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討論:中華民國/檔案10

頁面內容不支援其他語言。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典範條目評選(第三次)

中華民國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Ketsu1213留言2017年1月10日 (二) 11:28 (UTC)Ketsu1213留言
投票期:2017年1月10日 (二) 11:28 (UTC) 至 2017年1月24日 (二) 11:28 (UTC)
  • (!)意見歷史分期有問題。特別是「專制統治」和「政經轉型」章節的內容混在一塊了。專制統治應該是兩蔣時代到1988年蔣經國去世,後蔣時代為自由民主化時期。--Tai8留言2017年1月10日 (二) 12:25 (UTC)
@Ketsu1213你再看看,現在又加進來了,不穩定。「常被稱為」用詞不妥,被外國稱為?「自稱」還差不多。--Fxqf留言2017年1月15日 (日) 14:36 (UTC)
@Fxqf剛剛看了一下,已經改回來了。Ketsu1213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01:34 (UTC)Ketsu1213留言
@Ketsu1213「早期成立的民主共和國之一」說法仍不能接受,最多只能稱為共和國,因為1980年至1990年台灣才實質民主化。--Fxqf留言2017年1月18日 (三) 00:01 (UTC)
現在已經是不用看來源,自行原創研究的時代了嗎?--KOKUYO留言2017年1月18日 (三) 00:25 (UTC)
@Jarodalien所提名的條目都有在解決問題喔!還請多多指教。Ketsu1213留言2017年1月13日 (五) 06:02 (UTC)Ketsu1213留言
  • (=)中立:「雖然這時僅有效統治台灣地區及部分中國沿岸島嶼,受冷戰影響仍繼續代表中國,亦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直到197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至此失去廣泛外交承認。」一句語法有問題。另外, 囧rz……7要說別人「整天亂提名浪費社群資源」前請先看看自己都做過些甚麼。--【和平至上】~《💬》~《📝》 2017年1月13日 (五) 07:00 (UTC)
  • @Ketsu1213在引言的第二段。我認為改成「雖然這時僅有效統治台灣地區及部分中國沿岸島嶼,但是受冷戰影響仍繼續代表中國,亦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直到197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在聯合國的中國席位後才失去廣泛外交承認。」會較好些。--【和平至上】~《💬》~《📝》 2017年1月14日 (六) 11:19 (UTC)
@Cwek那麼就請把可能仍是有爭議的段落列出討論吧!Ketsu1213留言2017年1月15日 (日) 04:31 (UTC)Ketsu1213留言
已經都補上更多來源了,還硬要把「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當作不存在,這不是就是用自己的理解干涉內容了嗎?還是現在改內容都不用看來源了,或者為了拿票,方針指引都不用管了?--KOKUYO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01:29 (UTC)

5支持,4反對:未達標準--Z7504留言2017年1月24日 (二) 12:43 (UTC)

關於中華民國首段

中華民國條目中,User:Joe33016不斷加入「中華民國,簡稱中國」的話語。我認為這句雖然照顧部分人立場,但也忽視其他更多不同立場。尤其是「中華民國簡稱中國」的見解,更多內容是基於文字上的判斷;然而在當前國際社會上的使用頻率極低,中華民國內部也有「中華民國是台灣」等聲音。在後面已經有「1912年至1971年期間廣泛代表中國,今日因實際領土和政治因素而常通稱為臺灣。」指出中華民國特殊的簡稱問題,我認為應當恢復原樣才對。不知道社群如何看?--KOKUYO留言2017年1月9日 (一) 08:33 (UTC)

也有「中華民國,簡稱臺灣」的意見,例如歷任中華民國總統陳水扁馬英九蔡英文。二種立場在內文提及即可,維基百科不做孰是孰非的判斷。-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2017年1月9日 (一) 08:46 (UTC)
可以寫,但不適合寫在首段,導言是概括整篇文章,應放置在正文充分介紹。--A2093064#Talk 2017年1月9日 (一) 09:44 (UTC)
正是如此。複雜而次要的內容不用放在導言。

借樓,跑個題,「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是如何得出的?

蘭芳共和國成立於1777年,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成立於1899年,哪個不比中華民國的1912年早,中華民國哪來的自信稱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靠幾個「國史館」「行政院」的來源就可靠了?這不是王婆賣瓜嗎?我看以這條就可以撤銷優良條目。

由於是亞洲第一個實行共和立憲制的國家,因而被視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這句話本身就有問題,共和立憲制直接民主制有區別。

「蔣中正於1975年病逝後,先由副總統的嚴家淦繼任,隨後蔣經國當選第六任和第七任總統[145]。由於政府仍以戒嚴控制媒體、打壓反對派和禁止組黨,在1970年代被視為非民主國家。」自相矛盾啊,1970年還是非民主國家,卻成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Fxqf留言2017年1月9日 (一) 14:18 (UTC)

個人認為「自稱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比較WP:NPOV些。除了蘭芳和菲律賓,還有蝦夷共和國台灣民主國......-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2017年1月9日 (一) 14:57 (UTC)
某人說話不用這麼酸,光看態度就讓人反感。--Tp0910留言2017年1月9日 (一) 17:20 (UTC)
這說法有人認同有人反對,如果覺得說法不公正,那我與上句內容合併、改成「自視法統傳承的中華民國,自1912年成立後簡稱「中國」,在外交上以「華」自稱,另外也常被稱呼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並補上更多來源。但我怎麼記得當前條目除了國史館以外,早就加了註記和其他出處的來源。--KOKUYO留言2017年1月9日 (一) 17:42 (UTC)
「自稱」二字本身就有暗暗的貶義,不宜使用。建議保留「常被稱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加上各種來源,然後在其後或用註釋補充「但亞洲還有其他更早的被廣泛承認的共和國,如:……」,同樣加上來源。這樣符合史實,又不失中立。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1月10日 (二) 20:46 (UTC)
常被稱為[誰?]『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這句不符合中立寫法,建議直接寫出哪些學者或哪些著作這麼認為,例如,「國立編譯館出版的著作中,稱中華民國為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在這段落中提供來源。--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7年1月11日 (三) 07:08 (UTC)
是的,這樣或許更好。鋼琴小子 留言 貢獻 2017年1月11日 (三) 13:37 (UTC)
「Who」模板應該不是這樣使用,這點可以見到英語維基百科的說明頁。「Use good judgment when deciding whether greater specificity is actually in the best interests of the article. Words like some or most are not banned and can be useful and appropriate. If greater specificity would result in a tedious laundry list of items with no real importance, then Wikipedia should remain concise, even if it means being vague. If the reliable sources are not specific—if the reliable sources say only "Some people..."—then Wikipedia must remain vague.」--KOKUYO留言2017年1月13日 (五) 02:20 (UTC)
FromWP:NPOV:「當我們討論觀點時,我們應當把觀點歸屬於某個人或某類人,並討論他或他們持有這一觀點的事實。例如,不要斷言「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而是找到發表這一觀點的來源,如《滾石》雜誌:「《滾石》雜誌認為,披頭四樂隊是有史以來最偉大的樂隊」,並將參考文獻以適當的方式在陳述當中註明。」--Alfredo ougaowen留言2017年1月21日 (六) 04:47 (UTC)
說「中華民國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如何? --歡顏展卷留言2017年1月12日 (四) 23:06 (UTC)
來源是寫「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寫別的不就原創研究了?--KOKUYO留言2017年1月13日 (五) 02:16 (UTC)
中華民國總統府網站頁面云:中華民國創建於西元1912年,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地底深山留言2017年1月13日 (五) 03:57 (UTC)
這個來源是行政院,另外這個應該沒有先後之分,否則該不會要「總統府、行政院、中央通訊社、司徒一、李紹盛、ooo、xxx等都認為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KOKUYO留言2017年1月14日 (六) 22:41 (UTC)
不過以在成立後能獲得世界上大多數國家承認(至少曾經被承認)且政權有持續至今(雖然搬過家)的角度來說,中華民國的確是亞洲第一個,該如何在簡要的敘述中表達這概念,應該是這裏要琢磨之處。--泅水大象訐譙☎ 2017年1月16日 (一) 03:16 (UTC)
如果「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是一個習慣稱呼,並且有來源證實之,那麼就不應該隨便亂改。同時,雖然希特拉主張「雅利安人是偉大的種族」的內容有誤,但不代表維基百科說「希特拉主張雅利安人是偉大的種族」的內容有錯。--KOKUYO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05:51 (UTC)
一個是引述主觀的說法(中華民國政府自稱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一個是旁人客觀的敘述(實際上的確是受承認的主要政權中亞洲第一),兩者並不衝突。--泅水大象訐譙☎ 2017年1月16日 (一) 08:39 (UTC)
前者有來源證實(而且也根本不是只有中華民國政府一方來源,而有許多第二手來源),後者語句沒有來源證實(甚至這幾個政權的比較是否有來源提供合法性,這也是個問題)。--KOKUYO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09:10 (UTC)
說到底,現在許多既有的一手、二手來源都是提及「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根本不應自行原創成「亞洲早期成立的民主共和國之一」。甚至若要嚴格的標準,那麼這些政權排比也應當提供參考資料才對。否則進行排比、及相關顧慮,就應當視為一種原創研究。--KOKUYO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09:18 (UTC)
原創研究應該是要涵蓋主觀的推論而非客觀的推論,才能成立。舉例來說,某份文件統計了全世界各國的GDP,但是並沒有明言誰是GDP第一、第二與第三的國家,我拿這份資料作為某A國GDP全世界排名第一的證明,這叫原創研究嗎?當然不算!但,如果某人拿着這GDP統計資料作為某國國力全世界第一的證明,那就叫原創研究(因為沒人說GDP第一就是國力第一,那是某人自己的主觀推論)同理,如果能有資料明確證實那些建立時間比中華民國更早的民主共和國都已經消失了,而且又能證明中華民國的政權仍然有在持續運作中,那麼說中華民國是既存的亞洲政權中最早建立的民主共和國,也只是簡單的客觀推論,並不帶有個人主觀推論的意味在內。或許客觀推論因為證明的資料來源並非以直接敘述的方式存在,偶爾需要維基人利用討論的方式決定其有效性,但並不能因此而抹煞其價值,強求所有的條目的內容敘述都要與參考來源一模一樣,才叫有效參考。--泅水大象訐譙☎ 2017年1月16日 (一) 11:01 (UTC)
你確定你的說法,符合「切勿對多個來源的信息進行綜合,假若綜合後的結論並未由任何來源明確提及。編輯者不應犯下這樣的錯誤:因為A發表於可靠來源,B也發表於可靠來源,因此就可以在條目中將A和B綜合起來得出結論C。但是,這等同於原創研究,因為這是對已發表材料的總結,會產生新的立場。[7]「因為A和B,所以C」只有在可靠來源也發表了與C相同的主張,且C主張與條目主題相關時才能出現。」這點嗎?--KOKUYO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11:25 (UTC)
應該要看這個綜合的動作是否涉及到帶有主觀判斷性的解讀行為,例如上述案例我拿到一個中華民國各二級行政區的統計資料,將統計結果照人口數排序之後得到一個依照人口排行的榜單,從榜單中看得出某A市是排行第17順位的行政區,或排第三的市級行政區,雖然資料的原文並沒有直接敘述「某A市是中華民國人口排名第17的二級行政區」「某A市是中華民國人口排名第三的市級行政區」,但利用有效的參考資料進行簡單的整理與客觀邏輯判斷(例如從各種類型的行政區中把縣轄市挑出單獨排序)就可求得的結論,不應該歸類為原創研究,如果真是如此那有效參考來源的定義就變得太狹隘,甚至可能會淪為單純的文章抄襲來源。--泅水大象訐譙☎ 2017年1月17日 (二) 05:20 (UTC)
關於這點,「仔細地對來源內容進行不改變原意的概括或改述並不構成原創總結。」然而在我看來這沒有改變方針所提的,如果沒有C結論的來源,那個東西根本就不該出現在維基百科中「原創研究或原創觀念,指的是未發表的事實、爭論、觀點、推論和想法;以及對已發表材料進行的未發表分析或總結,並產生了新的立場。」。--KOKUYO留言2017年1月17日 (二) 07:35 (UTC)
關於SElephant舉的「某A市是中華民國人口排名第17的二級行政區」的例子,「本方針並不限制日常計算的內容,譬如兩數求和、單位換算、年齡計算」。-游蛇脫殼/克勞 2017年1月17日 (二) 11:51 (UTC)

關於註釋長短問題

我認為現在User:Shyangs重新增添的註釋過長,但依此改短後,反而遭到回退。一看就知道,當前的「註釋」是直接把臺灣民主國的「正文」內容複製貼上,根本沒有針對中華民國的題材進行揀選,黃昭堂的來源更無法確定是否能夠證實所有來源。甚至在這個版本中,語句非但沒有連貫性,還存在「應該是」這類不確定性的語句(如果來源僅寫「應該是」,那麼那段內容是否能夠使用,本身應該就要質疑)。新版本不但更能直接對照成立時間,並認為更加詳細的內容,大可進入條目連結觀看。因此我認為縮短過後的版本,早就可以取代現在的版本了。不知道各位怎麼看?--KOKUYO留言2017年1月16日 (一) 09:37 (UTC)

Shyangs增添的過長版本:

在中華民國建立前,蘭芳共和國是亞洲第一個以共和國稱呼的國家,但其性質比較像是由原本蘭芳公司改制的企業集團。接着在1868年北海道出現了蝦夷共和國,是亞洲最早嘗試民主選舉的共和國,然而必須是士官級以上的幹部才具備選舉權臺灣民主國應該是亞洲第一個以民主國自稱的國家,但是也沒能真正的執行民主制度。另一方面,比台灣民主國晚了3年,在菲律賓也出現了的菲律賓共和國

重新修改的版本:

在中華民國建立之前,亞洲曾存在蘭芳共和國(1777年)、蝦夷共和國(1868年)、臺灣民主國(1895年)、菲律賓第一共和國(1899年)等政權,有時也被稱作「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關於中華民國簡稱中國,比較適合出現在[中華民國 大陸時期)的那一篇,我覺得簡稱ROC更好 羅翔翔留言2017年5月21日 (日) 07:30 (UTC)

關於中華民國首段

原本版本: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制國家,1912年至1971年期間廣泛代表「中國」,今日因實際領土和政治因素而常通稱為「臺灣」。

重新修改的版本:

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1912年至1971年期間廣泛代表「中國」,今日因實際領土和政治因素而常通稱為「臺灣」。

哪個版本比較好呢?@星巴克女王Aizag。--KOKUYO留言2017年2月26日 (日) 10:52 (UTC)

不能綜合嗎?「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制國家,不受國際普遍承認,1912年至1971年期間廣泛代表「中國」,今日因實際領土和政治因素而常通稱為「臺灣」。」-游蛇脫殼/克勞 2017年2月26日 (日) 12:23 (UTC)
個人意見:1971年以前並沒有「不受國際普遍承認」,而「中華民國是一個不受國際普遍承認的國家」或「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制國家,不受國際普遍承認」都少了時間性敘述,容易理解成自始至終中華民國都不受國際普遍承認。至於有沒有必要在第一句就強調「不受國際普遍承認」,或者是在後面的內容再說,就又是另一回事了。-和平、奮鬥、救地球!留言歡迎加入維基Telegram群 2017年2月26日 (日) 12:44 (UTC)
「中華民國是位於東亞的共和制國家,目前不受國際普遍承認,......」?-游蛇脫殼/克勞 2017年2月26日 (日) 12:51 (UTC)
在第二段中已經有「失去廣泛外交承認」這句話,沒必要再添到首句了。--星巴克女王(❀教母改善計劃 2017年2月28日 (二) 04:09 (UTC)

我覺得 中華民國是東亞的共和制國家,由於國共內戰失利,因此不受國際普遍承認,由於實際領土和政治關係,常被稱為[臺灣。 羅翔翔留言2017年5月21日 (日) 07:34 (UTC)

典範條目評選(第四次)

中華民國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Ketsu1213留言2017年2月25日 (六) 07:50 (UTC)Ketsu1213
投票期:2017年2月25日 (六) 07:50 (UTC) 至 2017年3月11日 (六) 07:50 (UTC)
@hat600(:)回應閣下上次提到的問題為
  1. 「但農業生產總值從1952年的32.1%[455],到2013年降至1.7%[456]。」這個「但」前後邏輯並不構成轉折。
  2. 為什麼只有農業佔比而沒有工業服務業佔比?(這很奇怪)
  3. 「發展情況」一節中對於經濟總量及結構的描述,與對於外部貿易及國際合作的描述應該分在兩個小段落內,現在是混雜的。一個小段只應說一個方面,一個方面也不宜佔兩個小段。
1.前後邏輯並不構成轉折的「但」字,已刪除了。
2.工業服務業佔比現在沒有資料可以佐證,所以沒列出。
3.請將混雜的部分或文字直接列出,以便修正。
@陳子廷(:)回應bug已修正完成。

不合要求(4反對):
  1. 提名人自行劃票撤銷提名,
  2. 條目編輯戰,故未達標準--Z7504留言2017年2月26日 (日) 13:06 (UTC)

編輯請求

請求已處理

請在該頁面「地理」中「地質結構」加入以下文字:

馬祖列島的地質屬於火成岩,以花崗岩為主,形成時間在距今2.5億年到6500萬年前。【我們的島】走訪地質公園-馬祖紀石金門群島與馬祖列島是典型的大陸型島嶼,最後一次冰河時期結束前原與中國大陸相連,後因海平面上升,遂成為今日諸座島嶼。 --小澄留言2017年3月12日 (日) 05:02 (UTC)

完成 --N-C16留言2017年3月13日 (一) 03:35 (UTC)

典範條目評選(第五次)

中華民國編輯 | 討論 | 歷史 | 連結 | 監視 | 日誌,分類:,提名人:Ketsu1213留言2017年3月31日 (五) 09:03 (UTC)Ketsu1213
投票期:2017年3月31日 (五) 09:03 (UTC) 至 2017年4月14日 (五) 09:03 (UTC)
@和平至上Lnnocentius(:)回應已修改完成Ketsu1213留言2017年4月2日 (日) 12:23 (UTC)Ketsu1213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內容豐富、參注完備--B2322858留言2017年4月2日 (日) 01:13 (UTC)
  • (!)意見:簽在前面,我是Jasonzhuocn。沒時間讀完條目。看一小部分給意見。容我不說優點。缺點瑕不掩瑜,但要做FA當典範條目就得提出來說。
    1. 情況和嘉義市條目有點類似,部分有少許POV傾向,許多段落時常強調該地有某某也有某某,在邏輯上容易誤導讀者。
      • 11章2節,同嘉義市條目的問題。何謂中華民國「早年」? 請寫得更具體,用更公認的時間段來表達。
      • 全文出現35次「今日」。這種刻意強調現在式時態的寫法,以後改版要特別留意。寫百科全書和寫其他類型的文章非常不同,這部分還可以再看看怎麼調整。
      • 11章3節,影視娛樂首段「臺灣電視節目受到各地歡迎,陸陸續續在新加坡、馬來西亞以及其他亞洲國家播出過。」這裏的『各』字,往往帶有每一個、逐個的意思,有把部分寫為全部之感。嚴謹的下筆,絕對避免這種含糊。若是讓人讀起來覺得吹捧,反而讓人不信任這一段落的真實性。不如直接寫出台灣哪類節目輸出至哪些國家來的好。
    2. 偶然出現的不連續。這點可能其他段落也有。
      • 同樣看11章3節,影視娛樂節首段,結尾句:「另外由於今日社會具多元文化背景、自由且富含創作力,而能給予影視工作者良好的發展空間」。另外兩個字,似乎有別於前述的內容,非得另外補充不可,讓這句作為該段的結尾讀起來有點唐突。類似這樣的拼湊感在不只一個章節出現。這裏也許可以再稍微潤過或調整順序。
    3. 內部連結泛濫。過去重複提的理由不再說。請留心,這不僅針對中華民國條目,其他特色條目往往也是如此。
      • 內部連結對應到紙本百科全書就是參見系統的「釋文內參見」(正文段落中改用特殊字體表示的參見詞)。在此摘要中國大百科全書主編金常政老師《百科全書論》的論點。參見太少:不足以提供系統性和完整的知識;參見太繁:使讀者離開中心主題、分散注意力。
        • 在此引用《百科全書論》第124頁資料作對比,大英百科14版天文學條目,篇幅2.5萬字,參見條次32,平均781字出現一個參見;美國百科全書天文學條目2.5萬字,參見條次6條,平均4166字一個參見;布羅克豪斯百科全書天文學0.5萬字,參見7條,平均714字一個參見;蘇聯大百科全書3版天文學1萬字,參見57條,平均175字一個參見;中國大百科全書天文學1.25萬字,參見72條,平均173字一個參見。由此可知,上列百科的釋文內參見系統,有的偏少,有的較多。
        • 中華民國條目,導言以及前11章的釋文有23920漢字,內部連結(釋文內參見)約2050個,平均每11.6個字就出現一個內部連結,扣除註解內的應該會再少些。這不是合理的豐富而已,而是過於氾濫。建議內部連結應當聚焦段落的中心句當中的關鍵字。
        • 我們的問題就在於許多新一代的維基人為FA添加了過繁的內部連結。
    4. 3章3節氣候生態。參考源220「天氣與氣候」是小學的教程。有餘力的話,建議升級,用正式出版的實體文獻取代之。不論個別內容,理論上來說,小學教材經過大幅簡化,更好的參考源是大學教材或公開出版的專書。
    5. 8章2節交通運輸。「另外還有15座國內機場聯繫各島嶼交通,不過臺灣高速鐵路成立後使得國內空運人次大幅減少」。『成立』宜改為『通車』。
    6. 9章3節宗教信仰。
      • 部分數據可能有誤,AIT網站轉載的內容可能不是很正確。
      • 參考源608的連結失效,網絡上還找的到副本。該表格可能是某份政府出版品的其中一頁,建議把完整書名找出來標示上去。將來就算沒連結,用書名還是可以在圖書館找到。
    7. 參考文獻大部分都取得不錯。建議把參考文獻集中陳列,方便檢視較好的參考源比重到達多少,以後也比較方便維護和升級。也許未來我們會要求FA內的一次文獻都往上升一級到二次文獻
@KOKUYO以上的(!)意見有些部分我已做修正,其他的部分是否可以邀請閣下的協助。Ketsu1213留言2017年4月3日 (一) 01:27 (UTC)Ketsu1213
  • (-)反對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本人反對通過不停地提條目評選來吸引評審的做法。
  • 「社會福利」一節不光介紹人口年齡構成、生育率,甚至還介紹預期壽命;人口年齡構成和生育率明顯應該置於「人口」一節下專門介紹,而「預期壽命」置於「人口」之下都有所不妥,最合適的應當是衛生的部分。由此可見「人口」一節的章節編排很成問題,其「族群分佈」一節的第一段,前半部分明顯是人口數量與地理分佈的介紹,而與族群無關。同時也可見「社會」一節至少各三級標題的編排順序也是有問題的,雖然本人更認為整個章節都不太站得住(社會是個大筐,什麼都可以往裏裝),應當拆分重組。 --達師 - 345 - 574 2017年4月3日 (一) 08:55 (UTC)
  • (?)疑問@hat600:這是投票嗎?--Z7504留言2017年4月3日 (一) 10:57 (UTC)
  • 條目不錯,看得出來主編很用心。不過中立性方面仍然欠缺。對於一些爭議話題應該加入多方觀點以免誤導讀者。例如第七艦隊進入台灣海峽,美國稱防止發生衝突,大陸稱阻止解放台灣。還有台北政府和北京政府的爭議,中立性一定要掌握好。很抱歉,由於中立性原因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此類有爭議的條目就是讓人頭疼,唉!--WAN233 (留言) 2017年4月4日 (二) 00:25 (UTC)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條目用心,來源充足。S89176留言2017年4月4日 (二) 07:53 (UTC)
  • 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高點閱率重要條目,共創雙贏,內容豐富、來源充足。--老陳留言2017年4月5日 (三) 06:52 (UTC)
  • 不符合典範條目標準:過多、未經篩選的參考文獻。例如:清朝末年,中國因內部叛亂、外國勢力和改革失敗動盪不安[67][68][69][70]。各獨立省份代表推舉孫中山為臨時大總統[67][72][73]。1912年1月1日,16個獨立省份組成的中華民國臨時政府成立[74][75][76][77]。袁世凱逝世後[84][85][86],蔣中正依《國民政府建國大綱》實施中國國民黨為首的一黨制架構[96][97][98],同時因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施政錯誤等因素[113][120][121],台灣爆發二二八事件[122][123][124]。--地球81留言2017年4月8日 (六) 11:31 (UTC)
  • 不符合優良條目標準:內容過於簡單,強迫症似的四字標題讓很多內容捨棄掉了。「享有高度新聞自由、醫療保健[28]、公共教育、經濟自由和人文發展[11][29]。」沒有量化指標,你跟我講台灣高度新聞自由?excuse me?台灣在新聞自由指數只能算近自由或正常?高度自由是怎麼得出的結論?--Fxqf留言2017年4月10日 (一) 12:56 (UTC)
↑該投票無效,原因:使用了錯誤的投票模板。Kou Dou 2017年4月11日 (二) 03:06 (UTC)
@hat600Jarodalien(:)回應(-)反對兩位閣下有關「譴責通過不停地提條目評選來吸引評審的做法」之說法,兩位閣下可以去看看嘉義市條目,這個條目現在正在進行同行評審,結果沒有人願意評審給予編輯建議,有的話也只是「等重審吧」之無關主題內容的意見。 囧rz……所以,也只能透過提條目評選來吸引評審了。-Ketsu1213留言2017年4月13日 (四) 03:12 (UTC)Ketsu1213
PR沒人是現狀,我也能理解。過個幾次條目評審,每次把之前的問題都改掉那我也不說什麼。可是以本條目為代表的某些條目,連續過評審,每次審出來都是一樣的問題,這次在章節甲指出問題,編者就只改章節甲,下次在章節乙指出同樣的問題,編者就只改章節乙,章節丙丁戊還有一樣的問題就不知道改,還有其中某些編者更過分的既不回應也不改條目。本條目的FAC和某另外類似條目的GAC都多少次了,都是同樣的結構邏輯問題,評了這麼多次到現在我都還沒看遣詞造句水平呢。這麼一次次過評審那條目是誰寫?評審的人對評審負責,難道就等於評審的人要自己一句話一句話指導別人如何寫條目? --達師 - 345 - 574 2017年4月13日 (四) 12:39 (UTC)

8支持,5反對:未達標準--Z7504留言2017年4月14日 (五) 10:48 (UTC)

Regarding 註解

@KOKUYO您好,我覺得想比下方的註解9、10,原有的註解是適當的。--It's gonna be awesome!#Talk♬ 2017年4月21日 (五) 10:12 (UTC)

序言最後一段早就明明白白地講「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已經繼承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否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30];同時將臺灣視為一個省份,當臺灣宣佈獨立或無法和平統一時有權動用武力[31][32]。」,你加的註解根本沒有必要性。--KOKUYO留言2017年4月21日 (五) 10:19 (UTC)
另外第二段也已經提及「雖然這時僅有效統治臺灣地區及部分中國沿岸島嶼,但是受冷戰影響仍繼續代表中國,亦是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19][20],直到1971年由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其在聯合國的中國席次後,才失去廣泛外交承認[20]。」關於「中國」概念主體在歷史的轉換,已經在序言有着一定篇幅的介紹。--KOKUYO留言2017年4月21日 (五) 10:22 (UTC)

歷史章節的中立性

感覺歷史章節大幅縮減中華民國在大陸的事蹟,個人覺得不是很好。其內容偏向反國民黨,中立性感到疑問? 而開頭就提「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則聲稱已經繼承中華民國政府為中國唯一合法代表,否認中華民國的主權國家地位」、「另外也有論點主張中華民國流亡政府論[33],或是臺灣地位未定論[34]。」,感覺這些某團體的主張應該放在國名、兩岸互動章節詳述。開頭的內容越中立性、越單純會比較好。當然,這只是個人的想法,僅供參考。-- Jason 22  對話頁  貢獻  2017年6月2日 (五) 02:24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國中的96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6月8日 (四) 07:22 (UTC)

編輯請求

我認為人物哪裏應該在總統下面加上 副總統 陳健仁 羅翔翔留言2017年6月20日 (二) 12:44 (UTC)

基尼系數那段應該是 中 0.3~0.39為中 這會造成不必要的誤導 Yeah-why-not留言2017年6月28日 (三) 13:45 (UTC)

基尼系數

基尼系數那段應該是 中 0.3~0.39為中 這會造成不必要的誤導 Yeah-why-not留言2017年6月28日 (三) 13:46 (UTC)

聯合國開發計劃署等組織規定:

若低於0.2表示指數等級極低; 0.2-0.29表示指數等級低; 0.3-0.39表示指數等級中; 0.4-0.59表示指數等級高; 0.6以上表示指數等級極高。 Yeah-why-not留言2017年6月28日 (三) 13:48 (UTC)

關於[亞洲第一個民主共和國]

雖然蘭芳共和國,菲律賓第一共和國,臺灣民主國和蝦夷共和國成立於中華民國前,但只有中華明國得到普遍國際承認。

所以改成[中華民國是亞洲第一個得到國際普遍承認的民主共和國]比較恰當。

PS:中華民國僅剛成立時的臨時政府(1912-1913),北洋政府(1913-1928)和現在的民主政府(1987年至今)為民主制,國民政府(1928-1948和臺灣兩蔣政府(1950-1987)多達59年皆為國體制和國民黨權威主義,因此應該要備註強調中華民國的民主時期,比較專業。

希望管理員參考,謝謝。 羅翔翔留言2017年7月1日 (六) 06:19 (UTC)

編輯請求(內容有誤)

是1895年接收台灣,而不是1945年。 Sunday 2留言2017年7月9日 (日) 04:16 (UTC)

1895年接收台灣的是日本,1945年是中華民國啊?哪裏有問題?--Aizag留言2017年7月9日 (日) 04:23 (UTC)

外部連結已修改

各位維基人:

我剛剛修改了中華民國中的21個外部連結,請大家仔細檢查我的編輯。如果您有疑問,或者需要讓機械人忽略某個連結甚至整個頁面,請訪問這個簡單的FAQ獲取更多信息。我進行了以下修改:

有關機械人修正錯誤的詳情請參閱FAQ。

祝編安。—InternetArchiveBot (報告軟件缺陷) 2017年9月9日 (六) 11:04 (UT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