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草稿:陳敬輝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陳敬輝(1911年4月25日-1968年6月16日),又名中村敬輝。出生於臺灣新店,日治時期著名畫家。是馬偕醫師的外孫,作品承襲京都畫派風格,以美人畫著稱。

生平[编辑]

陳敬輝出生於今新北市新店區。祖父陳火(陳榮輝)原是觀音山五股坑人,是1872年自加拿大來臺宣教師喬治.萊斯里.馬偕(George Leslie Mackay,1844-1901,人稱「馬偕博士」或「偕牧師」)早期的學生,並隨其到新店設立佈道所擔任傳道。陳火育有長子清義、次子清忠,及三名女兒真仁、專智、彬卿。陳清義自馬偕於1882在淡水設立的「牛津學堂」(命名為「理學堂大書院」,為臺灣神學院、真理大學的前身)畢業後,就先在淡水教會傳教兼做馬偕的秘書,23歲時與馬偕長女偕瑪連結婚。陳敬輝生於1911年,原是陳彬卿與郭水龍的第六個兒子,於1911年過繼給陳清義與偕瑪連,成為馬偕的外孫。

陳清義為使陳敬輝受到最好的教育,1914年將他寄養在好友中村忠次郎京都的家中,1917年進入京都市室町小學就讀,從小就對繪畫有極大的天分與興趣,1924年小學畢業後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1]學習五年,1929年再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翌年20歲時就以〈女〉入選第四回臺展開始為畫壇所矚目,1931年與中村先生的女兒春子結為連理。1932年3月自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畢業,並回臺參加馬偕來臺六十週年紀念,4月偕妻返回臺灣定居,開始在純德女中(由馬偕於1884年創立臺灣第一所女子學校,原名「淡水女學堂」,1958年與淡水中學合併為「私立淡江高級中學」)任教,擔任圖案、用器畫課老師,1932年5月並開始兼任淡水中學美術教員及男生宿舍舍監。1932年以〈少女戲圖〉再度入選第六回臺展,自此至1936年第十回臺展及1938年至1943年府展,獲得入選、臺展賞或推薦免審查佳績的肯定,奠定他在臺灣畫壇的地位。而這期間,1932年加入由鄉原古統與木下靜涯所創立的北部最大東洋畫美術團體「栴檀社」,1933年與呂鐵州、林玉山、郭雪湖成立「麗光會」繪畫團體[2],及1935年與呂鐵州、楊佐三郎、郭雪湖、曹秋圃、林錦鴻六人組成「六硯會」[3],並在「臺陽美術協會」於1940年增設東洋畫部時成為會員等,積極參與各項畫會活動提出作品切磋畫藝,投入本土美術推廣。

1945年二次大戰結束後,9月開始擔任純德女中教務主任,1946年至1967年擔任臺灣省全省美術展覽會第一屆至第二十二屆的評審委員,除1966年因罹患重症肌無力症未擔任評審外,1968年以已故評審委員名義參加第二十三屆全省美展,參加年份皆有1至3件作品出品。期間於1964年擔任國立臺灣藝術專科學校美術科與美工科夜間部兼任教授、1967年兼任私立淡水工商管理專科學校教授,並曾於1962年編印國校勞作教本12冊(良友書局出版),以及1966年負責外觀設計的淡江中學禮堂竣工,熱情致力美術教育與美術推廣,獲得學生敬仰與愛戴。1968年6月16日因重症肌無力症病逝於馬偕醫院,安葬在淡水馬偕家族墓園。1995年10月1日至11月19日淡水藝文中心舉辦陳敬輝畫展並出版畫冊專輯[4]

畫藝[编辑]

陳敬輝在1924-1929年間進入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學習,受教於二宮一鳩(1888-?)、佐野一星(1894-?)、柴原希祥(1885-1954)、宇田荻邨(1896-1980)、德田隣齋(1880-1947)、川本參江(生卒年不詳)、川北霞峰(1875-1940)等老師,這些老師都有入選「文展」與「帝展」實力的專業畫家,陳敬輝在該校5年間循序漸進地向他們學習古畫或佛畫的臨摹,及花草植物、蟲鳥、魚類、動物、人物、風景的臨摹與寫生等基礎訓練,培養創作能力[5]。畢業製作〈女〉描繪穿著和服坐在火盆旁翻閱雜誌的樣子,模特兒即是中村春子,作品於1930年參加第四回「臺展」獲得入選。1929年4月再進入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繼續深造,在這裡更有京都畫壇代表的畫家西村五雲(1877-1938)、西山翠嶂(1879-1958)、福田平八郎(1892-1974)、菊池契月(1879-1955)、宇田荻邨(1896-1980)、中村大三郎(1898-1947)等,這幾位老師大都師承圓山四條派幸野楳嶺系統的竹內栖鳳、菊池芳文等名師,陳敬輝在這階段的研習受到完整圓山四條派的訓練,逐漸展現出風格的影響,特別在美人畫題材的作品獨特的表現。

1932年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畢業後,4月返回臺灣定居,除教學外,亦積極參與畫壇活動,自這一年開始出品臺展、府展的作品包括:〈小女戲圖〉(原京都繪專畢業作〈少女〉改名參選)臺展第六回入選(1932)、〈路途〉臺展第七回「特選」(1933)、〈製麵二題〉臺展第八回入選(1934)、〈海鱗〉臺展第九回入選(1935)、〈餘韻〉臺展第十回「臺日賞」(1936)、〈朱胴〉府展第二回入選(1939)、〈持滿〉府展第三回入選(1940)、〈馬糧〉府展第四回入選(1941)、〈尾錠〉府展第五回推薦(1942)、〈水〉府展第六回(1943)推薦,並二次獲得特選,獲頒「臺日獎」。

繪畫創作秉持京都圓山四條派為基礎的畫風,非常重視寫生,每經過一個寫生的好地點或是周遭有興趣的景、物,就會停下腳步來寫生速寫,生活中可見的植物、靜物、漁獲、時尚婦女、勞動的女性、穿制服的學生、射箭與擊劍練習的學生、具有戰爭氣氛的餵馬糧草或身著軍服的人物等都成為其創作的題材。由於素描寫生功力深厚,構圖精準、設色優雅,線條具力道強弱、陰陽轉折有生命,僅藉由線條輕重勾勒即表現出物體的外型、立體、律動與美感。戰前與戰後初期作品仍以膠彩創作為主,之後因受正統國畫之爭影響,壓縮膠彩畫發展空間,出現較多的水墨、彩墨或水彩作品,但不論何種媒材創作,作品始終呈現清雅靜謐且富含人文韻味,從日常生活所見擷取一隅,就能營造充滿詩意的畫面,人物畫更像凝結描繪對象瞬間的神韻,是其繪畫風格的特色。前輩藝評家王白淵的評語,「藝術根底深厚,一筆一畫均有它的根據。為人寡言,恬淡無欲……。長於美人畫,其線條餘韻嫋嫋,詩情橫溢。」可謂是對陳敬輝的人格、畫格最真切的評語。


參考資料[编辑]

  1. ^ 京都市立美術工藝學校前身為「京都府畫學校」,創設於1880年,1901年改稱。1909年也設立「京都市立繪畫專門學校」(今京都市立藝術大學)。
  2. ^ 〈麗光會展覽會〉,臺灣日日新報(1933.12.22)。
  3. ^ 〈六硯會發會式〉,臺灣日日新報(1935.06.05)。
  4. ^ 施慧明,《嫋嫋.清音.陳敬輝》(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1。
  5. ^ 施慧明,《嫋嫋.清音.陳敬輝》(臺中市:國立臺灣美術館),2019.11。

Category:臺灣1000專案草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