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埔里坟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日治时期的埔里地区

日治时期埔里的主要坟场地区有,梅仔脚、虎头山、鲤鱼窟、牛尾仔、西港、水尾、篮城、 珠仔山、生番空、桃米坑、大玛璘、船尾、覆鼎金。日治时期在埔里的日本人,往生都采取火化,并用水泥材质筑造墓地,日本人的墓冢形式,在埔里称为“陀螺丁”。日治时期在埔里的日本人都葬在梅仔脚地区,也有部分平埔族群葬在此处,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人的墓大多已迁走。[1]

基督教的影响

埔里的仿日式“陀螺丁”墓地较为普遍,但其形制也受到宗教影响,以基督教徒为例,其墓通常竖有十字架(或刻在墓碑上),没有立后土;非教徒的墓则有后土但没有十字架符号。埔里基督教徒的墓地的形制并不局限,都有个性化的、独树一帜的造型,基督教徒墓碑的刻文,基本都刻有十字架,常见的有夹在信徒的两字之间或竖立在坟头及坟冢上,教堂式的坟冢同样很明显,令人一眼就看墓地主人的宗教信仰,但就是未见后土。有个人都葬,也有多人合葬的墓,现以家族墓居多。墓碑上刻书都摘录自圣经经文,诸如如“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然复活。约翰福音 11 章 25 节”或“主乃我良牧,所需百无忧,令我草上憩,引我泽上畔游”,甚至有中、英文对照,也有以罗马拼音台语读颂。[1]

平埔族与汉人的碰撞与融合

平埔族在埔里的人口比例不小,而平埔族社会妇女的地位较高,再加上初期入埔里的汉人多以入赘的方式与平埔族通婚。这也使得台湾汉人父系社会的宗祧制,在埔里并没有那么强的制约性但依汉人父系社会的宗祧制,女儿依旧系属外姓,一定得要出嫁,死后才能享有合法的祭祀权,故未婚女儿身后其神主牌位无法立位于生家神桌,与生家先人合葬的例子非常的稀少。[1]

  1. ^ 1.0 1.1 1.2 黄萍瑛. 《臺灣墳場文化研究:以中臺灣南投縣埔里為例研究成果報告(精簡版)》. 行政院国家科学委员会补助专题研究计划. 2009: 1-13 –通过国立中央大学客家研究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