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扬兮镇诗篇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扬兮镇诗篇》是中国作家许言午的一部长篇小说,2024年10月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初版。小说以20世纪80年代早期至21世纪初的浙西小镇扬兮镇为背景,描写了三代人、五个家庭、十多位主要人物的爱恨情仇,展现了一个传统与现代碰撞、孤独与诗意共存的乡土世界。

情节

[编辑]

故事开始于1984年,主人公张咏与丁晓颜自幼青梅竹马。张咏出身一个破碎家庭,父亲江文泉因婚变出走,母亲张瑛将儿子改姓为“张”,并对其寄予厚望。张咏渴望逃离小镇,成年后进入城里的大学,在更广阔的世界里打拼。丁晓颜外表木讷,内心温柔。她拒绝了母亲胡美兰让她学医的要求,接手了外祖父的烧饼铺,照顾着三位老人。由于二人价值观的鸿沟,张丁二人的爱情走向终结。

扬兮镇拆迁前夜,丁晓颜死于老宅电路老化所引发的烟气中毒。张咏在城市里无法摆脱孤独和空虚,他最终回到了故乡扬兮镇,开办了民宿“春晓居”。

主题

[编辑]

“《唐诗三百首》每一首都很孤单”,小说将丁晓颜的命运与唐诗的相联系,着力表现了人的孤独。她的“愚钝”是对世俗的反抗,其生活好比“野渡无人舟自横”,自由自在。她的意外死亡,象征传统乡村生活的逝去。张咏后来的回归带有赎罪色彩,然而他始终无法真正理解丁晓颜的诗意世界。[1][2][3]

烙饼、行医、修表等辛苦的劳作,是扬兮镇居民的生存哲学,是他们反抗生活困顿的方式。丁晓颜的烧饼铺则不仅是谋生手段,也象征着“耐心而长久的创造”,与许言午笔下艺术家的“安静劳作”产生互文性,突出平凡人韧性的力量。[1][4]

小说中的“老戏文”(如《状元郎返乡》、《大小姐与小丫鬟》)象征乡镇社会的传统价值观,作者一方面批判其封闭落后,另一方面也反思现代性对乡土情感的破坏。张咏的逃离与返乡、丁晓颜的坚守与死亡,构成了对故乡的双向凝望:既慨叹物理空间的消逝,也呼唤文化精神的重归。[5][2]

风格

[编辑]

小说以“诗篇”为名,既指丁晓颜以平凡生活书写生命诗意,也隐藏着对汉语文学传统的致敬。作者在叙事中融入古典诗歌的意境,如形容丁晓颜为“扬兮河上的浮光”,美丽易逝,呼应了“逝者如斯”的感慨。评论家韩敬群认为小说传承了自《西洲曲》到《边城》的诗意风格,有着“含蓄、节制、不张扬,以及恰到好处的留白”。[3][6]

​小说注重提炼日常生活,既受到陶渊明“质而实绮,癯而实腴”的启发,又以苏轼式的冲淡笔意呈现,将泥泞中的高贵与晶莹娓娓道来。作者自称,其美学追求在于“平实朴素而非贫瘠”,试图在烟火气中挖掘诗意。[5][6]

小说采用“散点透视”手法,以丁晓颜为中心辐射出一幅人物群像,如同一幅徐徐展开的《清明上河图》。书中既有胡美兰送女求学的时代剪影,也有苏冬丽坚守故土的孤独身影。这种策略通过个体命运的碎片,拼贴出社会变迁的全貌。[1][5]

时间上,小说采取非线性叙事,丁小杏的逃离与丁晓颜的留守形成代际对照,暗示城乡巨变下个体选择的复杂性。[5]空间上,扬兮镇与杭州相对峙:小镇象征“情感故乡”,而省城代表现代性的诱惑与异化。张咏的堕落与丁晓颜的安然形成反差,表现了作者对“心安何处”的追问。[6]

出版

[编辑]

该书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于2024年11月初版。总编辑韩敬群称,出版前曾制作试读本请多位专家阅览,为不知名作者的书做试读本,在该社是头一回。[7]11月3日,该书的首发会在北京SKP书店举办,人民文学出版社前社长潘凯雄、《文艺报》副总编岳雯、韩敬群和作者出席。[8]

参考资料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