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分类讨论:在世人物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Category:在世人物

[编辑]
移自WP:客栈方针。-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18日04:06留言

发现有Wikipedia:生者传记方针,但原来没有en:Category:Living people的相对中文分类时,在此介绍早就该加的新分类Category:在世人物。请大家踊跃使用,因为生者传记的错误内容足以伤害当事人。--Jusjih 17:39 2007年3月8日 (UTC)

是否设置子类别?比如“在世的中国人”,“在世的湖北人”,“在世的奥运会金牌获得者”等等。-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9日04:39留言
英文维基没有子分类,但认为有需要时,这里加入子分类当然可以。--Jusjih 09:43 2007年3月9日 (UTC)
除了在世人物条目外,也要当心其对话页。Wikipedia:讨论页指导方针正在中译。英文"Keep on topic: Talk pages are not for general conversation. Keep discussions on the topic of how to improve the associated article. Irrelevant discussions are subject to removal."是说无关联的讨论受制于移除。--Jusjih 16:31 2007年3月9日 (UTC)
移完。-下一次登录 2007年3月18日04:06留言
什么?那干脆多馀的新创建“Category:死亡人物”页面分类算了!—Benjamin Lin 2007年4月25日 (三) 15:49 (UTC)[回复]

请求关注Category:在世人物分类过大问题

[编辑]

(打了几百字消失了,又要从头打过,想打少一点又怕欠说服力,但我也被逼只能长话短说了,请不要见怪。)

Category:在世人物的分类将会非常庞大。而Wikipedia:页面分类明确规定,“一个类别太大之后,应该分为不同的子类”。因此,我建议将该分类按出生年份拆分以解决这个问题。希望大家能够考虑。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1日 (五) 09:49 (UTC)[回复]

您提到的就是分类Category:出生了。—Isnow 2007年5月11日 (五) 11:51 (UTC)[回复]
不一样。Category:出生内的不一定是在世人物,逝世人物也会在这个分类。“本来我打的几百字”内有一个例子,现在再打一次:1970年出生、仍然在世的人物,归类为“Category:1970年出生在世人物”。不过无论如何,虽然删除投票没有通过,但这仍然是一个空分类,大家还有时间讨论。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1日 (五) 15:14 (UTC)[回复]
可以与不同国籍、职业、性别的人物作分类的交集。zzz……很困 找我 2007年5月12日 (六) 11:02 (UTC)[回复]
这恐怕会变成非常大量与现有分类相似的“影子分类”了。例如我最近修改过的沈祖尧为例,目前他被分类为“香港医学界人士”及“香港大专院校教授”。按阁下的提议,他便需要在列入“在世香港医学界人士”及“在世香港大专院校教授”两个分类,或者不这样细分的话,更会有“在世香港人”、“在世医学界人士”及“在世大专院校教授”三个分类,这样无疑添加很多混乱及麻烦。既然出生年份也没有再以不同国籍、职业、性别分类,我始终认为只使用出生年份作为在世人物的分类是最佳的做法,而且这样做的话,只要在生卒年模板加入一个“是否在世人物”的参数作小修改,便可以自动按出生年份进行分类(我对模板不太在行,但我觉得这应该技术上可行) (原来不用加额外参数,模板技术上能够按逝世日期是否存在而作出判断)--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2日 (六) 15:51 (UTC)[回复]

个人是认为不用刻意为在世人物加上该分类,因为像舒淇这样,维基百科的格式都有规定在导论将生卒写出来,没有逝世时间的基本上就是在世。--RalfX2007年5月12日 (六) 11:30 (UTC)[回复]

  • (+)支持我支持RalfX的看法,刚刚就此问题,和RalfX在对话页提过,wiki有BD模板,只要条目上没有标注卒年的,当然就在世了,卒年之后,有个XX年去世的分类小标签吧。就算是植物人,也仍然是在世的。
我个人倾向删掉这个分类,完全看不到存在的必要性,仅仅为了表示一个人是否在世(而这个功能BD模板已经可以完成,并且一般人在阅读中不会产生歧义)按国家、地区分更是感觉...(摇头),例,如果给一个wiki人写wiki条目的话,那还要写中国国内or中国香港在世的wiki人?
这句“一个页面既有(举例)“1980年出生”,又有“1980年出生的在世人物””不感觉严重重复么?—我是火星の石榴 2007年5月13日 (日) 05:26 (UTC)[回复]

顺便问一下,有多少人支持这个分类,并愿意进行维护的?—Isnow 2007年5月12日 (六) 13:44 (UTC)[回复]

删除投票很多人都投了保留票,但是否愿意维护又是另外的一回事。本人一直不太支持这个分类,只是既然共识是保留,我才提出改善这个分类运作的建议。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2日 (六) 15:53 (UTC)[回复]
我建议在{{BD}}模板加入一个可选参数,表示该人物为在世人物;这样的话,就可以自动以该人物的出生年分类。--Jnlin讨论2007年5月12日 (六) 15:55 (UTC)[回复]
正是本人的意思,我也在上面提及过。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2日 (六) 16:47 (UTC)[回复]
更新了{{bd}}和{{BD}},目前的排序规则和Category:出生相同,按姓氏排列。—Isnow 2007年5月12日 (六) 18:41 (UTC)[回复]
提议增加出生时间以拆分分类。若没有反对意见,我会负责这件事。--Jnlin讨论2007年5月12日 (六) 18:48 (UTC)[回复]
这种会不会复杂了点?一个页面既有(举例)“1980年出生”,又有“1980年出生的在世人物”。--Hello World! 2007年5月12日 (六) 18:55 (UTC)[回复]
不会。“1980年出生”分类中包括所有1980年出生(已逝世及仍在世)的人物,“1980年出生的在世人物”则只会包括1980年出生仍在世的人物。1980年出生效果可能不明显,换著是1930年出生,两个分类的对比便很明显了。
补充一点,假如不愿意重复分类,另一种做法是只以“1980年出生的在世人物”分类,但副作用是“1980年出生”变相成为“1980年出生的逝世人物”分类了。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3日 (日) 05:39 (UTC)[回复]
“‘1980年出生’变相成为‘1980年出生的逝世人物’”说不过去;重复分类也烦。两者都要把所有人物重新分类,故两者皆不可取。我决定(-)反对。--Hello World! 2007年5月13日 (日) 12:01 (UTC)[回复]
Category:在世人物里加上了{{CategoryTOC}},效果还可以;我不赞成建立“1980年出生的在世人物”之类的分类,一是割裂了“1980年出生”分类,二是建立许多将来一定为空的分类。—Isnow 2007年5月13日 (日) 09:31 (UTC)[回复]

依照吉米·威尔斯的意思,该分类是为了处理Wikipedia:生者传记问题图一个方便。既然如此,就像英文维基的作法一样,没有细分的必要(反正只是方便辨识该人物在世而存在的...)。--RalfX2007年5月12日 (六) 16:25 (UTC)[回复]

不同意。小作品模板也只是方便辨识该条目尚有扩充的空间而存在的,但{{stub}}也早已细分为数百项了。真是有点儿想建议在中文维基百科加一项方针:“英文维基百科的政策并非一定是完美的金科玉律”。把所有在世人物挤在同一个分类,总不及现在细分的提议来得有条理,为甚么还要因为英文维基百科没有这样做而使我们也不敢做呢?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2日 (六) 16:47 (UTC)[回复]
本质不同,小作品以领域细分,方便维基人参与。反之该分类不管分再细都只是为了辨识一个母分类“在世人物”用途。
英语维基该分类翻了20页才到Al开头,里面至少有超过5万可能多于10万笔条目,细分的问题他们一定有考虑过,但是却没有做。--RalfX2007年5月13日 (日) 02:46 (UTC)[回复]

(+)支持按出生年份分类,但不希望再复杂化,比如按国籍什么的。— fdcn  talk  2007年5月12日23:53 (UTC+8 5月13日07:53)

对该议题考虑不够充分,暂撤回支持。需要再掂量细分用处的必要性。— fdcn  talk  2007年5月13日06:58 (UTC+8 5月13日14:58)

个人稍微分析,该分类的优点是吉米·威尔斯提出的便于Wikipedia:生者传记问题(有其他的吗)。 不过

  • 按个End键(Windows)翻查分类,和阅览导论上的生卒相比,是否方便就见仁见智了。
  • 英文维基该分类底下有5万笔以上(超保守估计),中文维基当作5千计算也不是小数目。管理分类本身就是个问题(先不管要怎么排序和细分==)。
  • 承上,许多人物生卒不详(尤其是事件关系人),而该分类迟早得卸下,又是另外一个问题。

优点帮助不大,而带来的麻烦却是不少。--RalfX2007年5月13日 (日) 15:14 (UTC)[回复]

我是觉得这个分类是故意不细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可以透过键出更改作快速的生者传记破坏检查和回退。不过我是觉得很少人会这样做啦 :p。--笨笨的小B | 20巷 2007年5月13日 (日) 15:35 (UTC)[回复]

如果大家普遍接受到这个“超级巨无霸”分类能够不遵从“一个类别太大之后,应该分为不同的子类”的原则,那我也不坚持自己的意见了。反正无论是否执行我的提议,关键也只在于生卒年模板的小小修改。日后就算共识改变了,再修改也非难事。 -- Kevinhksouth (Talk) 2007年5月14日 (一) 09:37 (UTC)[回复]

相关分类过于庞大,只是为了管理WP:BLP而设,似乎不需要向一般的读者公开。Ghren🐦🕐 2022年11月6日 (日) 05:51 (UTC)[回复]

“本类别的目的是为读者和编辑者提供传记主题人物是否在世的信息⋯⋯”当然要改是可以改。—— Eric Liu 創造は生命(留言留名学生会 2022年11月6日 (日) 07:23 (UTC)[回复]
条目存在该分类应该是对读者有用的信息。分类浏览不好用(但仍有点用),或许能通过提供外部的增强检索工具等来改进。--YFdyh000留言2022年11月6日 (日) 09:02 (UTC)[回复]
偶尔编辑在世人物的时候在右上角会出现“生者传记提醒”,或许可以增强那个提示。--Kethyga留言2022年11月6日 (日) 10:04 (UTC)[回复]
读者应该在第一句就知道这个人是在生还是没在生吧,能翻到最后面看的分类的人有多少呢?而且手机上又看不到分类。而且此分类达13万馀个条目,占您维大约十分之一,就算工具有多强,有什么实际价值呢?--Ghren🐦🕕 2022年11月6日 (日) 10:05 (UTC)[回复]
但一般读者了解条目分类是否正确、有什么分类,感觉仍有少许价值,不代表条目中有就无用,很多条目几十个分类也不差这一个,个人感觉隐藏主要是用于维护性分类。移动端看不到是界面问题。某姓、某地人等分类,同样很大。增强的分类内搜索工具应该是可行的,但目前是个美好愿望。--YFdyh000留言2022年11月9日 (三) 14:55 (UTC)[回复]
为什么数十个分类是正常的?WP:CAT:“请注意基本原则:分类越多,每个分类的作用越小。”。一般读者要了解“在世人物”是不是正确的吗?不就已经在生卒年模板中可以见到是否正确了吗?--Ghren🐦🕒 2022年11月14日 (一) 07:30 (UTC)[回复]
未必是正常的,但属于平常的。按此理由,姓氏(尤其是大姓)和某地人分类,也能要求变成隐藏分类,因为条目内容中也能看到,分类中查询也可能不容易。比如分类:陈姓分类:北京人。--YFdyh000留言2022年11月14日 (一) 07:40 (UTC)[回复]
那只是其他分类一样做得很糟糕。其他语言的百科全书根本没有将人名按姓氏分类,我也难以想像有来源说:“陈某是一个陈姓男士”这样的说法,所以他根本就不是一个定义性的特征。CAT:北京人本身就应该按CAT:香港人分成一个个子分类。--Ghren🐦🕓 2022年11月22日 (二) 08:39 (UTC)[回复]
不赞成将在世人物改成隐藏分类(也没有其必要性)。至少对我来说这个分类还是有一定用处的,尤其是在那些出生年月日不详的在世人物条目中。--一群猫留言2022年11月26日 (六) 09:53 (UTC)[回复]
不清楚您的立论逻辑是什么。--Ghren🐦🕛 2022年11月29日 (二) 04:13 (UTC)[回复]
或许很多非定义性特征的分类需要隐藏。--Kethyga留言2022年12月4日 (日) 02:31 (UTC)[回复]
以非定义性特征为标准的分类本来就应当避免。--Ghren🐦🕙 2022年12月7日 (三) 02:32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