畲语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c/cd/Zh_conversion_icon_m.svg/35px-Zh_conversion_icon_m.svg.png)
![]() | 此條目需要更新。 (2025年1月23日) |
畲语 | |
---|---|
母语国家和地区 | ![]() |
区域 | 廣東省博罗、增城、惠东、海丰 |
族群 | 畲族 |
母语使用人数 | 约1000(2000年)[1] |
語系 | |
語言代碼 | |
ISO 639-3 | shx |
Glottolog | shee1238 [2] |
ELP | She |
瀕危程度 |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瀕危語言[3] 极度危险(UNESCO) | |
畲语(「畲」,拼音:shē,注音:ㄕㄜ,音同「奢」)是中国广东省莲花山区和罗浮山区的博罗、增城、惠东、海丰4县畲族所使用的语言,属于苗瑶语系苗语支,目前中国境内的畲族中仅有极少数广东省畲族(不足1000人)在使用。畲语没有文字。[4]
与畲话的关系
[编辑]畲族的语言有两种:一种是属于苗瑶语系的畲语,使用人数不足畲族总人口的1%;另一种是属于汉语方言的畲话,使用人数占畲族总人口的99%以上。游文良等人在其所著的《凤凰山畲语》中认为,畲语中的大部分词汇难以进行同源词分析,因此现在的畲语可能不是真正从古畲语分化演变下来的,而是一支由湖南进入粤中莲罗山区的畲族先民所使用的语言。由于这支畲民被广东瑶族长期包围,其语言被很大程度地瑶语化了,因而不应作为其它99%畲族的代表语言。他认为,畲话才是畲族真正的民族语言。[5]
分布
[编辑]在广东的博罗、增城、惠东、海丰等县区,有约1000(2000年[1])畲族人,自称“活聂”(hɔ22 ne53,“山人”),仍使用属于苗瑶语的畲语。[6]:5这部分人口只占70万畲族(2010年[7])的0.2%左右。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其列为“严重濒危”(critically endangered),即濒危语言中最接近灭绝的一级。[1]
历史
[编辑]隋唐之际,畲族先民聚居在今天的粤、闽、赣三省交界地带。从唐至宋,大批汉族先民进入这一地区,他们使用的语言即今天汉语客家方言的先祖。汉族先民的经济、文化、教育程度比较发达,数量上也占据优势,畲族先民则杂居、散居在汉族先民之中。久而久之,畲族的语言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量吸收了早期客家方言的借词,同时畲语的使用范围不断缩小,最终几乎完全为客家方言(“畲话”)所替代。[6]:3
畲话虽然属于汉语客家方言,也还保留一定的畲语色彩,如在语音上,浊鼻音作声母时带有同部位的塞音成分;在词汇中,个别词语的说法与其他客家话/汉语方言相去甚远,而跟畲语/其他苗瑶语相近,如称蜈蚣为kʰiu33(畲语kʰɔ6),称臭虫为kun33 pi22(畲语kɔn3 pʲi3)。[6]:4《潮州府志》记载,当地畲族人将火称为“桃花溜溜”(畲语tʰɔ4),将饭称为“拐㶶”(畲语kwei6)[8],说明当时潮州的畲族人也保留了一些畲语词汇。
系属
[编辑]一般认为,畲语属于苗瑶语苗语支,中国国家民委[9][6]:5和大部分辞书[4][10][11]都采用这一说法。
但在语言学界,对畲语在苗瑶语中的地位还存在争议,可分为三类看法:
邓晓华、王士元指出,畲语的表层结构(语音、语法)比较接近瑶语,在受汉语影响的过程方面与瑶语相似;而深层结构(基本词汇)则比较接近苗语支。在他们的苗瑶语言树形图中,畲语属于苗语支大簇,同时又是苗语支大簇中相对独立的一枝。他们还补充说,如果添加古代汉语的数据,则其他语言之间的关系不变,唯有畲语会归入瑶语支大簇。这反映了畲语的地位恰处于苗、瑶语之间。[16]
语音
[编辑]声母
[编辑]畲语(惠东)的声母表如下[6]:11-13:
塞音 | 塞擦音 | 鼻音 | 擦音 | ||||||
---|---|---|---|---|---|---|---|---|---|
不送气 | 送气 | 不送气 | 送气 | 浊音 | 清音 | 浊音 | 清音 | ||
唇音 | 一般 | p | pʰ | m | v | f | |||
腭音化 | pʲ | pʰʲ | mʲ | ||||||
齿龈音 | 一般 | t | tʰ | ts | tsʰ | n | z | s | |
腭音化 | tʲ | tʰʲ | tsʲ | tsʰʲ | nʲ | zʲ | sʲ | ||
软腭音 和 声门音 |
一般 | k | kʰ | ŋ | ŋ̊ | h | |||
腭音化 | kʲ | kʰʲ | ŋʲ | hʲ | |||||
唇音化 | kʷ | kʰʷ |
- 浊鼻音声母m、n、ŋ后带有同部位的塞音成分,实际音值为mp、nt、ŋk。
- 声母n有自由变体l,nʲ有自由变体lʲ。
- 声母kʲ、kʰʲ、ŋʲ的音值接近c、cʰ、ɲ。
- 元音(尤其是高元音)开头的音节,实际带有喉塞音声母ʔ。
- 声母ŋ̊只出现在音节ŋ̊ŋ̍中:原音节huŋ的韵母简化为ŋ̍,声母同化为ŋ̊。因此也有学者[17]:356将ŋ̊视为h的变体,而非独立声母。
韵母
[编辑]畲语(惠东)的韵母表如下[6]:10、13、14:
i | iu | in | it | |||
e | ei | eu | en | eŋ | et | |
a | ai | au | an | aŋ | at | ak |
ɔ | ɔi | ɔn | ɔŋ | ɔk | ||
ɤ | ||||||
u | ui | un | uŋ | ut | uk | |
ŋ̍ |
声调
[编辑]畲语(惠东)的声调表如下[6]:14、15:
调号 | 调值 | 来源 | ||
---|---|---|---|---|
苗瑶语调类 | 汉语借词调类 | |||
舒声调 | 1 | 22 | 第1调 | |
2 | 53 | 第2调 | ||
3 | 33 | 第3调 | 阴平 | |
4 | 42 | 第4调和第6调 | ||
5 | 31 | 第5调 | ||
6 | 35 | 第7调和第8调 | 阳平、上声、去声 | |
促声调 | 7 | 21 | 入声 | |
8 | 54 | 入声 |
词汇
[编辑]畲语的词汇系统主要有三个来源[6]:17,21-24:
方言
[编辑]畲语可以分为两个方言:惠东、海丰两地的畲语为莲花方言,博罗、增城两地为罗浮方言。互相之间可以自由交谈,内部一致性大。[6]:86
註釋
[编辑]- ^ 1.0 1.1 1.2 世界濒危语言地图.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1-05-06) (英语).
- ^ Hammarström, Harald; Forkel, Robert; Haspelmath, Martin; Bank, Sebastian (编). She. Glottolog 2.7. Jena: Max Planck Institute for the Science of Human History. 2016.
- ^ UNESCO Atlas of the World's Languages in danger, UNESCO
- ^ 4.0 4.1 畲语. 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二版. 北京: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9. ISBN 978-7-5000-7958-3.
- ^ 游文良. 凤凰山畲语. 吉林人民出版社. 2005-8. ISBN 9787206047046.
- ^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毛宗武,蒙朝吉. 畲语简志. 国家民委民族问题五种丛书·中国少数民族语言简志丛书. 北京: 民族出版社. 1986. CSBN 9049·52.
- ^ 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 国家统计局.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11-27).
- ^ “輋人謂火曰桃花溜溜,謂飯曰拐燶”乾隆潮州府志 卷十二
- ^ 畲族. 国家民委. [2017-08-24].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6-23).
- ^ 畲语. 语言学名词.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11. ISBN 9787100068710.
- ^ 11.0 11.1 畲语. 中国的语言. 北京: 商务印书馆. 2007. ISBN 7-100-04363-8.
- ^ 毛宗武,蒙朝吉. 博罗畲语概述. 民族语文. 1982, (1): 64–80.
- ^ 毛宗武,李云兵. 巴哼语. 上海: 上海远东出版社. 1997. ISBN 7-80613-371-2.
- ^ 陈其光. 畲语在苗瑶语族中的地位. 语言研究. 1984, (1): 200–214.
- ^ 王辅世,毛宗武. 苗瑶语古音构拟. 北京: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5. ISBN 7-5004-1383-1.
- ^ 邓晓华,王士元. 苗瑶语族语言亲缘关系的计量研究——词源统计分析方法. 中国语文. 2003, (3): 253–263.
- ^ 陈其光. 苗瑶语文. 北京: 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2013. ISBN 978-7-5660-0326-3.
参考文献
[编辑]- Bruhn, Daniel. Minority Language Policy in China, with Observations on the She Ethnic Group (PDF). 2008 [30 July 201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03-19).
- Mao, Zongwu & Meng, Chaoji. 1986. She yu jian zhi (A Sketch of the She language). Beijing, China: Nationalities Press. (毛宗武, 蒙朝吉. 1986. 《畬語簡志》. 北京: 民族出版社)
- Ratliff, Martha. Ho Ne (She) is Hmongic: One final argument (PDF). Linguistics of the Tibeto-Burman Area. 1998, 21 (2): 97–109 [2021-02-08].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21-12-16).
- You, Wenliang. 2002. She zu yu yan [The languages of the She people]. Fuzhou, China: Fujian People's Publishing House. (游文良. 2002. 畲族语言. 福州: 福建人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