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汉良
外观
黄汉良(?—1645年),字翰伯,福州府闽县人[1],明朝、南明军事人物。
生平
[编辑]黄汉良早年事迹不详,崇祯末年发现世事日非,因此发愤希望报国。岳父陈廷对任职总兵,故黄汉良学习到用兵谋略,又结交不少英勇健儿。北京失陷,他持剑拜见张肯堂请求勤王,于是接受命令招募勇士,不够十天就带着三千人,包括佐兵洪日新、谢登云北上勤王。途中得知弘光帝继位,下诏让他驻守镇江,很快改为守圌山[1]。清兵南下,洪日新奉命离开圌山支援,靠近清河口,但战败而奔向常州。黄汉良右腿中箭,退守夏港,士兵用船载他到常州,途中收留散兵千多人,号称“福义营”。洪日新战败,黄汉良未能继续支撑,和漳州李翼明五千人到达杭州。隆武帝即位,他赴福京服罪,获留任金吾卫,调任副元帅郑彩部下出兵杉关,因为箭疮爆裂而死。临死前,他和儿子说:“我束发受书,立志报效朝廷,壮丁国难。在南京时,曾想过用小城图谋恢复,这样就完了。”说完就去世[2]。
引用
[编辑]- ^ 1.0 1.1 钱海岳《南明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二十五》:黄汉良,字翰伯,闽县人。崇祯末,世事日非,朝夕奋发思报国。时妻父陈廷对官总兵,因通韬略,倾心交结健儿。及北京亡,仗剑谒张肯堂,请勤王,受命招勇,未浃旬,领三千人佐兵洪日新、谢登云北上勤王。中道安宗立,诏驻镇江,寻守圌山。
- ^ 钱海岳《南明史·卷四十九·列传第二十五》:及清兵南下,日新奉命拔垒进援,薄清河口,兵败走常州。右足中矢,退夏港,戍兵以舟载之常州,途收散兵千人,号福义营。日新败,汉良不支,独与漳州李翼明五千人达杭州。绍宗即位,囚服泥首诣阙致军政,部议留金吾卫。又调副郑彩出杉关,箭疮裂死。临危与子曰:“束发受书,志报朝廷,壮丁国难。当南京时,思成一障图恢复,今已矣。”乃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