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使用者:Jingwen1994/穩態醫學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穩態醫學是一門研究生物體分子、細胞、器官及全身系統的科學,是以維持穩態平衡為立足點繼而維護人體健康、預防和診療疾病的綜合性學科[1]。與傳統的「對症治療」相比,穩態醫學是更針對疾病根源,注重對穩態破壞的「對因治療」及動態重建各系統平衡為重點的新體系,以新視角認識健康和診療疾病。"穩態醫學"是中國科學院王松靈院士提出的醫學概念[2]

概述[編輯]

穩態醫學是生理學中的一個重要領域。中醫的"陰陽平衡"概念[3]古希臘醫學的"體液學說"[4]都反映了對穩態醫學的早期認識。1865年,法國生理學家克洛德·貝爾納提出了"內環境"(milieu intérieur)理論,用來描述細胞間液體及其對多細胞生物的組織和器官提供保護性穩定的生理能力[5]。"穩態"一詞則是由沃爾特·布拉德福·坎農於1926年提出,以擴展貝爾納的"內環境"概念[6]。之後,中國科學家錢學森進一步提出了與人體穩態相關的理論,包括"體細胞特徵態"和"亞穩態"[7]。穩態醫學通過研究人體穩態的建立、破壞和維持,對健康與疾病之間的關係進行探索和理解,逐漸成為當代醫學中一個重要的研究領域。

健康的本質在於維持穩態的能力。從穩態醫學的角度來看,疾病可以被定義為維持內部穩定條件能力的不足,導致機體及其系統對外界應激的適應能力降低,最終表現為疾病的發生發展。因此,維持健康的本質就是提高機體和系統的穩態能力。穩態醫學的研究涵蓋了多個方面,包括演化與適應、毒性物質的興奮效應、預適應以及內環境指標如血壓血糖血脂生物能量代謝、體溫調節、神經系統免疫功能、內分泌系統和酸鹼平衡等。

穩態醫學概念圖

穩態醫學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內容[8]

首先是了解機體穩態及其調節機制在維持健康中的作用。穩態是生物體內部環境的平衡狀態,對於健康至關重要,穩態調節機制包括各種生理過程和反饋機制,能夠維持機體內部穩定的狀態;

其次是分析疾病過程中穩態失衡的原因及干預因素。疾病的發生往往與機體內部穩態的失衡有關,通過深入研究穩態失衡的原因,可以了解疾病的發展機制,找到干預因素;

最後是綜合前兩項獲得的信息,通過合理干預恢復機體穩態,達到維持機體健康和防治疾病的目的。基於對穩態的認識和疾病機制的分析,可以制定相應的干預策略,恢復穩態,促進健康的恢復和維持,防治疾病的發生和發展。

穩態醫學針對疾病的本質,著重於"對因治療"以及動態重建各系統平衡,構建了以新視角認識健康和診療疾病為重點的新體系。穩態醫學致力於深入了解疾病產生的根源,並通過恢復和維持穩態來解決疾病問題。這一新的觀念和方法突破了傳統醫學模式,強調了整體平衡和健康恢復的重要性。理想的穩態醫學治療模式應該綜合考慮血管生物力學、細胞信號轉導、免疫微環境等方面的穩態調節機制。在這個模式中,首先要識別並阻斷疾病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節點,以防止疾病進一步惡化;其次,治療方法應在不破壞體內平衡過程的前提下進行,以免引起其他不良影響;最終目標是通過恢復穩態來改善機體的狀態,促進健康的恢復和維持。這種綜合調節的治療模式可以更好地針對疾病的多方面因素,從而提高治療效果和患者的整體健康水平[9]

參考資料[編輯]

  1. ^ Wang, Songlin; Qin, Lizheng. Homeostatic medicine: a strategy for exploring health and disease. Current Medicine (Cham, Switzerland). 2022, 1 (1). ISSN 2731-0868. PMC 9510546可免費查閱. PMID 36189427. doi:10.1007/s44194-022-00016-9. 
  2. ^ 丁思月. 王松灵:稳态医学是疾病诊疗新策略 (url). 醫學科學報. 2022-11-11 [2022-11-11].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11-11) (中文(中國大陸)). 
  3. ^ Maiese, Kenneth. Cellular balance, genes, and the Huang Ti Nei Ching Su Wen. Current Neurovascular Research. 2006-11, 3 (4). ISSN 1567-2026. PMID 17109619. doi:10.2174/156720206778792920. 
  4. ^ Adolph, E. F. Early Concepts of Physiological Regulations. Physiological Reviews. 1961-10-01, 41 (4). ISSN 0031-9333. doi:10.1152/physrev.1961.41.4.737 (英語). 
  5. ^ Gross, Charles G. Three before their time: neuroscientists whose ideas were ignored by their contemporaries. Experimental Brain Research. 2009-01, 192 (3). ISSN 0014-4819. doi:10.1007/s00221-008-1481-y (英語). 
  6. ^ Cooper, Steven J. From Claude Bernard to Walter Cannon. Emergence of the concept of homeostasis. Appetite. 2008-11, 51 (3). doi:10.1016/j.appet.2008.06.005 (英語). 
  7. ^ Qian, Xuesen. 对人体科学研究的几点认识 (PDF). 中國人體科學. 2000-08-11, 1 (2): 52-57 –透過Central Intelligence Agency. 
  8. ^ Qin, L. Z.; Zhou, J.; Hu, L.; Wang, S. L. [Homeostatic medicine: new strategy and concept of health maintenance as well as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Zhonghua Kou Qiang Yi Xue Za Zhi = Zhonghua Kouqiang Yixue Zazhi = Chinese Journal of Stomatology. 2023-02-09, 58 (2). ISSN 1002-0098. PMID 36746443. doi:10.3760/cma.j.cn112144-20221206-00607. 
  9. ^ Zhou, Jian; Liu, Huan; Hu, Lei; Kagami, Hideaki; Wang, Songlin. Nitrate and body homeostasis. Medicine Plus. 2024-03-01, 1 (1). ISSN 2950-3477. doi:10.1016/j.medp.2023.100003. 

外部連結[編輯]

Category:使用創建條目精靈建立的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