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調論 與代數餘鏈 中,餘調 表示由與拓樸空間 相關的阿貝爾群 組成的序列,經常由餘鏈復形 定義。餘調可以被視為給予空間(比同調)更豐富的代數不變量的方式。某些餘調是將同調的建構對偶化產生的。換言之,餘鏈是同調論中鏈群上的函數。
這個概念一開始是在拓撲學 中,到20世紀後半變成數學的一個主要方法。從原先將同調作為建構拓樸空間的代數不變量的方法,現今同調與餘調理論的應用已遍佈幾何與代數。餘調是個反變 的理論,而在很多應用中比同調更自然,但術語使上述事實變得不明顯。基礎地看,這與幾何的情況中的函數與拉回 有關:給定空間 X、Y 、 Y 上的某種函數 F ,對任何映射 f : X → Y ,與 f 的複合會產生在 X 上的函數 F ∘ f 。最重要的一些餘調論有一種積,稱為杯積 ,使其具有環 的結構。所以,餘調常是比同調更強的不變量。
廣義上的同調理論(其他代數或幾何結構的不變式,而不是拓樸空間的不變式)包括:代數K理論,李代數同調,晶體同調等。
奇異餘調 是拓樸學中一個強大的不變量,將分次交換環 同任意拓樸空間聯繫起來。每個連續映射
f
:
X
→
Y
{\displaystyle f:\ X\to Y}
都決定了從Y 的餘調環到X 的餘調環的同態 ,這對X 到Y 的可能映射施加了強有力的限制。餘調環不同於同倫群 等更微妙的不變式,對於感興趣的空間來說,實際上往往是可以計算的。
對拓樸空間X ,奇異餘調的定義始於奇異鏈復形::108
⋯
→
C
i
+
1
→
∂
i
+
1
C
i
→
∂
i
C
i
−
1
→
⋯
{\displaystyle \cdots \to C_{i+1}{\stackrel {\partial _{i+1}}{\to }}C_{i}{\stackrel {\partial _{i}}{\to }}\ C_{i-1}\to \cdots }
由定義,X 的奇異同調 是這鏈復形的同調(一個同態的核對前一個的像取模)。更詳細地說,
C
i
{\displaystyle C_{i}}
是從標準i 單純形到X (稱作「X 中的奇異i 單形(simplice)」)的連續映射集的自由阿貝爾群 ;
∂
i
{\displaystyle \partial _{i}}
是第i 個邊界同態。i 為負數時,群
C
i
{\displaystyle C_{i}}
為零。
現固定一個阿貝爾群A ,把每個群Ci 換成其對偶群
C
i
∗
:=
H
o
m
(
C
i
,
A
)
,
{\displaystyle C_{i}^{*}:=\mathrm {Hom} (C_{i},A),}
;把
∂
i
{\displaystyle \partial _{i}}
換成對偶同態
d
i
−
1
:
C
i
−
1
∗
→
C
i
∗
.
{\displaystyle d_{i-1}:C_{i-1}^{*}\to C_{i}^{*}.}
這會把原復形的「所有箭頭都逆轉」,留下餘鏈復形
⋯
←
C
i
+
1
∗
←
d
i
C
i
∗
←
d
i
−
1
C
i
−
1
∗
←
⋯
{\displaystyle \cdots \leftarrow C_{i+1}^{*}{\stackrel {d_{i}}{\leftarrow }}\ C_{i}^{*}{\stackrel {d_{i-1}}{\leftarrow }}C_{i-1}^{*}\leftarrow \cdots }
對任意整數i ,X 的第i 個係數在A 中的餘調群 定義為
k
e
r
(
d
i
)
/
i
m
(
d
i
−
1
)
,
{\displaystyle {\rm {ker}}(d_{i})/{\rm {im}}(d_{i-1}),}
記作
H
i
(
X
,
A
)
.
{\displaystyle H^{i}(X,\ A).}
i 為負數時,群為零。
C
i
∗
{\displaystyle C_{i}^{*}}
的元素稱作奇異i 餘鏈 ,係數在A 中。(等價地,X 上的i 餘鏈可從X 中到A 的奇異i 單形集函數中辨別出來)ker(d )、im(d )中的元素分別稱作上循環 和上邊界 (coboundary),
k
e
r
(
d
)
/
i
m
(
d
)
=
H
i
(
X
,
A
)
{\displaystyle {\rm {ker}}(d)/{\rm {im}}(d)=H^{i}(X,\ A)}
的元素則稱作餘調類 (因為是上循環的等價類 )。
下文時而省略係數群A 不寫。通常取A 為交換環 R ,則餘調群為R 模 。標準的選擇是整數環Z 。
餘調的一些形式性質與同調基本一致:
連續映射
f
:
X
→
Y
{\displaystyle f:X\to Y}
決定了同調上的前推 同態
f
∗
:
H
i
(
X
)
→
H
i
(
Y
)
{\displaystyle f_{*}:H_{i}(X)\to H_{i}(Y)}
與餘調上的拉回 同態
f
∗
:
H
i
(
Y
)
→
H
i
(
X
)
{\displaystyle f^{*}:H^{i}(Y)\to H^{i}(X)}
,這使餘調成為從拓樸空間到阿貝爾群(或R 模)的反變函子 。
X 到Y 的兩個同倫 映射會在餘調引起相同的同態(如在同調上)。
邁爾–維托里斯正合列 是同調與餘調中重要的計算工具。注意邊界同態增加(而非減少)了餘調的度;即,若空間X 是開子集 U 與V 的交,則有長正合序列 :
⋯
→
H
i
(
X
)
→
H
i
(
U
)
⊕
H
i
(
V
)
→
H
i
(
U
∩
V
)
→
H
i
+
1
(
X
)
→
⋯
{\displaystyle \cdots \to H^{i}(X)\to H^{i}(U)\oplus H^{i}(V)\to H^{i}(U\cap V)\to H^{i+1}(X)\to \cdots }
對空間X 的任意子空間 Y ,有相關餘調 群
H
i
(
X
,
Y
;
A
)
.
{\displaystyle H^{i}(X,Y;A).}
由長正合序列與通常的餘調群相關聯:
⋯
→
H
i
(
X
,
Y
)
→
H
i
(
X
)
→
H
i
(
Y
)
→
H
i
+
1
(
X
,
Y
)
→
⋯
{\displaystyle \cdots \to H^{i}(X,Y)\to H^{i}(X)\to H^{i}(Y)\to H^{i+1}(X,Y)\to \cdots }
泛係數定理 用Ext群 描述了餘調,即有短正合序列
0
→
Ext
Z
1
(
H
i
−
1
(
X
,
Z
)
,
A
)
→
H
i
(
X
,
A
)
→
Hom
Z
(
H
i
(
X
,
Z
)
,
A
)
→
0.
{\displaystyle 0\to \operatorname {Ext} _{\mathbb {Z} }^{1}(\operatorname {H} _{i-1}(X,\mathbb {Z} ),A)\to H^{i}(X,A)\to \operatorname {Hom} _{\mathbb {Z} }(H_{i}(X,\mathbb {Z} ),A)\to 0.}
相關的說法是,對域 F ,
H
i
(
X
,
F
)
{\displaystyle H^{i}(X,F)}
正是向量空間
H
i
(
X
,
F
)
{\displaystyle H_{i}(X,F)}
的對偶空間 。
若X 是拓樸流形 或CW復形 ,則對大於X 的維度的i ,餘調群
H
i
(
X
,
A
)
{\displaystyle H^{i}(X,A)}
為零。[ 2] 若X 是緊 流形(可能有界),或是在每個維度都有有限多單元的CW復形,且R 是交換諾特環 ,則R 模
H
i
(
X
,
R
)
{\displaystyle H^{i}(X,\ R)}
對每個i 都是有限生成模 。[ 3]
另一方面,餘調有同調沒有的重要結構:對任意拓樸空間X 與交換環R ,有稱作杯積 的雙線性映射 :
H
i
(
X
,
R
)
×
H
j
(
X
,
R
)
→
H
i
+
j
(
X
,
R
)
,
{\displaystyle H^{i}(X,R)\times H^{j}(X,R)\to H^{i+j}(X,R),}
從奇異餘鏈的明確公式定義。餘調類u 與v 的積寫作u ∪ v 或只是uv ,這個積使得直和
H
∗
(
X
,
R
)
=
⨁
i
H
i
(
X
,
R
)
{\displaystyle H^{*}(X,R)=\bigoplus _{i}H^{i}(X,R)}
變為分次環 ,稱作X 的餘調環 ,在如下意義上是分次交換環 :
u
v
=
(
−
1
)
i
j
v
u
,
u
∈
H
i
(
X
,
R
)
,
v
∈
H
j
(
X
,
R
)
.
{\displaystyle uv=(-1)^{ij}vu,\qquad u\in H^{i}(X,R),v\in H^{j}(X,R).}
對任意連續映射
f
:
X
→
Y
,
{\displaystyle f\colon X\to Y,}
,拉回
f
∗
:
H
∗
(
Y
,
R
)
→
H
∗
(
X
,
R
)
{\displaystyle f^{*}:H^{*}(Y,R)\to H^{*}(X,R)}
是分次R 代數 的同態。可見,若兩空間同倫等價 ,則它們的餘調環就同構。
下面是杯積的一些幾何解釋。除非另有說明,否則默認流形無界。閉流形 是(不含邊界)緊流形,而流形M 的閉子流形 N 是M 的閉子集 的子流形,不必是緊流形(不過,若M 緊,則N 必緊)。
非常不正式地說,對任意拓樸空間X ,
H
i
(
X
)
{\displaystyle H^{i}(X)}
的元素都可認為是可在X 上自由移動的余維度為i 的子空間。舉例來說,定義元素的一種方法是給出從X 到流形M 的連續映射f ,以及M 的余維度為i 的閉子流形N ,且在法叢上有向。形式上說,可將結果類
f
∗
(
[
N
]
)
∈
H
i
(
X
)
{\displaystyle f^{*}([N])\in H^{i}(X)}
視為位於X 的子空間
f
−
1
(
N
)
{\displaystyle f^{-1}(N)}
上;這是合理的,因為類
f
∗
(
[
N
]
)
{\displaystyle f^{*}([N])}
在開子集
X
−
f
−
1
(
N
)
{\displaystyle X-f^{-1}(N)}
的餘調中限制為零。餘調類
f
∗
(
[
N
]
)
{\displaystyle f^{*}([N])}
可在X 上自由移動,即N 可被M 內N 的任意連續變形所代替。
下面默認餘調係數為整數。
點的餘調環是度為0的環Z 。根據同倫不變性,這也是任何可緊空間 的餘調環,如歐氏空間R n 。
2維環面的第一餘調群的基由所示兩個圓的類給出。 對正整數n ,N維球面
S
n
{\displaystyle S^{n}}
的餘調環是
Z
[
x
]
/
(
x
2
)
{\displaystyle \mathbb {Z} [x]/(x^{2})}
(多項式環 對給定理想 的商環 ),x 的度為n 。根據上述龐加萊對偶性,x 是球面上一點的類。
環面
(
S
1
)
n
{\displaystyle (S^{1})^{n}}
的餘調環是度為1的n 個生成器上的Z 的外代數 。例如,令P 表示圓
S
1
{\displaystyle S^{1}}
中的點,Q 為2維環面
(
S
1
)
2
{\displaystyle (S^{1})^{2}}
中的點(P ,P )。則,
(
S
1
)
2
{\displaystyle (S^{1})^{2}}
的餘調有如下形式的自由Z 模 基:度為0的元素1、度為1的
x
:
=
[
P
×
S
1
]
{\displaystyle x\mathrel {\mathop {:} } =[P\times S^{1}]}
及
y
:
=
[
S
1
×
P
]
{\displaystyle y\mathrel {\mathop {:} } =[S^{1}\times P]}
、度為2的
x
y
=
[
Q
]
.
{\displaystyle xy=[Q].}
(此處隱含地固定了環面和兩個圓的方向)注意由分次交換性可知,
y
x
=
−
x
y
=
−
[
Q
]
.
{\displaystyle yx=-xy=-[Q].}
更一般地,令R 為交換環、令X 與Y 為使
H
∗
(
X
,
R
)
{\displaystyle H^{*}(X,\ R)}
為所有度都是有限生成自由R 模的任意拓樸空間(Y 不需要假設)。則據克奈定理 ,積空間
X
×
Y
{\displaystyle X\times Y}
的餘調環是R 代數的張量積::定理3.15
H
∗
(
X
×
Y
,
R
)
≅
H
∗
(
X
,
R
)
⊗
R
H
∗
(
Y
,
R
)
.
{\displaystyle H^{*}(X\times Y,R)\cong H^{*}(X,R)\otimes _{R}H^{*}(Y,R).}
實射影空間
R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RP} ^{n}}
的餘調環(係數位於
Z
/
2
{\displaystyle \mathbb {Z} /2}
)是
Z
/
2
[
x
]
/
(
x
n
+
1
)
{\displaystyle \mathbb {Z} /2[x]/(x^{n+1})}
,x 的度為1。:定理3.19 當中x 是
R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RP} ^{n}}
中的超平面
R
P
n
−
1
{\displaystyle \mathbb {RP} ^{n-1}}
的類,即使
R
P
j
{\displaystyle \mathbb {RP} ^{j}}
(j 為正偶數)無向也成立,因為
Z
/
2
{\displaystyle \mathbb {Z} /2}
係數的龐加萊對偶性適於任意流形。
若係數是整數,就比較複雜了。
R
P
2
a
{\displaystyle \mathbb {RP} ^{2a}}
的Z 餘調具有度為2的元素y ,使整個餘調是度為0的元素1張成的Z 與
y
i
(
i
=
1
,
…
,
a
)
{\displaystyle y^{i}\ (i=1,\ \ldots ,\ a)}
張成的Z /2的直和。
R
P
2
a
+
1
{\displaystyle \mathbb {RP} ^{2a+1}}
的Z 餘調也如此,只是多了一份度為2a+1的Z 。:22
復射影空間
C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CP} ^{n}}
的餘調環是
Z
[
x
]
/
(
x
m
+
1
)
{\displaystyle \mathbb {Z} [x]/(x^{m+1})}
,其中x 的度為2。:定理3.19 x 是
C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CP} ^{n}}
中超平面
C
P
n
−
1
{\displaystyle \mathbb {CP} ^{n-1}}
的類;更一般地說,
x
j
{\displaystyle x^{j}}
是
C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CP} ^{n}}
中線性子空間
C
P
n
−
j
{\displaystyle \mathbb {CP} ^{n-j}}
的類。
虧格 g ≥ 0的閉有向面X 的餘調環有如下形式的自由Z 模的基:度為0的元素1、度為1的
A
1
,
…
,
A
g
{\displaystyle A_{1},\ \ldots ,\ A_{g}}
及
B
1
,
…
,
B
g
{\displaystyle B_{1},\ \ldots ,\ B_{g}}
、度為2的點的類P 。積由下面的定義給出:
A
i
A
j
=
B
i
B
j
=
0
,
∀
i
,
j
;
A
i
B
j
=
0
(
i
≠
j
)
;
A
i
B
j
=
0
(
i
≠
j
)
,
A
i
B
i
=
P
,
∀
i
.
{\displaystyle A_{i}A_{j}=B_{i}B_{j}=0,\ \forall i,\ j;\quad A_{i}B_{j}=0\ (i\neq j);\quad A_{i}B_{j}=0\ (i\neq j),\ A_{i}B_{i}=P,\ \forall i.}
由分次交換性,可知有B i A i = −P
在任意拓樸空間上,餘調環的分次交換性都表明,對任意度為奇的餘調類x 都有
2
x
2
=
0.
{\displaystyle 2x^{2}=0.}
因此,對包含1/2的環R ,
H
∗
(
X
,
R
)
{\displaystyle H^{*}(X,\ R)}
中所有度為奇的元素的平方都是零。另一方面,若R 是
Z
/
2
{\displaystyle \mathbb {Z} /2}
或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則度為奇的元素不必有平方零,正如例子
R
P
2
{\displaystyle \mathbb {RP} ^{2}}
(係數
Z
/
2
{\displaystyle \mathbb {Z} /2}
)或
R
P
4
×
R
P
2
{\displaystyle \mathbb {RP} ^{4}\times \mathbb {RP} ^{2}}
(係數
Z
{\displaystyle \mathbb {Z} }
)。
杯積可視作來自對角映射
Δ
:
X
→
X
×
X
,
x
↦
(
x
,
x
)
.
{\displaystyle \Delta :\ X\to X\times X,\ x\mapsto (x,\ x).}
也就是說,對於具有餘調類
u
∈
H
i
(
X
,
R
)
,
v
∈
H
j
(
Y
,
R
)
{\displaystyle u\in H^{i}(X,\ R),\ v\in H^{j}(Y,\ R)}
的任意空間X 、Y ,有外積 (或叉積 )餘調類
u
×
v
∈
H
i
+
j
(
X
×
Y
,
R
)
.
{\displaystyle u\times v\in H^{i+j}(X\times Y,\ R).}
類
u
∈
H
i
(
X
,
R
)
,
v
∈
H
j
(
X
,
R
)
{\displaystyle u\in H^{i}(X,\ R),\ v\in H^{j}(X,\ R)}
的杯積可定義為外積的對角線拉回::186
u
v
=
Δ
∗
(
u
×
v
)
∈
H
i
+
j
(
X
,
R
)
.
{\displaystyle uv=\Delta ^{*}(u\times v)\in H^{i+j}(X,R).}
另外,外積也可用杯積定義。對空間X 、Y ,將兩投影分別寫作
f
:
X
×
Y
→
X
,
g
:
X
×
Y
→
Y
{\displaystyle f:\ X\times Y\to X,\ g:\ X\times Y\to Y}
,則
u
∈
H
i
(
X
,
R
)
,
v
∈
H
j
(
Y
,
R
)
{\displaystyle u\in H^{i}(X,\ R),\ v\in H^{j}(Y,\ R)}
兩類的外積就是
u
×
v
=
(
f
∗
(
u
)
)
(
g
∗
(
v
)
)
∈
H
i
+
j
(
X
×
Y
,
R
)
.
{\displaystyle u\times v=(f^{*}(u))(g^{*}(v))\in H^{i+j}(X\times Y,R).}
龐加萊對偶性的另一種解釋是,閉有向流形的餘調環在強意義上是自對偶的。也就是說,令X 為n 維閉緊 有向流形,F 為域。則
H
n
(
X
,
F
)
{\displaystyle H^{n}(X,\ F)}
同構於F ,積
H
i
(
X
,
F
)
×
H
n
−
i
(
X
,
F
)
→
H
n
(
X
,
F
)
≅
F
{\displaystyle H^{i}(X,F)\times H^{n-i}(X,F)\to H^{n}(X,F)\cong F}
對每個整數i 是完美配對 。特別地,向量空間
H
i
(
X
,
F
)
,
H
n
−
i
(
X
,
F
)
{\displaystyle H^{i}(X,\ F),\ H^{n-i}(X,\ F)}
具有相同的(有限)維度。同樣,積分餘調模撓 、在
H
n
(
X
,
Z
)
≅
Z
{\displaystyle H^{n}(X,\ \mathbb {Z} )\cong \mathbb {Z} }
中取值的積是Z 上的完美配對。
拓樸空間X 上秩為r 的有向實向量叢 E 決定了X 上的餘調類,即歐拉類
ξ
(
E
)
∈
H
r
(
X
,
Z
)
{\displaystyle \xi (E)\in H^{r}(X,\ \mathbb {Z} )}
χ。非正式地說,歐拉類是E 的一般截面 的零集類。E 若是光滑流形X 上的光滑向量叢E ,這種解釋會更明確,因為此時X 的一般光滑截面會在X 的r 余維子流形上歸於零。
在餘調取值的向量叢還有其他幾種示性類 ,如陳類 、施蒂費爾–惠特尼類 、龐特里亞金類 等。
對任意阿貝爾群A 與自然數j ,有空間
K
(
A
,
j
)
{\displaystyle K(A,j)}
,其第j個同倫群同構於A ,其他同倫群均為零。這樣的空間叫做艾倫伯格–麥克蘭恩空間 ,對餘調是分類空間 :有
H
j
(
K
(
A
,
j
)
,
A
)
{\displaystyle H^{j}(K(A,j),A)}
的自然元素u ,每個空間X 上每個度為j 的餘調類都是u 對某連續映射
X
→
K
(
A
,
j
)
{\displaystyle X\to K(A,j)}
的拉回。更確切地說,類u 的拉回對每個具有CW復形餘調類型的空間X 給出了雙射:177
[
X
,
K
(
A
,
j
)
]
→
≅
H
j
(
X
,
A
)
{\displaystyle [X,K(A,j)]{\stackrel {\cong }{\to }}H^{j}(X,A)}
當中
[
X
,
Y
]
{\displaystyle [X,Y]}
表示X 到Y 的連續映射的同倫類集合。
例如,空間
K
(
Z
,
1
)
{\displaystyle K(\mathbb {Z} ,1)}
(同倫等價意義上)可看作是圓
S
1
{\displaystyle S^{1}}
,所以上面的描述說,
H
1
(
X
,
Z
)
{\displaystyle H^{1}(X,\mathbb {Z} )}
的每個元素都是通過某映射
X
→
S
1
{\displaystyle X\to S^{1}}
從
S
1
{\displaystyle S^{1}}
是哪個一點的類u 拉回的。
對係數在任意阿貝爾群A (如CW復形X )中的第一餘調,都有相關的描述:
H
1
(
X
,
A
)
{\displaystyle H^{1}(X,A)}
與具有群A 的X 的伽羅瓦覆疊空間 的同構類集(也稱為X 上的主A 叢 )一一對應。對連通的X ,
H
1
(
X
,
A
)
{\displaystyle H^{1}(X,A)}
同構於
Hom
(
π
1
(
X
)
,
A
)
{\displaystyle \operatorname {Hom} (\pi _{1}(X),A)}
,曲線
π
1
(
X
)
{\displaystyle \pi _{1}(X)}
是X 的基本群 。例如,
H
1
(
X
,
Z
/
2
)
{\displaystyle H^{1}(X,\mathbb {Z} /2)}
分類了X 的雙覆疊空間,元素
0
∈
H
1
(
X
,
Z
/
2
)
{\displaystyle 0\in H^{1}(X,\mathbb {Z} /2)}
對應平凡雙覆疊,即兩個X 的不交並。
對任意拓樸空間X 、任意整數i 、j 、任意交換環R ,下積 是雙線性映射
∩
:
H
i
(
X
,
R
)
×
H
j
(
X
,
R
)
→
H
j
−
i
(
X
,
R
)
{\displaystyle \cap :H^{i}(X,R)\times H_{j}(X,R)\to H_{j-i}(X,R)}
得到映射
H
∗
(
X
,
R
)
×
H
∗
(
X
,
R
)
→
H
∗
(
X
,
R
)
{\displaystyle H^{*}(X,R)\times H_{*}(X,R)\to H_{*}(X,R)}
使X 的奇異餘調成為X 的奇異餘調環上的模。
i
=
j
{\displaystyle i=j}
時,下積給出了自然同態
H
i
(
X
,
R
)
→
Hom
R
(
H
i
(
X
,
R
)
,
R
)
,
{\displaystyle H^{i}(X,R)\to \operatorname {Hom} _{R}(H_{i}(X,R),R),}
其是R 域的同構。
例如,令X 是有向流形,不必是緊的。則其餘維為i 的閉有向子流形Y (不必緊)確定了
H
i
(
X
,
R
)
{\displaystyle H^{i}(X,\ R)}
中的一個元素,X 的緊有向j 維子流形Z 確定了
H
j
(
X
,
R
)
{\displaystyle H_{j}(X,\ R)}
中的一個元素。下積
[
Y
]
∩
[
Z
]
∈
H
j
−
i
(
X
,
R
)
{\displaystyle [Y]\cap [Z]\in H_{j-i}(X,\ R)}
可通過擾動Y 、Z 使其橫截相交,再取交集的類(即j-i維緊有向子流形)進行計算。
n 維閉有向子流形X 在
H
n
(
X
,
R
)
{\displaystyle H_{n}(X,\ R)}
中具有基本類
[
X
]
{\displaystyle [X]}
。龐加萊對偶同構
H
i
(
X
,
R
)
→
≅
H
n
−
i
(
X
,
R
)
{\displaystyle H^{i}(X,R){\overset {\cong }{\to }}H_{n-i}(X,R)}
可通過與X 的基本類的下積定義。
餘調是現代代數拓樸的基礎,但在同調論發展了40餘年後,人們才意識到其重要性。亨利·龐加萊 證明龐加萊對偶定理用的「對偶單元結構」概念即是餘調思想的雛形,但後來才被發現。
H
i
(
M
)
×
H
j
(
M
)
→
H
i
+
j
−
n
(
M
)
,
{\displaystyle H_{i}(M)\times H_{j}(M)\to H_{i+j-n}(M),}
這與M 的餘調的杯積 很相似。
層餘調 是奇異餘調的豐富推廣,允許更一般的係數,而不限於阿貝爾群。對拓樸空間X 上任意的阿貝爾群層 ,有餘調群
H
i
(
X
,
E
)
{\displaystyle H^{i}(X,\ E)}
(i 為整數)。特別地,X 上的常層 與阿貝爾群A 相關聯的情形下,所得的群
H
i
(
X
,
A
)
{\displaystyle H^{i}(X,\ A)}
與X 的奇異餘調(流形或CW復形)重合(並非對任意X 都成立)。20世紀50年代開始,層餘調成為了代數幾何 與複分析 的核心部分,部分原因是正則函數層或全純函數 層的重要性。
亞歷山大·格羅滕迪克 用同調代數 優雅地定義、描述了層餘調。其要點在於固定空間X ,並將層餘調視作從X 上的阿貝爾範疇 層到阿貝爾群的函子。首先,取從X 上的層E 到其在X 上的非局部截面的阿貝爾群的函子,即E (X ),它是左正合函子 ,而不必右正合。格羅滕迪克定義層餘調群為左正合函子
E
↦
E
(
X
)
{\displaystyle E\mapsto E(X)}
的右導出函子 。
這定義可以有很多推廣。例如,可定義拓樸空間X 的餘調,其係數可以在層的任意復形中,早先稱作超餘調 (現在則只叫做「餘調」)。從這角度來看,層餘調成了從X 上的層導出範疇 到阿貝爾群的函子序列。
更廣義地講,「餘調」常用作阿貝爾範疇上的左正合函子的右導出函子,而「同調」則是右正合函子的左導出函子。例如,對於環R ,Tor群
T
o
r
i
R
(
M
,
N
)
{\displaystyle {\rm {Tor}}_{i}^{R}(M,\ N)}
在每個簇形成「同調」,即R 模的張量積
M
⊗
R
N
{\displaystyle M\otimes _{R}N}
的左導出函子。同樣,Ext群
E
x
t
R
i
(
M
,
N
)
{\displaystyle {\rm {Ext}}_{R}^{i}(M,\ N)}
可視作是每個簇中的「餘調」,c即Hom函子
H
o
m
R
(
M
,
N
)
{\displaystyle {\rm {Hom}}_{R}(M,\ N)}
的右導出函子。
層餘調與一種Ext群相關:對拓樸空間X 上的層E ,
H
i
(
X
,
E
)
{\displaystyle H^{i}(X,\ E)}
同構於
E
x
t
i
(
Z
X
,
E
)
{\displaystyle {\rm {Ext}}^{i}(\mathbb {Z} _{X},\ E)}
,當中
Z
X
{\displaystyle \mathbb {Z} _{X}}
表示與整數Z 相關聯的常層,Ext取X 上的層的阿貝爾範疇。
有很多構造可計算代數簇 的餘調。最簡單的情形是確定
0
{\displaystyle 0}
特徵域上光滑射影簇的餘調。霍奇理論有叫做霍奇結構 的工具,有助於計算這些簇類的餘調(增加了更精細的信息)。最簡單的情形下,
P
n
{\displaystyle \mathbb {P} ^{n}}
中的光滑超平面的餘調可僅根據多項式的度確定。
考慮有限或特徵為
p
{\displaystyle p}
的域上的簇,需要更有力的工具,因為同調/餘調的經典定義被打破了:有限域上的簇只能是有限點集。格羅滕迪克提出了運用格羅滕迪克拓樸的想法,並用平展拓樸 上的層餘調定義有限域上的簇的餘調論。利用特徵
p
{\displaystyle p}
域上的簇的平展拓樸,可構造
ℓ
{\displaystyle \ell }
進餘調(
ℓ
≠
p
{\displaystyle \ell \neq p}
):
H
k
(
X
;
Q
ℓ
)
:=
lim
←
H
e
t
k
(
X
;
Z
/
(
ℓ
n
)
)
⊗
Z
ℓ
Q
ℓ
{\displaystyle H^{k}(X;\mathbb {Q} _{\ell }):=\varprojlim H_{et}^{k}(X;\mathbb {Z} /(\ell ^{n}))\otimes _{\mathbb {Z} _{\ell }}\mathbb {Q} _{\ell }}
若有有限類型的概形
X
=
Proj
(
Z
[
x
0
,
…
,
x
n
]
(
f
1
,
…
,
f
k
)
)
{\displaystyle X={\text{Proj}}\left({\frac {\mathbb {Z} \left[x_{0},\ldots ,x_{n}\right]}{\left(f_{1},\ldots ,f_{k}\right)}}\right)}
則只要簇在兩個域上都光滑,
X
(
C
)
{\displaystyle X(\mathbb {C} )}
的貝蒂餘調和
X
(
F
q
)
{\displaystyle X(\mathbb {F} _{q})}
的
ℓ
{\displaystyle \ell }
進餘調的維度就相等。此外,還有韋爾餘調論 ,與奇異餘調的行為類似。有一種猜想,其理論動機是所有韋爾餘調論的基礎。
另一個有用的計算工具是爆破序列(blowup sequence)。給定余維度
≥
2
{\displaystyle \geq 2}
的子概形
Z
⊂
X
{\displaystyle Z\subset X}
,有笛卡兒平方
E
⟶
B
l
Z
(
X
)
↓
↓
Z
⟶
X
{\displaystyle {\begin{matrix}E&\longrightarrow &Bl_{Z}(X)\\\downarrow &&\downarrow \\Z&\longrightarrow &X\end{matrix}}}
由此,有相關的長正合序列
⋯
→
H
n
(
X
)
→
H
n
(
Z
)
⊕
H
n
(
B
l
Z
(
X
)
)
→
H
n
(
E
)
→
H
n
+
1
(
X
)
→
⋯
{\displaystyle \cdots \to H^{n}(X)\to H^{n}(Z)\oplus H^{n}(Bl_{Z}(X))\to H^{n}(E)\to H^{n+1}(X)\to \cdots }
若子簇
Z
{\displaystyle Z}
光滑,則連通態射均平凡,因此
H
n
(
B
l
Z
(
X
)
)
⊕
H
n
(
Z
)
≅
H
n
(
X
)
⊕
H
n
(
E
)
{\displaystyle H^{n}(Bl_{Z}(X))\oplus H^{n}(Z)\cong H^{n}(X)\oplus H^{n}(E)}
此外,利用法叢
N
Z
/
X
{\displaystyle N_{Z/X}}
的陳類,爆破的餘調環很容易計算,公式為
H
∗
(
)
{\displaystyle H^{*}()}
拓樸空間的餘調有多種定義(如奇異餘調、切赫餘調 、亞歷山大–斯潘尼爾餘調 或層餘調 )(此處層餘調只考慮係數在常層中)。這些理論對某些空間給出了不同結果,但對一大類空間都是一致的,這從公理上最容易理解:有一系列屬性稱作艾倫伯格-斯廷羅德公理 ,任意兩個滿足其的構造至少在所有CW復形上都一致。:95 同調論和餘調論都有公理版本。有些理論可作為計算特殊拓樸空間的奇異餘調的工具,如單純復形 的單純餘調、CW復形的胞腔餘調 、光滑流形的德拉姆餘調 。
餘調論的艾倫伯格-斯廷羅德公理之一是維度公理 :若P 是單點,則
H
i
(
P
)
=
0
,
∀
i
≠
0.
{\displaystyle H^{i}(P)=0,\ \forall i\neq 0.}
1960年左右,George W. Whitehead發現,完全省略維度公理很有意義:這就產生了廣義(上)同調論(定義如下)。K理論或復配邊之類的廣義餘調論,提供了拓樸空間的豐富信息,且是奇異餘調無法直接提供的(這時,奇異餘調通常叫做「普通餘調」)。
由定義,廣義同調論 是從CW-拓樸對 範疇
(
X
,
A
)
{\displaystyle (X,\ A)}
(於是X 是CW復形,A 是子復形)到阿貝爾群範疇的函子 序列
h
i
{\displaystyle h_{i}}
(i 是整數),以及自然變換
∂
i
:
h
i
(
X
,
A
)
→
h
i
−
1
(
A
)
{\displaystyle \partial _{i}:\ h_{i}(X,\ A)\to h_{i-1}(A)}
,稱作邊界同態 (其中
h
i
−
1
(
A
)
{\displaystyle h_{i-1}(A)}
是
h
i
−
1
(
A
,
∅
)
{\displaystyle h_{i-1}(A,\ \emptyset )}
的簡寫)。公理如下:
同倫 :若
f
:
(
X
,
A
)
→
(
Y
,
B
)
{\displaystyle f:(X,A)\to (Y,B)}
同倫於
g
:
(
X
,
A
)
→
(
Y
,
B
)
{\displaystyle g:(X,A)\to (Y,B)}
,則同調上的誘導同態相同。
正合性 :由結論f : A → X 、g : (X ,∅) → (X ,A ) ,每對(X ,A )都在同調上誘導了長正合序列:
⋯
→
h
i
(
A
)
→
f
∗
h
i
(
X
)
→
g
∗
h
i
(
X
,
A
)
→
∂
h
i
−
1
(
A
)
→
⋯
.
{\displaystyle \cdots \to h_{i}(A){\overset {f_{*}}{\to }}h_{i}(X){\overset {g_{*}}{\to }}h_{i}(X,A){\overset {\partial }{\to }}h_{i-1}(A)\to \cdots .}
切除 :若X 是子復形A 、B 的並,則對每個i ,包含
f
:
(
A
,
A
∩
B
)
→
(
X
,
B
)
{\displaystyle f:\ (A,\ A\cap B)\to (X,\ B)}
會誘導同構
h
i
(
A
,
A
∩
B
)
→
f
∗
h
i
(
X
,
B
)
{\displaystyle h_{i}(A,A\cap B){\overset {f_{*}}{\to }}h_{i}(X,B)}
可加性 :若(X ,A )是一組對
(
X
α
,
A
α
)
{\displaystyle (X_{\alpha },\ A_{\alpha })}
的不交並,則對每個i ,包含
(
X
α
,
A
α
)
→
(
X
,
A
)
{\displaystyle (X_{\alpha },\ A_{\alpha })\to (X,\ A)}
會誘導從直積出發的同構:
⨁
α
h
i
(
X
α
,
A
α
)
→
h
i
(
X
,
A
)
{\displaystyle \bigoplus _{\alpha }h_{i}(X_{\alpha },A_{\alpha })\to h_{i}(X,A)}
廣義餘調論的公理大致是通過翻轉箭頭得到的。更詳細地說,廣義餘調論 是一系列從CW-拓樸對範疇到阿貝爾群範疇的反變函子序列
h
i
{\displaystyle h^{i}}
(i 是整數),及自然變換d : h i (A ) → h i +1 (X ,A ) ,稱作邊界同態 (其中
h
i
(
A
)
{\displaystyle h^{i}(A)}
表示
h
i
(
A
,
∅
)
{\displaystyle h^{i}(A,\ \emptyset )}
。公理如下:
同倫 :同倫映射在餘調誘導相同的同態。
正合性 :由結論f : A → X 、g : (X ,∅) → (X ,A ) ,每對(X ,A )都在餘調上誘導了長正合序列:
⋯
→
h
i
(
X
,
A
)
→
g
∗
h
i
(
X
)
→
f
∗
h
i
(
A
)
→
d
h
i
+
1
(
X
,
A
)
→
⋯
.
{\displaystyle \cdots \to h^{i}(X,A){\overset {g_{*}}{\to }}h^{i}(X){\overset {f_{*}}{\to }}h^{i}(A){\overset {d}{\to }}h^{i+1}(X,A)\to \cdots .}
切除 :若X 是子復形A 、B 的並,則對每個i ,包含
f
:
(
A
,
A
∩
B
)
→
(
X
,
B
)
{\displaystyle f:\ (A,\ A\cap B)\to (X,\ B)}
會誘導同構
h
i
(
X
,
B
)
→
f
∗
h
i
(
A
,
A
∩
B
)
{\displaystyle h^{i}(X,B){\overset {f_{*}}{\to }}h^{i}(A,A\cap B)}
可加性 :若(X ,A )是一組對
(
X
α
,
A
α
)
{\displaystyle (X_{\alpha },\ A_{\alpha })}
的不交並,則對每個i ,包含
(
X
α
,
A
α
)
→
(
X
,
A
)
{\displaystyle (X_{\alpha },\ A_{\alpha })\to (X,\ A)}
會誘導到達積群的同構:
h
i
(
X
,
A
)
→
∏
α
h
i
(
X
α
,
A
α
)
{\displaystyle h^{i}(X,A)\to \prod _{\alpha }h^{i}(X_{\alpha },A_{\alpha })}
譜 決定了廣義(上)同調論。Brown、Whitehead、Adams得到的一個基本結果是:所有廣義同調論都來自一個譜,所有廣義餘調論也來自一個譜。這推廣了艾倫伯格–麥克蘭恩空間對普通餘調的可表性。
一個微妙問題是,從穩定同調範疇(譜的同倫範疇)到CW-拓樸對上的廣義同調論的函子,雖然給出了同構類上的雙射,但是不等價;在穩定同倫範疇中,有非零映射(即幻影映射 ),其誘導了CW-拓樸對上同倫論間的零映射。同樣,從穩定同倫範疇到XW-拓樸對上的廣義餘調論的函子也不等價。[ 13] 正是穩定同倫範疇具有三角化 之類良好性質。
要將(上)同調論的定義域從CW復形推廣到任意拓樸空間,一種標準方法是加入公理:所有弱同倫等價 都會在(上)同調誘導一個同構(對奇異(上)同調是正確的,但層餘調等則不然)。由於每個空間都可從CW復形得到弱同倫等價,這公理將所有空間的(上)同調論還原為CW復形的相應理論。
廣義餘調論的一些例子:
穩定上同倫群
π
S
∗
(
X
)
.
{\displaystyle \pi _{S}^{*}(X).}
相應的同調論更常用:穩定同倫群
π
∗
S
(
X
)
.
{\displaystyle \pi _{*}^{S}(X).}
各種配邊 群,從空間到流形的所有映射的角度研究空間:無向配邊
M
O
∗
(
X
)
{\displaystyle MO^{*}(X)}
有向配邊
M
S
O
∗
(
X
)
,
{\displaystyle MSO^{*}(X),}
復配邊
M
U
∗
(
X
)
,
{\displaystyle MU^{*}(X),}
等等。復配邊在同倫論中尤為強大,經由丹尼爾·奎倫 的定理,同形式群 密切相關。
拓樸K理論 的各種形式,從空間上所有向量叢的角度研究空間:
K
O
∗
(
X
)
{\displaystyle KO^{*}(X)}
(實周期K理論)、
k
o
∗
(
X
)
{\displaystyle ko^{*}(X)}
(實連通K理論)、
K
∗
(
X
)
{\displaystyle K^{*}(X)}
(復周期K理論)、
k
u
∗
(
X
)
{\displaystyle ku^{*}(X)}
(復連通K理論),等等。
布朗-彼得森餘調 、莫拉瓦K理論 、莫拉瓦E理論等等由復配邊建立的理論。
各種橢圓餘調 。
其中許多理論比普通餘調的信息更豐富,但更難計算。
餘調論E 若滿足
E
∗
(
X
)
{\displaystyle E^{*}(X)}
對每個空間X 都具有分次環的結構,則稱E 具有乘性 。用譜的語言來說,有幾個更精確的環譜 概念,如E ∞ 環譜,其中的積在很強的意義上是交換、結合的。
Dieudonné, Jean , History of Algebraic and Differential Topology , Birkhäuser , 1989, ISBN 0-8176-3388-X , MR 0995842
Dold, Albrecht , Lectures on Algebraic Topology, Springer-Verlag , 1972, ISBN 978-3-540-58660-9 , MR 0415602
Eilenberg, Samuel ; Steenrod, Norman , Foundations of Algebraic Topolog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1952, ISBN 9780691627236 , MR 0050886
Hartshorne, Robin , Algebraic Geometry, Graduate Texts in Mathematics 52 , New York, Heidelberg: Springer-Verlag , 1977, ISBN 0-387-90244-9 , MR 0463157
Hatcher, Allen , Algebraic Topology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ISBN 0-521-79540-0 , MR 1867354 (頁面存檔備份 ,存於互聯網檔案館 )
Hazewinkel, Michiel (編), Cohomology , 数学百科全书 , Springer , 2001, ISBN 978-1-55608-010-4 .
May, J. Peter , A Concise Course in Algebraic Topology (PDF) ,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 1999, ISBN 0-226-51182-0 , MR 1702278 互聯網檔案館 的存檔 ,存檔日期,.
Switzer, Robert, Algebraic Topology — Homology and Homotopy, Springer-Verlag , 1975, ISBN 3-540-42750-3 , MR 0385836
Thom, René , Quelques propriétés globales des variétés différentiables , Commentarii Mathematici Helvetici , 1954, 28 : 17–86, MR 0061823 , S2CID 120243638 , doi:10.1007/BF02566923 [失效連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