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内容

陈大为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陈大为
罗马拼音Chan Tah Wei
出生 (1969-09-28) 1969年9月28日55岁)
 马来西亚霹雳州怡保市
现居地 台湾台北市
职业作家教授学者
国籍 马来西亚
永久居留权 中华民国
教育程度台师大文学博士
创作时期1989年至今
体裁新诗散文文学评论
主题现代文学
奖项联合报文学奖
中国时报文学奖新诗评审奖
台北文学年金新诗类
教育部文艺创作奖新诗首奖等
配偶锺怡雯1994年结婚)

陈大为(1969年9月28日),马来西亚霹雳州金宝市人,祖籍广西桂林台湾著名马华文学作家。国立台湾大学中文系学士、东吴大学中文所硕士、国立台湾师范大学国文所博士。现任国立台北大学中文系教授。

生平

[编辑]

陈大为的文学创作体裁以新诗为主,学生时代即获得不少文学奖的肯定。[1]从描写远古中国神话的《治洪前书》、解构中国历史的《再鸿门》,到书写华人移民南洋的史诗《尽是魅影的城国》,都极力地追求磅礡的叙事境界与叙事技巧。[2]第四本诗集《靠近 罗摩衍那》开始大幅改变以往的风格,使用较为随性的语句与较为随机的叙事风格,并嵌入其他诗人如北岛食指的作品篇名;书名灵感来自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书中则反其道而行,不同于其他诗人惯用的西方意象。[3]

作品

[编辑]

诗集

[编辑]
  • 《治洪前书》(台北:诗之华,1994)
  • 《再鸿门》(台北:文史哲,1997)
  • 《尽是魅影的城国》(台北:时报,2001)
  • 《靠近 罗摩衍那》(台北:九歌,2005)
  • 《巫术掌纹:陈大为诗选1992-2013》(台北:联经,2014)

散文

[编辑]
  • 《流动的身世》(台北:九歌,1999)
  • 《句号后面》(台北:麦田,2004)
  • 《火凤燎原的午后》(台北:九歌,2007)
  • 《木部十二划》(台北:九歌,2011)

论述

[编辑]
  • 《存在的断层扫瞄:罗门都市诗论》(台北:万卷楼,1998)
  • 《亚细亚的象形诗维》(台北:万卷楼,2001)
  • 《诠释的差异:当代马华文学论集》(台北:海华文教基金会,2004)
  • 《亚洲中文现代诗的都市书写1980-1999》(台北:万卷楼,2001)
  • 《亚洲阅读:都市文学与文化》(台北:万卷楼,2004)
  • 《思考的圆周率:马华文学的板块与空间书写》(吉隆坡:大将,2006)
  • 《中国当代诗史的典律生成与裂变》(台北:万卷楼,2009)
  • 《马华散文史纵论1957-2007》(台北:万卷楼,2009)
  • 《风格的炼成:亚洲华文文学论集》(台北:万卷楼,2009)
  • 《最年轻的麒麟:马华文学在台湾(1963-2012)》(台南:国立台湾文学馆,2012)
  • 《马华文学批评大系:陈大为》(桃园:元智大学中国语文学系,2019)

传记

[编辑]
  • 锺怡雯合著《灵鹫山外山:心道法师传2013》(台北:远流,2013)

图文书

[编辑]
  • 《四个有猫的转角》(绘者:阿顿)(麦田,2002)
  • 《野故事》(绘者:陈顺律)(麦田,2003)

参考文献

[编辑]

引用

[编辑]
  1. ^ 详见 九歌文学网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2. ^ 陈大为自言90年代的创作“花很大的力气去锤炼铿锵的语言,去追求雄浑的叙事”见〈后记:半手工业〉,《靠近 罗摩衍那》,页163
  3. ^ 陈大为:“很多诗人喜欢援用西方意象,……那些名词对我而言没有实质的意义,只是赶时髦的流行符号;我喜欢逆势而行,便挑了印度意象作书名。”见〈后记:半手工业〉,《靠近 罗摩衍那》,页169

来源

[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