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草稿:埔里墳場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日治時期的埔里地區

日治時期埔里的主要墳場地區有,梅仔腳、虎頭山、鯉魚窟、牛尾仔、西港、水尾、籃城、 珠仔山、生番空、桃米坑、大瑪璘、船尾、覆鼎金。日治時期在埔里的日本人,往生都採取火化,並用水泥材質築造墓地,日本人的墓塚形式,在埔里稱爲「陀螺丁」。日治時期在埔里的日本人都葬在梅仔腳地區,也有部分平埔族群葬在此處,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人的墓大多已遷走。[1]

基督教的影響

埔里的仿日式「陀螺丁」墓地較爲普遍,但其形制也受到宗教影響,以基督教徒為例,其墓通常豎有十字架(或刻在墓碑上),沒有立后土;非教徒的墓則有后土但沒有十字架符號。埔里基督教徒的墓地的形制並不局限,都有個性化的、獨樹一幟的造型,基督教徒墓碑的刻文,基本都刻有十字架,常見的有夾在信徒的兩字之間或豎立在墳頭及墳塚上,教堂式的墳塚同樣很明顯,令人一眼就看墓地主人的宗教信仰,但就是未見后土。有個人都葬,也有多人合葬的墓,現以家族墓居多。墓碑上刻書都摘錄自聖經經文,諸如如「耶穌說:復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雖然死了也必然復活。約翰福音 11 章 25 節」或「主乃我良牧,所需百無憂,令我草上憩,引我澤上畔遊」,甚至有中、英文對照,也有以羅馬拼音台語讀頌。[1]

平埔族與漢人的碰撞與融合

平埔族在埔里的人口比例不小,而平埔族社會婦女的地位較高,再加上初期入埔里的漢人多以入贅的方式與平埔族通婚。這也使得台灣漢人父系社會的宗祧制,在埔里並沒有那麽強的制約性但依漢人父系社會的宗祧制,女兒依舊係屬外姓,一定得要出嫁,死後才能享有合法的祭祀權,故未婚女兒身後其神主牌位無法立位於生家神桌,與生家先人合葬的例子非常的稀少。[1]

  1. ^ 1.0 1.1 1.2 黃萍瑛. 《臺灣墳場文化研究:以中臺灣南投縣埔里為例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補助專題研究計畫. 2009: 1-13 –透過國立中央大學客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