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復興開發銀行
![]()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位於倫敦的總部 | |
簡稱 | EBRD |
---|---|
成立時間 | 1991年 |
類型 | 多邊開發銀行 |
總部 | ![]() |
理事長 | 奧迪爾·勒諾-巴索 |
員工數 | 約 3,000人[1] |
網站 | ebrd |
歐洲復興開發銀行(European Bank for Re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EBRD)是一個1991年建立的銀行。它的任務在於在1989年東方集團崩潰後在其經濟從計劃經濟轉化為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為東歐和中歐以及獨立國家國協國家以及私人和公司提供經濟支助。總部設在英國倫敦,最大持股者是股權占比10%的美國,其次是占比各有8.5%的法國、德國、英國、義大利和日本,東歐國家占比合計11.9%。[2]
目標
[編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目標在於促進過去中歐和東歐共產主義國家的經濟轉換過程,尤其是促進它們轉向以私人公司為主的市場經濟的發展趨勢。
工作方式
[編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促進結構上的和針對專一工業的改革以及競爭、私有化和企業化。通過它的貸款它支持其它銀行參加貸款、外國投資以及國內資本籌集。它的投資一般都是針對私有公司的,一般與其它投資者合夥。此外在一定的方面它還提供技術合作以及與國際財政機構、國際和國家組織的合作。
尤其銀行、工業企業和公司受到支持。這些企業可以是新成立的也可以是已有的。與共有企業的合作的目標是私有化、改革國有企業以及改善地方基礎設施。按照銀行的規定它只能在保障民主原則的地方行動。它也非常重視環境保護。
最重要的財政手段是貸款、投資、為貸款提供保障以及幫助贏得投資。
結構
[編輯]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股東是73個國家和兩個跨國機構(歐盟和歐洲投資銀行),也就是說它本身是一個公共企業。它的指導機構是理事會,其中每個成員國派一名代表和經理會(共23人,由理事會任命,任期三年)。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行長由理事會任命,任期四年,目前為奧迪爾·勒諾-巴索。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由以下部門組成:[3]
- 行政服務部門
- 商業發展組
- 碳金融
- 民間社會
- 氣候戰略與傳遞(CSD)
- 通訊
- 國家經濟與政策(CEP)
- 能源歐洲中東與非洲
- 能源歐亞
- 環境與可持續發展
- 股票基金
- 評估
- 金融機構:歐盟銀行
- 金融機構:專業金融解決方案與貿易投資
- 金融機構:運營與投資組合
- 金融機構:中亞、土耳其與高加索
- 金融機構:東南地中海
- 金融機構:芬蘭西巴爾幹與東歐
- 食品與農業企業
- 資金
- 性別與經濟包容性(G&EI)
- 治理與政治事務(GPA)
- 群組訪問請求
- 人力資源與招聘
- 影響與夥伴
- 獨立項目問責機制(IPAM)
- 影響作用
- 信息技術(IT)部門
- 基礎設施歐亞
- 基礎設施歐洲
- 基礎設施歐洲、中東與非洲
- 內部審計
- 投資者關係
- 知識管理(KM)
- 法律過渡
- 本地貨幣與資本市場發展
- 製造與服務業
- 動員
- 自然資源
- 核安全
- 首席經濟學家辦公室
- 總法律顧問辦公室
- 首席幹事辦公室
- 秘書長辦公室
- 政策與夥伴
- 政策策略與傳遞
- 私營部門夥伴
- 採購
- 項目融資諮詢
- 項目提案
- 財產與旅遊
- 風險管理
- 安全交易項目
- 中小企業金融與發展
- 職員委員會
- 可持續基礎設施組
- 可持續基礎設施政策與項目準備
- 電信、媒體與技術
- 貿易便利化計劃
- 基礎設施歐洲、中東與非洲
- 財政
2008年6月法國《快報》報道說行長的薪水為每年42.8萬歐元,加上免費使用倫敦的行長宿舍和專車[4]。
成員
[編輯]![](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4/4b/European_Bank_for_Reconstruction_and_Development_Map.png/300px-European_Bank_for_Reconstruction_and_Development_Map.png)
以下為歐洲復興開發銀行的成員國和它們加入的時間:
奧地利,1991年3月28日
保加利亞,1991年3月28日
加拿大,1991年3月28日
賽普勒斯,1991年3月28日
丹麥,1991年3月28日
埃及,1991年3月28日
歐洲聯盟,1991年3月28日
歐洲投資銀行,1991年3月28日
芬蘭,1991年3月28日
法國,1991年3月28日
德國,1991年3月28日
匈牙利,1991年3月28日
愛爾蘭,1991年3月28日
以色列,1991年3月28日
義大利,1991年3月28日
列支敦斯登,1991年3月28日
盧森堡,1991年3月28日
馬爾他,1991年3月28日
墨西哥,1991年3月28日
摩洛哥,1991年3月28日
荷蘭,1991年3月28日
挪威,1991年3月28日
波蘭,1991年3月28日
羅馬尼亞,1991年3月28日
南韓,1991年3月28日
西班牙,1991年3月28日
瑞典,1991年3月28日
土耳其,1991年3月28日
英國,1991年3月28日
美國,1991年3月28日
希臘,1991年3月29日
瑞士,1991年3月29日
澳洲,1991年3月30日
日本,1991年4月2日
葡萄牙,1991年4月5日
比利時,1991年4月10日
冰島,1991年5月29日
紐西蘭,1991年8月19日
阿爾巴尼亞,1991年12月18日
愛沙尼亞,1992年2月28日
立陶宛,1992年3月5日
拉脫維亞,1992年3月18日
俄羅斯,1992年4月9日[註 1]
烏克蘭,1992年4月13日
烏茲別克,1992年4月30日
摩爾多瓦,1992年5月5日
土庫曼,1992年6月1日
吉爾吉斯,1992年6月5日
白俄羅斯,1992年6月10日[註 1]
哈薩克,1992年7月27日
喬治亞,1992年9月4日
亞塞拜然,1992年9月25日
塔吉克,1992年10月16日
亞美尼亞,1992年12月7日
斯洛維尼亞,1992年12月23日
捷克,1993年1月1日
斯洛伐克,1993年1月1日
克羅埃西亞,1993年4月15日
北馬其頓,1993年4月21日
波赫,1996年6月17日
蒙古國,2000年10月9日
塞爾維亞,2001年1月19日
蒙特內哥羅,2006年6月3日
約旦,2011年12月29日
突尼西亞,2011年12月29日
科索沃,2012年12月17日
中國,2016年1月15日
黎巴嫩,2017年7月17日
印度,2018年7月11日
聖馬利諾,2019年6月7日
利比亞,2019年7月16日
阿聯,2021年9月23日
阿爾及利亞,2021年10月19日
伊拉克,2023年11月14日
貝南,2024年4月10日
歷任行長
[編輯]- 賈克·阿達利,1991年4月~1993年6月
- 雅克·德·拉羅西埃,1993年9月~1998年1月
- 霍斯特·克勒,1998年9月~2000年4月
- 讓·勒梅爾,2000年7月~2008年7月
- 托馬斯·米羅,2008年7月~2012年7月
- 蘇馬·查克拉巴提,2012年7月~2020年7月
- 奧迪爾·勒諾-巴索,2020年至今
注釋
[編輯]參考資料
[編輯]- ^ EBRD Annual Report 2016. ebrd.com. 10 May 2017 [2022-04-28].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2-24).
- ^ 中国正式申请加入欧洲复兴开发银行. BBC中文網. 2015年11月5日.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5年11月8日).
- ^ EBRD Contacts. EBRD. [2025-02-07].
- ^ [《Ces postes qui valent de l'or[[Category:含有法語的條目]]》,《l'Express[[Category:含有法語的條目]]》,2008年4月9日(印刷版为2008年5月/6月刊,49页). [2009-01-0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09-02-21). 網址-維基內鏈衝突 (幫助) 《Ces postes qui valent de l'or》,《l'Express》,2008年4月9日(印刷版為2008年5月/6月刊,49頁)]
- ^ EBRD moves forward with action against Russia and Belarus. 1 March 2022 [4 Nov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01).
- ^ EBRD to close its offices in Moscow and Minsk. 28 March 2022 [4 November 2022].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2-03-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