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中國文化遺產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遺產包括在中國境內的珍貴歷史文物、歷史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亟待保護和傳承。

推薦閱讀

西夏王陵位於中華人民共和國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西夏區,是對賀蘭山東麓西夏帝王陵園遺址的統稱,面積約為50平方公里。該陵園遺址是中國現存規模最大、地面遺蹟保存最完整的帝王陵園之一,被譽為「東方金字塔」。西夏王陵建於西夏存續期間,在西夏滅亡時遭到了蒙古軍隊的毀滅性破壞,以至於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組織考古探察之前,這些陵墓的建造年代一直無法得到確認。197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文物事業管理局對西夏王陵組織大規模考古發掘,並從中發掘出了大量文物。截至2014年,西夏王陵遺址共確認出西夏帝陵9座,陵邑遺址1座,陪葬墓254座,窯址幾十處,祖廟1座,除7號陵和182號陪葬墓外,其餘墓葬的墓主人尚無法得到最終確認。1988年,西夏王陵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並於當年開始被旅遊開發。2006年時,西夏王陵被列入中國國家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預備名錄

圖片廣場

嘉陽小火車及芭石窄軌鐵路,是中國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四川省樂山市犍為縣。鐵路在1959年7月12日為了方便運送煤炭而開通,並被附近居民用作代步。鐵路起點處停止產煤後,居民仍然需要以小火車進出山嶺,因此小火車沒有被公共汽車取代,成為了全世界唯一一列現存的客運小火車,也是唯一仍在運營的蒸汽窄軌火車,並吸引不少中國和海外遊客到訪。嘉陽小火車及芭石窄軌鐵路在2007年6月成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

相關概念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單位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

古遺址指古代人類活動中形成的,現已不再使用的遺蹟,包含古代聚落形式(例如城址、官署等)和古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留下的場所和遺蹟,能夠解釋古代社會生活狀況。

古建築指建築於古代的寺廟、殿宇、樓台、古塔、陵墓等建築,能夠反映建築時的技術、工藝、文化、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信息。

傳統聚落指的是人類為居住和生活,歷經較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建築物、街區和附屬設施,常常伴隨有與物質遺產相伴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線路指代表人類遷徙、流動和交往的陸路、水路或兩者的結合。由於其多包含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交流和衝撞,因而能夠在沿線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中得以體現。

文化景觀是人類有意設計的公園或園林,或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等原因,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觀,或由於宗教、審美等因素形成的景觀。

工業遺產指在工業生產中遺留的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審美等價值的遺存,包括廠礦、作坊等文物保護單位,機器等可移動文物和工業技藝等非物質遺產。

民間藝術指產生於民間,由普通民眾在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形式,包含美術、音樂、舞蹈等、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

民俗指民眾的生活習慣和風尚習俗,包括方言、節慶、儀式、禁忌等內容,常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地域特性。

維基專題

中國文化遺產專題是為中國文化遺產條目(包括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設立的維基專題,包含格式、條目評級等相關信息,歡迎參與或提出意見。

你知道嗎

分類

歡迎參與

  • 提升:中國世界遺產中的文化遺產條目以及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條目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