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至內容

陳啓天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陳啓天
中華民國政治人士
個人資料
性別
出生(1893-10-18)1893年10月18日
 大清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
逝世1984年8月10日(1984歲—08—10)(90歲)
 中華民國台北市
籍貫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
國籍 中華民國
政黨 中國青年黨
學歷
經歷
著作

陳啓天(1893年10月18日—1984年8月10日),幼名翊林,譜名聲翊,小學及中學在校時名國權辛亥革命時名春森,大學在校時名啓天修平,筆名明志致遠湖北省漢陽府黃陂縣人。中華民國教育社會學家、政治活動家,中國青年黨領袖之一[1]國家主義思想家,現代新法家主義的開創者。

生平

[編輯]

參加少年中國學會

[編輯]

陳啓天是一個經營製油業的地主之子。早年學習舊學。1905年(光緒三十四年)開始接受新式教育,入武昌湖北高等農務學堂附屬高等小學。翌年,轉入新設的黃陂縣道明小學。1910年(宣統二年)春,升入湖北高等農務學堂附屬中學。翌年,辛亥革命爆發,陳啓天參加革命派,成為北伐軍第2軍憲兵隊成員[1]

1912年(民國元年)秋,陳啓天入私立武昌中華大學政治經濟特科,隨劉文卿學習陽明學,1915年夏畢業。1917年,任武昌中華大學中學部教師。1919年,投考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因專業不合未入學;同年秋,與惲代英余家菊共同加入少年中國學會。1923年至1924年,任該會執行部主任。少年中國學會在五四運動後發生左右兩派的對立,陳啓天屬於標榜國家主義、反對馬克思主義的右派,與鄧中夏等左派展開激烈論爭[1]

加入中國青年黨

[編輯]

1920年(民國九年),陳啓天考入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後更名國立東南大學國立中央大學),就讀於教育系。1924年6月國立東南大學教育系畢業赴上海。此後,任中華書局新書部編輯,月刊《中華教育界》的主編。1924年9月,留學法國中國青年黨領導人曾琦李璜歸國,陳啓天協助他們在上海創辦中國青年黨的機關報《醒獅》。1925年7月,陳啓天正式加入中國青年黨。同年10月,在陳啓天的建議下,中國青年黨的外圍團體中國國家主義青年團成立,陳啓天還發起設立國家教育教會。1926年7月,中國青年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陳啓天當選執行委員兼訓練部主任。陳啓天在《醒獅》上鼓吹國家主義,反三民主義反共主義,支持北京政府吳佩孚孫傳芳,對抗中國國民黨中國共產黨[1]

1926年(民國十五年)7月,中國國民黨開始北伐,陳啓天開展支持北京政府方面的言論活動,最後北京政府敗北。1928年8月,參加在上海召開的中國青年黨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繼續當選中央常務委員兼訓練部主任。翌年初,赴四川省,在張瀾主宰的國立成都大學開設社會學、中國近代教育史講座。同年5月回到上海,代替李璜擔任中國青年黨的黨務學校「知行學院」的院長。1930年8月,在中國青年黨第五次全國代表大會上,成立中央檢審委員會,陳啓天當選委員長。此時中國工農紅軍的活動活躍,陳啓天在上海創刊了從事反共宣傳的雑志《鏟共半月刊》[1]

1931年(民國二十年)九一八事變爆發後,陳啓天改變了反對中國國民黨的姿勢,在上海創刊雜誌《民聲周報》,主張「政黨休戰」。翌年初,國民政府召開國難會議,陳啓天獲得邀請,但中國青年黨對蔣介石不信任,結果陳啓天沒有出席國難會議。受此影響,同年夏舉行的中國青年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陳啓天、曾琦、李璜喪失了在中國青年黨中央的地位。其後,陳啓天從事中國青年黨的宣稱工作。1935年,在中國青年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陳啓天重新當選中央常務委員兼訓練部主任[1]

抗日戰爭、國共內戰時期的活動

[編輯]

抗日戰爭爆發後的1938年(民國二十七年)4月,國民政府承認中國青年黨的合法地位。6月,陳啓天出任國民政府教育部戰時教育問題研究委員會委員。7月,當選第一屆國民參政會參政員,以後一直連任至第4屆。戰時,陳啓天主要留在四川省,1944年任武昌中華大學文學系教授並開設韓非子研究的講座[1]

戰後的1945年(民國三十四年)11月,在重慶召開中國青年黨第十次全國代表大會,陳啓天當選中央常務委員兼秘書長。翌年1月,政治協商會議召開,陳啓天作為中國青年黨代表出席,提出政治制度改革、停止內戰、軍隊國家化等提案。其後,中國青年黨採取支持蔣介石的路線,脫離抗戰時隸屬的中國民主同盟。1946年11月,陳啓天作為中國青年黨代表之一,出席制憲國民大會[1]

1947年(民國三十六年)4月,隨着國民政府改組,中國青年黨正式參加國民政府。5月19日,國民政府令:選任常乃悳為國民政府委員,鄭振文、陳啟天為行政院政務委員,陳啓天兼經濟部部長[2]:8356。8月,中國青年黨第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陳啓天繼續當選中央常務委員。

1948年5月,經濟部改組為工商部,陳啓天繼續任部長。同年12月,不再擔任工商部長,赴上海居住。

第二次國共內戰中,中華民國政府敗北,陳啓天因此隨着政府輾轉定居在台灣[1][3]

台灣活動

[編輯]

1950年,陳啓天任中國青年黨秘書長兼代理主席,擔任總統府國策顧問、台灣國立故宮博物院理事等職務。同年10月,不再擔任中國青年黨的職務,從政界引退,擔任月刊《新中國評論》主編。1969年,隨着左舜生重建中國青年黨,陳啓天、左舜生、余家菊、李璜、胡國偉5人就任黨主席。1979年,在中國青年的第13次代表大會上,陳啓天、李璜二人當選黨主席,形成雙頭體制[1]

1984年8月10日,陳啓天在台北市病逝。享年92歲(滿90歳)。[1]

著作

[編輯]
  • 《新社會哲學論》
  • 《民主憲政論》
  • 《中國政治哲學概論》
  • 《國家主義運動史》
  • 《中國法家概論》,1936年,中華書局
  • 《莊子淺說》
  • 《韓非子校釋》
  • 《孫子兵法考證》
  • 《張居正評傳》
  • 《商鞅評傳》
  • 《近代中國教育史》
  • 《社會學與教育》
  • 《寄園回憶錄》

參考文獻

[編輯]
  1. ^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 1.07 1.08 1.09 1.10 李義彬「陳啓天」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 (編). 《民国人物传》第10卷. 北京: 中華書局. 2000. ISBN 7-101-02114-X. 
  2. ^ 李新總主編,中國社會科學院近代史研究所中華民國史研究室編,韓信夫、姜克夫主編 (編). 《中華民國史大事記》. 北京: 中華書局. 2011. 
  3. ^ 劉壽林等編 (編). 《民国職官年表》. 北京: 中華書局. 1995. ISBN 7-101-01320-1. 

外部連結

[編輯]
  中國(國民政府)
前任:
李璜
經濟部部長
1947年5月-1948年5月
繼任:
(改稱工商部部長)
  中國
前任:
(經濟部部長改稱)
工商部部長
1948年5月-12月
繼任:
劉維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