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加多尔级驱逐舰
![]() 前往朴茨茅斯的“沃尔特号”(摄于1939年8月)
| |
概况 | |
---|---|
名称 | 莫加多尔级驱逐舰 |
使用者 |
![]() |
前级 | 空想级 |
次级 | T 47级 |
规划数 | 6 |
完成数 | 2 |
取消数 | 4 |
损失数 | 2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大型驱逐舰 |
排水量 | |
船长 | 137.5米(451英尺1英寸) |
型宽 | 12.57米(41英尺3英寸) |
吃水 | 4.74米(15英尺7英寸) |
动力输出 | |
动力来源 | 2 × 双轴拉托式齿轮传动涡轮机 |
船速 | 39节(72千米每小时;45英里每小时) |
续航力 | 15节(28千米每小时;17英里每小时)时续航4,345 nmi(8,047 km;5,000 mi) |
乘员 | 12名军官、226名水手 |
武器装备 |
|
莫加多尔级驱逐舰(法语:Contre-Torpilleur de classe Mogador,舷号:X61、X62)是法国海军于1935年建造的大型驱逐舰。原计划建造六艘,但只建造了两艘,剩余的舰船都因为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取消。建成的两艘后来因为法国战败而跑到维希法国手中。
建造规划
[编辑]方案设计
[编辑]1932 年的预算批准建造莫加多尔级,作为空想级的改进型,采用三座新型双联装炮塔;但主炮一样选择 138.6毫米舰炮M1929(同空想级)。然而,由于法国和意大利因为双方的船队规模而进行谈判,且造船厂已经满负荷运转,建造工作一度暂停[1]。
工程暂停的时间,上头趁着个空档对舰船的设计进行修改,以应对北大西洋恶劣的天气和条件,并融入技术的发展——即可以在不增加吨位的同时,扩大船型。期间还曾想过在舰船上放上弹射器,但由于储备问题,提议最终取消,并且将原本的弹射器位置改成第四座双联装炮塔,以提升火力。此外,本级的二号舰沃尔特号与敦克尔克级的二号舰一起于 1934 年获得预算,并批准建造[2]。
框架设计
[编辑]为应对北大西洋的恶劣天候,莫加多尔级的结构经过加强。整体采用纵向结构设计,龙骨间距1.8米,并分割成十二个横向隔舱。至于受力部分,船体使用的是60公斤/平方米级钢材,其余部分则使用50公斤/平方米级。为了减轻重量,所有内部隔板以及上层建筑的侧壁均采用杜拉铝制造。船体完全采用铆接结构,接合处则焊接处理。然而,由于炮塔是双联装,导致这一级别比前面的舰级(如空想级)拥有更多的上部建筑的重量。还有弹药升降机通过居住区,使其变得狭小昏暗。此外,船体空间有限,迫使一些部室在上层建筑,导致其重量提升。另外,本级与前几级一样,前甲板后方的上层建筑,它到舷侧之间还保有空间,以便鱼雷发射管能够放置与旋转,所以进一步压缩其舰上空间[3]。
上述的缺点换来的,是本级的极佳适航性。在恶劣海况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甚至在四级海况下仍可维持34节的航速。航行时船体十分稳定,摇晃幅度很小。即使遇到强侧风,横倾角也仅2-3°上下。全速前进时的最大横倾角也仅7-8°。相较前几级驱逐舰有显著的改进。然而,由于本级的船体略长,所以其拥有较高的惯性系数,导致其编队机动较差[4]。
动力设计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e/e4/Contre-torpilleur_Mogador_%281939%29.svg/300px-Contre-torpilleur_Mogador_%281939%29.svg.png)
![](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a/Contre-torpilleur-Mogador-schema-of-machinery-EN.svg/300px-Contre-torpilleur-Mogador-schema-of-machinery-EN.svg.png)
莫加多尔级保留先前的动力单元布置。锅炉使用新研发的安德尔式锅炉,其额定压力为3,500千帕。涡轮机则继续采用拉托式,每组额定功率为 46,000匹马力。一组涡轮机由一台高压、一台中压和两台低压涡轮机组成。此外,每台低压涡轮机都配有一个逆向涡轮机;引擎室内都有两台巡航涡轮机。当航速小于25节时,会使用巡航涡轮机;当大于时,则会切向高压涡轮机。两个轴均由单减速齿轮驱动。右舷轴由前引擎室驱动,左舷轴则由后引擎室驱动,这导致转弯半径依转弯的方向而有差异[5]。
每个轴驱动一个直径为3.94米的三叶螺旋桨,但这种螺旋桨在高速行驶时有严重的空穴现象;所以舵使用一片面积14.95平方米的半平衡舵以减少高速阻力。该舵由弱蒸汽驱动的伺服驱动器驱动。试航中,在25节的速度下,转弯半径为800至850米。服役后,还需要25-30秒才能将舵转动到32°最大转角,至于转弯半径更是扩大到试航时的两倍。以上种种数据,都表明本级的笨重,舰长的航海日志中曾表示:“请小心护航斯特拉斯堡号时,因为她的机动比本级优秀。” [6]
莫加多尔级的设计速度为 39 节(72 公里/小时),引擎总设计功率为 92,000 匹马力 。然而,在试航中,旗舰莫加多尔号用118,320 匹马力的超载功率,轻松超越了这一速度,试航速度达到了惊人的“43.45节”!而且,即使是在后来服役武装的情况下,莫加多尔号仍然能跑出 41.67节的高航速 (日本自称“最快”的岛风号也仅有40.9节[7]) 。海试期间,除了测试速度外,还有评估续航能力。当时测试使用的是她的巡航涡轮机,以 15 节(28 公里/小时;17 英里/小时)的航速行驶4,345海里的路程。此外,在正常排水量下,本级只能运载 120 吨的石油;而在武装下可运载360吨的石油,满载则可运载710吨[6]。
从技术层面来说,莫加多尔号与沃尔特号是在驱逐舰的舰体上,承载着轻巡洋舰的火力,而这早已超越了她们的极限。
In technological terms Mogador and Volta were ships with the armament of a light cruiser in the hull of a destroyer; the contre-torpilleur as a type had been pushed past the limits of its capabilities.[8]
搭载武备
[编辑]主炮火力
[编辑]![](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5/57/Mogador-2-guns.jpg)
在方案的设计中,莫加多尔级使用四座新研发的双联装1934型“类炮塔”(pseudo-turrets),这些炮塔里面搭载的火炮与先前的空想级相同。特别的地方是,每门火炮皆有属于自己的独立炮座,同时炮座也可以联动旋转。炮管的最大仰角为30°,最大俯角为10°。然而,因为电动机功率不足,使得炮塔的水平回旋速度仅10°/秒;仰俯角调整速度则为14°/秒。此外,电动机最初安装在炮塔内部,但为了弥补不充足的内部空间,将其移至炮塔外侧[9]。
本级的炮塔内采用推式弹药升降机,其主轴固定在炮座中央。炮弹与火药装药会被输送至一个翻转鼓,它会旋转至与火炮轴线匹配的位置,然后再装填到火炮中。这套系统源自于勇敢级所使用的130毫米炮固定装填机制。然而,这舰级在设计中采用的装药方式,是分装式弹药法,后面便会证明这两种方法其实不契合。另外,每门炮都有独立的炮弹升降机与火药升降机,总计四组升降机;而翻转鼓则设有四个独立的托盘,用来将弹药输送至火炮。虽然炮弹可由动力推进装置装填,但火药装药仍需水手手动装填[10]。
理论上,火炮可以在任何角度下装填,但前面提到的功率问题,使得它无法在炮管大于10°的仰角下推入炮弹。此外,火炮制造品质低劣,炮闩设计不佳等问题;致使其在试验中射速仅为3-4发/分,远低于设计的10发,期间甚至频繁发生卡弹与故障。另一个问题是,每门炮都需要人力装填,所以在长时间射击中,会发生人员疲劳,进而影响射击效率。在1939年年中,二号舰进行炮击测试,鉴于上述问题,严重影响火力,所以成绩可谓“彻底的灾难”。虽然技术人员有提出解决方案,如修改炮闩机构、安装分体式装填托盘、加强电动机性能等。可是,真正的解决方法是安装全新的装填系统,但保守推估需要一年左右,因此这个问题,还得存在一段时间[10]。
1940年1月,莫加多尔级进行整体维修并对炮塔进行改装。在这次改装中,每门炮的炮塔周围都增加了五座预备弹药架,以弥补装填系统的不稳定性。此外,弹药库的改装设计中,其可储存1440发138毫米炮弹(每门炮180发),并另设有一个独立弹药库,专门储存照明弹,一共有85发,并专供应给2号炮塔使用。然而,尽管如此,改装过后的主炮装填角度仍无法超过10°,技术人员仍在研究改进方案。结果,到了同年6月法国投降的时候,装填问题仍无法改善[9][10][11]。
防空配置
[编辑]莫加多尔级的3号炮塔前方最靠后的甲板室上,有一座双联装37毫米防空炮塔,以代替原定在该位置的1935年型双联装电力炮塔方案;它使用50口径37毫米(1.5 英寸)半自动火炮,有一个传统的滑动后膛,使用六发弹匣,最大射速为每分钟30-40发。在设计中,曾想过将炮管改成全新的48口径全自动37毫米火炮,预计射速165发/分,但等到本级服役时,它仍在研发中,所以便保留原方案[12]。 本高射炮的子弹(共250发)储存在炮架附近;此外,还有1250发子弹,与前面提及的主炮弹药库相邻放置[11]。
此外,莫加多尔级还配有两挺双联装13.2毫米重机枪,作反扫射武器。这些机枪的射速高达450转/分,但30发/弹匣的供弹方式,笨拙地阻碍其射速。每挺有2500发子弹存放在弹匣附近。最初,它们被安装在前上层建筑的两侧,与甲板齐平,并配有炮盾以防硝烟反应。但是到海试时,发现安装的位置会使射程受限,而且炮盾会阻碍射手的视野。因此,机枪移动到舰桥和2号炮塔之间的新甲板室,并拆除炮盾[11]。
其余武备
[编辑]莫加多尔级的第一、二座烟囱之间,安装了两座三联装1928T型鱼雷发射管,另外,在第二座烟囱后方的两侧,还安装了两座双联装1928D型发射管。相比空想级的中轴线安装法,显著提升了射界,从原本的60°-100°扩大至25°-150°。然而,这种设计也有其缺点,该级舰的侧舷鱼雷齐射数量比旧型舰少了一具发射管;并且这种配置对于配重和稳定带来负面影响。其弹头重量为308公斤,总重2,068公斤。使用四缸径向布局的柴油动力推进。这种鱼雷可设置两种速度模式:高速模式(39节):射程9公里,与低速模式(35节),射程13公里[13]。
反潜的部分,舰艉设有两座滑槽,每条轨道内可存放八枚古尔型(Guirard)深水炸弹(舰艉的弹药库内可额外存放十六枚)。这些深水炸弹使用链条系统,并以一组四枚的方式遥控发射。然而,由于该舰未配备声纳设备,所以对于潜艇的杀伤不大。此外,舰艉还配备了两条固定式水雷轨道,每条搭载五枚B4型水雷。必要时,使用存放于夹层甲板的可拆卸延伸轨道,可额外搭载三十枚水雷[13]。
射控系统
[编辑]莫加多尔级的火炮射控与空想级相同,都采用集中式系统(必要时亦可进行局部独立控制)。每个舰桥均配备12×72型目标指示双筒望远镜,并透过石榴发射机(Granat)与舰桥顶部及第二座烟囱后方的射控指挥仪相连。然后,每座指挥仪都配备5米OPL 1935型立体测距仪,并将测得的距离数据送至中央火控站,最后输入现代化的1929型机械计算机,并将计算结果传送至各炮塔。鱼雷的射控系统则都是完全独立运作,且舰桥每侧皆装有8×30型目标指示双筒望远镜,用于传输目标方位至鱼雷指挥仪(位于舰桥上方的主炮射控指挥仪的上面),并透过与主炮相同的测距仪,提供方位与距离数据。之后将资料传输至1933型机械计算机,以得出鱼雷发射角度,并直接远端遥控。发射命令可由鱼雷指挥仪,或者舰桥两侧的副武器射控站下达[11][13]。
同级舰艇
[编辑]改良方案
[编辑]莫加多尔级由莫加多尔号(X61)和沃尔特号(X62)组成。从1934年底开始,两艘作为本级第一批舰船开始动工, 莫加多尔号在海军集团的洛里昂造船厂制造,沃尔特号则在布列塔尼工厂的南特造船厂制造[3][14]。1938年1月,莫加多尔号交给法国海军,并开始进行海上试航;三个月后,沃尔特也跟着完工与海试。然而,法国海军在接下来的一年里,都没有被正式接收这两艘船(武装待命)。直到1939年3月6日,二号舰沃尔特号才正式服役,甚至比身为旗舰的莫加多尔号早(1939年4月8日)[15]。
1939年,法国订购四艘舰艇,作为莫加多尔级的改良型。同时将其分别命名为:克莱贝尔号(Kléber)、德塞号(Desaix)、奥什号(Hoche)和玛索号(Marceau)。然而,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这些舰艇的建造被迫暂停。虽然建造暂停,但他们的设计没有停歇,甚至提出主炮要使用全新130毫米(5.1 英寸)高平两用炮方案。同时强化防空武器,以四联装100毫米防空炮,取代原本的双联装37毫米防空炮。可惜的是,主炮的计划因无法及时开发而不得不搁置,所以他们退而求其次,选择使用莫加多尔型的主炮方案。然而,更糟糕的消息在后头——1940年6月法国投降。于是乎,改良方案也随之终结[16]。
舰级资料
[编辑]以下是本级的同级舰:
舰名 | 开工 | 完工 | 结局 | 舰名出处 |
---|---|---|---|---|
莫加多尔号 | 1936年 | 1939年 | 1942年自沉 | 索维拉旧名 |
沃尔特号 | 1936年 | 1939年 | 1942年自沉 | 沃尔特河 |
克莱贝尔号 | 亚历山大总督 | |||
德赛号 | 公正苏丹 | |||
奥什号 | 旺代战争名将 | |||
玛索号 | 查理十四世•约翰好友 |
资料来源
[编辑]- ^ John,第46-47页.
- ^ John,第47-49页.
- ^ 3.0 3.1 John,第49页.
- ^ John,第55页.
- ^ John,第49-50页.
- ^ 6.0 6.1 John,第50页.
- ^ 岛风,第28–30页.
- ^ John,第59页.
- ^ 9.0 9.1 French 138.6 mm/45 (5.46") Models 1929 and 1934. 14 October 2007 [200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ne 2009).
- ^ 10.0 10.1 10.2 John,第51页.
- ^ 11.0 11.1 11.2 11.3 John,第52页.
-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2: 308. ISBN 0-87021-459-4.
- ^ 13.0 13.1 13.2 John,第53页.
- ^ John,第54页.
- ^ Whitley,第44页.
- ^ Whitley,第46页.
参考资料
[编辑]- Jordan, John. The Contre-Torpilleurs of the Mogador Class.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07. London: Conway. 2007: 45–60. ISBN 978-1-84486-041-8.
- Lassaque, J. Les contre-torpilleurs de 2880 tonnes du type Mogador. Marines éditions. 1996. ISBN 2-909675-21-1.
- Roberts, John. France.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New York: Mayflower Books. 1980: 255–279. ISBN 0-8317-0303-2.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326-1.
- Stille, Mark. Imperial Japanese Navy Destroyers 1919–45 (2).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84908-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