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八大人覺經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八大人覺經,收於大正藏第十七冊〈經集部〉。八大人覺,即大人八覺,謂大丈夫(巴利語:mahāpurisa、梵語:mahāpuruṣa)應該思惟的八種項目,同時也是聲聞緣覺菩薩聖者所思惟之八種教法。

經題

[編輯]

「八大人覺」或作「八大人念」(巴利語:Aṭṭha mahāpurisavitakkā、梵語:Aṣṭa mahāpuruṣavitarkāḥ),是八種大人之覺或八種大人之念。「念」或「覺」,又譯作「尋」(巴利語:vitakka、梵語:vitarka),是「思惟」的意思,八大人覺是指大丈夫(巴利語:mahāpurisa、梵語:mahāpuruṣa)應思惟的八種項目:少欲、知足、遠離、精進、正、正、正、不戲論[1]

八大人覺(八大人念、八大丈夫覺、八大士覺、八大人法、大人八覺)在阿含經(《中阿含經·八念經》、《增壹阿含經·八難品6經》、《增支部·Anuruddhamahāvitakka sutta》、《阿那律八念經》)、佛遺教經成實論十住毘婆沙、菩提資糧論中均有解說[2]

傳譯

[編輯]

《八大人覺經》最早著錄於隋代法經《眾經目錄》列入小乘「失譯經」類,譯者不詳。費長房歷代三寶紀》列入小乘修多羅有本失譯錄。隋‧彥悰等撰《眾經目錄》列於「闕本」下。

唐代靜泰《一切經論目》指此經已訪得闕本,於貞觀九年重入正目,並改列大乘經。到了唐‧明佺《大周刊定眾經目錄》,首次記載本經譯主為安世高,並稱是根據《寶唱錄》,後代經錄《開元釋教錄》等多依從此說[2]

有認為《八大人覺經》是漢地祖師參考相關經論內容編輯而成,不是翻譯佛典[2]

內容

[編輯]

全經說明大丈夫所應思惟的八種項目--從四大、少欲無為、常念知足、常行精進廣學多聞、平等布施梵行守道、發大乘心(一苦空、二少欲、三知足、四精進、五多聞、六布施、七梵行、八心願),來認識世間、修菩薩道及普度眾生[3]

與阿含經的八大人覺相比,本經特別突出了平等布施廣學多聞、慈悲一切和發菩提心的重要性,但也強調四大苦空、修行清淨梵行、少欲、知足、精進的聲聞教法。

註解

[編輯]
  • 明.蕅益智旭,《八大人覺經略解》,一卷,卍續藏第三十七冊。
  • 清.伯亭續法,《八大人覺經疏》,一卷,卍續藏第三十七冊。
  • 民國.太虛,《八大人覺經講記》,太虛大師全書第六冊。
  • 民國.圓瑛,《八大人覺經講義》,一卷,圓瑛大師法彙平裝第七冊。
  • 星雲,《八大人覺經十講》,1960年,佛光文化
  • 聖嚴,《八大人覺經講記》,1999年,法鼓文化出版社
  • 證嚴,《救世救心八大人覺經》,2004年;《八大人覺經講述》,2016年,靜思人文

地位

[編輯]

與《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合稱為「佛遺教三經」,此三經均言簡意賅,被列為佛教日誦經典,太虛大師把此經視作三乘共學的概要書[3][4]

參考資料

[編輯]
  1. ^ 此為中阿含經(說一切有部)、增支部(銅鐷部)、成實論、十住毘婆沙、菩提資糧論、遺教經等,所列舉的項目。增壹阿含經(大眾部末派)為:少欲、知足、閑居、持三昧智慧、多聞、精進。阿那律八念經為:少欲、知足、隱處、精進、制心、定意、智慧、捨家。
  2. ^ 2.0 2.1 2.2 黃國清; 釋性圓. 《八大人覺經 》之翻譯與流傳問題 -以佛經目錄記載及義理特色為線索 (PDF). 圓光佛學學報. 1999, 6 [2015-11-29]. (原始內容存檔 (PDF)於2015-12-08). 
  3. ^ 3.0 3.1 佛書解題(香光版). 八大人覺經. [2015-11-29].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7-14). 
  4. ^ 佛陀遺教-四十二章經.佛遺教經.八大人覺經. [2017-11-23]. (原始內容存檔於2016-03-04).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