或以後的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以現今的正式名稱稱呼之,此前則使用「X號風球」。
第四項意見與Hato君相同,在下認為放在首段已經足夠了。--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5:15 (UTC)- (:)回應Winter Moment:針對第二點,颱風天鴿的澳門版本難道要轉換成「強颱風天鴿」嗎?另外第四點的部份,中國大陸根本不使用第一至第五世代名稱(即1999年以前的風暴名稱),對中國大陸讀者而言,「溫黛」這詞並不符合他們的使用習慣,故在標題以及內容轉換上,中國大陸版本應轉換為中國大陸的風暴編號。--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26 (UTC)
- (:)回應:視乎各氣象部門現今的稱法,如果澳門氣象局此後以「強颱風天鴿」稱呼的話,這樣改亦無不可。中國大陸編號方面我沒有什麼意見了,傾向(=)中立,因在下不太清楚中國大陸的情況……--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6:09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這篇文章表示:「在1999年以前,除了JTWC,菲律宾大气地球物理和天文管理局也独立地制定了一套台风名字列表,不过只适用于对菲律宾有影响的台风。西太平洋其他国家和地区要么是用美国的名字(比如台湾),要么不用名字(比如中国大陆)。」另外中國大陸方面的研究報告(如一、二)以及災害報告(如一、二)都是稱呼「6213號颱風」,請參照。--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4日 (二) 15:37 (UTC)
- (:)回應:視乎各氣象部門現今的稱法,如果澳門氣象局此後以「強颱風天鴿」稱呼的話,這樣改亦無不可。中國大陸編號方面我沒有什麼意見了,傾向(=)中立,因在下不太清楚中國大陸的情況……--Win. M. 2018年9月3日 (一) 16:09 (UTC)
- (:)回應Winter Moment:針對第二點,颱風天鴿的澳門版本難道要轉換成「強颱風天鴿」嗎?另外第四點的部份,中國大陸根本不使用第一至第五世代名稱(即1999年以前的風暴名稱),對中國大陸讀者而言,「溫黛」這詞並不符合他們的使用習慣,故在標題以及內容轉換上,中國大陸版本應轉換為中國大陸的風暴編號。--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26 (UTC)
- (!)意見:就以上四點建議,小弟並無異議。希望大家在日後修改相關條目時,能遵守相關建議。--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2:25 (UTC)
- 支持第1項建議,惟若沒法修正「颱風基礎資訊」模板就不要勉強,因為模板參數甚為複雜。第2項建議有保留,同意須視乎各官方部門做法,小弟以往都曾用「天文台2009年前沒(超)強颱風分級」撤銷部份條目之更改,但遭回退,考慮到天文台自實施新評級制後已把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套用至過去風暴,認為天文台評級可直接用新制,小弟亦已放棄更改。贊成第3項建議,不用多說。第4項建議,恕小弟對內地過往的制度不了解,沒有意見。——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09:26 (UTC)
- (+)支持1、3、4項(尤其是1、3項,根本就是現行做法,根本不可能反對);第二項則須視乎相關氣象機構是否因應評級調整而調整文獻字眼,如否則支持,如是則反對,所以其實此項應該局部實施。Sænmōsà動員令:為西雅圖橋樑列表消綠 2018年9月6日 (四) 11:09 (UTC)
- (!)意見:第2項至少(+)支持適用於澳門,至今為止新制實施後並沒有為過去的風暴重評(例如颱風黑格比 (2008年)在氣象局仍為舊制的「颱風」而不是新制的「強颱風」)。(※)注意,本人從香港天文台的氣象歷史資料來看,即使評級改了新制,似乎並沒有正式地把舊的風暴重評(比如在2017年以前引致天文台需要發出十號颶風信號的颱風詳述,舊制颱風諸如颱風溫黛 (1962年)仍描述為「颱風」而不是「超強颱風」;衹有新制颱風諸如颱風天鴿 (2017年)才使用「超強颱風」),當然也看見一些由香港天文台出版的宣傳物對舊颱風套用了新制評級,但似乎是為了方便公眾進行比較,故個人認為難以視為是天文台已正式對所有過去的颱風進行了重評。--街燈電箱150號 開箱維修 抄錶 檢驗證明 2018年9月7日 (五) 04:25 (UTC)
- 其實天文台「警告及信號資料庫」早已更新,對1946年至2008年期間,達到強颱風或超強颱風的襲港風暴已改用「颱風(強颱風)」及「颱風(超強颱風)」形式顯示。——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11日 (二) 14:58 (UTC)
- (+)支持,不過可以在第2、3項加入現在的評級,例如:颱風溫黛(即現今超強颱風強度)、當地發出之最高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五號風球(即現在的八號西北烈風或暴風信號);第4項可以像菲律賓名字加入。TerenceTong0108(留言) 2018年9月21日 (五) 11:31 (UTC)
再議各洋域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統一
[编辑]目前中文維基百科在熱帶氣旋條目之首段模板上出現了二種,一種是颶風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納莉 (2001年)),一種是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顯示效果如颱風天兔 (2013年)),即使被稱作「颶風模板」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但事實上二者的應用範圍並不僅限於某個洋域,因為皆有全球各主要氣象機構的參數,簡直可以互相替換(後者可將其他非區域專責氣象中心的機構做出模板統合,但前者則須將其他機構的評級,放在各國家或地區的影響章節上)。先前已有類似討論(如一、二、三、四、五)但仍未產生共識,當前僅能以「主編先到先得」作為不成文規則規範,因此目前仍有編者反映需再議之。在此邀集各方研議,是否要統一各洋域熱帶氣旋的模板?若要統一的話,要使用颶風模板抑或颱風基礎資訊模板?請卡達、林天蓬、TYKENNETH、Weather Synchronize、Winter Moment、AndyAndyAndyAlbert、B dash、Michael Chan、CHING WAI KONG、實況主小羊君、Typhoon Destroyer、Oscar1003、Wong128hk、Sanmosa、MCC214、宅喵、Typhoon Damrey、Typhoon Hato、TerenceTong0108、Endrit.ng等相關編輯人士參與討論,謝謝。--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
※註:此處可由任何用戶補充,且不必簽名。 反對統一[编辑]優點[编辑]
缺點[编辑]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编辑]優點[编辑]
缺點[编辑]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编辑]優點[编辑]
缺點[编辑]
|
投票
[编辑]反對統一
[编辑]- 和上次看法都是一樣,反對統一,各取所需就算吧。極其量就是「河水不犯井水」,東北太平洋和大西洋用「颶風模板」,西北太平洋、東海和南海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面對跨洋域風暴才按形成位置、影響地區等實際情況決定。——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1:13 (UTC)
- (+)支持:意見同上。--TerenceTong0108 (留言) 2018年9月10日(一)09:21 (UTC)
- (+)支持:意見同上。Crazy King(留言) 2018年10月7日 (日) 03:04 (UTC)
- (+)支持:飓风、台风井水不犯河水。--联合国军(留言) 2018年10月13日 (六) 06:23 (UTC)
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
[编辑]支持以「颶風模板」統一
[编辑]- (+)支持:因為目前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有針對中北和東北太平洋、北大西洋以外的洋域進行監測,且有各洋域熱帶氣旋研究報告可查詢,亦屬於全球權威氣象機構,故須放上此機構的評級。再說,颱風基礎資訊模板上明明數據這麼多,卻不見內文有對菲律賓大氣地球物理和天文服務管理局、越南中央水文氣象預報中心和泰國氣象局的評級作出敘述,數據放這麼多意義何在?不是堆砌數據是什麼?。--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2日 (日) 17:26 (UTC)
- (!)意見:你以上所提及的氣象機構可以不填入數據,其實我都不明白為甚麼要填入泰國的數據,很少颱風影響泰國,加上菲律賓、越南、泰國的數據沒有太多人關注。—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03 (UTC)
- (:)回應:請於「意見反映」當中提出意見。--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4日 (二) 01:51 (UTC)
- (!)意見:你以上所提及的氣象機構可以不填入數據,其實我都不明白為甚麼要填入泰國的數據,很少颱風影響泰國,加上菲律賓、越南、泰國的數據沒有太多人關注。—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3日 (一) 06:03 (UTC)
- (+)傾向支持:太多數據會讓讀者混淆。--B dash(留言) 2018年9月25日 (二) 02:27 (UTC)
意見反映
[编辑]- (:)回應Oscar1003:首先要加入其他洋域氣象機構的參數,即使聽來簡單,但其參數之編寫仍有難度及複雜度(薇子目前亦仍無法完全參透)。再者,閣下所謂「菲律賓、越南、泰國的數據沒有太多人關注」,這種推斷可能有違地域中心方針、中立方針及原創研究方針之虞,煩請閣下留意。--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37 (UTC)
- (?)疑問實況主小羊君:「支持以『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統一」之優點當中,第四項稱「結構較為完善,且利於編者編輯。」在此請問什麼是「結構」?難道「颶風模板」的「結構」沒有比「颱風基礎模板」完善嗎?--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3日 (一) 15:42 (UTC)
- (!)意見:「颶風模板」只會顯示出兩大權威氣象機構的數據。如果以超強颱風天鴿的風速為例,日本氣象廳的巔峰強度與香港天文台的最高持續風速,相差了45公里。這代表使用該模板,並不能反映出天鴿的實際強度。因此小弟對使用「颶風模板」,存有保留。-- CHING WAI KONG(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6:55 (UTC)
- (&)建議可以只在西北太平洋統一使用颱風基礎資訊模板。—Crazy King(留言) 2018年9月6日 (四) 09:58 (UTC)
- 小弟必須強調使用「颶風模板」時,把區域專責中心和美國以外的熱帶氣旋強度數據放在「影響」章節,與當地警告並列方式絕不恰當,因為此等資料應是放在「氣象歷史」。如果採用「颶風模板」,小弟建議於「氣象歷史」敍述到頂峰強度時,可以設置表格去羅列各部門對該風暴的最高評級。另外要刪減不必要數據以免「數據堆砌」,考慮部門公信力就少不免,其實就著熱帶氣旋預測表現,哪些部門名列前茅並非隨口亂說,世界氣象組織颱風委員會每年都會就官方氣象部門表現出「成績表」,當中西太方面除了作為區域專責的JMA外,亦包括天文台、NMC、JTWC和KMA,近年數據顯示此等部門表現良好。「颱風基礎資訊」模板應用於西太風暴時,對於這5個部門連同CWB,可以採取「責任範圍內即顯示數據」的做法,例如天文台數據欄一律不顯示東經140度以東之熱帶氣旋評級;其餘部門則要當地受影響才顯示,這樣就可免除數據堆砌的情況。其餘洋域就請恕小弟了解尚淺,不便評論。——W. Synchro(背棄了理想,誰人都可以) 2018年9月6日 (四) 11:13 (UTC)
- (?)疑問:「到底為什麼能以預報誤差作為公信力之理由?」,這樣有倒因為果的嫌疑,另外前交通部中央氣象局局長亦曾公布官方氣象部門表現與路徑誤差之比較,但這並不代表「部門表現良好」,而是顯現出各國基於電腦數值預報,對於資料掌握程度是差不多的,另外閣下若不明瞭「路徑誤差是怎麼得到的」,建議您將台灣颱風洪水研究中心的這篇文章看完--🍫巧克力~✿ 2018年9月14日 (五) 00:54 (UTC)
- (?)疑問:一個維基編輯的公信力會比官方氣象機構高嗎?既然如此,為什麼要用疑似原創研究的處理方式,來論斷氣象機構的「表現」如何?而且最令人不解的是,預測路徑表現到底與強度評級何干?-- 天秤P Iūstitia*Spēs~☆ 2018年9月15日 (六) 04:22 (UTC)
- (!)意見:颶風模板只會顯示出兩大氣象機構的數據。JMA的風速數據並不準確,尤其是南海的風暴,例如強烈熱帶風暴蓮花_(2015年)、颱風天鴿和強烈熱帶風暴貝碧嘉_(2018年),香港天文台已經有實測數據顯示強度,但JMA的數據都較實質數據低;JTWC是使用1分鐘平均速度,準確性低。至於把風速放置在「影響」章節,失去了「影響」的原有意義,並不合適,也不便閱讀。-- TerenceTong0108(留言) 2018年9月21日 (五) 12:17 (UTC)
- 應該另製更好的模板以統一西北太平洋氣旋(基於infobox),並訂下氣象機構數據參數使用的限制(如未有實際影響某地的氣旋不能標上該地氣象機構的數據,JMA、RSMC和JTWC例外);至於不涉及西北太平洋的氣旋可以全部以颶風模板統一,因為涉及的機構比較少。Sænmōsà把孤獨留給過去 2018年9月22日 (六) 08:33 (UTC)
- 請問其他地區的非RSMC是否都有為熱帶氣旋提供風速數據?--M.Chan 2018年10月15日 (一) 09:55 (UTC)
熱帶氣旋強度轉換問題
[编辑]- 熱帶氣旋消歧義的熱帶氣旋強度須不須要手工轉換為地區性的強度分級?,如[32]--顏嘉佑(留言 | 貢獻) 2019年1月13日 (日) 13:14 (UTC)
- (:)回應:小妹認為有必要手動轉換,此舉乃為尊重各地之用戶。閣下與回退理由提到「之前的慣例」,未知此「慣例」可有成文?再說,若從閣下所指之「舊例」,台灣的分級及譯名會有遭貶抑之感,更有以下的尷尬情況出現: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可以指:
強烈熱帶風暴卡莫里 (2002年),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卡莫里 (2008年),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台灣中央氣象局並沒有「強烈熱帶風暴」的分級。但在台灣正體版本中,台灣譯名「卡莫里」與港澳之分級混用,這個怎樣也說不通吧?又,顏君何不於WP:互助客棧/條目探討發起討論?該頁面似乎有更多用戶關注。--Win. M. 2019年1月13日 (日) 17:36 (UTC)
- (:)回應這𥚃的強烈熱帶風暴不是港澳分級,而是JMA分級。--顏嘉佑(留言 | 貢獻) 2019年1月14日 (一) 02:27 (UTC)
- @Winter Moment、顏嘉佑:可考慮使用{{noteTA}}轉換;另外是否需要為氣旋類條目設立公共轉換組?Sænmōsà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02:37 (UTC)
- 等會兒,如果是JMA的話,我不支持轉換。不過為方便起見,建議全部熱帶氣旋消歧義頁加句註明,說強度以JMA為準,或以方針指引規定全部熱帶氣旋消歧義頁的強度以JMA為準。Sænmōsà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02:51 (UTC)
- (:)回應:若論JMA分級,我亦支持於頁面保留之,但將台灣譯名與其他機構的分級混用是難以接受的。加上部分台灣讀者對熱帶氣旋沒有什麼研究,恐未必知道卡莫里就是北冕。故台灣版應加上「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之類的字句,並如Sanmosa君所指,應說明標題強度以JMA為準。如: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可以指: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2年),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2002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08年),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2008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
強烈熱帶風暴北冕 (2014年),2014年太平洋颱風季的一個熱帶氣旋。」--Win. M. 2019年1月14日 (一) 05:43 (UTC)
- 其實我反而傾向設立方針指引規定,那樣我可以省去為每個頁面加上註明字句的功夫,也沒有被其他人刪去的風險。Sænmōsà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12:45 (UTC)
- 還有,其實「台灣稱『輕度颱風卡莫里』」放在一開首第一次出現「北冕」的地方後一次,就已經很足夠,沒必要這樣每一項加註。Sænmōsà請支持近期特色列表評選 2019年1月14日 (一) 12:47 (UTC)
- (:)回應:Sanmosa君所指「設立方針」的意思是?未知可否詳細說明方針指引的內容?--Win. M. 2019年1月16日 (三) 17:05 (UTC)
熱帶氣旋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的缺陷
[编辑]編寫維基百科最重要就是列明來源,我來維基三年了,參與熱帶氣旋編輯也兩年多了,我記得第一次自薦DYK是自薦颱風納坦 (2016年),剛開始我只有編輯西北太平洋,後來九月編寫颶風艾瑪,之後就逐漸了解西北太平洋風暴條目的缺陷;最近我先編寫三個北印度洋熱帶氣旋,然後重寫兩年多前本維基人創建的條目---颱風蒲公英 (2016年),採用與現有西北太平洋多數風暴條目不同編法。
這兩年多來發現兩大缺失如下:
- 各氣象部門風力數據無來源
- 發展過程風暴增強與減弱的描述原創,只有升降格有來源。
上述兩項就已使條目無法選上GA或FA,以前這些DYK沒什麼問題,現在DYK評審團的要求普遍比較嚴格,需要注意;風暴增強與減弱的描述美國國家颶風中心、中太平洋颶風中心有存檔,其他洋域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也有敘明,活躍期英語維基百科風季條目的討論頁會有存檔,至於各氣象部門風力數據來源,颱風基礎資訊模板無法插入來源 囧rz...,近期編輯的颱風蒲公英 (2016年)為了寫上DYK就另製作表格,所以需要討論是否造在模板加入來源資訊,還是要在條目另製作表格。
誠懇邀請:實況主小羊君、Michael_Chan、Weather_Synchronize、Waikijacky、宅喵、維多利亞-伊恩、B dash、卡達、Tenbeens、TerenceTong0108、AndyAndyAndyAlbert。天篷大元帥 (會客)---(請求編寫條目 ) 2019年1月22日 (二) 06:45 (UTC)
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氣象歷史章節各機構升降格時間編寫問題
[编辑]- 問題:提議只編寫日本氣象廳與聯合颱風警報中心,以及受顯著影響地之機構的升降格時間,其他不編寫。
- 理據:西北太平洋有很多氣象機構,往往氣象歷史中升降格時間佔七成篇幅,導致閱讀起來有枯燥感,且往往以華語地區為地域中心,沒列名全部氣象機構,這樣如果要編寫就是全部都要寫,但全部氣象機構都編寫,那麼一個章節中絕大部分是說明升降格時間,表示升降格時間在條目中很重要,關於如何增強、移動方向及預測路徑都會變得不重要,但實際上在條目的重要度是一樣的,一旦升降格內容過於冗長,會導致品質下降,加上有些氣象機構升降格的來源難以尋找(例如:中央氣象局停止編號時,不會公告,新聞也很少報導),與其這樣,不如只挑重點機構的升降格時間。
- 例子:如圖片的路徑,只編寫日本氣象廳、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和中央氣象局,其餘氣象機構不編寫。
- 簽名:--天蓬大元帥-會客閱讀機器翻譯來紓壓 2020年5月12日 (二) 08:42 (UTC)
- 同意,氣旋強弱是連續的,將之切分成不同等級只是為了方便人們了解它有多強,升降格時間只在兩個情況下有意義,一是當它可以幫助讀者知道氣旋增強和減弱的速度和時間,二是當它影響人們決定是否要發布警報放假或之類的。狀況一只需要用一個權威代表機構就足以說明,況狀二只需要看影響範圍內的權責機構。--Yel D'ohan(留言) 2020年5月12日 (二) 22:53 (UTC)
- 做個專門的表格,只列出查得到的或者想要列出的如何? --Kanashimi(留言) 2020年5月13日 (三) 10:34 (UTC)
- 做個專門的表格就不建議了,維基百科不是資料庫,不要有過多代表性低的資料,但作成圖表就可行,省去占版面的圖表。天蓬大元帥-會客閱讀機器翻譯來紓壓 2020年5月13日 (三) 10:56 (UTC)
- 同意升降格時間是冗長的,而且意義不大。可以考慮使用折線圖列出各機構的升降格時間。不過其實類似表格其實已經可以在其他網站找到,不知是否有必要在維基百科重複。另外,編寫日本氣象廳的升降格時間可以理解,但聯合颱風警報中心呢?某地方受顯着影響,不代表該地氣象機構的升降格時間對於氣象歷史而言有更重大的意義。唯一的問題是日本氣象廳的升降格時間有時非常不準確。如果各機構的升降格時間有差異,內文應以那個機構為準?--M.Chan 2020年5月14日 (四) 07:27 (UTC)
- 日本氣象廳之後會有事後調整,如影響地方升降格有特殊意義也可加入(例如:熱帶氣旋襲香港時,當地天文台有升格為颱風,但日本氣象廳仍維持強烈熱帶風暴)。天蓬大元帥-會客閱讀機器翻譯來紓壓 2020年5月23日 (六) 01:45 (UTC)
Major Hurricane翻譯成「大型颶風」?
[编辑]印象中此前好像有討論過但找不到相關討論,感覺MH翻譯成「大型颶風」並不太妥當?「大型」在中文裡主要是形容物體的大小而非強度,而對於熱帶風暴而言則常用於描述風暴的強風或暴風半徑或外圍環流的大小。但MH不代表其覆蓋範圍必定為大,也可以有比較緊密的MH。因此個人認為將MH翻譯成「大型颶風」似乎並不太妥當。--——C933103(留言) 2022年7月22日 (五) 18:15 (UTC)
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轉為工作組
[编辑]有感Wikipedia: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與Wikipedia:熱帶氣旋專題性質高度重疊,加上前者已處於半活躍(甚至不活躍,始創人User:Sap00acm在2013年已淡出維基百科)狀態,建議將太平洋颱風季專題轉為熱帶氣旋專題其下的一個工作組,另通知@實況主小羊君、Oscar1003、Seafoxlrt616、Waikijacky、Winter Moment、林天蓬、卡達、Weather Synchronize、Tenbeens、A2569875:等過去三個月仍活躍於維基百科的用戶。--A1Cafel(留言) 2022年10月9日 (日) 03:18 (UTC)
提议在所有(西北太平洋)台风条目增加单向字词转换以适应中国大陆习惯
[编辑]一、在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中台风名几乎都带有引号。
- 在新闻报道中明文规定:
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
(该规范的其他一些部分已经过时,正好会在下面第二点提到;这里只参考引号规定部分)。从目前报社的行文来看(如[33]、[34]、[35]、[36]),这一规定显然早就得以贯彻。 - 在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等中,暂未找到引号相关的规定,但看具体行文,台风名始终带引号(参看中国气象局网站)。
- 在书籍出版中,@Cwek 表示其出版社编审的朋友说没有这样的规范,但就我阅读的许多气象出版社专业书籍来看,台风名也几乎都带有引号。
- 在学术论文中,带引号的显然是绝大多数(如[37]、[38]、[39]等),仅很少部分论文有时台风名不带引号,且它们很多是仅几处不带引号、其余各处仍带引号的,难以不认为是格式上的疏漏。
- 方才我请教了气象局里的前辈,他表示气象行业的论文著作、气象局的预报用语等中台风名总是带引号;我进一步请求相关的明文规定,他表示这几乎是约定俗成的,都没有在意过相关规范,不过会帮我寻找。(目前我这里暂未能给出相关成文规定。)
- 补充:气象局前辈答复称,他暂未在国家标准和气象行业标准中发现相关规范,但他和他的同行均表示,在撰写预报预警和论文著作时,均会在所有场合给所有台风名全部打上引号。(气象局的前辈可能较注重预报预警而非学术研究,我仍在请教学术界的相关人士中。)
综上,一些领域的可靠来源已确定有规范规定台风名必须带有引号,另一些领域暂未找到明文规定或没有明文规定,但事实上基本都带引号。因此,台风名在书面上须加引号已经类似于书籍须加书名号,我想对于经常阅读中国大陆气象类文献(包括仅向发布面向公众的预报的报纸等)的读者来说,看到台风名不带引号是感觉非常奇怪的。因而,应当像单双书名号、{{顿号}}等那样,对大陆简体模式来说,应给台风名加上引号,这是中国大陆可靠来源的习惯。另外,尽管如新闻报道规定中只要求了在“正文”中使用引号,但可以看到,台风名出现在文献标题中时仍基本都带引号,甚至在关键词中都带有引号,故我仍支持条目标题中台风名也应带引号。
二、中国大陆在2013年以后,已很少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的方式称呼台风。
在2013年以前,“台风”只是“热带气旋”的一个强度等级(12~13级)而非热带气旋本身,称呼热带气旋时规范使用“XXYY年第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或“YY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的方式(一些语境使用“<当前强度>‘<台风名>’”)且要求必须使用这种方式即“根据热带气旋的发生和演变,准确使用‘台风’‘强热带风暴’等术语
”([40]),采用“最高强度”实例如“2011年第(0)9号超强台风‘梅花’”或“1109号超强台风‘梅花’”([41]),采用“YYZZ号<当前强度>‘<台风名>’”实例如[42](台风“梅花”已曾加强为超强台风过,但首句仍称“今年第9号强台风‘梅花’
”,这里“强台风”就是当前强度而非最高强度。)直称最高强度的用法可以算是普遍且规范的,尤其是当台风已经消亡后,指称它时就直称“第ZZ号<最高强度>‘<台风名>’”。在2013年后,这种用法在气象服务与一般新闻媒体中全面废除。“台风”直接成为了(热带风暴级以上)“热带气旋”的代称,且台风名之前不再冠以“热带风暴”“强热带风暴”“台风”“强台风”“超强台风”等强度等级,强度等级只在台风名后的括号内进行括注,且只标注当前等级而非最高等级。在有时需要强调台风强度的情况下,有时仍会用“<当前强度>‘<台风名>’”,如[43],但可以看到,只用“当前强度”(即登陆时的强度)“强台风‘格美’”而不用“最高强度”“超强台风‘格美’”,且仅在标题强调了一次“强台风‘格美’”,正文均为“台风‘格美’”或“台风‘格美’(强台风级)”等。【对,所以目前“新闻动态”中使用的语句“超强台风‘格美’在台湾宜兰县登陆,造成10人死亡、897人受伤
”也是不符合大陆习惯的,确认以强台风级别登陆,大陆是不会冠名“超强台风”的(一般就说成“台风‘XX’以某某强度登陆”或干脆忽略强度,参看[44]、[45]、[46]、[47]、[48]等等)。要是真的从新闻角度审视这句话,它就是错误信息,因为在大陆语境下,这句话目前一般表示它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且也是不规范的,准确的表述是“台风‘XX’以超强台风级别登陆……”)。】
上一段中“全面废除”来源主要说的是气象服务与普通新闻媒体的用语。但其实可以看到,“台风‘<台风名>’”的用法(而非“<最高强度>‘<台风名>’”)目前在学术论文等可靠来源中也早已明显更普遍。如称“台风‘烟花’”而不称“强台风‘烟花’”,称“台风‘梅花’”而非“强台风‘梅花’”,在该文中,哪怕是风王“威马逊”前面仍仅“冠名”“台风”二字而非“超强台风”。用“<最高强度>‘<台风名>’”指称台风的用法曾是普遍、规范的,但在目前中国大陆可靠来源中已十分少见。根据WP:命名常规,条目命名应该尽量使用可靠来源中人、物或事项的常见的名称。
在2013年前,由于“台风”只是强度等级,而不能用来直接指称“热带气旋”,所以“<强度>‘<台风名>’”的命名才是合理的;但目前在中国大陆,普通来源中“热带气旋”一词已非常罕用,基本都用“台风”,学术来源中“台风”一词也大量使用(知网中“台风”结果数已经远超“热带气旋”)。所以一方面,“台风‘<台风名>’”已是常用名称,另一方面,在其他条目使用“热带风暴‘<台风名>’”“强台风‘<台风名>’”的情况下,“台风‘<台风名>’”已可给读者造成困惑(因为目前中国大陆“台风”一词出现在台风名前时已不再有等级的含义,那么“台风”在维基百科标题出现到底是泛指热带风暴级以上的热带气旋,还是指某个热带气旋强度等级?按照目前中国大陆用法它不能用来指代等级,但按维基百科用法却是指代最高等级)。故用“<最高强度>‘<台风名>’”这种方式命名所带来的“提示该台风最高强度”的好处已经无法掩盖其带来的弊端,而“该台风的最高强度是什么”的信息其实可以直接从信息框简单获取,没必要用在标题里,这种好处其实可以舍弃。
综上一、二两点,我提议,在大陆简体模式下,所有西北太平洋台风(不包括热带低压)条目中:1. 台风名应始终带有引号,包括正文与标题;2. 标题仅使用“台风‘<台风名>’”的模式。例如目前的超强台风格美 (2024年)条目,增加字词转换规则将命名为台风“格美” (2024年)或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其中第2点,目前话题标题我说的是“所有”——对2013年之后的台风我想应全部可以适用——但对2013年前的台风是否适用我还没有非常强烈的意向(适用的理由有命名一致性、当前可靠来源常用等,不适用的理由有过去可靠来源常用等)。
以上。另@Teddy910208:--—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6:46 (UTC)
- 最具参考意义的新华社总编室的《新闻报道中有关热带气旋名称使用规范》中“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这句话表明的意义是“引号是中文译名的一部分”还是“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引号的说明)”?因为相关的文献后面还有说明和例子(
稿件第一次出现台风等热带气旋的名称,应在括号中将台风编号与名称对应表述,如: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中文名“桑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或,超强台风“桑美”(2006年第8号台风)于8月10日17时25分在浙江省苍南县马站镇登陆。
),基于语感,我倾向为“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也就是为了表达出现一个台风,台风名称需要着重论述,所以需要用引号将其中文名括注。将严格的传统媒体审编下,需要保持一个严格的上下文语境避免歧义的话,特殊用词使用引号括注我认为合乎逻辑,但鉴于本wiki项目,长久以来的语境是使用“台风(或其他风级类型修饰词)<中文台风名>”,在这个上下文语境,添加引号并非必要。而且这样可以与其他地区的用语模式共通,统一编写模式,也避免过度使用字词转换机制。 - 另外,前述“稿件第一次出现台风等……”,加上中国气象局介绍相关台风信息,仅第一次声明“某个命名台风”这个概念时才会描述为“今年第X号台风“<中文台风名>””,之后对于这个概念均为““<中文台风名>””,因此在中国大陆语境下第一次声明“今年第X号台风“<中文台风名>””这个描述可以放到“历史”章节上(由于该章节一般会按时间顺序列出各地区对这个台风监测与命名次序,正好对应“今年第X号台风”在中国大陆监测部门命名时刻的顺序描述),而不应该放到条目标题上,也不应该用于条目命名上。——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29日 (一) 07:39 (UTC)
- 这句话的意义显然既不是“
引号是中文译名的一部分
”,也不是“引号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
(的作用)”,而是类似于“书籍外需加书名号”的“台风名外需加引号”的文本格式要求;你不去跟(用逗号)紧跟在“台风中文译名和中文名称在稿件正文中使用时应加引号
”这句话后面的“英文首字母应大写
”(明显是格式问题)类比,为何偏偏去和完全和讲述引号/大写格式的第3点的无关的第4点类比?(第4点完全是和前面几点并列的用语规范,而不是和引号有关的“说明和例子
”)并且维基百科的格式手册其实应遵循各地习惯而非某一规范,即便没有该规范,(大陆)可靠来源中显然绝大部分(保守估计超过95%,有可能超过99%)台风名外都加引号,这已经是非常强的习惯。本wiki项目长久以来如此使用的原因是地域中心而非没有必要,否则为何气象类专著、论文基本都加引号,难道这些文章中台风名还会与其他事物名称混淆,或是难道需要全篇从头到尾一直加引号来强调? - 至于命名采用台风“格美” (2024年)而非2024年第3号台风“格美”(按我个人来说其实认为2403号台风“格美”这种命名最合适,但这种表述主要在学术来源中出现,可能不符合“常用”原则),这我没有意见,我主要论述的是不应使用其他地区+中国大陆2013年前的习惯“<最高强度>‘<台风名>’”这种标题(上段引文中“
2006年第8号超强台风(中文名“桑美”)
”正是2013年前的习惯,现在是极少使用“第X号<最高强度>”这种表述了)。--—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7:47 (UTC) - 另外给台风名加上引号根本就算不上什么“过度使用字词转换”(和一些条目中动辄使用含有上百条甚至几百条规则的公共转换组比起来)。只要加上一组
|1=格美=>zh-cn:“格美”;凱米=>zh-cn:“格美”
和另一组防过度转换的|2=“格美”=>zh-cn:“格美”;「格美」=>zh-cn:“格美”;「凱米」=>zh-cn:“格美”
即可轻松实现。另外或许还可以写个{{台风}}的模板,在该模板中填入两岸任一地台风名,即可直接按字词转换模式输出符合各地习惯的引号格式与两岸不同的台风名称。——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29日 (一) 09:47 (UTC)
- 这句话的意义显然既不是“
- 全加引號恐流於冗贅,沒有必要。另外,本站似乎不總是必須遵守大陸當局格式規範(如「涉臺用語」)。——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7月29日 (一) 21:53 (UTC)
- 这样类比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不遵守涉台用语是因为中立性(五大支柱、三大方针之一),在台风名外加引号能影响中立性(或抵触任何维基百科方针指引)吗?而且涉台用语不是大小写、标点这种小格式,“用语”已经是词汇层面而不是标点层面了(当然某些标点也是足以影响词汇含义的,如在“文化大革命”外加引号,但台风名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对习惯不加引号的群体来说确实可能认为没必要,但对习惯了几乎所有文献必加引号的格式规范的群体来说,这种不适感当然也会跟书籍不加书名号一样(书名号要是想,同样可以论证它冗赘)。不论是Cwek的“引号是台风名一部分/引号用于表示强调”还是您的“用引号冗赘”,我认为这都是典型的“原创研究”思路,不适用于维基百科。在格式上,本站向来是努力做到最大限度适应各地标准的——我想假如我说“(篇名、文章题目等)单书名号可以用双书名号代替,没必要遵守台湾格式规范”,您肯定也会觉得我不尊重其他维基人。假设
“丛书”“文库”“系列”“书系”等系列著作的选题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规定
不是使用引号
而是不使用任何标点符号,且维基百科遵从了大陆习惯,然后有台湾用户提出要在台湾正体模式下显示出书名号,我想这根本就没有任何反对的理由。(另见MOS:书名号)——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0日 (二) 05:13 (UTC)- 在本站來說,加引號的規矩我祇看過有人寫軍艦條目會用,但這屬於編者個人偏好,未形成廣泛共識。正文另說,標題我覺得不加引號也罷。——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7月31日 (三) 00:26 (UTC)
- 主要应根据各地的文本格式来考虑(而非编者个人偏好)。若某地规定所有军舰名称必须加引号,那维基百科自然也应加引号(每地区分别考虑,下同);若无明确规定,但既有文献中超过95%的军舰名称均加引号,那自然也应加引号;若文本中可加可不加,则编者可根据个人偏好自行选择;若文本基本都不加引号或只在强调、特殊用法等时才加引号(即引号对于该词相对其他词来说“一视同仁”),那编者不能以自己个人偏好加引号。台风名显然是属于“大陆地区一些文献有明确规定必须加,另一些可能尚无规定但实际上几乎都加;港澳台基本都不加”的情况,故按前面的推论就是须实现“大陆需加引号,港澳台如无特殊情况不应加引号”,这种效果只可按地区词模式来实现。--—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06:24 (UTC)
- 在本站來說,加引號的規矩我祇看過有人寫軍艦條目會用,但這屬於編者個人偏好,未形成廣泛共識。正文另說,標題我覺得不加引號也罷。——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學生會) 2024年7月31日 (三) 00:26 (UTC)
- 这样类比就有点偷换概念了……不遵守涉台用语是因为中立性(五大支柱、三大方针之一),在台风名外加引号能影响中立性(或抵触任何维基百科方针指引)吗?而且涉台用语不是大小写、标点这种小格式,“用语”已经是词汇层面而不是标点层面了(当然某些标点也是足以影响词汇含义的,如在“文化大革命”外加引号,但台风名显然不属于这种情况)。对习惯不加引号的群体来说确实可能认为没必要,但对习惯了几乎所有文献必加引号的格式规范的群体来说,这种不适感当然也会跟书籍不加书名号一样(书名号要是想,同样可以论证它冗赘)。不论是Cwek的“引号是台风名一部分/引号用于表示强调”还是您的“用引号冗赘”,我认为这都是典型的“原创研究”思路,不适用于维基百科。在格式上,本站向来是努力做到最大限度适应各地标准的——我想假如我说“(篇名、文章题目等)单书名号可以用双书名号代替,没必要遵守台湾格式规范”,您肯定也会觉得我不尊重其他维基人。假设
- 专门去气象局的留言回复([49])问了,找标题“关于台风命名的编写规范”,摘抄回复内容:
“ | 您好,关于台风命名的编写规范,确实存在一套国际公认的指导原则,这些原则主要由世界气象组织(WMO)台风委员会制定,并被全球气象机构及媒体广泛遵循。在我国,结合中央气象台业务中相关中文使用的习惯,一般采用以下规则: 1.命名规范。台风命名时,通常会给每个达到热带风暴强度及以上的热带气旋分配一个名字,这个名字由台风委员会的成员国或地区提供,并按顺序循环使用。在中文语境中,这些名字通常直接采用其汉语音译或意译。 2.引用习惯。在首次提及某个特定命名的台风时,为了明确指向并突出该台风的名称,通常会在其名字两侧加上引号(如“‘格美’”)。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防止该名字与文章中的其他可能相似的字符或词汇混淆,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易读性。 3.引号作用。在首次提及台风名字时,引号的主要作用是突出和强调该名称,帮助读者快速识别并区分出这是一个特定的、已命名的台风实体。随着文章的推进,当读者已经熟悉并记住了该台风的名称后,引号可省略(例:台风格美)。需要明确的是,引号内的内容(如“格美”)是台风的正式命名,引号本身并不构成命名的一部分。它们仅仅是一种书写和排版上的辅助手段,用于在文本中突出和区分特定的信息元素。 综上所述,对于台风名称的引用,遵循的是清晰、准确、简洁的原则。在首次提及时使用引号以明确标识,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 ” |
- 印证了我的理解,引号并不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只是“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的作用。——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01 (UTC)
-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引号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并且我在前天早上(UTC+8)已经明确表示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已经多次强行以该理由曲解我的论述,在此表示(!)強烈抗议。所以(就“引号不是台风译名一部分”而言)这根本不是“印证了你的理解”,而是“任何人都不会这样理解”。至于气象局回复中所谓的“
在首次提及时使用引号以明确标识,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明显与实践不符,可以参考中国气象局发布的预报预警、新闻媒体、气象专著、学术论文,不再赘述。(既然他说“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那你能否找出气象局文章中“简化”的例子?如果能,它占多少频率?)我曾经与气象局对外服务的人员有过多次“交手”,可以说,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遗憾。--—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0:19 (UTC)- 你抗议又好,不服气又好。你的理解为中国大陆引述台风名时都需要加引号,所以我们也应该加引号,还问了出版相关的人,他们都是沿袭下来加的(货物崇拜?),也没有明文规范要求的,所以还是加。我的理解(或者推测我们项目的理解),“台风<台风名>”在我们项目上可以理解为一个“具有特定命名的台风”的实体,所以在我们的上下文语境下,台风名外的引号可以加但不必要。我的理解为,为了在上下文中强调出某一个可能平凡的名词(例如类似百合等)是指示为一个特定的台风名称或者特定命名台风的概念,所以需要添加引号括注作为强调(尤其是首次出现时),但如果上下文对这个名词建立起了概念关联的话,可以省略这个引号。所以导语部分我认为可以单独括注一次作为声明,之后的提及可以省略。如果“我曾经与气象局对外服务的人员有过多次“交手”,可以说,我对他们的专业水平非常遗憾。”的语气,我怎么听上去是一股“ 预报司/中国气象局(是的,最后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只不过一个臭打字的,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的味道?——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35 (UTC)
- “所有场合都要打(引号)”可以认为来源于新华社总编室《新闻报道中有关热带气旋名称使用规范》,但气象局给出的回复给出了“引号作用”的说明,如果能理解这些说明的话,这个引号几乎是“不买立省100%”的写法,一个命名台风条目,存在“台风<台风名>”的导语段(导语词部分或者可以考虑单独引号括注一下台风名),后面一般还会引号括注“<台风名>”并且说明一次台风名的来源,到后面还是要依靠引号来提醒读者自己“这是一个命名台风”或者“这是一个台风名”的话,大概这语言能力好像不太适合阅读这个体量的条目?——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2 (UTC)
- 首先,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但不代表这个部门的核心人员,在任何部门回复留言的人一般都是对外服务人员,我并没有说“
预报司/中国气象局只不过一个臭打字的
”,你又在曲解我的发言;其次,我说这句话主要是因为,我曾经遇到过多次气象局对外服务人员明显错解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等规范的情况(即直接引用条文但实际上却被我指出其错解了条文的情况),具体不在这里透露,既然国标行标都可能掌握得不好,这种格式没掌握好不是很正常吗?最后,“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
”同样是你无中生有,我只是说,他的留言里所谓的“后续则可根据上下文适当简化
”是不是真实?你能不能在气象局自己发布的文章中找到很多“适当简化”的例子?如果不能,那么是不是可以说他的回复其实并不反映实践中的格式要求?--—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0:49 (UTC)- 你可以认为“我在曲解”(当然,那是你的“认为”),但对不住,你的说法让我认为连最接近主题的人员说法都如此蔑视。而且考虑气象局作为政府部门的用文严谨性,在全文引括台风名来保证上下文语境是合理的,但在我们项目的语境下,我认为是没必要。——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5 (UTC)
- 为什么我说你在“曲解”,因为我自始至终都是依据文献中实践上的格式习惯来论述的内容,从来没有说我自己如何,或你如何;但你从最一开始就教育我“
请理解引号的正确用法
”,在还没读来源时就直接认定为是我不懂语文不会使用标点符号,然后接下来就开始强行将我的论点扭曲为“引号是台风名的一部分”,并强行下了“如果不是台风名一部分,那就是‘只起到“标明需要着重论述的对象”的作用’”的结论。因此,我只能推测为是你以己度人,根据你自己的心态而推测出的我有类似“没有人比我更懂台风编写规范
”的心态;但实际上我根本没有,我从不会有像你在遇到不同意见就直接先入为主地认为是对方“不理解某事物的正确用法”的心态,也不会认为其他人如此,我从来都是依照事实作出判断。--—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20:42 (UTC)
- 为什么我说你在“曲解”,因为我自始至终都是依据文献中实践上的格式习惯来论述的内容,从来没有说我自己如何,或你如何;但你从最一开始就教育我“
- 你可以认为“我在曲解”(当然,那是你的“认为”),但对不住,你的说法让我认为连最接近主题的人员说法都如此蔑视。而且考虑气象局作为政府部门的用文严谨性,在全文引括台风名来保证上下文语境是合理的,但在我们项目的语境下,我认为是没必要。——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0:55 (UTC)
- 连气象学者都在论文中全文使用引号(“烟花”“梅花”),难道他们是由于科研工作者的语言能力差于中文维基百科读者才需要加引号提醒其他科研人员“这是一个台风名”吗?--—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0 (UTC)
- 在严谨的上下文语境下,可以加。但我们需要不?而且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5 (UTC)
- 严谨性不是百科全书必备的性质吗?“
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
”没看懂。--—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10 (UTC)、- “另外,本站似乎不总是必须遵守大陆当局格式规范”。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其次直接的业务部门给出了做法的原因和允许宽松的做法,我认为可以适当从简。——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4 (UTC)
- 已经解释不能和“涉台用语”等规范类比。“
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
”,极可能是由于地域中心,如果台风类条目是由中国大陆主编,就很可能形成加引号的格式。--—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7月31日 (三) 11:31 (UTC)- 也可能跟着过往的写法,不加也可。一言以蔽之,我们的语境下,可以不用这么累赘。——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55 (UTC)
- 已经解释不能和“涉台用语”等规范类比。“
- “另外,本站似乎不总是必须遵守大陆当局格式规范”。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其次直接的业务部门给出了做法的原因和允许宽松的做法,我认为可以适当从简。——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4 (UTC)
- 严谨性不是百科全书必备的性质吗?“
- 在严谨的上下文语境下,可以加。但我们需要不?而且新华社有些编写规范也有跟足?——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05 (UTC)
- 首先,留言办结的是这个部门但不代表这个部门的核心人员,在任何部门回复留言的人一般都是对外服务人员,我并没有说“
- 请(※)注意我从未说过“引号是台风中文译名的一部分”,并且我在前天早上(UTC+8)已经明确表示这不是我的意思,你已经多次强行以该理由曲解我的论述,在此表示(!)強烈抗议。所以(就“引号不是台风译名一部分”而言)这根本不是“印证了你的理解”,而是“任何人都不会这样理解”。至于气象局回复中所谓的“
- 书名号的例子不完全可以类比,在两岸的编写规范下,作品名必加书名号,但其字型有差异,这的确需要地区化区分。但这个引号的意义,港台习惯不引注,新华社一份在2007年的编写规范中写了要引注(但没有说明为什么这样写),但现在更直接的气象局工作人员说明了引注的理由并且补充的编写规范中允许省略(如果了解中国大陆的政府内部办事流程,基本上很多业务都需要向上级部门或者相应业务部门请示,然后才能批准落实;这个留言周一提出,周三才出结果,我认为这应该是有请示过其上级领导或者撰文部门的意见)。我不认为有盲目地照壶画瓢地延续连普通出版机构只是延续过往做法的货物崇拜写法来保留括注,在我们项目的语境长期使用中已经存在这样省略的编写习惯。——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7月31日 (三) 11:22 (UTC)
- 关于第二点,感觉最迟到2020年(因为后面没在电视上看过台风特别直播)各地方媒体在制作台风特别报道/直播时仍然同时会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比如浙江卫视2019年时的纪录片《众志成城—— 浙江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纪实》——和“台风‘<台风名>’”命名方式——比如浙江卫视2019年直播台风“利奇马”时特别节目的标题《聚力直击台风“利奇马”》。
- 另,还是同一个台风,中央气象台官网上有个相关的新闻直播回顾的新闻,标题即使用“<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超强台风“利奇马”系列直播报道。--Jason2016426(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06:05 (UTC)
- 这些“超强台风‘利奇马’”(如“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是媒体的“强调”,而非正式用法——“抗击超强台风”,强调动员和防灾,而非强调描述台风本身。按2013年前的正式用法,该台风的正式称呼是“2019年第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或“1909号超强台风‘利奇马’”,但2013年后这种用法只零星见于沿用旧习惯的文献,其他场合(所有预报预警服务+新闻媒体、多数学术论文)正式称呼均为“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或“2019年第9号台风‘利奇马’(<当前强度>级)”。--—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6:18 (UTC)
- 当然,你沪SMG就不一样了,已经有段时间没听到他们说“<最高强度>‘<台风名>’”命名方式了。
- 相关转变在传媒那边可能就是这几年才开始的,而非早到你所提到的2013年——同时各大媒体的新媒体中心出现了大量的带各种限定词的前缀的新闻标题(比如今年的 《直击今年以来最强台风“格美”》)
- 所以我个人尚不倾向于使用新命名方式,同时可以对台风名字加引号的标题做重定向而非录入转换组,因为如中国日报网等媒体到现在仍然会选择性地省略这个引号。——Jason2016426(留言) 2024年8月1日 (四) 06:21 (UTC)
- 通过google搜中国日报网,基本上台风名都加引号括,即使在微信公众号上。传统媒体或政府报道普遍都将台风名引注,可能有前述新华社曾经出过的编辑规范的因素;而自媒体类则不一定(偶然在翻中国日报公众号时,微信提示搜索的关键词,台风名基本没引注;选了“2024年第5号台风玛利亚”关键词,抽了一篇(例如[52])就有存在普遍不引注的情况)。所以这个引号不应该视为必要的语素组成,不影响语义理解的话可以省略。——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8月1日 (四) 06:38 (UTC)
- 气象服务的正式用语是2013年间开始转变的,即非常正式地给出台风预报的时候,这我可以确定(不论是根据气象方面媒体必须遵守相关规范的强制性,还是我自己的记忆),比如2014年新华社已经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注意该台风的最高强度和登录强度均为“超强台风”);但在2013年前,如2012年,正式用语是今年第11号强台风“海葵”)。至于“抗击超强台风‘利奇马’”这种标题,其实也永远不会消失,因为这种语境不需要使用正式的台风称呼方式——再如这篇文章,标题取了“超强台风‘威马逊’……”,但正文仍是“今年第9号台风‘威马逊’(超强台风级)”(按2013年前的规范则是“今年第9号超强台风‘威马逊’”)。--—自由雨日(留言|贡献) 2024年8月1日 (四) 08:27 (UTC)
- 关于台风整个用词中的等级前缀是否追随台风实际等级来调整,可以考虑不跟随等级变化,统一只有“台风”,也可以减少维护需要。引号的用法见上讨论,我认为上下文语境允许下可以省略。中国大陆对台风的跟踪次号(类似“今年第X号台风”)的说法,可以放到“历史”章节中,作为台风发生态的时间段中的一个跟进节点描述。——Sakamotosan路过围观 | 避免做作,免敬 2024年8月1日 (四) 06:21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