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蘇薩克氏症候群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蘇薩克氏症候群
又称Retinopathy-encephalopathy-deafness associated with microangiopathy
一名19歲蘇薩克氏症候群的女性矢狀面T1影像
分类和外部资源
醫學專科神經學
ICD-9-CM348.39
DiseasesDB32752
Orphanet838
[编辑此条目的维基数据]

蘇薩克氏症候群(英語:Susac's syndrome ),是一種極為罕見的微血管疾病,會造成腦病變、分枝性視網膜靜脈阻塞和聽覺障礙[1]此疾病以約翰·蘇薩克(John Susac )博士(1940–2012)的名字命名,他在1979年首次發現此疾病。[2]

概述. 薩塞克氏症候群以約翰・薩塞克(John Susac,1940–2012)博士的名字命名,他來自佛羅里達州溫特黑文,並於1979年首次描述了該疾病。薩塞克氏症候群是一種極為罕見的疾病,病因未知,許多患者不會出現文獻中所列的奇特症狀。例如,一名十幾歲的女性曾出現語言障礙和聽力問題,此外,多數患者會經歷持續且劇烈的頭痛或偏頭痛,某種程度的聽力損失以及視力受損。該疾病通常會自行緩解,但可能需要長達五年時間。在某些情況下,患者可能會出現意識混亂的情況。

該症候群通常影響約18歲的女性,男女患者比例約為2:1。

威廉・F・霍伊特(William F. Hoyt)最早將該疾病稱為「薩塞克氏症候群」,後來羅伯特・達羅夫(Robert Daroff)邀請薩塞克博士在《神經學》(Neurology)期刊撰寫一篇社論,並在標題中使用「薩塞克氏症候群」一詞,從此這種疾病便與他的名字密不可分。


發病機制. 在 1979 年 3 月的《Neurology》報告中,Susac 博士、Hardman 博士和 Selhorst 博士描述了兩名具有腦病變、聽力損失和視網膜微血管病變三聯徵的患者。第一位患者接受了腦部活檢,結果顯示小型腦膜與皮質血管的中層與外膜發生硬化,這些變化提示病灶可能是癒合後的血管炎。兩名患者均接受了螢光素視網膜血管造影,結果顯示多發性視網膜動脈阻塞,但未見栓塞性疾病的證據。

儘管此病的確切發病機制仍不明,但視網膜與腦部活檢結果顯示,該疾病可能是一種小血管血管病變,導致細小動脈阻塞,並進一步引起腦部、視網膜和耳蝸組織的微梗塞。值得注意的是,去髓鞘化並不是 Susac 氏症候群的典型特徵。

此外,患者的肌肉活檢通常呈現正常,但部分病例顯示內膜毛細血管周圍有緻密的透明物質聚集,這可能代表某種非特異性的發炎反應,提示該病可能具有全身性成分,儘管其主要影響中樞神經系統。

目前最新的研究認為,本病的致病機制可能與針對內皮細胞的抗體有關,該抗體攻擊血管內皮,導致腦部、視網膜與內耳的微血管栓塞與微型中風。


參考資料

[编辑]
  1. ^ Lian K, Siripurapu R, Yeung R, Hopyan J, Eng K, Aviv RI, Symons SP. Susac’s syndrome. Canadian Journal of Neurological Sciences. 2011 March, 38(2):335-337.
  2. ^ Susac J, Hardman J, Selhorst J. Microangiopathy of the brain and retina. Neurology. 1979, 29 (3): 313–6. PMID 571975. doi:10.1212/wnl.29.3.313. 

外部鏈接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