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爺爺老丘
《我爺爺老丘》是由中國兒童文學家余麗瓊撰文,美籍華裔插畫家楊志成繪圖的一本原創繪本,2024年4月由少年兒童出版社初版。90多歲的楊志成在該書出版前去世,這本書成為他的最後作品。該書以孫女的視角,以一串護身符為線索,描繪了爺爺老丘的一生。親情、離別、病痛等主題在書中得到展現,傳達出「愛是超越記憶的存在」這一信念。[1][2]
情節
[編輯]老丘幼年時,隨母親躲避戰亂,某日二人在混亂的火車站被人群衝散,母親將一枚紅線護身符塞入他手裏,叮嚀他「好好活着」。之後老丘被送進了孤兒院。
成年後,老丘成為漁民。他曾獨自與鯊魚搏鬥,擺脫魚群的圍攻;也曾潛入深海以搭救漁民,與巨型章魚周旋,斬斷觸腕逃生。大家尊他為「漁王」。在這些傳奇經歷中,護身符他始終貼身攜帶。
老丘步入老年,患上了阿爾茨海默症。他時而誤將孫女當做母親,時而對空氣嘟囔「護身符丟了」;半夜翻箱倒櫃尋找護身符,雖然它正掛在自己頸上。一次發病時他將護身符甩進垃圾桶,清醒後又因丟失護身符發狂,直到孫女從垃圾堆中尋回。他緊握護身符喃喃「媽媽在等我」。隨着病情越來越重:他將餐桌上的魚當作鯊魚,拿筷子作魚叉;以為窗簾的褶皺是海浪,反覆嚷嚷「章魚要來了」。老照片、漁具等物品也無法幫他重整破碎的記憶。只是,他總在深夜撫摸護身符,向虛空說話,仿佛母親的音容尚在空氣之中。
一個冬日,老丘手握護身符離開人世。孫女將這枚護身符戴在了自己項間。
風格
[編輯]該書採用第一人稱敘事,以孫女為視角。書中並行的有兩條時間線,一條是現實線,描寫老丘記憶漸漸消逝的歷程。另一條是回憶線,通過老物件(漁具、護身符)和孫女對爺爺敘述的拼湊,逐步展開老丘的完整人生。在敘事中,注重蒙太奇手法和適當的留白,比如火車站母子失散的情節,僅以鉛筆素描的混亂人潮與褪色護身符的特寫呈現,激發讀者的聯想。[3][4]
護身符是書中的中心意象,是老丘童年苦難的見證,也是他對母愛的執着的載體,在推動情節和表現主題上起到重要作用。鯊魚、章魚等以剪紙拼貼的方法表現,彰顯了老丘青年時代的英勇,與他年邁後的混亂形成了鮮明反差。[3]
楊志成在書中融合了多種媒材。他用鉛筆素描刻畫戰亂場面,傳遞歷史感。章魚觸腕則以剪紙表現層次感,提升了戲劇張力。老年場景則是以朦朧的粉彩繪製,暗示模糊的記憶。在色彩上,童年場景主要是暖色調,老年場景則變為灰藍色,表現記憶褪色和情感沉澱。[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