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號鋼琴協奏曲(布拉姆斯)
外觀
d小調第一鋼琴協奏曲,作品15,是約翰尼斯·布拉姆斯作於1858年的鋼琴協奏曲。於次年的1859年1月22日,由作曲家擔任獨奏,約瑟夫·約阿希姆指揮,在漢諾威首演。[1]
背景
[編輯]此章節需要擴充。 |
創作
[編輯]在創作過程中,這部作品經歷了幾種不同的形式。1854年開始時為雙鋼琴奏鳴曲,至當年的7月27日,又正被改為一部四樂章的交響曲。[2]布拉姆斯向其摯友,作曲家伊流士·奧圖·格林尋求建議。「布拉姆斯有向格林展示他的管弦樂作品的習慣,格林受過音樂學院的教育,在管弦樂方面更有學識。[2]」在採納了格林的一些建議後,布拉姆斯將配好器的第一樂章送給了約阿希姆。顯然,約阿希姆很喜歡它。
分析
[編輯]配器
[編輯]2長笛、2雙簧管、2單簧管、2巴松管、4圓號、2小號、定音鼓、鋼琴、弦樂器
結構
[編輯]外部音訊連結 | |
---|---|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鋼琴),柏林愛樂樂團,賽門·拉圖(指揮) | |
I. Maestoso - Poco più moderato | |
II. Adagio | |
III. Rondo (Allegro non troppo) |
本樂曲共分為三個樂章,演奏時長約為40至50分鐘。
- 莊嚴宏偉的 - 稍微有節制的(Maestoso - Poco più moderato),d小調
- 柔板(Adagio),D大調
- 迴旋曲:從容的快板(Rondo: Allegro non troppo),d小調 → D大調
第一樂章
[編輯]第一樂章為奏鳴曲式,分為五個部分:管弦樂引子、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和尾聲。此樂章規模較大,時長為20至25分鐘。雖然沒有華彩,但因嚴格遵守古典主義時期的曲式,布拉姆斯贏得了音樂上「保守者」的聲譽,但他創新的和聲歌手及和弦進行卻並不保守。主題大量使用了琶音和弦和顫音。在管弦樂引子中其他主題也被引入,並由樂隊和獨奏者進一步發展主題材料。
第二樂章
[編輯]該樂章為三段曲式,主題由巴松管引入。
第三樂章
[編輯]終樂章為迴旋曲,結構上與貝多芬第三鋼琴協奏曲的迴旋曲樂章相似。這首迴旋曲有三個主題;第二主題可被視為第一主題劇烈的變奏。第三主題在插部中被引入,但從未明確地被鋼琴獨奏發展,相反,獨奏者被「融入管弦樂效果中」。迴旋曲的主體部分之後為華彩樂段,廣闊的尾聲發展了第一和第三主題。
錄音
[編輯]- 威廉·巴克豪斯,阿德里安·博爾特,BBC交響樂團(1932年11月28日)
- 弗拉基米爾·霍羅威茨,阿圖羅·托斯卡尼尼,紐約愛樂(1935年3月17日)
- 阿圖爾·施納貝爾,塞爾·喬治,倫敦愛樂樂團(1938年)
- 阿圖爾·魯賓斯坦,弗里茲·萊納,芝加哥交響樂團(1954年)
- 邁拉·赫斯,季米特里斯·米特羅普洛斯,紐約愛樂(1955年)
- 朱利葉斯·卡欽,皮埃爾·蒙特,倫敦交響樂團(錄製於Walthamstow Assembly Hall,1959年3月24–25日;Decca LXT5546/SXL2172發行)[3]
- 萊昂·弗萊舍,喬治·塞爾,克利夫蘭管弦樂團(1958年)
- 克利福德·柯曾,喬治·塞爾,倫敦交響樂團(1962年)
- 格倫·古爾德,倫納德·伯恩斯坦,紐約愛樂(1962年4月6日,因伯恩斯坦演出前的發言而聞名,他在發言中表示他不同意古爾德「非常寬泛的節奏和......經常偏離布拉姆斯的動態指示」)
- 范·克萊本,埃里希·萊因斯多夫,波士頓交響樂團(1964年)
- 布魯諾·萊昂納多·蓋爾伯,弗蘭茨-保羅·德克爾,慕尼黑愛樂樂團(1965年6月),獲法國唱片大獎
- 克勞迪奧·阿勞,伯納德·海汀克,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1970年)
- 埃米爾·吉列爾斯[4],歐根·約胡姆,柏林愛樂樂團(1972年)
- 阿圖爾·魯賓斯坦,伯納德·海汀克,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1973年,錄影)
- 亞歷克西·魏森伯格,卡爾羅·馬里亞·朱里尼,倫敦交響樂團(1973年,EMI Electrola)
- 拉杜·魯普,艾度·迪華特,倫敦交響樂團(1975年)
- Arthur Rubinstein,祖賓·梅塔,以色列愛樂樂團(1976年)
- 毛里齊奧·波利尼,克勞迪奧·阿巴多,柏林愛樂樂團(1977年,Deutsche Grammophon)
- 桑多·法爾瓦伊,安塔爾·揚科維奇(Antal Jancsovics),匈牙利國家愛樂樂團(1978年)
- 弗拉基米爾·阿胥肯納吉,伯納德·海汀克,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1983年)
- 伊曼紐爾·艾克斯,詹姆斯·萊文,芝加哥交響樂團(1984年)
- 史蒂芬·寇瓦謝維契,科林·戴維斯,倫敦交響樂團(1985年)
-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倫納德·伯恩斯坦,維也納愛樂樂團(1985年,Deutsche Grammophon)
- 霍拉西奧·古鐵雷茲,安德烈·普列文,皇家音樂廳管弦樂團(1991年)
- 克里斯提安·齊瑪曼,賽門·拉圖,柏林愛樂樂團(2005年)
- 埃萊娜·格里莫,米夏埃爾·吉倫,西南德國廣播交響樂團(2005年4月17日)
- 內爾森·弗萊雷,里卡多·夏伊,萊比錫布商大廈管弦樂團(2006年,Decca)[5]
- 諾曼·克里格,喬安·法萊塔,維吉尼亞交響樂團(2008年)
- 毛利齊奧·波里尼,克里斯蒂安·提勒曼,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2011年10月14日,Deutsche Grammophon)
- 埃萊娜·格里莫,安德里斯·尼爾森斯,巴伐利亞廣播交響樂團(2013年,Deutsche Grammophon)
- 丹尼爾·巴倫波因,古斯塔沃·杜達美,柏林國立樂團(2015年,Deutsche Grammophon)
參考資料
[編輯]- ^ Ewen, David. Music for the Millions. 2007-03: 108 [2009-12-18]. ISBN 978-1-4067-3926-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4-01).
- ^ 2.0 2.1 Brahms and Avins, p. 50, note 44
- ^ Hunt J. A Gallic Trio - Charles Munch,Paul Paray,Pierre Monteux. John Hunt,2003,2009,p165
- ^ Conrad Wilson: Notes on Brahms: 20 Crucial Works(Edinboro,Saint Andrew Press: 2005) p. 16
- ^ Haywood, Tony. BRAHMS Piano Concertos Freire - CD review. www.musicweb-international.com. MusicWeb International. [2019-02-17].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1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