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大為
外觀
陳大為 | |
---|---|
羅馬拼音 | Chan Tah Wei |
出生 | 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市 | 1969年9月28日
現居地 | 臺灣臺北市 |
職業 | 作家、教授、學者 |
國籍 | 馬來西亞 |
永久居留權 | 中華民國 |
教育程度 | 臺師大文學博士 |
創作時期 | 1989年至今 |
體裁 | 新詩、散文、文學評論 |
主題 | 現代文學 |
獎項 | 聯合報文學獎 中國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 台北文學年金新詩類 教育部文藝創作獎新詩首獎等 |
配偶 | 鍾怡雯(1994年結婚) |
陳大為(1969年9月28日—),馬來西亞霹靂州金寶市人,祖籍廣西桂林,臺灣著名馬華文學作家。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學士、東吳大學中文所碩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文所博士。現任國立臺北大學中文系教授。
生平
[編輯]陳大為的文學創作體裁以新詩為主,學生時代即獲得不少文學獎的肯定。[1]從描寫遠古中國神話的《治洪前書》、解構中國歷史的《再鴻門》,到書寫華人移民南洋的史詩《盡是魅影的城國》,都極力地追求磅礡的敘事境界與敘事技巧。[2]第四本詩集《靠近 羅摩衍那》開始大幅改變以往的風格,使用較為隨性的語句與較為隨機的敘事風格,並嵌入其他詩人如北島、食指的作品篇名;書名靈感來自印度史詩《羅摩衍那》,書中則反其道而行,不同於其他詩人慣用的西方意象。[3]
作品
[編輯]詩集
[編輯]- 《治洪前書》(臺北:詩之華,1994)
- 《再鴻門》(臺北:文史哲,1997)
- 《盡是魅影的城國》(臺北:時報,2001)
- 《靠近 羅摩衍那》(臺北:九歌,2005)
- 《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1992-2013》(臺北:聯經,2014)
散文
[編輯]- 《流動的身世》(臺北:九歌,1999)
- 《句號後面》(臺北:麥田,2004)
- 《火鳳燎原的午後》(臺北:九歌,2007)
- 《木部十二劃》(臺北:九歌,2011)
論述
[編輯]- 《存在的斷層掃瞄:羅門都市詩論》(臺北:萬卷樓,1998)
- 《亞細亞的象形詩維》(臺北:萬卷樓,2001)
- 《詮釋的差異:當代馬華文學論集》(臺北:海華文教基金會,2004)
- 《亞洲中文現代詩的都市書寫1980-1999》(臺北:萬卷樓,2001)
- 《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臺北:萬卷樓,2004)
- 《思考的圓周率:馬華文學的板塊與空間書寫》(吉隆坡:大將,2006)
- 《中國當代詩史的典律生成與裂變》(臺北:萬卷樓,2009)
- 《馬華散文史縱論1957-2007》(臺北:萬卷樓,2009)
- 《風格的煉成:亞洲華文文學論集》(臺北:萬卷樓,2009)
- 《最年輕的麒麟:馬華文學在台灣(1963-2012)》(臺南:國立臺灣文學館,2012)
- 《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陳大為》(桃園:元智大學中國語文學系,2019)
傳記
[編輯]- 與鍾怡雯合著《靈鷲山外山:心道法師傳2013》(臺北:遠流,2013)
圖文書
[編輯]- 《四個有貓的轉角》(繪者:阿頓)(麥田,2002)
- 《野故事》(繪者:陳順律)(麥田,2003)
參考文獻
[編輯]引用
[編輯]來源
[編輯]- 陳大為《靠近 羅摩衍那》(臺北:九歌,2005)
- 台灣作家作品目錄資料庫——陳大為 (頁面存檔備份,存於互聯網檔案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