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兮鎮詩篇
《揚兮鎮詩篇》是中國作家許言午的一部長篇小說,2024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初版。小說以20世紀80年代早期至21世紀初的浙西小鎮揚兮鎮為背景,描寫了三代人、五個家庭、十多位主要人物的愛恨情仇,展現了一個傳統與現代碰撞、孤獨與詩意共存的鄉土世界。
情節
[編輯]故事開始於1984年,主人公張詠與丁曉顏自幼青梅竹馬。張詠出身一個破碎家庭,父親江文泉因婚變出走,母親張瑛將兒子改姓為「張」,並對其寄予厚望。張詠渴望逃離小鎮,成年後進入城裡的大學,在更廣闊的世界裡打拼。丁曉顏外表木訥,內心溫柔。她拒絕了母親胡美蘭讓她學醫的要求,接手了外祖父的燒餅鋪,照顧著三位老人。由於二人價值觀的鴻溝,張丁二人的愛情走向終結。
揚兮鎮拆遷前夜,丁曉顏死於老宅電路老化所引發的煙氣中毒。張詠在城市裡無法擺脫孤獨和空虛,他最終回到了故鄉揚兮鎮,開辦了民宿「春曉居」。
主題
[編輯]「《唐詩三百首》每一首都很孤單」,小說將丁曉顏的命運與唐詩的相聯繫,著力表現了人的孤獨。她的「愚鈍」是對世俗的反抗,其生活好比「野渡無人舟自橫」,自由自在。她的意外死亡,象徵傳統鄉村生活的逝去。張詠後來的回歸帶有贖罪色彩,然而他始終無法真正理解丁曉顏的詩意世界。[1][2][3]
烙餅、行醫、修表等辛苦的勞作,是揚兮鎮居民的生存哲學,是他們反抗生活困頓的方式。丁曉顏的燒餅鋪則不僅是謀生手段,也象徵著「耐心而長久的創造」,與許言午筆下藝術家的「安靜勞作」產生互文性,突出平凡人韌性的力量。[1][4]
小說中的「老戲文」(如《狀元郎返鄉》、《大小姐與小丫鬟》)象徵鄉鎮社會的傳統價值觀,作者一方面批判其封閉落後,另一方面也反思現代性對鄉土情感的破壞。張詠的逃離與返鄉、丁曉顏的堅守與死亡,構成了對故鄉的雙向凝望:既慨嘆物理空間的消逝,也呼喚文化精神的重歸。[5][2]
風格
[編輯]小說以「詩篇」為名,既指丁曉顏以平凡生活書寫生命詩意,也隱藏著對漢語文學傳統的致敬。作者在敘事中融入古典詩歌的意境,如形容丁曉顏為「揚兮河上的浮光」,美麗易逝,呼應了「逝者如斯」的感慨。評論家韓敬群認為小說傳承了自《西洲曲》到《邊城》的詩意風格,有著「含蓄、節制、不張揚,以及恰到好處的留白」。[3][6]
小說注重提煉日常生活,既受到陶淵明「質而實綺,癯而實腴」的啟發,又以蘇軾式的沖淡筆意呈現,將泥濘中的高貴與晶瑩娓娓道來。作者自稱,其美學追求在於「平實樸素而非貧瘠」,試圖在煙火氣中挖掘詩意。[5][6]
小說採用「散點透視」手法,以丁曉顏為中心輻射出一幅人物群像,如同一幅徐徐展開的《清明上河圖》。書中既有胡美蘭送女求學的時代剪影,也有蘇冬麗堅守故土的孤獨身影。這種策略通過個體命運的碎片,拼貼出社會變遷的全貌。[1][5]
時間上,小說採取非線性敘事,丁小杏的逃離與丁曉顏的留守形成代際對照,暗示城鄉巨變下個體選擇的複雜性。[5]空間上,揚兮鎮與杭州相對峙:小鎮象徵「情感故鄉」,而省城代表現代性的誘惑與異化。張詠的墮落與丁曉顏的安然形成反差,表現了作者對「心安何處」的追問。[6]
出版
[編輯]該書由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於2024年11月初版。總編輯韓敬群稱,出版前曾製作試讀本請多位專家閱覽,為不知名作者的書做試讀本,在該社是頭一回。[7]11月3日,該書的首發會在北京SKP書店舉辦,人民文學出版社前社長潘凱雄、《文藝報》副總編岳雯、韓敬群和作者出席。[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