樊城堆遺址
外觀
28°02′14″N 115°19′41″E / 28.03722°N 115.32806°E
樊城堆遺址 | |
---|---|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公佈 | |
地址 | 江西省樟樹市 |
分類 | 古遺址 |
時代 | 新石器時代 |
編號 | 第六批第99項 |
認定時間 | 2006年5月25日 |
樊城堆遺址位於中國江西省樟樹市劉公廟鎮廟下村東側,地處贛江二級支流雌溪上游。樊城堆遺址位在拾年山遺址東約23公里處。蒙河在拾年山遺址南邊流經,該河大致自西北向東南匯入贛江的支流——袁水,而樊城堆遺址附近的兩條河流與蕭江聯繫,最終也匯入贛江。地下有鹽礦。[1]
樊城堆遺址於1975年被發現,1977年、1978年、1980年先後進行了三次發掘。遺址為土墩型遺址,高出旁邊田地1~3米,南北長124米,東西寬100米,面積超過1萬平方米[3]。2006年被列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發掘簡界
[編輯]樊城堆遺址是典型贛中地區青銅時期遺址,其文化堆積可分七層,第一層為耕土層,厚:30公分左右。第二層為吳城文化遺存;第三至第七層遺存的文化類型已被命名為樊城堆文化。遺址沒有做過測年,但依其與拾年山遺址比較,樊成堆文化遺存相當於拾年山遺址第三期文化層,所以年代為距今約4300~3700年;二層應為距今3700~3000年。[3][4]
出土遺跡有發現製陶窯址、房屋建築、灰坑、墓葬。墓葬以典型拾年山文化和樊城堆文化為主,另發現一座與石家河文化相似的甕棺墓。
出土的遺物有石斧、石鏟等生產工具,杯、碗、罐袋足鬹等生活用具。4-5層少量發現的硬陶證明該遺址下層文化已屬於青銅時代。墓葬裏泥質黑皮陶較多;遺址出土很多夾砂陶淺盤形鼎,幾位學者認為這是本地特用的曬鹽工具。[5][4][6]
參考文獻
[編輯]- ^ 樟樹市博物館對環境界介紹資料
- ^ 國家文物局 編.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第六批)·第Ⅴ卷. 文物出版社. 2008: 437. ISBN 978-7-5010-2446-9.
- ^ 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 中國考古學中碳十四年代數據集(1965-1991). 文物出版社. 1992: 129.
- ^ 4.0 4.1 沈江. 拾年山遺址研究——兼談拾年山與樊城堆文化的關係. 中山大學碩士論文. 2016.
- ^ 江西省文物工作隊、清江縣博物館、中山大學人類學系. 清江樊城堆遗址发掘简报. 考古與文物1989年第2. : 20–40 [2016-08-14]. (原始內容存檔於2020-09-22).
- ^ 郭靜雲. 天神與天地之道:巫覡信仰與傳統思想淵源.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