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User:Wiikiii1024/賞石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賞石」一詞,即「觀賞石頭」之意。學者郭克毅將一石頭是否能稱之為賞石訂有三個要件:一、為天然原石,與經人為加工的寶石、玉石有所不同。二、是有人的發現與審美活動。三、是有人的審美客觀搬運需要,[1]這些石頭是可被搬運到各處展覽、供觀賞的,不同於和自然山水相連的景觀石。

「賞石文化」則是透過「賞石」的行為來滿足人們的感性與藝術審美需求,人們將內在情感、思想、體悟等無形物投射在石頭的色彩、紋路、質地上。

名詞釋義

[编辑]

臺灣賞石界將「雅石」定義為「未經人工雕磨、具有自然美感、且具有觀賞及收藏價值的天然原石素材」[2]日本人認為石頭是山水的縮影,因此在日本,雅石被稱作為「水石」。韓國人認為石頭亙古不變而稱其「壽石」[3];大陸則稱「觀賞石」;西方藏石家稱作「文人石」、「靈石」。[4]

中華賞石文化協會將雅石分為六種:景觀石、形象石、圖案石、抽象石、色彩石、奇石,又依產地不同分為山石、溪石、海石或其他種石類。[5]

歷史發展

[编辑]

目前國際賞石界都一致認同中國是賞石文化的起源地。自商周時代起,賞玉活動普及,但由於玉的產量稀少,就有以「美石」代替玉的現象,而各種奇石、怪石等珍稀之石也成為進貢物品之一。到了春秋戰國時期,百家爭鳴對於賞石發展的影響是,各家將其思想投射於山水,以致園林中作為假山成分的「石」之地位提高。秦漢時期,園林在皇家與私人間流行,並奠定了「一池三山」的基本園林模式。

到了魏晉南北朝,由於社會動盪不安,許多士大夫選擇歸隱山林,從自然景觀中尋求人生真理與感悟,此時各種奇石、美石、怪石才逐漸從假山素材的功能中脫離,成為獨立被觀賞的物件。

唐代的主要賞石家為宦官和文人,著名人物有牛僧儒李德裕等,白居易的《太湖石記》記載了牛氏的藏石情形,其於洛陽的「東第」、「南墅」兩居所布置了許多太湖石峰;而李氏也在其平泉山莊「採天下珍木怪石為園池之玩」[3],蒐集各地奇石來賞玩、品題。許多文人也是石的愛好者,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維劉禹錫柳宗元韓愈等皆有詠石之作。賞石理論在唐代有所發展,鑑賞石的品味以及藏石方式都達到新的高度,宮廷與民間都廣泛地參與賞石活動,而由於唐朝的對外交流頻繁,中國的賞石文化也進而影響到周圍國家如日本朝鮮東南亞各國。

宋代的賞石文化發展興盛,宋徽宗為了建造艮獄而聚集奇石,造成達官貴族與紳商士子爭相仿效,[3]於是賞石文化蔚為風潮,流行於朝野上下。著名參與者有米芾蘇軾司馬光歐陽修王安石蘇舜欽等文政大家都積極收藏、品評、欣賞。此時的發展特點是許多賞石專著的出現,例如杜綰《雲林石譜》、范成大《太湖石志》、常懋《宣和石譜》、漁陽公《漁陽石譜》等書。至元代由於宋末遺民不滿異族統治而退隱鄉里,賞石活動隨之轉向民間發展,而賞石理論在此時期並無建樹。

明清兩代是賞石文化集大成之時期,[4]此時愛石、賞石、藏石人數超過任何時代,記載奇石譜錄之數量龐大。明代最負盛名者為米萬鍾,是為米芾後代、繼承米氏遺風;林有麟的《素園石譜》則收錄南北朝至明代百餘種名石奇峰,為明代最有名的石譜。接至清代,被蒐羅的石之品類擴大,如雲石崑石雞血石雨花石等,而長篇小說《石頭記》(即紅樓夢)、北京圓明園頤和園的問世,皆反映了賞石文化實踐於當時社會生活與造園藝術之中。[6]

到了近代則有鄧石如、張大千徐悲鴻齊白石傅抱石梅蘭芳老舍等文藝大家投入賞石的領域。

功能

[编辑]
  • 帶動休閒觀光:北迴鐵路通車後,在許多觀光客進入花蓮太魯閣參觀自然山水景觀的同時,也購買了玫瑰石紅石圖案石等作為紀念品,帶動相關觀賞石產業。[4]
  • 藝術治療:有研究指出,透過賞石的過程,對於壓力舒緩以及生活福祉的提升具有明顯的正面效果。[2]

參考資料

[编辑]
  1. ^ Xie, Ping; Guo, Keyi; Song, Yuhong; Yin, Jicai. Zhongguo guan shang shi pu. 《中國觀賞石譜》 Di 1 ban. Beijing Shi: Jiu zhou tu shu chu ban she. 1999. ISBN 978-7-80114-475-1. 
  2. ^ 2.0 2.1 賞石療癒對於人的生理與心理壓力釋放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5-01-13]. 
  3. ^ 3.0 3.1 3.2 花蓮賞石協會與賞石文化發展關係之研究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5-01-13]. 
  4. ^ 4.0 4.1 4.2 花蓮地區玫瑰石賞石文化的變遷__臺灣博碩士論文知識加值系統. ndltd.ncl.edu.tw. [2025-01-13]. 
  5. ^ 中華賞石文化協會研究發展委員會民國85年4月13日會議結論,85年4月20日第二次理監事聯席會議修訂通過。
  6. ^ 陳良吉. 石之藝術雜誌第14期<中國賞石文化溯源發展態勢>. 石之藝術雜誌社. 1993: 72–73. 


外部連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