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前往樸茨茅夫的「沃爾特號」(攝於1939年8月)
| |
概况 | |
---|---|
名称 |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 |
使用者 | 法國國家海軍 |
前级 | 空想級 |
次级 | T 47級 |
规划数 | 6 |
完成数 | 2 |
取消数 | 4 |
损失数 | 2 |
技术数据 | |
船型 | 大型驅逐艦 |
排水量 | |
船長 | 137.5米(451英尺1英寸) |
型宽 | 12.57米(41英尺3英寸) |
吃水 | 4.74米(15英尺7英寸) |
動力輸出 | |
動力來源 | 2 × 雙軸拉托式齒輪傳動渦輪機 |
船速 | 39節(72公里每小時;45英里每小時) |
續航力 | 15節(28公里每小時;17英里每小時)時續航4,345 nmi(8,047 km;5,000 mi) |
乘員 | 12名軍官、226名水手 |
武器裝備 |
|
莫加多爾級驅逐艦(法語:Contre-Torpilleur de classe Mogador,舷號:X61、X62)是法國海軍於1935年建造的大型驅逐艦。原計劃建造六艘,但只建造了兩艘,剩餘的艦船都因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取消。建成的兩艘後來因為法國戰敗而跑到維琪法國手中。
建造規劃
[编辑]方案設計
[编辑]1932 年的預算批准建造莫加多爾級,作為空想級的改進型,採用三座新型雙聯裝砲塔;但主砲一樣選擇 138.6毫米艦炮M1929(同空想級)。然而,由于法国和意大利因為雙方的船队规模而进行谈判,且造船厂已经满负荷运转,建造工作一度暂停[1]。
工程暫停的時間,上頭趁著個空檔對艦船的設計進行修改,以應對北大西洋惡劣的天氣和條件,並融入技術的發展——即可以在不增加噸位的同時,擴大船型。期間還曾想過在艦船上放上彈射器,但由於儲備問題,提議最終取消,並且將原本的彈射器位置改成第四座雙聯裝砲塔,以提升火力。此外,本級的二號艦沃爾特號與敦克爾克級的二號艦一起於 1934 年獲得預算,並批准建造[2]。
框架設計
[编辑]為應對北大西洋的惡劣天候,莫加多爾級的結構經過加強。整體採用縱向結構設計,龍骨間距1.8米,並分割成十二個橫向隔艙。至於受力部分,船體使用的是60公斤/平方公尺級鋼材,其餘部分則使用50公斤/平方公尺級。為了減輕重量,所有內部隔板以及上層建築的側壁均採用杜拉鋁製造。船體完全採用鉚接結構,接合處則焊接處理。然而,由於炮塔是雙聯裝,導致這一級別比前面的艦級(如空想級)擁有更多的上部建築的重量。還有彈藥升降機通過居住區,使其變得狹小昏暗。此外,船體空間有限,迫使一些部室在上層建築,導致其重量提升。另外,本級與前幾級一樣,前甲板後方的上層建築,它到舷側之間還保有空間,以便魚雷發射管能夠放置與旋轉,所以進一步壓縮其艦上空間[3]。
上述的缺點換來的,是本級的極佳適航性。在惡劣海況下仍能保持良好性能,甚至在四級海況下仍可維持34節的航速。航行時船體十分穩定,搖晃幅度很小。即使遇到強側風,橫傾角也僅2-3°上下。全速前進時的最大橫傾角也僅7-8°。相較前幾級驅逐艦有顯著的改進。然而,由於本級的船體略長,所以其擁有較高的慣性系數,導致其編隊機動較差[4]。
動力設計
[编辑]莫加多爾級保留先前的動力單元佈置。鍋爐使用新研發的安德尔式锅炉,其額定壓力為3,500千帕。渦輪機則繼續採用拉托式,每組額定功率為 46,000匹馬力。一組渦輪機由一台高壓、一台中壓和兩台低壓渦輪機組成。此外,每台低壓渦輪機都配有一個逆向渦輪機;引擎室內都有兩台巡航渦輪機。當航速小於25節時,會使用巡航渦輪機;當大於時,則會切向高壓渦輪機。兩個軸均由單減速齒輪驅動。右舷軸由前引擎室驅動,左舷軸則由後引擎室驅動,這導致轉彎半徑依轉彎的方向而有差異[5]。
每個軸驅動一個直徑為3.94公尺的三葉螺旋槳,但這種螺旋槳在高速行駛時有嚴重的空穴現象;所以舵使用一片面積14.95平方公尺的半平衡舵以減少高速阻力。該舵由弱蒸汽驅動的伺服驅動器驅動。試航中,在25節的速度下,轉彎半徑為800至850公尺。服役後,還需要25-30秒才能將舵轉動到32°最大轉角,至於轉彎半徑更是擴大到試航時的兩倍。以上種種數據,都表明本級的笨重,艦長的航海日誌中曾表示:“請小心護航斯特拉斯堡號時,因為她的機動比本級優秀。” [6]
莫加多爾級的設計速度為 39 節(72 公里/小時),引擎總設計功率為 92,000 匹馬力 。然而,在試航中,旗艦莫加多爾號用118,320 匹马力的超載功率,輕鬆超越了這一速度,試航速度達到了驚人的「43.45節」!而且,即使是在後來服役武裝的情況下,莫加多爾號仍然能跑出 41.67節的高航速 (日本自稱「最快」的島風號也僅有40.9節[7]) 。海試期間,除了測試速度外,還有評估續航能力。當時測試使用的是她的巡航渦輪機,以 15 節(28 公里/小時;17 英里/小時)的航速行駛4,345海里的路程。此外,在正常排水量下,本級只能運載 120 噸的石油;而在武裝下可運載360噸的石油,滿載則可運載710噸[6]。
從技術層面來說,莫加多爾號與沃爾特號是在驅逐艦的艦體上,承載著輕巡洋艦的火力,而這早已超越了她們的極限。
In technological terms Mogador and Volta were ships with the armament of a light cruiser in the hull of a destroyer; the contre-torpilleur as a type had been pushed past the limits of its capabilities.[8]
搭載武備
[编辑]主砲火力
[编辑]在方案的設計中,莫加多爾級使用四座新研發的雙聯裝1934型“類炮塔”(pseudo-turrets),這些炮塔裡面搭載的火炮與先前的空想級相同。特別的地方是,每門火炮皆有屬於自己的獨立炮座,同時砲座也可以聯動旋轉。炮管的最大仰角為30°,最大俯角為10°。然而,因為電動機功率不足,使得炮塔的水平迴旋速度僅10°/秒;仰俯角調整速度則為14°/秒。此外,電動機最初安裝在炮塔內部,但為了彌補不充足的內部空間,將其移至炮塔外側[9]。
本級的炮塔內採用推式彈藥升降機,其主軸固定在炮座中央。炮彈與火藥裝藥會被輸送至一個翻轉鼓,它會旋轉至與火炮軸線匹配的位置,然後再裝填到火炮中。這套系統源自於勇敢級所使用的130毫米炮固定裝填機制。然而,這艦級在設計中採用的裝藥方式,是分裝式彈藥法,後面便會證明這兩種方法其實不契合。另外,每門炮都有獨立的炮彈升降機與火藥升降機,總計四組升降機;而翻轉鼓則設有四個獨立的托盤,用來將彈藥輸送至火炮。雖然炮彈可由動力推進裝置裝填,但火藥裝藥仍需水手手動裝填[10]。
理論上,火炮可以在任何角度下裝填,但前面提到的功率問題,使得它無法在砲管大於10°的仰角下推入炮彈。此外,火炮製造品質低劣,炮閂設計不佳等問題;致使其在試驗中射速僅為3-4發/分,遠低於設計的10發,期間甚至頻繁發生卡彈與故障。另一個問題是,每門炮都需要人力裝填,所以在長時間射擊中,會發生人員疲勞,進而影響射擊效率。在1939年年中,二號艦進行炮擊測試,鑒於上述問題,嚴重影響火力,所以成績可謂“徹底的災難”。雖然技術人員有提出解決方案,如修改炮閂機構、安裝分體式裝填托盤、加強電動機性能等。可是,真正的解決方法是安裝全新的裝填系統,但保守推估需要一年左右,因此這個問題,還得存在一段時間[10]。
1940年1月,莫加多爾級進行整體維修並對炮塔進行改裝。在這次改裝中,每門炮的炮塔周圍都增加了五座預備彈藥架,以彌補裝填系統的不穩定性。此外,彈藥庫的改裝設計中,其可儲存1440發138毫米炮彈(每門炮180發),並另設有一個獨立彈藥庫,專門儲存照明彈,一共有85發,並專供應給2號炮塔使用。然而,儘管如此,改裝過後的主炮裝填角度仍無法超過10°,技術人員仍在研究改進方案。結果,到了同年6月法國投降的時候,裝填問題仍無法改善[9][10][11]。
防空配置
[编辑]莫加多爾級的3号炮塔前方最靠后的甲板室上,有一座雙聯裝37公釐防空炮塔,以代替原定在該位置的1935年型双联装電力炮塔方案;它使用50口径37毫米(1.5 英寸)半自动火炮,有一个传统的滑动后膛,使用六发弹匣,最大射速为每分钟30-40发。在設計中,曾想過將砲管改成全新的48口径全自动37毫米火炮,预计射速165发/分,但等到本級服役时,它仍在研发中,所以便保留原方案[12]。 本高射炮的子弹(共250发)储存在炮架附近;此外,還有1250發子弹,与前面提及的主炮弹药库相邻放置[11]。
此外,莫加多爾級還配有两挺双联裝13.2毫米重機槍,作反扫射武器。这些机枪的射速高达450转/分,但30发/弹匣的供弹方式,笨拙地阻碍其射速。每挺有2500发子弹存放在弹匣附近。最初,它们被安装在前上层建筑的两侧,与甲板齐平,并配有炮盾以防硝煙反應。但是到海試時,發現安裝的位置會使射程受限,而且炮盾会阻碍射手的視野。因此,機槍移動到舰桥和2号炮塔之间的新甲板室,并拆除炮盾[11]。
其餘武備
[编辑]莫加多爾級的第一、二座煙囪之間,安裝了兩座三聯裝1928T型魚雷發射管,另外,在第二座煙囪後方的兩側,還安裝了兩座雙聯裝1928D型發射管。相比空想級的中軸線安裝法,顯著提升了射界,從原本的60°-100°擴大至25°-150°。然而,這種設計也有其缺點,該級艦的側舷魚雷齊射數量比舊型艦少了一具發射管;並且這種配置對於配重和穩定帶來負面影響。其彈頭重量為308公斤,總重2,068公斤。使用四缸徑向佈局的柴油動力推進。這種魚雷可設置兩種速度模式:高速模式(39節):射程9公里,與低速模式(35節),射程13公里[13]。
反潛的部分,艦艉設有兩座滑槽,每條軌道內可存放八枚古爾型(Guirard)深水炸彈(艦艉的彈藥庫內可額外存放十六枚)。這些深水炸彈使用鏈條系統,並以一組四枚的方式遙控發射。然而,由於該艦未配備聲納設備,所以對於潛艇的殺傷不大。此外,艦艉還配備了兩條固定式水雷軌道,每條搭載五枚B4型水雷。必要時,使用存放於夾層甲板的可拆卸延伸軌道,可額外搭載三十枚水雷[13]。
射控系統
[编辑]莫加多爾級的火炮射控與空想級相同,都採用集中式系統(必要時亦可進行局部獨立控制)。每個艦橋均配備12×72型目標指示雙筒望遠鏡,並透過石榴發射機(Granat)與艦橋頂部及第二座煙囪後方的射控指揮儀相連。然後,每座指揮儀都配備5公尺OPL 1935型立體測距儀,並將測得的距離數據送至中央火控站,最後輸入現代化的1929型機械計算機,並將計算結果傳送至各炮塔。魚雷的射控系統則都是完全獨立運作,且艦橋每側皆裝有8×30型目標指示雙筒望遠鏡,用於傳輸目標方位至魚雷指揮儀(位於艦橋上方的主炮射控指揮儀的上面),並透過與主炮相同的測距儀,提供方位與距離數據。之後將資料傳輸至1933型機械計算機,以得出魚雷發射角度,並直接遠端遙控。發射命令可由魚雷指揮儀,或者艦橋兩側的副武器射控站下達[11][13]。
同級艦艇
[编辑]改良方案
[编辑]莫加多爾級由莫加多爾號(X61)和沃爾特號(X62)組成。從1934年底開始,兩艘作為本級第一批艦船開始動工, 莫加多爾號在海軍集團的洛里昂造船廠製造,沃爾特號則在布列塔尼工廠的南特造船廠製造[3][14]。1938年1月,莫加多爾號交給法國海軍,並開始進行海上試航;三個月後,沃爾特也跟著完工與海試。然而,法國海軍在接下來的一年裡,都沒有被正式接收這兩艘船(武裝待命)。直到1939年3月6日,二號艦沃爾特號才正式服役,甚至比身為旗艦的莫加多爾號早(1939年4月8日)[15]。
1939年,法國訂購四艘艦艇,作為莫加多爾級的改良型。同時將其分別命名為:克萊貝爾號(Kléber)、德塞號(Desaix)、奧什號(Hoche)和瑪索號(Marceau)。然而,由於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這些艦艇的建造被迫暫停。雖然建造暫停,但他們的設計沒有停歇,甚至提出主炮要使用全新130毫米(5.1 英寸)高平兩用炮方案。同時強化防空武器,以四聯裝100毫米防空砲,取代原本的雙聯裝37毫米防空砲。可惜的是,主炮的計劃因無法及時開發而不得不擱置,所以他們退而求其次,選擇使用莫加多爾型的主炮方案。然而,更糟糕的消息在後頭——1940年6月法國投降。於是乎,改良方案也隨之終結[16]。
艦級資料
[编辑]以下是本級的同級艦:
艦名 | 開工 | 完工 | 結局 | 艦名出處 |
---|---|---|---|---|
莫加多爾號 | 1936年 | 1939年 | 1942年自沉 | 索維拉舊名 |
沃爾特號 | 1936年 | 1939年 | 1942年自沉 | 沃尔特河 |
克萊貝爾號 | 亞歷山大總督 | |||
德賽號 | 公正蘇丹 | |||
奧什號 | 旺代戰爭名將 | |||
瑪索號 | 查理十四世•約翰好友 |
資料來源
[编辑]- ^ John,第46-47頁.
- ^ John,第47-49頁.
- ^ 3.0 3.1 John,第49頁.
- ^ John,第55頁.
- ^ John,第49-50頁.
- ^ 6.0 6.1 John,第50頁.
- ^ 島風,第28–30頁.
- ^ John,第59頁.
- ^ 9.0 9.1 French 138.6 mm/45 (5.46") Models 1929 and 1934. 14 October 2007 [2009-06-25]. (原始内容存档于25 June 2009).
- ^ 10.0 10.1 10.2 John,第51頁.
- ^ 11.0 11.1 11.2 11.3 John,第52頁.
- ^ Campbell, John. Naval Weapons of World War Two. London: Conway Maritime Press. 2002: 308. ISBN 0-87021-459-4.
- ^ 13.0 13.1 13.2 John,第53頁.
- ^ John,第54頁.
- ^ Whitley,第44頁.
- ^ Whitley,第46頁.
參考資料
[编辑]- Jordan, John. The Contre-Torpilleurs of the Mogador Class. Jordan, John (编). Warship 2007. London: Conway. 2007: 45–60. ISBN 978-1-84486-041-8.
- Lassaque, J. Les contre-torpilleurs de 2880 tonnes du type Mogador. Marines éditions. 1996. ISBN 2-909675-21-1.
- Roberts, John. France. Chesneau, Roger (编). Conway's All the World's Fighting Ships 1922–1946. New York: Mayflower Books. 1980: 255–279. ISBN 0-8317-0303-2.
- Rohwer, Jürgen. Chronology of the War at Sea 1939–1945: The Naval History of World War Two Third Revised.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2005. ISBN 1-59114-119-2.
- Whitley, M. J. Destroyers of World War Two: An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Annapolis, Maryland: Naval Institute Press. 1988. ISBN 0-87021-326-1.
- Stille, Mark. Imperial Japanese Navy Destroyers 1919–45 (2). Oxford, UK: Osprey Publishing. 2013. ISBN 978-1-84908-98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