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Clear Sky C/文化遺產專題重整方案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中國文化遺產包括在中國境內的珍貴歷史文物、歷史古蹟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民族歷史的見證,亟待保護和傳承。

推薦閱讀

普哈丁墓,又稱篩海墓回回堂巴巴窯,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位於中國江蘇省揚州市廣陵區。普哈丁墓佔地10,000平方米,建築主體分為墓園和清真寺兩大部分,另設有附屬園林。墓園葬有南宋末年來華傳教的伊斯蘭教先知穆罕默德十六世裔孫普哈丁,以及其他穆斯林回族人,例如明朝清朝期間的揚州知名阿訇。園林原本是1984年建成的東郊公園,在1987年11月劃為墓園的附屬園林。普哈丁墓在1957年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曾因故取消,後在1982年重新列入,其後在2005年成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12年11月,普哈丁墓列入海上絲綢之路申報為世界文化遺產的遺產點之一;普哈丁墓申報世界遺產的準備工作在2015年完成,並在2016年送交世界遺產委員會審議。普哈丁墓是中國唯一一座安葬了穆罕默德後裔的墓園,也是研究中國伊斯蘭教早期歷史、中西交通史以及回族歷史的重要古蹟。

特色圖片

福建土樓,包括閩南土樓和一部分客家土樓,總數約三千多座。通常是指閩西南獨有約利用不加工的生土築承重生土牆壁所構成的群居和防衛合一的大型樓房,形如天外飛碟,散布在青山綠水之間。主要分布地區以中國福建西南山區,客家人閩南人聚居的福建江西廣東三省交界地帶,包括以福佬人為主的漳州市,福佬人與客家人參半的龍巖市。圖為位於福建永定縣的土樓——振成樓。

相關概念

可移動文物指館藏文物(可收藏文物),分為珍貴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貴文物分為國家一級文物、二級文物、三級文物。可移動文物的保護單位以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或民間收藏。

古遺址指古代人類活動中形成的,現已不再使用的遺蹟,包含古代聚落形式(例如城址、官署等)和古人類與自然環境相互作用留下的場所和遺蹟,能夠解釋古代社會生活狀況。

古建築指建築於古代的寺廟、殿宇、樓台、古塔、陵墓等建築,能夠反映建築時的技術、工藝、文化、社會生活、宗教信仰等信息。

傳統聚落指的是人類為居住和生活,歷經較長時間演變而形成的建築物、街區和附屬設施,常常伴隨有與物質遺產相伴的傳統生活方式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文化線路指代表人類遷徙、流動和交往的陸路、水路或兩者的結合。由於其多包含思想、知識和價值的交流和衝撞,因而能夠在沿線的物質和非物質遺產中得以體現。

文化景觀是人類有意設計的公園或園林,或由於社會、經濟、政治等原因,人與自然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景觀,或由於宗教、審美等因素形成的景觀。

工業遺產指在工業生產中遺留的具有歷史、社會、技術、審美等價值的遺存,包括廠礦、作坊等文物保護單位,機器等可移動文物和工業技藝等非物質遺產。

民間藝術指產生於民間,由普通民眾在生活中創造的藝術形式,包含美術、音樂、舞蹈等、戲曲曲藝等藝術形式。

民俗指民眾的生活習慣和風尚習俗,包括方言、節慶、儀式、禁忌等內容,常常具有悠久的歷史和濃厚的地域特性。

維基專題

中國文化遺產專題是為中國文化遺產條目(包括可移動文物、文物保護單位、非物質文化遺產等)設立的維基專題,包含格式、條目評級等相關信息,歡迎參與或提出意見。

你知道嗎

分類

歡迎參與

  • 提升:中國世界遺產中的文化遺產條目以及中國世界遺產預備名單中的條目

維基主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