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陈敬辉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敬辉(1911年4月25日-1968年6月16日),又名中村敬辉。出生于台湾新店,日治时期著名画家。是马偕医师的外孙,作品承袭京都画派风格,以美人画著称。

生平[编辑]

陈敬辉出生于今新北市新店区。祖父陈火(陈荣辉)原是观音山五股坑人,是1872年自加拿大来台宣教师乔治.莱斯里.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人称“马偕博士”或“偕牧师”)早期的学生,并随其到新店设立布道所担任传道。陈火育有长子清义、次子清忠,及三名女儿真仁、专智、彬卿。陈清义自马偕于1882在淡水设立的“牛津学堂”(命名为“理学堂大书院”,为台湾神学院、真理大学的前身)毕业后,就先在淡水教会传教兼做马偕的秘书,23岁时与马偕长女偕玛连结婚。陈敬辉生于1911年,原是陈彬卿与郭水龙的第六个儿子,于1911年过继给陈清义与偕玛连,成为马偕的外孙。

陈清义为使陈敬辉受到最好的教育,1914年将他寄养在好友中村忠次郎京都的家中,1917年进入京都市室町小学就读,从小就对绘画有极大的天分与兴趣,1924年小学毕业后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1]学习五年,1929年再入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今京都市立艺术大学),翌年20岁时就以〈女〉入选第四回台展开始为画坛所瞩目,1931年与中村先生的女儿春子结为连理。1932年3月自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毕业,并回台参加马偕来台六十周年纪念,4月偕妻返回台湾定居,开始在纯德女中(由马偕于1884年创立台湾第一所女子学校,原名“淡水女学堂”,1958年与淡水中学合并为“私立淡江高级中学”)任教,担任图案、用器画课老师,1932年5月并开始兼任淡水中学美术教员及男生宿舍舍监。1932年以〈少女戏图〉再度入选第六回台展,自此至1936年第十回台展及1938年至1943年府展,获得入选、台展赏或推荐免审查佳绩的肯定,奠定他在台湾画坛的地位。而这期间,1932年加入由乡原古统与木下静涯所创立的北部最大东洋画美术团体“栴檀社”,1933年与吕铁州、林玉山、郭雪湖成立“丽光会”绘画团体[2],及1935年与吕铁州、杨佐三郎、郭雪湖、曹秋圃、林锦鸿六人组成“六砚会”[3],并在“台阳美术协会”于1940年增设东洋画部时成为会员等,积极参与各项画会活动提出作品切磋画艺,投入本土美术推广。

1945年二次大战结束后,9月开始担任纯德女中教务主任,1946年至1967年担任台湾省全省美术展览会第一届至第二十二届的评审委员,除1966年因罹患重症肌无力症未担任评审外,1968年以已故评审委员名义参加第二十三届全省美展,参加年份皆有1至3件作品出品。期间于1964年担任国立台湾艺术专科学校美术科与美工科夜间部兼任教授、1967年兼任私立淡水工商管理专科学校教授,并曾于1962年编印国校劳作教本12册(良友书局出版),以及1966年负责外观设计的淡江中学礼堂竣工,热情致力美术教育与美术推广,获得学生敬仰与爱戴。1968年6月16日因重症肌无力症病逝于马偕医院,安葬在淡水马偕家族墓园。1995年10月1日至11月19日淡水艺文中心举办陈敬辉画展并出版画册专辑[4]

画艺[编辑]

陈敬辉在1924-1929年间进入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学习,受教于二宫一鸠(1888-?)、佐野一星(1894-?)、柴原希祥(1885-1954)、宇田荻邨(1896-1980)、德田邻斋(1880-1947)、川本参江(生卒年不详)、川北霞峰(1875-1940)等老师,这些老师都有入选“文展”与“帝展”实力的专业画家,陈敬辉在该校5年间循序渐进地向他们学习古画或佛画的临摹,及花草植物、虫鸟、鱼类、动物、人物、风景的临摹与写生等基础训练,培养创作能力[5]。毕业制作〈女〉描绘穿着和服坐在火盆旁翻阅杂志的样子,模特儿即是中村春子,作品于1930年参加第四回“台展”获得入选。1929年4月再进入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继续深造,在这里更有京都画坛代表的画家西村五云(1877-1938)、西山翠嶂(1879-1958)、福田平八郎(1892-1974)、菊池契月(1879-1955)、宇田荻邨(1896-1980)、中村大三郎(1898-1947)等,这几位老师大都师承圆山四条派幸野楳岭系统的竹内栖凤、菊池芳文等名师,陈敬辉在这阶段的研习受到完整圆山四条派的训练,逐渐展现出风格的影响,特别在美人画题材的作品独特的表现。

1932年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毕业后,4月返回台湾定居,除教学外,亦积极参与画坛活动,自这一年开始出品台展、府展的作品包括:〈小女戏图〉(原京都绘专毕业作〈少女〉改名参选)台展第六回入选(1932)、〈路途〉台展第七回“特选”(1933)、〈制面二题〉台展第八回入选(1934)、〈海鳞〉台展第九回入选(1935)、〈余韵〉台展第十回“台日赏”(1936)、〈朱胴〉府展第二回入选(1939)、〈持满〉府展第三回入选(1940)、〈马粮〉府展第四回入选(1941)、〈尾锭〉府展第五回推荐(1942)、〈水〉府展第六回(1943)推荐,并二次获得特选,获颁“台日奖”。

绘画创作秉持京都圆山四条派为基础的画风,非常重视写生,每经过一个写生的好地点或是周遭有兴趣的景、物,就会停下脚步来写生速写,生活中可见的植物、静物、渔获、时尚妇女、劳动的女性、穿制服的学生、射箭与击剑练习的学生、具有战争气氛的喂马粮草或身着军服的人物等都成为其创作的题材。由于素描写生功力深厚,构图精准、设色优雅,线条具力道强弱、阴阳转折有生命,仅借由线条轻重勾勒即表现出物体的外型、立体、律动与美感。战前与战后初期作品仍以胶彩创作为主,之后因受正统国画之争影响,压缩胶彩画发展空间,出现较多的水墨、彩墨或水彩作品,但不论何种媒材创作,作品始终呈现清雅静谧且富含人文韵味,从日常生活所见撷取一隅,就能营造充满诗意的画面,人物画更像凝结描绘对象瞬间的神韵,是其绘画风格的特色。前辈艺评家王白渊的评语,“艺术根底深厚,一笔一画均有它的根据。为人寡言,恬淡无欲……。长于美人画,其线条余韵袅袅,诗情横溢。”可谓是对陈敬辉的人格、画格最真切的评语。


参考资料[编辑]

  1. ^ 京都市立美术工艺学校前身为“京都府画学校”,创设于1880年,1901年改称。1909年也设立“京都市立绘画专门学校”(今京都市立艺术大学)。
  2. ^ 〈丽光会展览会〉,台湾日日新报(1933.12.22)。
  3. ^ 〈六砚会发会式〉,台湾日日新报(1935.06.05)。
  4. ^ 施慧明,《袅袅.清音.陈敬辉》(台中市:国立台湾美术馆),2019.11。
  5. ^ 施慧明,《袅袅.清音.陈敬辉》(台中市:国立台湾美术馆),2019.11。

Category:台湾1000专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