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Wiikiii1024/赏石
本草稿尚未提交审核
提交前,请先查阅维基百科不是什么,以免犯下常见错误。 要让草稿被接受,需要至少满足以下要求:
我们强烈不鼓励您创建与您自己、您所在的组织、其对手或其产品相关的条目。如果您仍要这么做,请申报利益冲突。 注意:若您提交之后,本模板出现在页面最下方,表示您已成功提交。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本用户页由Wiikiii1024(贡献·日志)于18天前最后编辑。 |
“赏石”一词,即“观赏石头”之意。学者郭克毅将一石头是否能称之为赏石订有三个要件:一、为天然原石,与经人为加工的宝石、玉石有所不同。二、是有人的发现与审美活动。三、是有人的审美客观搬运需要,[1]这些石头是可被搬运到各处展览、供观赏的,不同于和自然山水相连的景观石。
“赏石文化”则是透过“赏石”的行为来满足人们的感性与艺术审美需求,人们将内在情感、思想、体悟等无形物投射在石头的色彩、纹路、质地上。
名词释义
[编辑]台湾赏石界将“雅石”定义为“未经人工雕磨、具有自然美感、且具有观赏及收藏价值的天然原石素材”[2];日本人认为石头是山水的缩影,因此在日本,雅石被称作为“水石”。韩国人认为石头亘古不变而称其“寿石”[3];大陆则称“观赏石”;西方藏石家称作“文人石”、“灵石”。[4]
中华赏石文化协会将雅石分为六种:景观石、形象石、图案石、抽象石、色彩石、奇石,又依产地不同分为山石、溪石、海石或其他种石类。[5]
历史发展
[编辑]目前国际赏石界都一致认同中国是赏石文化的起源地。自商周时代起,赏玉活动普及,但由于玉的产量稀少,就有以“美石”代替玉的现象,而各种奇石、怪石等珍稀之石也成为进贡物品之一。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对于赏石发展的影响是,各家将其思想投射于山水,以致园林中作为假山成分的“石”之地位提高。秦汉时期,园林在皇家与私人间流行,并奠定了“一池三山”的基本园林模式。
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动荡不安,许多士大夫选择归隐山林,从自然景观中寻求人生真理与感悟,此时各种奇石、美石、怪石才逐渐从假山素材的功能中脱离,成为独立被观赏的物件。
唐代的主要赏石家为宦官和文人,著名人物有牛僧儒、李德裕等,白居易的《太湖石记》记载了牛氏的藏石情形,其于洛阳的“东第”、“南墅”两居所布置了许多太湖石峰;而李氏也在其平泉山庄“采天下珍木怪石为园池之玩”[3],搜集各地奇石来赏玩、品题。许多文人也是石的爱好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皆有咏石之作。赏石理论在唐代有所发展,鉴赏石的品味以及藏石方式都达到新的高度,宫廷与民间都广泛地参与赏石活动,而由于唐朝的对外交流频繁,中国的赏石文化也进而影响到周围国家如日本、朝鲜与东南亚各国。
宋代的赏石文化发展兴盛,宋徽宗为了建造艮狱而聚集奇石,造成达官贵族与绅商士子争相仿效,[3]于是赏石文化蔚为风潮,流行于朝野上下。著名参与者有米芾、苏轼、司马光、欧阳修、王安石、苏舜钦等文政大家都积极收藏、品评、欣赏。此时的发展特点是许多赏石专著的出现,例如杜绾《云林石谱》、范成大《太湖石志》、常懋《宣和石谱》、渔阳公《渔阳石谱》等书。至元代由于宋末遗民不满异族统治而退隐乡里,赏石活动随之转向民间发展,而赏石理论在此时期并无建树。
明清两代是赏石文化集大成之时期,[4]此时爱石、赏石、藏石人数超过任何时代,记载奇石谱录之数量庞大。明代最负盛名者为米万锺,是为米芾后代、继承米氏遗风;林有麟的《素园石谱》则收录南北朝至明代百余种名石奇峰,为明代最有名的石谱。接至清代,被搜罗的石之品类扩大,如云石、崑石、鸡血石、雨花石等,而长篇小说《石头记》(即红楼梦)、北京圆明园、颐和园的问世,皆反映了赏石文化实践于当时社会生活与造园艺术之中。[6]
到了近代则有邓石如、张大千、徐悲鸿、齐白石、傅抱石、梅兰芳、老舍等文艺大家投入赏石的领域。
功能
[编辑]- 带动休闲观光:北回铁路通车后,在许多观光客进入花莲太鲁阁参观自然山水景观的同时,也购买了玫瑰石、红石、图案石等作为纪念品,带动相关观赏石产业。[4]
- 艺术治疗:有研究指出,透过赏石的过程,对于压力舒缓以及生活福祉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正面效果。[2]
参考资料
[编辑]- ^ Xie, Ping; Guo, Keyi; Song, Yuhong; Yin, Jicai. Zhongguo guan shang shi pu. 《中國觀賞石譜》 Di 1 ban. Beijing Shi: Jiu zhou tu shu chu ban she. 1999. ISBN 978-7-80114-475-1.
- ^ 2.0 2.1 賞石療癒對於人的生理與心理壓力釋放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5-01-13].
- ^ 3.0 3.1 3.2 花蓮賞石協會與賞石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5-01-13].
- ^ 4.0 4.1 4.2 花蓮地區玫瑰石賞石文化的變遷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5-01-13].
- ^ 中华赏石文化协会研究发展委员会民国85年4月13日会议结论,85年4月20日第二次理监事联席会议修订通过。
- ^ 陈良吉. 石之藝術雜誌第14期<中國賞石文化溯源發展態勢>. 石之艺术杂志社. 1993: 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