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药同源
药食同源 又叫食药同源,日本称之为医食同源(いしょくどうげん)。“药食同源”是指某些食物与药物具有相同的来源和功效,这一理念源于中国传统医学。它强调饮食与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认为很多食材不仅可以作为日常饮食的组成部分,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和治疗作用。其在治未病、亚健康调理、健康养生中的价值和作用被不断挖掘并应用在保健市场中,药食同源在目前保健市场中居于重要地位。现列为药食同源的物质有人参、枸杞、山药、大枣、甘草等物质,且研究表明药食同源物质具有众多功能因子如多糖、多酚、皂苷等具有多重药用价值。符合这一理念的饮食被称为药膳。
食疗是相关的中医概念。以日常饮食作滋补强身甚至医疗,研究食物对维持健康及防治疾病的作用,即所谓“医食同源”。在中国及中医理论辐射地区国家,食疗的传统概念及智慧深入民间。《黄帝内经》中提出“五谷[注 1]为养,五果[注 2]为助,五畜[注 3]为益,五菜[注 4]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唐代孙思邈在《千金要方》有一卷“食治”;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不单介绍药物,更记载有300多种日常食物的疗效,并提出多种食疗药膳方。医学中归类为替代医学。
一系列中国草药被列入《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2](俗称“药食同源目录”),可以作为食品原料使用。[3]另有人参、蛹虫草等属于新资源食品。[4][5]
中国
[编辑]大致历史
[编辑]“药食同源”指,许多食物即药物,它们之间并无绝对的分界线,古代医学家将中药的“四性”、“五味”理论运用到食物之中,认为每种食物也具有“四性”、“五味”。“药食同源”是说中药与食物是同时起源的。中国“食药同源”的理念自古就有,但是根据目前研究资料,《黄帝内经》是最早记载这个观点的书籍,其中有“无论何病,必问饮食,食以充饥”一句。《淮南子·修务训》称:“神农尝百草之滋味,水泉之甘苦,令民知所避就。当此之时,一日而遇七十毒。”可见神农时代药与食不分,无毒者可就,有毒者当避。
中国周朝时期,根据《周礼》而设置了“食医”这个官位,一直延续到宋朝为止都是专门为天子调配饮食的官员,他们甚至严格要求天子不能吃得太多,以造成肥胖、懒惰等症状。
在元朝,由于蒙古人统治的版图巨大,不仅仅是汉族的医学理论,连蒙古族、藏族、回回等少数民族的理论也被加入了这个体系。元朝废除了历史悠久的“食医”,创立新的官位“饮膳太医”,这个新的职位必须能理解各种不同民族的医学理论。
不过,直到清朝灭亡为止,食药同源都是中国宫廷独占的秘术,流入民间的说法众说纷纭,因此较难考证真伪,中国人此后对这个理念也没有进行一个确切的定义和整理。
理论
[编辑]唐朝时期的《黄帝内经太素》一书中写道:“空腹食之为食物,患者食之为药物”,反映出“药食同源”的思想。 随着经验的积累,药食才开始分化。在使用火后,人们开始食熟食,烹调加工技术才逐渐发展起来。在食与药开始分化的同时,食疗与药疗也逐渐区分。
《内经》对食疗有非常卓越的理论,如“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谷肉果菜,食养尽之,无使过之,伤其正也”,这可称为最早的食疗原则。
由此可见,在中医药学的传统之中,论药与食的关系是既有同处,亦有异处。但从发展过程来看,远古时代是同源的,后经几千年的发展,药食分化,若再往今后的前景看,也可能返璞归真,以食为药,以食代药。
中国中医学自古以来就有“药食同源”(又称为“医食同源”)理论。这一理论认为:许多食物既是食物也是药物,食物和药物一样同样能够防治疾病。在古代原始社会中,人们在寻找食物的过程中发现了各种食物和药物的性味和功效,认识到许多食物可以药用,许多药物也可以食用,两者之间很难严格区分。这就是“药食同源”理论的基础,也是食物疗法的基础。
中医药学还有一种中药的概念是:所有的动植物、矿物质等也都是属于中药的范畴,中药是一个非常大的药物概念。凡是中药,都可以食用,只不过是一个用量上的差异而已,也就是说法:毒性作用大的食用量小,而毒性作用小的食用量大。因此严格地说,在中医药中,药物和食物是不分的,是相对而言的:药物也是食物,而食物也是药物;食物的副作用小,而药物的副作用大。这就是“药食同源”的另一种含义。
特性
[编辑]食材、药材、医学,这三者在几千年的中国历史中是融合为一的,因此才有“食药同源”的理念。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就积极整理各种中医理论,根据好几本古书以及临床试验,发展了目前的药膳体系。
根据《黄帝内经·素问》之“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中所描述的,“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益精气。”这句话简单扼要的点名了药膳的食材来源。总之,《黄帝内经》中强烈提倡要多种谷物、水果、肉类、蔬菜的组合来补充营养,并且在数量上必须“全部均等”,不可吃多或吃少,拒绝甚至摒弃“单一的、有主次的饮食结构”,这种强迫平衡的饮食观念和现代医学中的饮食金字塔、纯素主义、生酮饮食、无麸质饮食、地中海饮食皆不相同,是中国人独有的思考模式。
另外,关于“五谷”和“五畜”,在中国不同的古书中定义也不相同,互相矛盾之处颇多,这也是为什么药膳迟迟无法形成科学理论的原因:
- 在《周礼・天官・疾医》中,五谷是“麻・黍・稗・麦・豆”
- 在《孟子・滕文公上》中,五谷是“稲・黍・稗・麦・菽”
- 在《楚辞・大招》中,五谷是“稲・稗・麦・豆・麻”
- 在《尔雅》和《三字经》中,并不是“五畜”而是“六畜”,没有鸭子,以狗和马代替。
中国药膳
[编辑]虽然药膳在中国自古就有,但“药膳”一词是1982年的中国医学研究者“翁维健”首先发明的[6]。在十年后的1992年,大连出版社发行的《中国药膳大辞典》问世,这本书根据中医的理论,将药膳明确定义为“根据食物本来的营养,用来脏腑排毒、调和气血、平衡阴阳和预防疾病,以达到健康益寿之所有中国菜”[7][8]。
日本
[编辑]日本的“医食同源”
[编辑]1972年,日本的临床医生荒井博久在NHK的烹饪节目“今日料理(日语:きょうの料理)”(NHK“きょうの料理”同年9月号)的特辑《40岁起的美食》中首次说出了这个术语[9],并且明确表示来源自中国的“食药同源”的理念,只是将其中名字作了些许修改。日本人把“食药同源”改为“医食同源”的原因是他们更加偏向于西医的方式,并且不视普通食材为药材,在日本人的观念中,“医疗”的目的大于“食用”的目的,所以和“把食物等同于药材”的中国式的观念有些许不同。
此外,1972年12月,日本营养学家藤井健出版了《异食道元中国 3000 年的健康秘诀》一书,也引用了“医食同源”的词汇[10],但这位作者将“医食同源”和另一个“药膳”相混淆,这本书中绝大多数讲的都是药膳的制作方法。
1991年3月13日,医食同源在《朝日新闻》的德语版文章中再次出现,这篇文章是描写太极、气功等中国的养生方法,所以在其中顺便介绍了医食同源的理念[11]。
同样是1991年,日本的权威字典《古今园》,即后来的《广辞苑》中有了这个词汇的记录,在第3版中没有,从第4版开始[12]此词汇成为日本的常用词汇。
考虑到上述情况,“医学起源”这个词在1990年代左右就已经在日本各地普遍使用,而且人们认为,由于对健康的追求和对中国文化的研究热潮,这个理念的传播范围只会越来越大。
自2000年代以来,医食同源经过日本人的包装,被重新进口到台湾、香港地区,配合日本人自己的汉方药进行营销,但在中国大陆则比较少受影响。
日韩的“药膳料理”
[编辑]在日本和韩国,药膳只是作为一种“中国版的健康食品”而存在。在这些地区,并不需要专门的中医理论在背后支持,只是单纯的把那些有健康效果的中药材丢到料理中一起煮,这样做好的菜就能称之为“药膳料理”。因此,药膳料理并不等同于真正的药膳[13],日韩媒体在2000年后经常夸张的宣传这些料理有美容养颜、雄壮精气、补充正向能量磁场、享受香道等效果,这股风潮还逆向影响了台湾、香港、新加坡等华人较多地区,但中国大陆则不受影响,真正的药膳理论也更加复杂。其实,“药膳”的“膳”字本身就是料理的意思,因此“药膳料理”是个累赘叠词,不符合中国古代和现代的中文语法,反而符合日文和韩文的语法。
现代药膳的常用食材
[编辑]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1月) |
药膳中,人们日常所吃的食物本身也被视为一种药材,目前中国大陆最常见的药膳食材有11种,分别是:海松子、金针菜、枸杞、藏红花、山楂、银耳、大枣、蜂蜜、百合、龙眼、仙草等,目前市面上所看到的的药膳基本都是这几种食物的组合。根据中医阴阳五行的理论,这几种常见食材并不会产生“相克”的关系,所以可以放心加入各种中国菜中混合食用,一般都有补血、止咳化痰、修复脏器受损之作用,每天少量食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这些食材全部记载于《归经》中,如果想要预防疾病,也可以提前在饮食中加入这些食材。
如果这些药膳食材用现代科学的方法说明,会变成这样:
- 海松子:又叫“红松”,是松科松属的果实部分,可加香油、盐、糖、胡椒等热炒。
- 金针菜:又叫“金心菜”,是萱草科萱草属的花蕾部分,花蕊和花托也可吃。
- 银耳:又叫“白木耳”、“银次”,是银耳科银耳属的全不部分,属于“真菌类”或“蕈菇类”,不属于植物。
- 枸杞:又叫“狗妃子”,是茄科枸杞属的果实,经常以干燥的形式吃。
- 藏红花:又叫“番红花”、“彼岸花”,是鸢尾科番红花属花朵的“雌蕊柱头”,其余部分均不能食用,经常以干燥形式吃。
- 山楂:又叫“山渣子”、“三刺”,是蔷薇科山楂属的果实,生吃、用麦芽糖粘黏吃、或者干燥吃皆可。
- 大枣:又叫“红枣”、“黑枣”,是鼠李科枣属的果实,可生吃或干燥吃,不能与沙棘属的植物搞混。
- 蜂蜜:最常见的动物型中药材。
- 百合根:是百合科百合属的鳞茎部分,只有鳞茎可食用。
- 龙眼:又叫“桂圆”,是无患子科龙眼属的果实,生吃和干燥皆可,生吃的话不可吃皮。
- 仙草:是唇形科仙草属的植物食用方法特殊,需要把整个植物加水熬煮,之后加玉米或者马铃薯淀粉凝固,凝固之后的果冻状食物才能吃。
此外,这是11种药膳食材还可以拥有以下的不同功能:
- 家畜表面病痛类:海松子
- 清热解毒类:金针菜
- 祛湿类:银耳
- 温里类:枸杞
- 调理气息类:藏红花
- 调理血液类:山楂
- 消食类:大枣
- 化淡止咳平喘类:蜂蜜
- 补益类:百合根
- 抑制苦涩类:龙眼
- 其它类(主要是保持身体均衡):仙草
除了常用的11种药膳食材,其它食材也可以套用类似模板,以方便读者查阅,例如:
名称 | 五气六味 | 归经 | 功效 | 医疗症状 |
---|---|---|---|---|
紫苏 | 辛/温 | 肺, 脾 | 温暖、散寒, 寛心舒压,中和食欲 |
|
简易的“药膳理论”解释
[编辑]此条目没有列出任何参考或来源。 (2022年11月) |
药膳的理论中认为人体和食物有“五气”之说,在这个理论中,世界上的所有食物都可以归类为“热、温、凉、寒、平”这五种。根据一个人的身体处于什么状态,就给这个人吃什么样的食物,例如一个人身体“燥热”,那么可以给他吃“属凉”的食物,以缓慢降温;而一个人“发寒”,就应该给他吃“属温”的食物,以抑冷提温;“过热”和“过寒”的食物不建议长时间吃,会阻碍身体健康,“温”和“凉”的食物则可以多吃,天气冷就吃温的、天气热就吃凉的。那些不冷不热的的中性食物可以归类为“平”,吃多少也不会妨碍健康。
另外,药膳理论认为“酸、甜、甘、辣、咸、淡”这六种味道也能对应上述的“五气理论”,对应人体的五脏,具体应用如下:
- 酸:连通“肝脏”,能提升“平”,收敛身体的过度饮食、过度疲劳、精力旺盛,巩固血液酸堿平衡,能治疗脂肪肝。
- 甜:连通“脾脏”,能治疗“寒”,补充活力、提高专注力、祛除身体的各种臭味。
- 苦:连通“心脏”,能维持“凉”,腹泻的人或者潮湿的环境中需要多吃,滋养五脏六腑,夏天尤其适合吃,能预防心脏病。
- 辣:连通“肺部”,能维持“温”,发散过多热气湿气、活血化淤青、伤口快速愈合,能治疗咳嗽感冒。
- 咸:连通“肾脏”,能治疗“热”,软化坚硬的、打散集成块的身体组织,可轻微腹泻以治疗便秘。
- 淡:没有连通五脏,能维持现状,健脾、头脑开窍、增加饱腹感。
六种味觉,配合五种属性气,就组成了“五气六味”理论,是药膳理论中最常用的搭配模版。
如果吃两种以上的药膳食材的话,这些食材会自动形成“六大相生相克”的关系,例如:
- 相须:单纯的多吃同一种药膳食材,就能让效果加倍。
- 相使:两种药膳食材互相帮助彼此,增加营养,例如中国菜中会用油爆炒葱姜蒜,炒出香味后才加入某种肉或蔬菜再炒。
- 相反:两种药膳食材互相化学反应,产生一系列毒素,有这种情况应该立即停止组合。
- 相恶:两种药膳食材虽然不会有害,但是互相抵消好的营养,变为“平性”的无效组合。
- 相杀:一种药膳食材克制另一种,被克的那一方的功效消除,克它一方的功效加大。
- 相畏:两种本身带有毒性的药膳食材,互相将对方的毒性杀死,只留下好的营养。
后四种在实际操作中的风险性太大,一般人自己在家要做药膳料理的话,只需要用到前两种即可,后四种请自觉回避。
温热属性的食品
[编辑]按照中医的理论,指的是生长缓慢、个小、水分含量低、不煮熟的话会很坚硬食物,一般较为推荐常吃。
- 温热性蔬菜谷物:南瓜、栗子、核桃、大蒜、细香葱、大葱、洋葱、葱、花椒、花椒、红辣椒、芥末、生姜、紫苏、香菜、胡萝卜、菊花、蜂斗菜
- 温热性动物制品:鳗鱼、海参、金枪鱼、鲷鱼、蜂蜜、牡蛎、牛肉、羊肉、鸡肉
- 温热性加工食品:年糕、味噌、清酒、红酒、啤酒、醋
寒冷属性的食品
[编辑]按照中医的理论,指的是水分多、个大、不煮熟也能很软的食物,一般不推荐吃,但是可以增强肾、泌尿功能。
- 寒冷性蔬菜谷物:茄子、西红柿、黄瓜、芹菜、牛蒡、菠菜、藏红花、芦荟、薄荷、鱼腥草、小米、鹤村崎、芦笋、芝夏、苦瓜、萝卜、豆芽、冬菜、荞麦、绿豆、小麦、桑葚、水菠菜、荠菜、苦瓜、竹笋、百合、莲藕、蘑菇、绿豆、小豆、豆腐渣、裙带菜、琼脂、紫菜、海带、羊栖菜
- 寒冷性水果:柿子、猕猴桃、香蕉、枇杷、柠檬、橘子、梨、苹果、西瓜、菠萝、柚子、金桔、夏日柑、椪柑、伊予馆、草莓、柚子、柿饼、哈密瓜、芒果、甘蔗
- 寒冷性动物制品:猪肉、沙丁鱼、蜗牛、蛤蜊、蛤蜊、鲍鱼、海胆、章鱼、螃蟹、秋刀鱼、鸡蛋、牛奶
- 寒冷性加工食品:绿茶、红茶、茉莉花茶、乌龙茶、香油、酱油、食盐、大酱、豆腐
平属性的食品
[编辑]柠檬、萝卜、纳豆、糙米、马铃薯、大豆、秋刀鱼、芋头、鸡蛋、竹芋、薏仁、卷心菜、玉米
相关书籍
[编辑]- 森昌夫‘医食同源のペプチド―やさしい病态栄养の知识’TEN BOOKS、1989年、ISBN 4876660123
关联条目
[编辑]注释
[编辑]参考
[编辑]- ^ Diet and Ayurvedic Treatment 互联网档案馆的存档,存档日期2012-10-25.. Department of Ayush.
- ^ 食品安全标准与监测评估司. 关于印发《按照传统既是食品又是中药材的物质目录管理规定》的通知 [Notice on Issuing the "Regulations on the Management of the Catalogue of Substances that are Traditionally Both Food and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www.nhc.gov.cn (中文).
- ^ 药食同源目录及普通/非普通食品原料目录(2024最新版) – 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特种食品工作委员会 (中文(简体)).
- ^ Beijing Zhongjian Tianxing Medical Technology. 【收藏】国家卫健委新食品原料名单最全汇总(截止2023年12月)_公告_杆菌_资源 [Compilation of Novel Food notifications by the National Health Commission (ending at Dec 2023)]. www.sohu.com (中文).
- ^ 张绍国; 李得运; 于志斌. 全球视角下的参类贸易格局及产业发展建议. 中国现代中药. 2022, 24 (8): 1568–1573 (中文(中国大陆)).
- ^ 翁维健 (编). 薬膳食譜集錦. 北京中医薬大学. 1982.
- ^ 王省悦主编 (编). 中国薬膳大辞典. 大连出版社. 1992.
- ^ 三成由美, 徳井教孝, 朱根胜, 郭忻. 中国医学と薬膳. 日本食生活学会志 (日本食生活学会). 2001-9, 12 (2): 109–114.
- ^ 【特別インタビュー】「21世紀の医食同源」刊行にあたって. [2022-11-1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11-19).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真柳诚“医食同源の思想-成立と展开”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しにか’9巻10号72-77页、1998年10月
- ^ Jutta Kollesch, Diethard Nickel: Antike Heilkunst. Ausgewählte Texte aus dem medizinischen Schrifttum der Griechen und Römer. Philipp Reclam jun., Leipzig 1979 (= Reclams Universal-Bibliothek. Band 771); 6. Auflage ebenda 1989, ISBN 3-379-00411-1, S. 150–157 (Aus den Schriften des Diokles von Karystos: Die gesunde Lebensweise.) und 201, Anm. 2.
- ^ 大森洋平‘考证要集’(文春文库)には“薬膳”と同様、“そもそも中国语としての意味を成していないという”と书いてある。
- ^ 真柳诚. 医食同源の思想-成立と展開. しにか (大修馆书店). 1998-10, 9 (10): 72–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