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零陵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歷代變更
設置漢朝
使用狀況湖南省永州市
西漢零陵郡
新朝九疑郡
東漢零陵郡
三國零陵郡
西晉零陵郡
南北朝零陵郡(宋)
零陵郡(齊)
零陵郡(梁)
零陵郡(陳)
隋朝永州→零陵郡(607年)
改稱為永州(621年)
唐朝永州→零陵郡(742年)
改稱為永州(758年)

零陵郡中國名。西漢元鼎六年(前111年)分桂陽郡而置。其地大致相當於今廣西壯族自治區桂林市湖南省永州市邵陽市衡陽市的一部分。治所零陵縣(今廣西興安縣北)。東漢移治泉陵縣廢。

建置沿革

[編輯]

漢武帝元鼎六年(前111年),發兵滅南越國,桂陽郡地界向南擴展,並增置數縣。於是分泠道以西諸縣置零陵郡。[1]宣帝元康元年(前65年),長沙王子侯國鍾武別屬零陵郡。其後鍾武侯國遷往江夏郡,但零陵郡仍保留鍾武縣,故漢書地理志有兩鍾武。[2]成帝綏和元年(前8年),零陵郡領七縣、三侯國:零陵縣、泉陵侯國、泠道縣、營道縣、營浦縣、鍾武縣、夫夷侯國、都梁侯國、洮陽縣、始安縣。郡治在零陵縣。有21092戶,139378人。平帝元始五年(5年),長沙王子侯國湘鄉、昭陽、承陽別屬零陵郡。東漢時零陵郡移治泉陵。王莽改零陵為九疑順帝永建三年,改鍾武為重安侯國。獻帝時,荊州刺史劉表增置觀陽縣(一作灌陽縣[3])。

建安十三年(208年)荊州牧劉表死後,劉備奉劉表長子劉琦繼任荊州刺史,零陵太守劉度向其投降。劉琦死後,其勢力推劉備繼任。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呂蒙奪取零陵,在訂立湘水之盟後還給劉備,但於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再度派呂蒙將其奪取。三國初年,劉備討伐孫吳,即夷陵之戰,零陵郡亦叛亂響應,但被步騭平定。

西晉太康三年(282年),零陵郡領泉陵、祁陽、零陵、營浦、洮陽、永昌、觀陽、營道、舂陵、泠道、應陽十一縣。開皇九年(589年)滅陳,廢零陵郡,置永州總管府,改泉陵縣為零陵縣。大業三年(607年)復置零陵郡,領零陵、湘源、永陽、營道、馮乘五縣。唐武德四年(621年)平蕭銑,復置永州。天寶元年(742年),改永州為零陵郡,領零陵、湘源、祁陽、灌陽四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永州。

行政長官

[編輯]

零陵太守(前111年—9年)

[編輯]
  • 召信臣,字翁卿,九江壽春人,西漢時在任。[4]

零陵太守(25年—420年)

[編輯]

零陵內史(420年—502年)

[編輯]
  • 裴松之,字世期,河東聞喜人,宋武帝少帝時在任。[31]
  • 檀超,字悅祖,高平金鄉人,南朝宋晚期在任。[32]
  • 王份,字季文,琅邪臨沂人,齊武帝永明十一年(493年)出任。[33]
  • 范雲,字彥龍,南鄉舞陰人,齊明帝時在任。[34]

零陵太守(502年—557年)

[編輯]
  • 孫謙,字長遜,東莞莒人,梁武帝天監六年(507年)到九年(510年)在任。[35]
  • 蕭子恪,字景沖,蘭陵人,梁武帝天監十七年(518年)離任。[36]
  • 諸葛銓,丹楊建康人,南朝梁時在任。[37]
  • 張僧紹,吳郡人,南朝梁時在任。[38]
  • 周弘直,字思方,汝南安城人,梁敬帝時在任。[39]

零陵公相(557年—589年)

[編輯]

零陵郡太守(607年—621年)

[編輯]

零陵郡太守(742年—758年)

[編輯]

國主

[編輯]

南朝宋齊零陵國(420年—502年)

[編輯]
零陵國(420年—502年)丨全食一郡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零陵郡王 司馬德文 420年—421年 晉恭皇帝
2 零陵郡王 司馬元瑜 421年—448年
3 零陵郡王 司馬勗 ?—468年
4 零陵郡王 司馬藥師 ?—490年
5 零陵郡王 ?—502年

南朝陳零陵國(557年—589年)

[編輯]
零陵國(557年—589年)
以討周將獨孤盛之功封,食邑7000戶
代數 封爵 姓名 在位時間 備註
1 零陵郡開國公 壯肅公 侯瑱 557年—558年
2 零陵郡開國公 侯淨藏 ?—571年 侯瑱子
3 零陵郡開國公 侯就 ?—589年 侯淨藏弟
陳亡,國除

註釋及徵引文獻

[編輯]
  1. ^ 水經注湘水。晉書地理志、元和郡縣志太平寰宇記均誤作分長沙國而置。
  2. ^ 《西漢政區地理》,124頁。
  3. ^ 洪适《隸釋》卷十一綏民校尉熊君碑
  4. ^ 《漢書 卷八十九 循吏傳第五十九》
  5. ^ 《後漢書 卷十七 馮岑賈列傳第七》
  6. ^ 《後漢書 卷八十一 獨行列傳第七十一》
  7. ^ 《後漢書 卷二十四 馬援列傳第十四》
  8. ^ 《宋書 卷一百 列傳第六十》
  9. ^ 《太平御覽·卷260》引《東觀漢記》
  10. ^ 《後漢書 卷三十二 樊宏陰識列傳第二十二》
  11. ^ 11.0 11.1 《三國志 卷五十七 吳書十二 虞陸張駱陸吾朱傳第十二》
  12. ^ 《後漢書 卷六 孝順孝沖孝質帝紀第六》
  13. ^ 《後漢書 卷七 孝桓帝紀第七》
  14. ^ 《後漢書 卷三十八 張法滕馮度楊列傳第二十八》
  15. ^ 《三國志 卷四十六 吳書一 孫破虜討逆傳弟一》
  16. ^ 《後漢書 卷七十四下 袁紹劉表列傳第六十四下》
  17. ^ 《三國志 卷三十二 蜀書二 先主傳第二》
  18. ^ 《三國志 卷四十五 蜀書十五 鄧張宗楊傳第十五》
  19. ^ 《三國志 卷四十七 吳書二 吳主傳第二》
  20. ^ 《三國志 卷五十二 吳書七 張顧諸葛步傳第七》
  21. ^ 《三國志 卷五十三 吳書八 張嚴程闞薛傳第八》
  22. ^ 《三國志 卷二十八 魏書二十八 王毌丘諸葛鄧鍾傳第二十八》
  23. ^ 《晉書 卷四 帝紀第四》
  24. ^ 《三國志 卷十五 魏書十五 劉司馬梁張溫賈傳第十五》
  25. ^ 《晉書 卷六十六 列傳第三十六》
  26. ^ 《晉書 卷三十七 列傳第七》
  27. ^ 《晉書 卷九十二 列傳第六十二》
  28. ^ 《晉書 卷八十八 列傳第五十八》
  29. ^ 《晉書 卷九十九 列傳第六十九》
  30. ^ 《晉書 卷十 帝紀第十》
  31. ^ 《宋書 卷六十四 列傳第二十四》
  32. ^ 《南齊書 卷五十二 列傳第三十三》
  33. ^ 《梁書 卷二十一 列傳第十五》
  34. ^ 《梁書 卷十三 列傳第七》
  35. ^ 《梁書 卷五十三 列傳第四十七》
  36. ^ 《梁書 卷三十五 列傳第二十九》
  37. ^ 《隋書 卷七十六 列傳第四十一》
  38. ^ 《新唐書 卷一百九十八 列傳第一百二十三》
  39. ^ 《陳書 卷二十四 列傳第十八》
  40. ^ 《唐刺史考全編》
  41. ^ 《新唐書 卷一百三十一 列傳第五十六》

參考書目

[編輯]
  1. 王先謙,漢書補注,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2. 王先謙,後漢書集解,中華書局影印虛受堂本
  3. 晉書,中華書局點校本
  4. 隋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5. 舊唐書地理志,中華書局點校本
  6. 譚其驤等,1974,《中國歷史地圖集》,北京:中國地圖出版社
  7. 周振鶴,1987,《西漢政區地理》,北京:人民出版社
  8. 李曉傑,1999,《東漢政區地理》,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9. 周振鶴,2006,《漢書地理志匯釋》,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