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學校文科教材編選工作辦公室
當時(1961-1966年)通常惟稱文科教材辦公室[1],是文革前(所謂文化教育領域內的「舊十七年」即1949-1966年)為高校文科教材建設而設立的一個重要機構。它與文革後教育部設置的各種教材管理機構無傳承關聯。
一九六一年四月,當時的中宣部、高教部在北京聯合召開高等院校文科教材編選計劃會議。會後成立了這個文科教材辦公室,由高教部部長楊秀峰「牽頭」(掛名),辦公地點設在高教部,其日常工作與高教二司(綜合大學司)聯繫密切。而因其工作實際上由當時中宣部副部長周揚直接指導,故亦被呼為「周辦」。[2]
這個文科教材辦公室組織集合全國各高等院校各專業眾多教授和學者討論並編撰,為高校文科教學編寫出多部整體說來內容豐富前後貫通的優秀教材,成果極一時之盛。[3]
當時成立的七個專業組,各設組長一人,副組長若干。各專業組組長為:馮至(中文組)、翦伯贊(歷史組)、艾思奇(哲學組)、于光遠(經濟組)、董純才(後為陳元暉)(教育組)、許立群(政治組)、李棣華[4](外語組)。隨著教材編選工作規模的不斷擴大,外語組擴展為西語組(組長李棣華)和東語組(組長季羨林)。各專業組相繼充實了不少本學科帶頭人,如中文組在丁聲樹、王力、馬漢麟、嚴文井、李文保、馮至、季鎮淮[5]、袁水拍、蔡儀、程賢笑、李修生、郭錫良[6]等人外,增加呂叔湘、余冠英、游國恩﹔哲學組在王慶淑、齊一、艾思奇、江奠基、洪禹、馮定、馮友蘭、鄭昕、湯一介、吳傳啟等人外,增加朱光潛、任繼愈、金岳霖、王子野、王朝聞、張騰霄、賀麟等﹔外語組增加許國璋等人。
在所謂「三年困難時期」之後,中國大陸的政治運動(即所謂「階級鬥爭」和「路線鬥爭」)一時疲憊,落於平息,高等學府的思想和教學環境因而比較寬鬆,頗有利於學術權威和新進高才在以文學、歷史、哲學為主的文科領域集注精神展其所長,留下業績。
這個文科教材辦公室工作直至「文革」爆發而被打斷。
當時擔任文科教材辦公室組織、行政工作的負責人有吳寄寒、胡沙、以及季嘯風[7]、陸善功[8]和鮑正鵠[9]等。
十年「文革」造成了教育斷裂,教材空白。「文革」後期及運動結束後大專院校恢復招生時期,眾多渴望求學研習文史哲藝的青年仍然大量沾惠於當年文科教材編選工作的煌煌碩果。
參考資料
[編輯]- ^ 據傅頤《「大躍進」前後高等學校文科教材建設的歷史回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一文的注釋稱,「考慮到文科教材建設的長期性,1963午3月,文科教材編選工作辦公室改稱文科教材編審工作辦公室,成為教育部(按:應為高教部)的常設機構。從8月1日起,原各專業的教材編選工作組改稱教材編審工作組。」不過其前後兩個官式名稱皆頗不為時人所知,在全國各高校與中宣部、高教部機關中,在各種場合下(包括會議行文),它始終仍以「文科教材辦公室」之名行世。
- ^ 據郝懷明(1960年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畢業後留校,1964年到中宣部教育處工作,至l996年退休於中共中央辦公廳調研室)
《周揚與大學文科教材建設》一文介紹:
「編選文科教材的任務是1960年9、10月間在中央書記處的一次會議上確定的。會後,書記處書記彭真同志受總書記鄧小平同志的委託向周揚同志下達了這一任務,並要周揚同志立下軍令狀,限期解決文科教材。當時的情況是,經過1958年的教育革命,教育方針明確了,但教材問題沒有解決。當時全國高校文科編寫了八十多種教材,但許多課還沒有教材,據北京市的調查,市高校22%的課程沒有教材和講義。已經編出的教材,由於對遺產和老專家否定過多,編書青年知識準備不足又受當時浮誇風的影響,一般水平都比較低,大都不宜繼續採用。因此,總結經驗,重新制定文科專業的教學方案,集合新老力量,重新編選教材,就成為高校文科建設中一個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周揚在北京、上海高校進行充分調查研究的基礎上,於1961年4月在北京召開了高等學校文科和藝術院校教材編選計劃會議,他在會上作了長篇講話,對文科建設和教材編寫,從指導方針上進行了透闢的闡述。會議研究和總結了1958年以來文科教學工作的經驗,就有關文科教學的若干方針問題,如培養目標,教學、勞動和科研三者的正確結合,各種課程的比重和相互聯繫,以及如何在文科教學中貫徹執行「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方針等重大問題進了熱烈的討論。經過黨內外充分民主討論,修訂了文科7種專業(包括語文、歷史、哲學、政治、政治經濟學、教育、外語)和藝術7類專業(包括戲劇、音樂、戲曲、電影、美術、工藝美術、舞蹈)的教學方案草案,並相應地訂出了224門課程、297種教材編選計劃。會後,立即調集力量,分別組成14個教材編選工作組。在周揚為首的文科教材辦公室的領導和組織下,文科教材的編選工作扎紮實實、卓有成效地開展起來了。」
又,「從文科教材編選計劃工作會議到1965年6月底止,已出版新編選教材68種165本,已完稿和已付印的有24種33本,加上正在編選的教材共156種和367本,約占計劃編選教材總數的一半。其成就是輝煌的,意義是重大的。這是一件開創性的事業。」
(見郝懷明《周揚與大學文科教材建設》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參見當時兼任文科教材辦公室哲學組副組長的齊一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訪談:《齊一先生訪談錄》。
- ^ 見李棣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見季鎮淮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見郭錫良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 。
- ^ 後曾任教育部高教一司司長;著有《中國高等學校變遷》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及《中國書院辭典》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網際網路檔案館)等作。
- ^ 中央廣播電視大學創建及負責人之一。
- ^ 退休前為中國社會科學院科研組織局局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