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廣州市文化館

座標23°04′46″N 113°19′23″E / 23.079426°N 113.323170°E / 23.079426; 113.323170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廣州市文化館
入口牌匾
成立1956年
地址 中國廣州市海珠區新滘中路288號
坐標23°04′46″N 113°19′23″E / 23.079426°N 113.323170°E / 23.079426; 113.323170
類型文化館
建築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
所有者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
網站https://www.gz-arts.com/
地圖
地圖

廣州市文化館(英語:Guangzhou Cultural & Arts Centre;加掛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牌子),是廣州市設立的大型公益性公共文化機構,隸屬於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館址位於廣州海珠湖東北側、廣州城市新中軸線南段的中心,佔地約14.2萬平方米,總建築面積5.4萬平方米,總投資超過10億人民幣[1],截至2023年5月是中國大陸最大的文化館[2]

歷史

[編輯]

廣州市文化館前身為成立於1956年7月的廣州市群眾藝術館,2001年6月,遷址廣州市越秀區先烈中路102號華盛大廈北塔(又稱「華盛館(公共文化活動中心)」)。2007年,廣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在廣州市文化館內正式掛牌成立。2008年,被評定為「國家一級文化館」。2009年6月,更名為廣州市文化館。2009年2月,位於海珠區藝苑路47號的海珠分館(又稱「藝苑館(公共文化學習中心)」)開館。

2013年,廣州市提出建設「一園四館」(廣州美術館、廣州博物館新館、廣州科學館、廣州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經徵求專家意見後,將廣州文化館和嶺南大觀園合建,選址海珠湖[3],2014年7月,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AECOM聯合體的「嶺南園·源嶺南」方案,在「廣州市文化館新館」項目的國際設計競賽中標[4]。2017年11月,新館正式開工,2022年9月完工,2022年10月起,廣州市文化館搬遷至新館,原「華盛館」停用,「藝苑館」移交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口腔醫院使用。2023年1月18日,廣州市文化館新館向公眾開放。2023年8月,被評為「國家3A級旅遊景區」。2023年11月24日,新館入館人次達到100.2萬[5],僅用時251天,累計入館人數破百萬[6]

建築

[編輯]

新館為嶺南園林風格的仿古建築群,由華南理工大學建築設計研究院設計,以「十里紅雲一灣水,八橋畫舫十六亭」為設計主題,包含公共文化中心、翰墨園、曲藝園、廣府園、廣繡園等多組主題園林建築[7]。園內通過八座景觀橋樑貫穿水體「一灣水」,串聯各個庭院的館閣樓台,形成「園中有園」的景觀[8]

  • 公共文化中心:建築總面積約4萬平方米,是新館最核心的建築體,外觀為漢唐風格,以中心閣為中軸,西側為辦公、培訓區,東側為800座位劇場、演藝排練區。其中。中心閣高約39米,為館內最高、最具標誌性的建築,是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設有「花城百花開——廣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亦可作為展覽區和觀景平台。
  • 翰墨園:位於公共文化中心東南側,建築面積約0.21萬平方米,是新館中唯一一個完全建立在山坡上的場館,是書法繪畫篆刻陶瓷剪紙攝影等藝術的展覽及交流場地,以倚流亭為主體,以連廊連接各大展廳。
  • 曲藝園:位於公共文化中心南側,東側為廣府園,西側和南側為海珠湖,總建築面積約0.64萬平方米,採用「多戲台設計」,為傳統戲劇、曲藝、音樂等表演藝術類展演空間。主樓為三層高的閣樓,與中心閣相對,上層屋面為十字脊的歇山頂,下層屋面為四坡頂
  • 廣府園:位於園區中間位置,東臨水街與廣繡園相望,總建築面積約0.21萬平方米,採用鑊耳屋、屋脊灰塑,磚雕、石雕、石柱、蝦公梁等傳統嶺南建築風格,借鑑東莞可園、順德清暉園等嶺南名園的特色,以畫舫、六角亭、臨水閣、觀魚亭、望月樓等構成典型的廣府庭院。
  • 廣繡園:位於園區東南部,總建築面積約0.18萬平方米,以廣府典型的府宅園林為藍本,以「廣繡」為展示主題。

參考資料

[編輯]

外部連結

[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