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題:社會運動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社會運動

社會運動(英語:Social movement)是由個體社會群體鬆散組織為了實現推動、執行、抵制、阻止或撤消社會變革變化,而用體制外的策略,來改變現有體制的一種政治現象行動與集體。社會運動被描述為「組織結構和戰略,這些結構和戰略可能使被壓迫人口能夠提出有效的挑戰,並抵抗更強大和更有優勢的精英」。某些觀點認為,非營利機構非政府組織,有其社會責任存在,單單有着善意,不代表這組織能負起社會責任,而近來對非政府組織的社會責任的關注也在增加。

精選條目

波羅的海之路(英語:Baltic Way愛沙尼亞語Balti kett拉脫維亞語'Baltijas ceļš'立陶宛語Baltijos kelias;俄語:Балтийский путь),又稱自由之鏈波羅的海之鏈,是發生於1989年8月23日的一次大規模和平示威。大約有200萬人加入這場活動,他們手牽手組成一個長度超過675公里的人鏈,穿過波羅的海三國愛沙尼亞拉脫維亞立陶宛)。這一示威是為了希望世界能夠關心三國共同的歷史遭遇——在1939年8月23日蘇聯納粹德國秘密簽訂的《蘇德互不侵犯條約》中,該三國被蘇聯佔領。該活動起源於1980年代在西方城市舉行的「國際黑絲帶日」抗議活動。它標誌着蘇聯與納粹德國之間的《莫洛托夫—里賓特洛甫條約》成立50週年。

此事件場景震撼、牽動情緒,在國內外均大收宣傳之效。這次活動為波羅的海激進主義者提供了將波羅的海獨立問題定位為不止是政治問題,而且是道德問題的機會。蘇聯當局以激烈的口吻回應,但沒有採取任何建設性的行動修補三國與蘇聯其他地區間日益擴大的鴻溝。示威後7個月,立陶宛成為首個宣告獨立的蘇聯加盟共和國。1991年9月6日,蘇聯政府正式承認愛沙尼亞、拉脫維亞和立陶宛獨立。東歐劇變之後,8月23日成為波羅的海三國、歐盟和其他國家的紀念日,稱為「黑絲帶日」或「歐洲史達林主義和納粹主義受害人紀念日」。

精選傳記

納爾遜·羅利拉拉·曼德拉科薩語Nelson Rolihlahla Mandela [xolíɬaɬa mandɛ̂ːla],1918年7月18日—2013年12月5日),南非川斯凱人,為南非種族隔離革命家政治家慈善家,亦被廣泛視作南非的國父。 1994年至1999年間任南非總統,是第一個由全面代議制民主選舉選出的南非元首。他任內致力於廢除種族隔離制度、實現種族和解,以及消除貧困不公。作為非洲國家主義者和民主社會主義者,他在1991年至1997年間任非洲人國民大會主席,1998年至1999年間任不結盟運動秘書長。

當選總統前,曼德拉是積極的反種族隔離人士,任非洲人國民大會武裝組織民族之矛領袖。當曼德拉領導反種族隔離運動時,南非法院曾判處他「密謀推翻政府」等罪名,曼德拉前後共服刑26年半,其中有約13年在羅本島度過。 1990年3月14日出獄後,曼德拉領導調解與協商,並在推動多元族群民主的過渡期挺身領導南非。自種族隔離制度終結以來,曼德拉受到了來自各界的讚許,最顯著者為1993年的諾貝爾和平獎。2013年12月5日,南非總統雅各布·祖瑪宣佈,長期苦於腎臟感染的前總統曼德拉在當天於家中辭世,享壽95歲。

精選圖片

伏爾泰琳·克蕾(英語:Voltairine de Cleyre,1866年-1912年),是一位美國無政府主義作家和女權主義者。

Photo credit: Unknown

歡迎參與

條目請求:
需要擴充或翻譯的條目:
需要專家關注

相關主題

維基媒體

進入以下維基媒體計劃可獲取更多相關資訊:

清除伺服器快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