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立陶宛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立陶宛

Flag of Lithuania
Flag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Coat of Arms of Lithuania
Location on the EU map

立陶宛共和国立陶宛语Lietuvos Respublika, 英语:Lithuania),通称立陶宛Lietuva; [ˈlʲɛtʲʊvaː]),位于欧洲东北部,是北欧波罗的海三国之一,首都与最大城市为维尔纽斯,另外还有考那斯克莱佩达等城市。立陶宛全国人口约280万,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北接拉脱维亚、东南接白俄罗斯、南接波兰、西南接俄罗斯加里寧格勒州,西滨波罗的海

波罗的海东南岸自古为许多支波罗的人部落居住地,1230年代明道加斯渐吞并其他公爵、王公的领土,统一了立陶宛全境并皈依天主教,于1253年接受教宗诺森四世加冕,建立立陶宛王国,1263年明道加斯被刺杀后立陶宛恢复成多神信仰的立陶宛大公国,14世纪时为欧洲最大的国家,领土范围包括今立陶宛、白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和俄罗斯的一部分。 1569年立陶宛与波兰确立卢布林联合,共组波兰-立陶宛联邦,18世纪晚期波兰被列强瓜分,联邦瓦解,立陶宛土地大部分被俄罗斯帝国并吞。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立陶宛共和国在1918年2月16日签署立陶宛独立法案宣布独立,但第二次世界大战时先后被苏联纳粹德国占领,1944年德国败退后再次被苏联占领英语Soviet occupation of the Baltic states (1944),立陶宛民众以游击队对抗苏联,一直持续至1950年代。 1989年,立陶宛与拉脱维亚、爱沙尼亚三国民众进行了波罗的海之路人链示威活动,以抗议苏联对波罗的海三国的占领。 1990年3月11日(苏联解体前一年),立陶宛通过复国法案,成为第一个自苏联独立的加盟共和国。

立陶宛是北欧理事会欧洲联盟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欧洲委员会联合国波罗的海国家理事会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北欧投资银行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申根公约欧元区等国际机构组织的成员国,立陶宛属于高收入经济体并为高人类发展指数国家。


特色条目

波兰立陶宛联邦波兰语Rzeczpospolita Obojga Narodów立陶宛语Abiejų Tautų Respublika),简称波兰立陶宛波兰语Rzeczpospolita),1791年后称作波兰联邦,是一个存在于14-18世纪,位于东欧中欧政合国。由“波兰王国”与“立陶宛大公国”在1569年经过卢布林联合而结为一国,这个国家是“一个国王之下的共和国”,其面积和人口都位于欧洲的前列。

波兰-立陶宛呈现出超前性和多元性,以当时少有的宗教自由和对农奴的宽容而闻名,波兰享有当时世界比例最大的选民人数,还和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并列为16-18世纪犹太人唯二的避难所,这让欧洲史学家习惯称波兰-立陶宛为“最尊贵共和国”的名号。

它的许多特点体现出它在当时是一个独一无二的国家:整个联邦的政治制度被称为波兰选王制,是贵族共和制选举君主制的混合,法律与由众议院贵族控制的议会限制君主的权力,这种制度是现代民主制及联邦制的先驱。该联邦的两个主体国家:波兰王国立陶宛大公国在原则上是平等的,虽然波兰并没有强制对立陶宛实行过同化政策,但波兰王国因为经济、军事、文化方面的优势较强而成为实际上的统治者。立陶宛大公国在一开始保有相当大的独立性,不过经过时间的推移,立陶宛的贵族在语言和文化上自动被波兰化,以至于波兰立陶宛联邦对“立陶宛”这一概念的认同逐渐消亡。

波兰黄金时代的几十年后,联邦在17世纪中期遭遇政治混乱期,国势江河日下,直到1772年开始被三大强邻奥地利普鲁士王国俄罗斯帝国三度瓜分,最后于1795年亡国。在联邦的灭亡前夕,它经历重大改革,其中包括编纂《五三宪法》这个现代史上第二悠久的成文宪法。


精选传记

普兰齐什库斯·巴尔特鲁斯·希维茨基斯立陶宛语Pranciškus Baltrus Šivickis,1882年9月30日—1968年10月12日)是立陶宛动物学家,专业领域为发育生物学水生生物学英语hydrobiology软体动物学寄生虫学与土壤生物学,他于芝加哥大学取得博士学位后,曾至菲律宾马尼拉菲律宾大学担任教授,1929年回到立陶宛,先后任教于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与维尔纽斯大学,之后在立陶宛科学院下的数个研究所从事研究,1956年获选为立陶宛科学院院士,为立陶宛水生生物研究的先驱。

1929年希维茨基斯回到立陶宛,任教于立陶宛大学(今维陶塔斯·马格努斯大学),1940年改至维尔纽斯大学担任教授,1944年起担任组织学与胚胎学科系的系主任,1945年因教学与研究贡献(特别是对立陶宛淡水动物的研究)获颁有功科学家称号,但1948年他因支持孟德尔遗传学,拒绝为符合苏联意识形态的李森科主义李森科-米丘林理论)背书而失去了教授职位,改至立陶宛科学院农学研究所的白索加拉家畜研究站任职,1952年希维茨基斯创立了寄生虫学实验室,隶属于畜牧与兽医研究所,1956年他获选为立陶宛科学院院士,同年改任职于生物学研究所,1959年至1960年为动物学与寄生虫学研究所所长,1960年至1968年负责管理无脊椎动物学的研究部门。希维茨基斯于1968年逝世,葬于维尔纽斯的安塔卡尼斯墓园英语Antakalnis Cemetery

分类


精选图片

2019年波罗的同志游行英语Baltic Pride队伍,摄于立陶宛首都维尔纽斯格迪米纳斯大道

Photo credit: Pavasario Aitvaras

你知道吗?

欢迎参与

条目请求:
需要扩充或翻译的条目:
需要专家关注

相关专题

WikiProjects
立陶宛专题

此专题是旨在协调立陶宛相关条目的翻译与撰写,和相关的讨论。

有关主题

什么是维基专题?

主题

维基媒体

进入以下维基媒体计划可获取更多相关信息:

刷新服务器缓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