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立陶宛

本頁使用了標題或全文手工轉換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立陶宛

Flag of Lithuania
Flag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Location on the EU map

立陶宛共和國立陶宛語Lietuvos Respublika, 英語:Lithuania),通稱立陶宛Lietuva; [ˈlʲɛtʲʊvaː]),位於歐洲東北部,是北歐波羅的海三國之一,首都與最大城市為維爾紐斯,另外還有考那斯克萊佩達等城市。立陶宛全國人口約280萬,面積約6.5萬平方公里,北接拉脫維亞、東南接白俄羅斯、南接波蘭、西南接俄羅斯加里寧格勒州,西濱波羅的海

波羅的海東南岸自古為許多支波羅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漸吞併其他公爵、王公的領土,統一了立陶宛全境並皈依天主教,於1253年接受教宗諾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國,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殺後立陶宛恢復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國,14世紀時為歐洲最大的國家,領土範圍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羅斯、烏克蘭、波蘭和俄羅斯的一部分。 1569年立陶宛與波蘭確立盧布林聯合,共組波蘭-立陶宛聯邦,18世紀晚期波蘭被列強瓜分,聯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羅斯帝國併吞。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立陶宛共和國在1918年2月16日簽署立陶宛獨立法案宣佈獨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戰時先後被蘇聯納粹德國佔領,1944年德國敗退後再次被蘇聯佔領英語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民眾以游擊隊對抗蘇聯,一直持續至1950年代。 1989年,立陶宛與拉脫維亞、愛沙尼亞三國民眾進行了波羅的海之路人鏈示威活動,以抗議蘇聯對波羅的海三國的佔領。 1990年3月11日(蘇聯解體前一年),立陶宛通過復國法案,成為第一個自蘇聯獨立的加盟共和國。

立陶宛是北歐理事會歐洲聯盟北大西洋公約組織歐洲委員會聯合國波羅的海國家理事會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北歐投資銀行歐洲安全與合作組織神根公約歐元區等國際機構組織的成員國,立陶宛屬於高收入經濟體並為高人類發展指數國家。


特色條目

立陶宛大公國拉丁語Magnus Ducatus Lituania立陶宛語Lietuvos Didžioji Kunigaikštystė)是一個存在於12世紀(或13世紀)至1569年間的歐洲君主制國家,隨後該國成為了波蘭立陶宛聯邦的組成部分,直到1793年《五三憲法》被頒佈,其獨立地位被廢除,以使聯邦統一。該國由立陶宛人所建立,而立陶宛人是起源於奧克什泰蒂亞波羅的語族部落之一,信奉多神教。大公國後來向基輔羅斯故土與其他斯拉夫土地擴張,其國土涵蓋現今的白俄羅斯拉脫維亞立陶宛烏克蘭,以及愛沙尼亞摩爾多瓦波蘭俄羅斯的西部地區。 15世紀,該國領土達到頂端,是當時歐洲的最大國家。它是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在語言、宗教和文化傳統上體現出很大的多樣性。

立陶宛土地的統一自12世紀開始。大公國的第一位統治者明道加斯在1253年獲加冕為天主教立陶宛國王。這個多神教國家在北方十字軍時成為條頓騎士團利沃尼亞騎士團的靶心。直到格迪米納斯統治時期的後期,這個多民族多信仰的國家才嶄露頭角,並在其子阿爾基爾達斯治下繼續擴張。阿爾基爾達斯的繼任者約蓋拉在1385年簽訂克雷瓦聯合,給立陶宛大公國史冊上留下濃重的兩筆:其一是立陶宛昄依天主教,另一是奠定了立陶宛大公國與波蘭王國的王室聯合,即波蘭立陶宛聯盟

維陶塔斯統治時,大公國處在最大規模的領土擴張時期,並在1410年格倫瓦德之戰中挫敗條頓騎士團。這個時期還標誌着立陶宛貴族英語Lithuanian nobility的崛起。維陶塔斯死後,立陶宛大公國與雅蓋隆王朝時期的波蘭王國的關係一度惡化。包括拉齊維烏家族在內的立陶宛貴族試圖破壞與雅蓋隆王朝時期的波蘭王國的君合關係。但是,莫斯科-立陶宛戰爭的失敗使得這個聯合毫髮無損。最終,波立雙方在1569年確立盧布林聯合,成立新國家波蘭立陶宛聯邦


精選傳記

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Tadas Ivanauskas,1882年-1970年)是立陶宛的一位動物學家,為立陶宛大學(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的建立者之一,立陶宛科學院院士,並建立了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動物學博物館、考那斯動物園(今立陶宛動物園)、考那斯植物園(今維陶塔斯·馬格努斯大學植物園英語Vytautas Magnus University Botanical Garden)、文特角英語Ventė Cape鳥類繫放站與祖文塔斯保護區等自然科學機構。

伊瓦納斯卡斯出生於維爾納省利德斯基縣英語Lidsky Uyezd(今屬白俄羅斯),靠近立陶宛、白俄羅斯與波蘭交界處,其父萊奧尼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立陶宛語Leonardas Ivanauskas是講波蘭語的立陶宛人,且為業餘的博物學愛好者。1903年伊瓦納斯卡斯於聖彼得堡皇家大學英語Saint Petersburg Imperial University(今聖彼得堡國立大學)修習自然科學,此時期從來自立陶宛的同學處習得立陶宛語。1918年與妻子霍諾拉塔回到立陶宛開設了一間學校,後擔任立陶宛農業部的顧問,參與創立立陶宛大學,1929年成為動物學系的系主任。1940年至1941年伊瓦納斯卡斯曾短暫任教於維爾紐斯大學,1945年至1950年任立陶宛科學院生物研究所所長,1946年至1956年再度到維爾紐斯大學擔任動物學系系主任,1954年至1970年於考那斯醫學院(今立陶宛醫學院英語Lithuanian University of Health Sciences)擔任教授。

1941年伊瓦納斯卡斯獲選為立陶宛科學院院士,1946年,伊瓦納斯卡斯獲頒1941-1945年偉大衛國戰爭中忘我勞動獎章。1982年,立陶宛科學院設立了塔達斯·伊瓦納斯卡斯獎以紀念他的貢獻。

分類


精選圖片

2019年波羅的同志遊行英語Baltic Pride隊伍,攝於立陶宛首都維爾紐斯格迪米納斯大道

Photo credit: Pavasario Aitvaras

你知道嗎?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專題

WikiProjects
立陶宛專題

此專題是旨在協調立陶宛相關條目的翻譯與撰寫,和相關的討論。

有關主題

什麼是維基專題?

主題

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