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用戶:Clear Sky C/文化遺產專題重整方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遺產包括在中國境內的珍貴歷史文物、歷史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亟待保護和傳承。

推薦閱讀

崇明學宮,即崇明縣學文廟」,位於上海市崇明區城橋鎮鰲山路696號,其歷史可以追溯到宋朝泰定四年(1327年)始建廟學合一的建築群。自宋、元至明代中葉,崇明諸沙飽受海潮侵襲,州、縣治城被迫五遷六建,學宮也隨之屢建屢圮。今之崇明學宮為明天啟二年(1622年)由知縣唐世涵在城壕外東南隅重建,其後又經歷多次修繕。民國以降,崇明學宮曾被小學和其他單位使用。經過近年來的三次整修,逐漸恢復了當年的格局,佔地面積擴大至23.21畝,成為上海地區面積最大的孔廟。學宮主要建築有東西牌坊、櫺星門泮池、登雲橋、東西官廳、戟門、鄉賢祠、名宦祠、忠義孝悌祠、大成殿、東西廡殿、尊經閣、崇聖祠、明倫堂等。是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崇明縣博物館的所在地。

特色圖片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多座。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佈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佈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福佬人為主的漳州市,福佬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巖市。圖為位於福建永定縣的土樓——振成樓。

相關概念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單位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

古遺址指古代人類活動中形成的,現已不再使用的遺蹟,包含古代聚落形式(例如城址、官署等)和古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留下的場所和遺蹟,能夠解釋古代社會生活狀況。

古建築指建築於古代的寺廟、殿宇、樓台、古塔、陵墓等建築,能夠反映建築時的技術、工藝、文化、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信息。

傳統聚落指的是人類為居住和生活,歷經較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建築物、街區和附屬設施,常常伴隨有與物質遺產相伴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線路指代表人類遷徙、流動和交往的陸路、水路或兩者的結合。由於其多包含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交流和衝撞,因而能夠在沿線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中得以體現。

文化景觀是人類有意設計的公園或園林,或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等原因,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觀,或由於宗教、審美等因素形成的景觀。

工業遺產指在工業生產中遺留的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審美等價值的遺存,包括廠礦、作坊等文物保護單位,機器等可移動文物和工業技藝等非物質遺產。

民間藝術指產生於民間,由普通民眾在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形式,包含美術、音樂、舞蹈等、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

民俗指民眾的生活習慣和風尚習俗,包括方言、節慶、儀式、禁忌等內容,常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地域特性。

維基專題

中國文化遺產專題是為中國文化遺產條目(包括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設立的維基專題,包含格式、條目評級等相關信息,歡迎參與或提出意見。

你知道嗎

分類

歡迎參與

  • 提升:中國世界遺產中的文化遺產條目以及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條目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