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苏萨克氏症候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苏萨克氏症候群
又称Retinopathy-encephalopathy-deafness associated with microangiopathy
一名19岁苏萨克氏症候群的女性矢状面T1影像
分类和外部资源
医学专科神经学
ICD-9-CM348.39
DiseasesDB32752
Orphanet838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苏萨克氏症候群(英语:Susac's syndrome ),是一种极为罕见的微血管疾病,会造成脑病变、分枝性视网膜静脉阻塞和听觉障碍[1]此疾病以约翰·苏萨克(John Susac )博士(1940–2012)的名字命名,他在1979年首次发现此疾病。[2]

概述. 萨塞克氏症候群以约翰・萨塞克(John Susac,1940–2012)博士的名字命名,他来自佛罗里达州温特黑文,并于1979年首次描述了该疾病。萨塞克氏症候群是一种极为罕见的疾病,病因未知,许多患者不会出现文献中所列的奇特症状。例如,一名十几岁的女性曾出现语言障碍和听力问题,此外,多数患者会经历持续且剧烈的头痛或偏头痛,某种程度的听力损失以及视力受损。该疾病通常会自行缓解,但可能需要长达五年时间。在某些情况下,患者可能会出现意识混乱的情况。

该症候群通常影响约18岁的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约为2:1。

威廉・F・霍伊特(William F. Hoyt)最早将该疾病称为“萨塞克氏症候群”,后来罗伯特・达罗夫(Robert Daroff)邀请萨塞克博士在《神经学》(Neurology)期刊撰写一篇社论,并在标题中使用“萨塞克氏症候群”一词,从此这种疾病便与他的名字密不可分。


发病机制. 在 1979 年 3 月的《Neurology》报告中,Susac 博士、Hardman 博士和 Selhorst 博士描述了两名具有脑病变、听力损失和视网膜微血管病变三联征的患者。第一位患者接受了脑部活检,结果显示小型脑膜与皮质血管的中层与外膜发生硬化,这些变化提示病灶可能是愈合后的血管炎。两名患者均接受了萤光素视网膜血管造影,结果显示多发性视网膜动脉阻塞,但未见栓塞性疾病的证据。

尽管此病的确切发病机制仍不明,但视网膜与脑部活检结果显示,该疾病可能是一种小血管血管病变,导致细小动脉阻塞,并进一步引起脑部、视网膜和耳蜗组织的微梗塞。值得注意的是,去髓鞘化并不是 Susac 氏症候群的典型特征。

此外,患者的肌肉活检通常呈现正常,但部分病例显示内膜毛细血管周围有致密的透明物质聚集,这可能代表某种非特异性的发炎反应,提示该病可能具有全身性成分,尽管其主要影响中枢神经系统。

目前最新的研究认为,本病的致病机制可能与针对内皮细胞的抗体有关,该抗体攻击血管内皮,导致脑部、视网膜与内耳的微血管栓塞与微型中风。


参考资料

[编辑]
  1. ^ Lian K, Siripurapu R, Yeung R, Hopyan J, Eng K, Aviv RI, Symons SP. Susac’s syndrome. Canadia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1 March, 38(2):335-337.
  2. ^ Susac J, Hardman J, Selhorst J. Microangiopathy of the brain and retina. Neurology. 1979, 29 (3): 313–6. PMID 571975. doi:10.1212/wnl.29.3.313. 

外部链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