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贪欲 (佛教)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贪欲(巴利文与梵语kāmacchanda),又译欲贪欲欲,佛教术语,指对于世间欲乐的追求。佛教认为,贪欲会带来烦恼,因此列为五顺下分结之一;贪欲也会障碍一个人,使其无法解脱,因此列为五盖之一,称为贪欲盖(kāmacchandanīvaraṇa)。

概论

[编辑]

在梵文中,kāmacchanda是一个复合字,由欲乐kāma)与Chanda)组成,意指想要追求欲乐的一种心态。这种心态会造成一个人的烦恼,增长不善,障碍解脱,使有情投生三恶道,因此被列为五盖之一[1]

贪欲的根源是三不善根中的。由对于的不正思维而起,五根接触外界,产生快乐感受,对于这种欲乐产生,受到贪念驱使,不愿放弃,因此造成烦恼与痛苦[2],经由不净观可以对治贪欲[3]

注释

[编辑]
  1. ^ 《增壹阿含经》卷24〈善聚品第32〉:“世尊告曰:‘彼云何名为不善聚?所谓五盖,云何为五?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是谓名为五盖。欲知不善聚者,此名为五盖,所以然者,比丘!当知:若有此五盖,便有畜生、饿鬼、地狱之分,诸不善法皆由此起。是故,诸比丘!当求方便,灭贪欲盖、瞋恚盖、睡眠盖、调戏盖、疑盖。如是,诸比丘!当作是学。’”
  2. ^ 《杂阿含经》470经:“以彼愚痴无闻凡夫不了知故,于诸五欲生乐受触,受五欲乐;受五欲乐故,为贪使所使。苦受触故,则生瞋恚;生瞋恚故,为恚使所使。于此二受,若集、若灭、若味、若患、若离不如实知,不如实知故,生不苦不乐受,为痴使所使。为乐受所系终不离,苦受所系终不离,不苦不乐受所系终不离,云何系?谓为贪、恚、痴所系,为生、老、病、死、忧、悲、恼、苦所系。”
  3. ^ 《杂阿含经》卷27〈715经〉:“贪欲盖以何为食?谓:触相,于彼不正思惟,未起贪欲令起,已起贪欲能令增广,是名欲爱盖之食。……何等为贪欲盖不食?谓:不净观于彼思惟,未起贪欲盖不起,已起贪欲盖令断,是名贪欲盖不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