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 talk:Dewadipper

页面内容不支持其他语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您好,Dewadipper!欢迎加入维基百科!

感謝您對維基百科的興趣與貢獻,希望您會喜歡這裡。除了歡迎辭以外,也請您了解以下重要文章:

政策
政策
GNU
GNU
版權問題解答
貢獻內容必须是您所著或獲得授權
并同意在CC BY-SA 3.0和GFDL條款下發布
手冊
手冊
問號
問號
有问题?請到互助客栈询问,或在我的对话页提出。别忘記:討論後要簽名,方式之一是留下4個波浪紋「 ~~~~ 」。
If you have any questions about the Chinese Wikipedia, please leave a message here. Thank you for visiting!

我是欢迎您的维基人:东风留言2022年8月16日 (二) 04:40 (UTC)[回复]




来自Bodybaby的问题 (2025年1月4日 (六) 15:45)

[编辑]

你好我常常看到很多使用者惡意更改但機器人沒有退回怎麼辦,如果我要退回上個編輯者的編輯要怎麼處理 --Bodybaby留言2025年1月4日 (六) 15:45 (UTC)[回复]

虽然本站有一些自动过滤器,但不少反破坏工作仍然依赖人手。如果看到恶意更改请点击“页面历史”,找到未受破坏的版本,选择编辑后直接保存即可,详情请见这个页面。——Aggie Dewadipper 2025年1月7日 (二) 15:55 (UTC)[回复]
謝謝您的回覆--Bodybaby留言2025年1月26日 (日) 12:11 (UTC)[回复]

提報關注度不足過期提醒:劉德慶

[编辑]
 閣下曾提報不符合收錄標準之條目「劉德慶」已過限期,如閣下認為該條目現時尚未合乎收录標準,可作提刪。 --Cewbot留言2025年1月6日 (一) 00:02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2

[编辑]
The winner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is

Please be bold and help translate this article!


From 1942 to 1949, Canada forcibly relocated and incarcerated over 22,000 Japanese Canadians—comprising over 90% of the total Japanese Canadian population—from British Columbia in the name of "national security". The majority were Canadian citizens by birth and were targeted based on their ancestry. This decision followed the events of the Japanese Empire's war in the Pacific against the Western Allies, such as the invasion of Hong Kong, the attack on Pearl Harbor in Hawaii, and the Fall of Singapore which led to the Canadian declaration of war on Japan during World War II. Similar to the actions taken against Japanese Americans in neighbouring United States, this forced relocation subjected many Japanese Canadians to government-enforced curfews and interrogations, job and property losses, and forced repatriation to Japan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1月6日 (一) 03:56 (UTC)[回复]

語句不順暢

[编辑]

個人您在篩蝦屬的新條目推薦所提出的意見皆已改善,並參考了部分優良條目和其他大佬的建議,修正了不少句子。請問閣下您意下如何?--我是一隻北極熊 北極熊的皮膚是黑的,毛是透明的 2025年1月10日 (五) 08:44 (UTC)[回复]

我没后续意见了,不过阁下似乎在DYKN撤回了提名,对于GA而言我建议补充关于趋同演化的细节(“此外,筛虾的滤食机制与现今的鲸鲨、姥鲨和滤食性鱼类或是栉水母、刺细胞动物、毛颚动物等其他生物也都属于趋同演化的例子”这句有扩充空间,为什么筛虾和这些物种属于趋同演化??)。——Aggie Dewadipper 2025年1月10日 (五) 16:15 (UTC)[回复]
另外,“鲸鲨、姥鲨和滤食性鱼类”是病句,前两者也是滤食性鱼类;刺细胞动物是一个很大的门类,大部分动物(比如珊瑚、水螅、海葵)并不是和筛虾一样的游泳滤食者。——Aggie Dewadipper 2025年1月10日 (五) 16:16 (UTC)[回复]
@Dewadipper回應閣下您:
  • 首先,本人將原文全部看了一遍,發現意思和原文表達得不太一樣
  1. 第一是,原文並沒有提到「此外,篩蝦的濾食機制與現今的鯨鯊、姥鯊和濾食性魚類或是櫛水母、刺細胞動物、毛顎動物等其他生物也都屬於趨同演化的例子」這一句,是個人誤翻而簡化過多誤解原意思。謝謝閣下提醒。
  2. 您提到的「刺細胞動物」與其他動物,是文章想要講「刺細胞動物」與篩蝦以大小差不多的食物為食。
  3. 本人已將原本提取出原意,並拆分段落。
還請麻煩閣下看看。--我是一隻北極熊 北極熊的皮膚是黑的,毛是透明的 2025年1月11日 (六) 15:21 (UTC)[回复]
@Dewadipper本人最近因應付考試,而會消失個五天左右。--我是一隻北極熊 北極熊的皮膚是黑的,毛是透明的 2025年1月12日 (日) 08:26 (UTC)[回复]
感谢回复,另外阁下似乎目前对毛颚动物那一段的理解似乎有误,现存的全部毛颚动物都是掠食者,怎么会有滤食对象?出处应该是“Other pelagic predators known from Lagerstätten elsewhere would also have fed on mesozooplankton, including ctenophores, cnidarians, chaetognaths and pelagic arthropods”这句,原文只提到毛颚动物也以中型浮游动物为食,不代表它和筛虾捕食方式相同(事实上我觉得以这玩意的尺寸估计也是筛虾的食物来源)。——Aggie Dewadipper 2025年1月16日 (四) 17:23 (UTC)[回复]
@Dewadipper本人已改善。----我是一隻北極熊 北極熊的皮膚是黑的,毛是透明的 2025年1月19日 (日) 02:37 (UTC)[回复]
@Dewadipper:那請問閣下對條目內容還有意見嗎?--我是一隻北極熊 北極熊的皮膚是黑的,毛是透明的 2025年1月19日 (日) 09:09 (UTC)[回复]
抱歉让北极熊久等,近期忙于筹备观鸟活动无暇回复,我没有更多意见了,已在GAN投出支持票。—-Aggie Dewadipper 2025年1月20日 (一) 01:27 (UTC)[回复]
@Dewadipper沒關係,本人尊重閣下的時間安排,也謝謝閣下提出的建議。--我是一隻北極熊 北極熊的皮膚是黑的,毛是透明的 2025年1月20日 (一) 08:24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3

[编辑]
The winner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is

Please be bold and help translate this article!


Christmas seals are adhesive labels that are similar in appearance to postage stamps that are sold then affixed to mail during the Christmas season to raise funds and awareness for charitable programs. Christmas seals have become particularly associated with lung diseases such as tuberculosis, and with child welfare in general. They were first issued in Denmark beginning in 1904, with Sweden and Iceland following with issues that same year. Thereafter the use of Christmas seals proved to be popular and spread quickly around the world, with 130 countries producing their own issues.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1月13日 (一) 02:24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4

[编辑]

The 2010 Nahorno karabakh war were a series of exchanges of gunfire that took place on February 18 on the line of contact dividing Azerbaijani and the Karabakh Armenian military forces. Azerbaijan accused the Armenian forces of firing on the Azerbaijani positions near Tap Qaraqoyunlu, Qızıloba, Qapanlı, Yusifcanlı and Cavahirli villages, as well as in uplands of Agdam Rayon with small arms fire including snipers. As a result, three Azerbaijani soldiers were killed and one wounded.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1月20日 (一) 01:20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5

[编辑]
The winner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is

Please be bold and help translate this article!


Jinnah's Birthday, officially Quaid-e-Azam Day and sometimes known as Quaid Day, is a public holiday in Pakistan observed annually on 25 December to celebrate the birthday of the founder of Pakistan, Muhammad Ali Jinnah, known as Quaid-i-Azam ("Great Leader"). A major holiday, commemorations for Jinnah began during his lifetime in 1942, and have continued ever since. The event is primarily observed by the government and the citizens of the country where the national flag is hoisted at major architectural structures such as private and public buildings, particularly at the top of Quaid-e-Azam House in Karachi.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1月27日 (一) 01:30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6

[编辑]
The winner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is

Please be bold and help translate this article!


The French conquest of Corsica was a successful expedition by French forces of the Kingdom of France under Comte de Vaux, against Corsican forces under Pasquale Paoli of the Corsican Republic. The expedition was launched in May 1768, in the aftermath of the Seven Years' War.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2月3日 (一) 12:21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百科格式與命名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Talk:南京大屠殺 § 宜考虑将动图换为静图蒙太奇(維基百科格式與命名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7日 (五) 14:12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百科提議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Wikipedia talk:共识/讨论页及共识方针试行案 § 因應WP:CON/RULES通過,本試行案是否應提升為正式方針(維基百科提議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9日 (日) 09:03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語言及語言學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Talk:朝鮮世宗 § 古代朝鲜人名的谚文写法(語言及語言學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9日 (日) 09:22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Wikipedia talk:重定向 § 移動時不留重定向是否適用避嫌規定?(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9日 (日) 10:11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7

[编辑]
The winner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is

Please be bold and help translate this article!


On 11 May 1812, at about 5:15 pm, Spencer Perceval, the prime minister of t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Ireland, was shot dead in the lobby of the House of Commons by John Bellingham, a Liverpool merchant with a grievance against the government. Bellingham was detained; four days after the murder, he was tried, convicted and sentenced to death. He was hanged at Newgate Prison on 18 May, one week after the assassination and one month before the start of the War of 1812. Perceval remains the sole British prime minister to have been assassinated.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2月10日 (一) 02:19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數學、科學與科技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Talk:痛风 § 矛盾的內容(數學、科學與科技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13日 (四) 09:46 (UTC)[回复]

来自你飛得離太陽太近了的问题 (2025年2月13日 (四) 13:57)

[编辑]

hi,初次见面 我在编辑上有些不懂,我在页面「蝙蝠侠大战超人:正义曙光」里的演员栏嘗试加入英文链接(非外部链接)Lex Luthor(DC Extended Universe),但是未能成功,该如何编辑呢? --你飛得離太陽太近了留言2025年2月13日 (四) 13:57 (UTC)[回复]

目前中维禁止直接在正文内加入其他语言维基百科的链接(参见MOS:IWL),您可用绿链({{link-en|中文名称|英文条目名称}}链接到目前尚未中文版的英文条目。——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13日 (四) 17:33 (UTC)[回复]

来自YoYoHandrick的问题 (2025年2月14日 (五) 08:52)

[编辑]

修改的內容被惡意感成負面的,然後又設定辦保護狀態,使得無法更正回正確內容

另外,被惡意檢舉為魁儡帳號,莫名其妙 --YoYoHandrick留言2025年2月14日 (五) 08:52 (UTC)[回复]

维基百科不会过滤对某人的负面评价,其他编者加入的内容有可靠来源支撑,没有理由移除,这些内容页并非不正确。在傀儡指控方面,您与另2个账号均为最近注册且只编辑廖氏条目,实在可疑。身正不怕影子斜,假如这些真的不是您的傀儡账号,进行查核又何妨?——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14日 (五) 09:05 (UTC)[回复]

来自Qianwo的问题 (2025年2月15日 (六) 13:41)

[编辑]

您好,我在使用编辑建议编辑是,按下编辑按钮,我是中国大陆编辑者,在查看页面时也是用的大陆简体 但是我的编辑面板是繁体,请问我该如何使用我的语言编辑 --Qianwo留言2025年2月15日 (六) 13:41 (UTC)[回复]

目前似乎没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这是因为原编者输入的是繁体字。——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15日 (六) 18:33 (UTC)[回复]
我推測是不是因為他在Special:参数设置的內容語言變體選擇繁體?--2402:7500:93E:2254:C407:292F:2BBF:2CCB留言2025年2月15日 (六) 18:41 (UTC)[回复]
不像是。我现在的内容语言变体是大陆简体,但通过编辑页面(不论是源代码还是可视化)查看用繁体撰写的条目显示的也全部是繁体。——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15日 (六) 18:44 (UTC)[回复]

关于亚洲月模板

[编辑]

亲爱的@Dewadipper阁下晚上好,我是新人维基人花开夜。在处理一个跨维基破坏时我发现您先前发的星章模板似乎没能完成正确的闭合,缺少了 |} 这一结尾标记。阁下处理模板时可以尝试修正一下。

愿阁下周末愉快,

花开夜 留言 ·签名 ·贡献
2025年2月15日 (六) 22:27 (UTC)[回复]

感谢提醒,不过我看预览的效果似乎是正常的?——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18日 (二) 07:40 (UTC)[回复]

Wikipedia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2025-08

[编辑]
The winner this Translation of the week is

Please be bold and help translate this article!


A constitutional referendum was held in Madagascar on 17 November 2010, in which voters approved a proposal for the state's fourth Constitution. The Malagasy people were asked to answer "Yes" or "No" to the proposed new constitution, which was considered to help consolidate Andry Rajoelina's grip on power. At the time of the referendum, Rajoelina headed the governing Highest Transitional Authority (HAT), an interim junta established following the military-backed coup d'état against then President Marc Ravalomanana in March 2009.

(Please update the interwiki links on Wikidata of your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article after each week's translation is finished so that all languages are linked to each other.)


About · Nominate/Review · Subscribe/Unsubscribe · Global message delivery

--MediaWiki message delivery留言2025年2月17日 (一) 01:21 (UTC)[回复]

来自你飛得離太陽太近了的问题 (2025年2月18日 (二) 09:59)

[编辑]

我在昨天,新建设了一个页面,我应该如何在左上角,看见英文页面?或者如何删除页面?还是直接翻译原页面? --你飛得離太陽太近了留言2025年2月18日 (二) 09:59 (UTC)[回复]

我不确定“左上角”是怎么来的,但是如果要链接到其他语言版本,请在电脑端最左侧边栏“其他语言”处点击“添加链接”(如果已经链接到了其他语言版本不会显示)。对于条目来说,除非仅有您一人贡献且有合理理由或是违反方针否则不会删除。——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18日 (二) 18:01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Wikipedia talk:快速删除方针 § CSD R7应同样适用于条目讨论页(維基百科方針與指引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18日 (二) 11:12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百科提議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Wikipedia:互助客栈/其他 § 重启Automoderator部署讨论(維基百科提議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19日 (三) 14:56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百科提議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Wikipedia talk:共识/讨论页及共识方针试行案 § 因應WP:CON/RULES通過,本試行案是否應提升為正式方針(維基百科提議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19日 (三) 14:58 (UTC)[回复]

来自Rayank02的问题 (2025年2月20日 (四) 12:33)

[编辑]

你好, 請問怎樣才不叫做翻譯腔 --Rayank02留言2025年2月20日 (四) 12:33 (UTC)[回复]

我个人标准是不能让人一眼看出英文原文是什么(指可以精确还原每个单词的那种),也就是说你的用词和句式得调整到中文,给您摘草稿里几处明显的翻译腔:
  • “它”:英语里使用“It”远比中文使用“它”频繁,应该尽可能替换;
  • “以人为本的计算部分位于西于尔兹加德”,你读得懂这在说什么吗?
  • 一堆没翻译的英文人名
  • “1969年,Peter Naur成为哥本哈根大学第一位计算机科学教授,1970年,DIKU正式成立自己的系所。”乱七八糟,我会写成“该校于1969年聘用彼得·诺尔为首位计算机科学教授,次年正式设立计算机科学系”;
  • “自2011年以来一直担任该系的兼任教授”啰嗦,你直接说“自2011年在该系任职兼任教授”没有人会觉得他中途跳过槽的,不用强调“一直”。——Aggie Dewadipper 2025年2月20日 (四) 17:26 (UTC)[回复]

討論邀請:就維基專題與協作主題討論徵求意見

[编辑]

有用户正就Template talk:Talk header § 征求意见:请求澄清本模板的用法(維基專題與協作主題)征求意见。感謝您的帮助。
您因訂閱了請求回饋服務而被隨機选中接收此邀請。如果不再想接收此類訊息,可隨時移除您的用户名来退订。

--路西法的爪牙 · 死亡筆記 2025年2月22日 (六) 08:31 (UTC)[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