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金丝雀码头

坐标51°30′18″N 0°01′21″W / 51.5050°N 0.0225°W / 51.5050; -0.0225
本页使用了标题或全文手工转换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金丝雀码头
Canary Wharf
中央商务区

格林尼治俯瞰金丝雀码头,攝於2022年
金丝雀码头在Greater London的位置
金丝雀码头
金丝雀码头
金丝雀码头在大倫敦的位置
人口68,700(米尔沃尔,黑墙和丘比特镇,东印度和兰斯伯里和莱姆豪斯区,2011年人口普查)
OS 格網參考TQ375802
名譽郡大倫敦
區域
國家英格兰
主權國家英国
郵鎮倫敦
郵區E14
警察倫敦警察廳
消防倫敦消防隊
救護倫敦救護站
英國國會選區
51°30′18″N 0°01′21″W / 51.5050°N 0.0225°W / 51.5050; -0.0225

金丝雀码头(英語:Canary Wharf),位于英国伦敦市中心往东3公里处的道格斯岛北部,占地28.7公顷,为英国继伦敦金融城后新兴的中央商务区,现已发展成为欧洲乃至全球著名的商贸中心,数栋英国最高的建筑物座落于此,其中包括曾為全英第一高樓的加拿大广场一号[1][2]。金丝雀码头的办公室和零售空间的面积为14,000,000平方英尺(1,300,000平方米),其中约7,900,000平方英尺(730,000平方米)为金絲雀碼頭集團英语Canary Wharf Group所拥有。根据2011年人口普查資料,在2011年此区人口为12,500,华人占9.7%[3][4]

地名得自於1936年完工的、隸屬於進口港區西塢碼頭(West Wood Quay)的32號泊位,因為利用此設施的業者——佛瑞德奧森英语Fred Olsen的貨運子公司,在當時負責加那利群島金絲雀的原產地,且鳥名同島名)及地中海的的蔬果船運業務,所以該區的埠頭和倉儲區便在其要求之下,以加那利群島取名[5]

歷史

[编辑]

金丝雀码头前身是1802年建立的西印度码头,曾是世界上最繁忙的港口之一。20世纪60年代以后,港口工业开始衰落,1980年码头关闭后,英国政府采取了区域再生计划,成立伦敦港区发展公司,在道格斯岛地区开展城市更新工作。1987年,伦敦港区发展公司将金丝雀码头作为启动用地,出售给了加拿大的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Olympia&York)。1990年,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建成了当时伦敦的第一高楼加拿大广场一号。1991年,金丝雀码头开业,但恰逢伦敦商业地产市场急剧衰落,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于1992年5月申请破产。1995年12月,一个由奥林匹亚和约克公司的前业主及其他投资者支持的国际财团入主该项目,新公司名为金丝雀码头有限公司,后改称为金丝雀码头集团。

公司和机构

[编辑]

金丝雀码头为众多大型银行、专业服务公司和媒体机构的全球或欧洲总部所在地,包括巴克莱银行花旗集团高伟绅律师事务所世达律师事务所瑞士信贷集团印孚瑟斯惠誉国际标普全球汇丰控股摩根大通毕马威大都会人寿保险摩根士丹利加拿大皇家银行德意志银行道富公司路透社经济学人集团等等,每天超过15万人在金丝雀码头办公。

休闲

[编辑]

交通

[编辑]

铁路

[编辑]

航运

[编辑]

机场

[编辑]

伦敦城市机场距离金丝雀码头3英里。

参考资料

[编辑]
  1. ^ Heron Tower becomes tallest building in The City. BBC News. 21 February 2010 [11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8-23). 
  2. ^ United Kingdom list of tallest buildings. SkyscraperPage.com. [2009-01-1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3-08-14). 
  3. ^ Canary WharfWard Profile (PDF). Tower Hamlets council. May 2014 [8 April 2021]. (原始内容存档 (PDF)于2019-08-27). 
  4. ^ Higher occupancy lifts Canary Wharf's Songbird. Reuters. 22 March 2007 [11 November 2010].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7-01). 
  5. ^ The West India Docks: The buildings: warehouses, Survey of London: volumes 43 and 44: Poplar, Blackwall and Isle of Dogs (1994), pp. 284-300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Retrieved 22 July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