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爷爷老丘
《我爷爷老丘》是由中国儿童文学家余丽琼撰文,美籍华裔插画家杨志成绘图的一本原创绘本,2024年4月由少年儿童出版社初版。90多岁的杨志成在该书出版前去世,这本书成为他的最后作品。该书以孙女的视角,以一串护身符为线索,描绘了爷爷老丘的一生。亲情、离别、病痛等主题在书中得到展现,传达出“爱是超越记忆的存在”这一信念。[1][2]
情节
[编辑]老丘幼年时,随母亲躲避战乱,某日二人在混乱的火车站被人群冲散,母亲将一枚红线护身符塞入他手里,叮咛他“好好活着”。之后老丘被送进了孤儿院。
成年后,老丘成为渔民。他曾独自与鲨鱼搏斗,摆脱鱼群的围攻;也曾潜入深海以搭救渔民,与巨型章鱼周旋,斩断触腕逃生。大家尊他为“渔王”。在这些传奇经历中,护身符他始终贴身携带。
老丘步入老年,患上了阿尔茨海默症。他时而误将孙女当做母亲,时而对空气嘟囔“护身符丢了”;半夜翻箱倒柜寻找护身符,虽然它正挂在自己颈上。一次发病时他将护身符甩进垃圾桶,清醒后又因丢失护身符发狂,直到孙女从垃圾堆中寻回。他紧握护身符喃喃“妈妈在等我”。随着病情越来越重:他将餐桌上的鱼当作鲨鱼,拿筷子作鱼叉;以为窗帘的褶皱是海浪,反复嚷嚷“章鱼要来了”。老照片、渔具等物品也无法帮他重整破碎的记忆。只是,他总在深夜抚摸护身符,向虚空说话,仿佛母亲的音容尚在空气之中。
一个冬日,老丘手握护身符离开人世。孙女将这枚护身符戴在了自己项间。
风格
[编辑]该书采用第一人称叙事,以孙女为视角。书中并行的有两条时间线,一条是现实线,描写老丘记忆渐渐消逝的历程。另一条是回忆线,通过老物件(渔具、护身符)和孙女对爷爷叙述的拼凑,逐步展开老丘的完整人生。在叙事中,注重蒙太奇手法和适当的留白,比如火车站母子失散的情节,仅以铅笔素描的混乱人潮与褪色护身符的特写呈现,激发读者的联想。[3][4]
护身符是书中的中心意象,是老丘童年苦难的见证,也是他对母爱的执着的载体,在推动情节和表现主题上起到重要作用。鲨鱼、章鱼等以剪纸拼贴的方法表现,彰显了老丘青年时代的英勇,与他年迈后的混乱形成了鲜明反差。[3]
杨志成在书中融合了多种媒材。他用铅笔素描刻画战乱场面,传递历史感。章鱼触腕则以剪纸表现层次感,提升了戏剧张力。老年场景则是以朦胧的粉彩绘制,暗示模糊的记忆。在色彩上,童年场景主要是暖色调,老年场景则变为灰蓝色,表现记忆褪色和情感沉淀。[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