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武邑郡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武邑郡中国西晋时设置的

建置沿革

[编辑]

晋武帝太康十年(289年),进封南宫县王司马承为武邑王[1],分长乐国武邑国,属冀州,治武邑县(今河北省武邑县),领武邑、武遂、观津三县,后析置武强县。晋惠帝时期,武邑王薨,无后,武邑郡成为长乐国的支郡[2]

十六国时期,武邑郡相继为后赵及其残存势力(314年-354年)、前燕(354年-370年)、前秦(370年-384年)、后燕(384年-396年)所有。[3]

北魏时,勃海郡阜城县改属武邑郡,武强县并入武邑县,观津县改称灌津县。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94年),复置武强县。[4]

北齐文宣帝天保七年(556年),废武邑郡,省并武邑、武遂、灌津三县,武强县划入长乐郡,阜城县划入勃海郡[5][3]

人口

[编辑]

行政长官

[编辑]

武邑内史(289年-314年)

[编辑]
  • 邵存,魏郡安阳人,西晋末为武邑内史,后前往济南郡坚守黄巾固,太兴三年(320年)又假武邑太守,次年南奔途中被杀。[6][7]

武邑太守(314年-318年)

[编辑]

武邑内史(319年-330年)

[编辑]

武邑太守(330年-556年)

[编辑]

国主

[编辑]
  • 武邑王司马承,289年-290年代在位。
  • 赵公石勒,318年-319年在位,武邑郡为赵国封内的十三郡之一。
  • 赵王石勒,319年-330年在位,武邑郡为赵国封内的二十四郡之一。[17]

注释及征引文献

[编辑]
  1. ^ 《晋书》卷3〈武帝纪〉:“〔太康十年〕冬十月壬子,徙南宫王承为武邑王。”
  2. ^ 《太平寰宇记》卷63〈河北道·冀州〉:“晋泰始元年,封皇叔祖孚为安平王;太康五年,又改为长乐国,立孚曾孙佑为王;十年,割武遂、武邑、观津三县为武邑国,以封南宫王承为武邑王。惠帝时,承薨无后,省还长乐。”
  3. ^ 3.0 3.1 牟发松等,2017,《中国行政区划通史·十六国北朝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4. ^ 4.0 4.1 《魏书 卷一百六上 地形志二上第五》
  5. ^ 《隋书 卷三十 志第二十五》
  6. ^ 《晋书 卷六十三 列传第三十三》
  7. ^ 《资治通鉴 卷九十一 晋纪十三》
  8. ^ 《魏书 卷三十三 列传第二十一》
  9. ^ 《魏书 卷六十二 列传第五十》
  10. ^ 《魏书 卷五十六 列传第四十四》
  11. ^ 《魏书 卷六十一 列传第四十九》
  12. ^ 《魏书 卷七十八 列传第六十六》
  13. ^ 13.0 13.1 《魏书 卷九十四 列传阉官第八十二》
  14. ^ 《魏书 卷七十九 列传第六十七》
  15. ^ 《魏书 卷七十二 列传第六十》
  16. ^ 《北齐书 卷二十二 列传第十四》
  17. ^ 《晋书 卷一百四 载记第四》:“并前……武邑……十三郡,合二十四郡、户二十九万为赵国,封内依旧改为内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