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稿:易曼君
您所提交的草稿仍需改善。在2024年12月16日由Kanshui0943 (留言)審閱。 如何改善您的草稿
|
易曼君 | |
---|---|
性別 | 女 |
出生 | 1951年2月17日 臺灣新竹縣 |
逝世 | 2022年5月29日(71歲) 意大利羅馬 |
別名 | Isabel Gentile |
研究領域 | 聲樂;人聲樂器化發聲法 |
知名作品 | 《蝴蝶夫人》之蝴蝶夫人 |
易曼君(1951年2月17日—2022年5月29日)意大利名Isabel Gentile,為旅義臺籍聲樂家、歌劇藝術家,及美聲教育家。曾於歐洲與世界各地歌劇院演出《托斯卡》、《奧泰羅》、《波西米亞人》與《蝴蝶夫人》等歌劇,並以《蝴蝶夫人》第一女主角享譽盛名。歌劇演唱生涯外,易曼君致力於美聲教育,在歐洲與亞洲各地努力推廣以保護聲帶為初衷的「人聲樂器化」發聲法。[1]
早年生活(1951-1970)
[編輯]1951年2月17日,易曼君出生於臺灣省新竹縣,出生後不久全家搬遷至臺北縣新店鎮。其父易紀生為1949年前後隨中華國民政府搬遷到臺灣的公務員,原籍為中國陝西西安。易曼君在母親黃偉的鼓勵下積極發展聲樂天賦,就讀文山高中期間即取得校內及縣市級音樂比賽冠軍,後在父親支持下向聲樂老師林寬學習,並重新報考國立藝專(今國立臺灣藝術大學)音樂科錄取。就讀國立藝專二年級時,易曼君的歌聲受當時輔仁大學校長于斌樞機主教的激賞。在於校長的協助下,易曼君於1970前往意大利羅馬學習聲樂。
意大利求學歷程(1970-1977)
[編輯]在羅馬的前兩年,易曼君於免費提供食宿的修道院內學習意大利文,並在外找私人聲樂教師學習以準備申請意大利音樂學校。為減輕家中負擔,易曼君藉由打零工、擺攤等方式賺取零用錢,再利用所得向私人教師學習聲樂。
1972年,易曼君錄取國立羅馬音樂院(Conservatory of St. Cecilia),主修聲樂,此時由於修道院改組不再提供食宿,便與同一年來義學醫的二妹一同租屋。在經濟上益加拮据,學業以外必須花費更多心力賺取生活費。
求學瓶頸與「人聲樂器化」的接觸
[編輯]據易曼君自述,在羅馬音樂院學習時,由於長時間的刻苦練習,而當時學校教師並不重視健康的發聲觀念,最終導致聲帶受損,嚴重打擊其學業發展。易曼君四處求醫,但得到的結果大多是需動手術,在當時的醫療環境下這意味着未知的風險,及斷送聲樂家生涯的可能。後來經由一位梵蒂岡神父的介紹,易曼君前往奧地利求助音聲治療專家施耐德(Professor Schneider)。在初見面之時,由於語言不通,易曼君屈膝下跪懇求施耐德醫師的幫助。施耐德醫師表示自己正發展一套聲帶復健的訓練方法,易曼君如果願意可以傳授與她,但同時須嚴格執行他在生活與飲食的要求。之後四年間易曼君定期前往奧地利向施耐德醫師學習與治療。在施耐德醫師的悉心協助下,易曼君的聲帶受損逐漸康復,歌聲的發展更突飛猛進,而施耐德醫師的這套復健法便是日後易曼君積極向外推廣的「人聲樂器化」發聲法。
職業演唱家生涯(1977-1999)
[編輯]1977年,易曼君以優異的成績畢業於羅馬音樂院,開始積極投入聲樂比賽。首次參賽便技驚四座獲得第二名。賽後隨即獲得演出《蝴蝶夫人》的正式合同,從此開啟職業演唱生涯。1979年第三次參賽時如願以償獲第一名佳績。隨着歌唱實力漸受注目,易曼君收到更多的演出邀約,至1999年之前演出《波西米亞人》、《奧泰羅》、《托斯卡》、《遊唱詩人》、《唐卡洛》、《卡門》 、《蝴蝶夫人》、《尼貝龍根的指環》、《杜蘭朵》等多部劇碼。扮演過的眾多角色中,易曼君尤以《蝴蝶夫人》的第一女主角Cio-Cio-San為人所稱道。1984年《婦女雜誌》的報導提及,易曼君在揣摩既定的癡情日本藝妓角色外,以細膩的歌藝與演技,展現出獨特的東方神韻,每每令現場觀眾如癡如醉,故該角色的演出場次也最多[2]。
回臺演出與講學
[編輯]自1970年離臺赴意大利的14年後,易曼君終於在1984年光榮歸國,並受到臺灣各大媒體的報導。受新象藝術中心之邀,在臺北國父紀念館與臺中中興堂舉行獨唱音樂會,演出結束後分別接受平面媒體《婦女雜誌》與《罐頭音樂》的專訪。易曼君表示之所以在出國14年才歸國,除了經濟因素和行程考量外,也因為她為自己設下目標,必須在異國取得好成績才能對家人和國人交代。
此後易曼君在滿載的歐洲行程下,仍努力撥空回臺灣演出與舉辦歌劇研習營等講學活動,以回饋國人。1985年返國時曾受到時任副總統李登輝接見。返臺期間,易曼君也曾推辭重金禮聘,選擇在偏鄉舉行贈票演出,目的在讓更多國人認識聲樂與歌劇之美。但與此同時,由於其說話直白、不會客套的直率批判個性,卻也引來了一些負面評論。1990年起與臺灣音樂界的關係日益疏離,獲得媒體報導的次數也逐漸減少。
晚年美聲教育推廣(1999-2022)
[編輯]1999年,易曼君在羅馬遭遇嚴重車禍,全身多處骨折,在醫院昏迷一個星期。雖然經過治療與復健逐漸恢復正常生活,但身體靈活度的降低與複視的問題對其演藝生涯造成重大影響。2000年易曼君勉力在臺北結束《杜蘭朵》的演出後,自此退下歌劇演唱家的身分。此時演唱生涯已成過去,易曼君感覺心中有一股聲音,催促自己應該開始履行對施耐德醫師的承諾,將「人聲樂器化」發聲法推廣予世人。
2003年起,易曼君展開美聲教育推廣生涯。在意大利除了發聲法個別教學之外,易曼君也協助聲帶受損的職業演唱家進行聲帶復健,並多次前往美國大學講學。每年暑假固定在意大利中北部小鎮Castel Viscardo,與高徒暨夫婿,知名意大利男中音艾邦洛,共同舉辦聲樂研習營。此一研習營受到許多職業與業餘歌手的歡迎,持續舉辦多年,直至2020年因全球新冠疫情爆發才被迫中止。
而在亞洲,易曼君則在每年復活節和聖誕節假期前往香港、中國和臺灣進行教學。秉持有教無類的精神,從四五歲的幼童到九十歲的老年人,不限定聲樂主修的專業歌手,只要有心學習,易曼君莫不全力以赴,傾囊相授。這套發聲法也適於合唱團員,香港的九龍華仁書院男聲合唱團在校方大力支持下,年年敦聘易曼君與艾邦洛前來指導發聲法。該團在兩位大師指導下多次奪下國際合唱大賽獎項。而在臺灣,在邱碩堯醫師的推薦與引介下,易曼君與國立臺灣大學校友合唱團關係密切,這群熟齡的社會人士亦受到易曼君諸多啟發。
逝世(2022)
[編輯]2021年,由於癌症復發,易曼君開始長期在家中靜養。2022年5月29日,易曼君於意大利羅馬的家中辭世,享年71歲。
人聲樂器化發聲法,意大利原文Uno Strumento Vocale(直譯為: 一個聲樂的樂器),乃奧國施耐德醫師所創立發展,並由易曼君發揚光大之聲樂發聲法 (原易曼君命名為「聲音樂器化」,在學生建議下,經同意改名為「人聲樂器化」)。人聲樂器化發聲法,將原本抽象的發聲法概念與技巧,藉由科學化的詮釋使其具象化。將人類的發聲系統比擬為樂器,透過生理學、解剖學、物理學等學科理論的證據,解釋如何健康地發展每個個體獨特的人聲樂器。其初衷為聲帶的保護與復健,在適當的訓練下,強化特定肌肉的運動與支撐能力,可有效提升唱歌時的音質音量與音域,並可加強化對音樂的鑑賞能力。人聲樂器化發聲法不僅可以應用在古典聲樂的演唱,亦可透過不同唱腔,應用在音樂劇、爵士或流行歌曲的演唱。不只對專業歌手,亦可對於一般愛唱歌的普羅大眾有所啟發。
人聲樂器化的訓練,包含各式音程與音形的發聲練習,同時培養聽力,強化呼吸對不同聲區的支撐與運作,加上嘴型的控制,最終可開發出具鳴響(ringing)效果的「頭腔共鳴」。
施耐德醫師
[編輯]在易曼君的教學生涯中,總是大力推崇施耐德醫師(Professor Schneider),並強調其為人聲樂器化的首創者。易曼君將自己在音樂的成就歸功於施耐德醫師的幫助並終身感念。易曼君亦表示,施耐德即將逝世之際,交代她務必將這套發聲法傳承下去。易曼君因此以施耐德的傳人自居,並以嚴謹的態度進行人聲樂器化的教學。然而易曼君畢生雖不斷提及這位恩師,但除了發聲法有關事項外,從未揭露更多其個人的訊息,甚至其全名。易曼君突然地離世,旁人更無從得知相關訊息。夫婿艾邦洛亦對這位Professor Schneider 一無所知。
艾邦洛輾轉得知這位耳鼻喉科醫師曾經在羅馬的Gemelli 醫院任職過,前往查訪但並未找到有名為Schneider 的耳鼻喉科醫師。由於易曼君曾經提過Professor Schneider 受到脅迫因而隱姓埋名,故Schneider 很有可能是一個化名。
其他相關資訊
[編輯]夫婿艾邦洛(Roberto Abbondanza)
[編輯]意大利聲樂家Roberto Abbondanza,中文譯名艾邦洛,為易曼君的高徒及夫婿。出生於1959年,曾於奧地利薩爾茲堡的莫札特音樂學院與德國科隆Hartmut Höll學習聲樂,但並非音樂科班出身。20歲即登台演出,並曾演出歌劇電影《弄臣》,備受歐洲音樂界注目。艾邦洛曾於2014年獲選為當代最具影響力的 150位大師歌唱家之一,至今仍活躍於歐洲樂壇,為現任意大利特爾尼(Terni)音樂院人聲室內樂教授,及全意大利歌劇藝術家協會理事長。[1]
1982年末,艾邦洛經由朋友介紹認識了易曼君,自此開始向易曼君學習聲樂,其美聲教學奠定了艾邦洛的歌唱生涯基礎。兩人於1990年結婚。[3]
艾邦洛與易曼君一同舉辦每年的Castel Viscardo的聲樂研習營,也和易曼君一同前往香港華仁書院進行教學。2019年,艾邦洛前往臺灣舉行《義國戀人》音樂會。[4]2022年,艾邦洛於臺灣舉行包含《悼摯愛》獨唱會、大師班、講座等內容的系列活動《艾邦洛豐富之旅》,以悼念他的恩師與愛妻易曼君。[1]
年份 | 比賽地點 | 比賽名稱 | 名次 |
---|---|---|---|
1977 | 意大利西恩納 | 紀念男中音Ettore Bastianini國際聲樂大賽 | 第二名 |
1978 | 意大利Busseto | 威爾第國際聲樂大賽 | 第二名 |
1979 | 意大利波隆那 | 紀念男高音Giuseppe Borgatti 國際聲樂大賽 | 第一名 |
年份 | 作曲者: 劇目或曲目 | 地點, 國家 | 指揮 / 製作 | 飾演角色 |
---|---|---|---|---|
1976 | W.A. Mozart: L』oca del Cairo | Spoleto, Italy | Auretta | |
1977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Spoleto, Italy | D. Machado | Cio-Cio-San |
1978 | G. Puccini: La boheme | Spoleto, Italy | Mimi | |
1978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Fermo, Italy | Cio-Cio-San | |
1979 | R. Schumann: Requiem | National Academy of
Santa Cecilia, Rome, Italy |
W. Sawallisch | Soprano solo |
1979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TV RAI 3 (Opening),
Italy |
Cio-Cio-San | |
1979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Opera di Roma, Italy | Cio-Cio-San | |
1980 | R. Wagner: Das Rheingold | 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 Firenze , Italy |
Z. Metha / L.
Ronconi |
Wellgunde |
1980 | R. Wagner: Die Walkure | Maggio Musicale
Fiorentino, Firenze , Italy |
Z. Metha / L.
Ronconi |
Gerhilde |
1981 | R. Wagner: Götterdämmerung | Teatro San Carlo,
Napoli, Italy |
Wellgunde | |
1981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Innsbruck, Austria | Cio-Cio-San | |
1982 | L.V. Beethoven: Christius am
Ölberge |
Genova, Italy | R. Weikert | |
1982 | G. Verdi: Don Carlo | Parma, Italy | G. Neuhold /
A. Fassini |
Voice from
heaven |
1982 | G. Verdi: Don Carlo | Reggio Emilia, Italy | G. Neuhold /
A. Fassini |
Voice from
heaven |
1982 | G. Verdi: Otello | Nice, France | E. Gracis / M.
Wallmann |
Desdemona |
1982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Barcelona, Spain | Cio-Cio-San | |
1982 | G. Puccini: Tosca | San Paolo, Brazil | Floria Tosca | |
1983 | G. Verdi: Il trovatore | Spoleto, Italy | Leonora | |
1984 | G. Bizet: Carmen | Festival Benevento,
Italy |
Micaela | |
1984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Nice, France | E. Tchakarov /
M. Wallmann (for ABC) |
Cio-Cio-San |
1984 | G. Puccini: La boheme | Taipei, Taiwan | 陳秋盛 | Mimi |
1985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Caracas, Venezuela | Cio-Cio-San | |
1985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Bologna, Italy | T. Severini /
A. Trionfo |
Cio-Cio-San |
1985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TV RAI 2, Italy | Cio-Cio-San | |
1985 | G. Verdi: Il trovatore | Taipei, Taiwan | 陳秋盛 | Leonora |
1987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Messina, Italy | Cio-Cio-San | |
1987 | G. Verdi: Il trovatore | Hong Kong | Leonora | |
1987 | L.V. Beethoven: Symphony
No.9 |
Taipei, Taiwan | 陳秋盛 | Soprano solo |
1988 | L. Cherubini: Medea | Catania, Italy | N. Rescigno | Glauce |
1988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Pisa, Italy | / M. Fabbri | Cio-Cio-San |
1991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Carcassonne, France | Cio-Cio-San | |
1991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Strasbourg, France | Cio-Cio-San | |
1991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Bruxelles, Belgium | Cio-Cio-San | |
1991 | G. Puccini: Madama Butterfly | Festival Aix en
Provence, Franca |
Cio-Cio-San | |
1991 | L.V. Beethoven: Fidelio | Taipei, Taiwan | 陳秋盛 | Leonore |
1991
1992 |
P. Mascagni: Cavalleria
rusticana |
Taipei, Taiwan | 陳秋盛 | Santuzza |
1993 | Alana concert society 「B.
Baratelli」 |
Sulmona,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4 | Musical association Euphonia | Sulmona,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4 | Orvieto Summer Festival | Orvieto,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5 | Associations Mirabil Eco | Piediluco,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6 | Voice Accademy | Isola Polvese,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7 | Royal Irish Academy of Music | Dublin, Ireland | Soprano solo | |
1997 | A.I.D.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rts) |
Rome,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7 | Mancinelli Theatre (European
Commission) |
Orvieto,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8 | Voice Accademy | Isola Polvese,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8 | A.I.D.A. (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rts) |
Rome, Italy | Soprano solo | |
1999 | Summer Festival | Oslo, Norwey | Soprano solo | |
2000 | G. Puccini: Turandot | Taipei, Taiwan | 陳秋盛 | Turando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