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稱
|
國旗
|
國徽或官印
|
時期
|
現今
|
備註
|
亞齊蘇丹國
|
|
|
1874年-1904年
|
印度尼西亞
|
|
南摩鹿加共和國
|
|
|
1950年
|
印度尼西亞
|
|
蘭芳共和國
|
|
|
1777年-1884年
|
印度尼西亞
|
由印度尼西亞海外華人在婆羅洲創立。1770年,廣東嘉應(今梅州市梅縣區)客家人羅芳伯在東南亞西婆羅洲(今西加里曼丹)坤甸成立「蘭芳公司」,1777年將「公司」片面改為「共和國」,但向清朝稱臣時仍使用「蘭芳公司」。1884年遭入侵的 荷蘭人擊敗而滅亡,殘餘勢力逃至蘇門答臘。荷蘭另立傀儡政權進行統治。直到1912年清朝滅亡後,荷蘭才正式宣佈佔領。常被視為是清朝的藩屬國/冊封國。
|
哲德沙爾汗國
|
|
|
1867年—1877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同治新疆回亂期間建立
|
熱爾圖加共和國
|
|
|
1883年—1886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
大蒙古國
|
|
|
1911年-1915年、1921年-1924年
|
蒙古國及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事實上獨立,蘇聯承認。
|
阿拉什自治國
|
|
|
1917年-1920年
|
哈薩克及 吉爾吉斯
|
事實上獨立。
|
阿拉拉特共和國
|
|
|
1927年-1930年
|
土耳其
|
|
克什米爾王國
|
|
|
1754年—1762年
|
印度和 巴基斯坦
|
由克什米爾人在克什米爾谷地建立,對抗杜蘭尼帝國,但後來被杜蘭尼帝國吞併。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
|
|
|
1943年-1945年
|
印度
|
自由印度臨時政府有9個國家承認,是大東亞會議的成員國之一。它的有效控制範圍限於安達曼、尼科巴群島及印度東北部的部分地區。
|
緬甸國
|
|
|
1942年-1945年
|
緬甸
|
大日本帝國於1942年5月佔領緬甸全境之後扶植,是大東亞會議的成員國之一。1943年8月1日正式舉行獨立儀式。同日向 英國及 美國宣戰。
|
撣邦共和國
|
|
|
1993年-1996年
|
緬甸
|
1993年12月12日,被外界稱為毒品大王的撣邦軍(英語:Mong Tai Army,縮寫:MTA;音譯:蒙泰軍)領導人坤沙,宣佈撣邦脫離緬甸聯邦獨立,正式成立「撣邦共和國」,並頒佈了《撣邦共和國臨時憲法》,首府設在賀蒙(英語:Homong,或譯為賀猛、洪孟),坤沙自任總統和軍隊總司令,集黨、政、軍大權於一身,並以「撣邦人民精神領袖」自居。因此舉觸犯了緬甸軍政府處理民族問題的底線,自1994年5月起,緬甸政府軍、佤聯軍與泰國合作,對坤沙「撣邦共和國」發動了近20年來規模最大的軍事行動,使坤沙集團遭受沉重打擊。1996年1月5日,坤沙最終同意無條件繳械投降。
|
色當王國
|
|
|
1888年—1890年
|
越南
|
由法國探險家馬里-夏爾·達維德·德·邁勒納建立
|
越南帝國
|
|
|
1945年
|
越南
|
大日本帝國於3月9日顛覆 法國統治後,原來作為保護國的阮朝保大皇帝宣佈獨立,名義上恢復了對包括交趾支那在內的原有的全部領土主權。8月30日,保大在順化王宮舉行了退位大典,越南帝國和阮朝正式滅亡。
|
老撾王國
|
|
|
1945年
|
老撾
|
老撾保護國在 大日本帝國的支援下獲得了短暫的獨立。然而隨着日本戰敗投降, 法國軍隊回到了老撾,獨立的老撾無法帶領國家抵抗法國殖民政府和軍隊,最終取消了獨立。8月27日,法國給予老撾自治權,成為一個隸屬於法蘭西聯盟的君主立憲制自治國家。
|
柬埔寨王國
|
|
|
1941年-1945年
|
柬埔寨
|
大日本帝國自1941年起統治柬埔寨。在前期, 維希法國政府仍然在名義上對柬埔寨擁有管轄權,但於1945年3月,日本軍隊發動政變,建立親日政權。
|
柬埔寨人民共和國
|
|
|
1979年-1989年
|
柬埔寨
|
柬越戰爭期間由反對紅色高棉統治的組織聯合越南軍隊入侵,於1979年成立的國家,通常被視為 越南的傀儡政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為柬埔寨大部分領土的實際統治者,但由於紅色高棉的民主柬埔寨仍持續擁有聯合國的柬埔寨代表權,柬埔寨人民共和國僅獲得33個國家承認,其中多為親 蘇聯的國家。
|
柬埔寨國
|
|
|
1989年-1992年
|
柬埔寨
|
1989年由柬埔寨人民共和國更名而來,同時更換國旗、國徽,但實質政權不變,仍然被視為 越南的傀儡政權。
|
東帝汶民主共和國
|
|
|
1975年
|
東帝汶
|
獨立宣言有6個國家承認: 阿爾巴尼亞、 維德角、 畿內亞、 畿內亞比紹、 莫桑比克、 聖多美和普林西比,但9天之後馬上就被 印度尼西亞佔領。2002年正式恢復獨立。
|
臺灣民主國
|
|
|
1895年
|
中華民國
|
自甲午戰爭後, 清朝割讓臺灣給 日本時宣佈獨立(乙未割臺)。隨後於乙未戰爭當中,台灣民主國實際上只存在了150天。
|
庫爾德斯坦王國
|
|
|
1921年-1924年
|
伊拉克
|
|
馬哈巴德共和國
|
|
|
1946年-1947年
|
伊朗
|
伊朗西部庫爾德人建立的自治共和國
|
波斯社會主義蘇維埃共和國
|
|
|
1920年-1921年
|
今 伊朗吉蘭省
|
紅軍進入伊朗時由當地江阿里人組成的游擊隊所建立,但未能成功向全伊朗擴展革命運動。
|
阿塞拜疆人民政府
|
|
|
1945年-1946年
|
伊朗
|
|
蘇瓦代夫聯合共和國
|
|
|
1959年-1963年
|
馬爾代夫
|
|
蝦夷共和國
|
|
|
1868年-1869年
|
日本
|
亞洲最早透過選舉制度組織政府的政權。
|
朝鮮人民共和國
|
|
|
1945年-1946年
|
北韓和 南韓
|
1945年,朝鮮左派政治家呂運亨為了避免朝鮮半島南部在朝鮮日治時代結束之後被美軍進駐接管而成立的臨時政府。後被駐朝鮮美軍政廳取締鎮壓後解散。
|
自由黎巴嫩國
|
|
|
1979年-1984年
|
黎巴嫩
|
1979年4月18日宣佈獨立。
|
阿富汗伊斯蘭酋長國
|
|
|
1996年-2001年
2021年-
|
阿富汗
|
通稱阿富汗塔利班政權。從未有效統治阿富汗全境;該國東北部、約10%左右的範圍由阿富汗伊斯蘭聯合拯救陣線(簡稱北方聯盟)所控制。九一一事件後, 美國向其宣戰,加上北方聯盟的反抗,粉碎了塔利班的政權。
2021年8月15日塔利班再度崛起且攻下首都喀布爾,並於同月19日宣佈恢復酋長國,但至今未受任何國家及政權的承認。
|
內格羅斯共和國
|
|
|
1898年-1901年
|
菲律賓
|
1899年4月30日成為 美國保護國,至1901年4月30日被美國解散。
|
菲律賓第一共和國
|
|
|
1898年-1901年
|
菲律賓
|
自宣佈獨立的6月12日到巴黎條約的12月10日。7月4日,美菲戰爭後被 美國正式吞併。
|
菲律賓第二共和國
|
|
|
1943年-1945年
|
菲律賓
|
大日本帝國在太平洋戰爭期間擊退美軍後,所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他加祿主權國
|
|
|
1896年-1897年
|
菲律賓
|
由菲律賓第一共和國接替。
|
他加祿共和國
|
|
|
1902年-1906年
|
菲律賓
|
|
三寶顏共和國
|
|
|
1899年-1903年
|
菲律賓
|
短命的革命共和國,1899年 西班牙殖民統治在菲律賓崩潰後建立。
|
雅克薩
|
|
|
1665年—1674年
|
俄羅斯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由波蘭人尼基弗爾·切爾尼戈夫斯基及其手下於1665年建立
|
圖瓦人民共和國
|
|
|
1921年-1944年
|
俄羅斯( 圖瓦共和國)
|
1914年 俄羅斯帝國吞併外蒙古唐努烏梁海地區,1919年 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恢復對該地區統治,1920年被 蘇維埃俄國佔領,1921年建立唐努-圖瓦人民共和國,1926年稱圖瓦人民共和國,獲得 蘇聯和 蒙古人民共和國的外交承認, 中華民國則拒絕承認。1944年10月成為 蘇聯俄羅斯蘇維埃聯邦社會主義共和國的圖瓦自治州,後升格為自治共和國。現今 中華人民共和國和 中華民國均承認其為俄羅斯聯邦領土。
|
布里亞特-蒙古國
|
|
|
1917年-1921年
|
俄羅斯
|
是俄國內戰期間建立的一個緩衝國,[1]其首都在赤塔。1917年4月25日,第一屆全布里亞特代表大會召開,宣佈成立這個國家。該國的立法機構為Burnazkom,或意譯「布里亞特國民大會」。[1]此後,蘇聯於1918年承認了這個國家。白俄領袖謝苗諾夫建立的外貝加爾共和國也承認了這個政權。[2]遠東共和國成立後,該國事實上已經解體。其領土的四個盟被遠東共和國佔據,其他四個成為蘇俄的布里亞特-蒙古自治州。
|
遠東共和國
|
|
|
1920年-1922年
|
俄羅斯
|
蘇維埃俄國政府在俄國遠東和西伯利亞貝加爾湖以東地區建立的一個共和國。於1920年4月6日成立,名義上是獨立國家,但實際上是受蘇俄控制,主要作用是在蘇俄和被 日本西伯利亞出兵行動中佔領的符拉迪沃斯托克(海參崴)等地之間建立一個緩衝地帶。1922年11月15日,日本從海參崴撤退後,共和國合併到 蘇聯俄羅斯聯邦內。
|
太平天國
|
|
|
1851年-1864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清朝期間的太平天國之亂。
|
西藏
|
|
|
1913年-1951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西藏於7世紀建立統一的帝國,但在9世紀後分裂。13世紀時,西藏在元帝國內由管理佛教的機構——宣政院統治。18世紀和19世紀, 清帝國政府派駐藏大臣和達賴喇嘛、班禪額爾德尼共同統治西藏,當時達賴和班禪額爾德尼是西藏的宗教和政治領袖,其轉世有爭議時通過金瓶掣簽決定。
1913年,十三世達賴喇嘛宣佈西藏獨立[3],但當時 中華民國並未承認。1951年 中華人民共和國宣佈對西藏擁有主權,十四世達賴喇嘛和噶廈政府在《十七條協議》中承認中華人民共和國對西藏的主權[4]。
|
滿洲國
|
|
|
1932年-194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由日本人扶持而建立的政府,有17個主權國家承認: 大日本帝國、 納粹德國、 意大利、 蘇聯、 薩爾瓦多、 保加利亞、 蒙古人民共和國、 西班牙、 羅馬尼亞、 波蘭、 匈牙利、 芬蘭、 多米尼加、 丹麥、 泰國、 哥斯達黎加、 梵蒂岡,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
|
中華共和國
|
|
|
1933年-1934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中華民國
|
1933年閩變時由中國國民黨左派及十九路軍在福建建立的政權,歷時五十餘日被國民政府平定。執政黨為生產人民黨。
|
蒙古軍政府
|
|
|
1936年-1937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大日本帝國在 中華民國察哈爾省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蒙古聯盟自治政府
|
|
|
1937年-1939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大日本帝國在 中華民國察哈爾省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蒙疆聯合自治政府
|
|
|
1939年-194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大日本帝國在 中華民國察哈爾省和綏遠省扶植的一個傀儡政權。
|
內蒙古人民共和國
|
|
|
194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由補英達賴等前蒙古自治邦的高級官員建立的政權,建立於1945年9月9日,地點在察哈爾蘇尼特右旗。
|
東突厥斯坦伊斯蘭共和國
|
|
|
1933年-1934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1933年11月12日在新疆喀什一帶成立。在馬仲英的進攻下,該國於1934年2月被其總統和加尼牙孜宣佈解散。
|
東突厥斯坦共和國
|
|
|
1944年-1946年6月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在三區革命中,維吾爾人、哈薩克人在新疆北部建立。1946年6月驅逐了內部的宗教勢力,與張治中任主席的新疆政府達成了三區自治的協議。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
|
|
|
1931年-193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國共產黨成立的第一個全國性工農武裝割據政權,以中央蘇區為核心,實際統治範圍包括華中、華南各革命根據地,一直受到 中華民國政府的封鎖和進攻,後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而被迫離開中央蘇區,開始長征。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西北聯邦
|
|
|
1935年-1936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由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分裂出的「第二政府」,由張國燾領導。該政權另管理格勒得沙共和國和博巴人民共和國兩個政權。1936年受共產國際命令而取消。
|
中華蘇維埃人民共和國
|
|
|
1935年-1937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流徙至陝西延安的政權。1937年9月6日,該政權最後一個政府機關「中央政府西北辦事處」變更為「中華民國陝甘寧邊區政府」。同月22日,政權正式宣佈取消。
|
中華民國護法軍政府
|
|
|
1917年-1920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第一次護法運動時期孫文與桂系軍閥、滇系軍閥在廣州建立的政權。
|
中華民國正式政府
|
|
|
1921年-1922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第二次護法運動時期組建。
|
汪精衛國民政府
|
|
|
1940年-1945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傀儡政府,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時解散。被 日本及其盟友承認。
|
上海市大道政府
|
|
|
1937年-1938年
|
中華人民共和國
|
傀儡政府,1938年改組為督辦上海市政公署。被 日本及其盟友承認。
|
淡米爾伊拉姆
|
|
|
1983年-2009年
|
斯里蘭卡
|
位於斯里蘭卡的北部和東部,即淡米爾伊拉姆地區,由淡米爾人當中鼓吹獨立的猛虎組織於1983年建立,雖然2003年猛虎組織宣佈放棄獨立主張,但和談進展緩慢。2009年5月19日,斯里蘭卡政府軍攻佔淡米爾最後的據點後,宣佈收復被其佔領的國土。
|
阿爾察赫共和國
|
|
|
1991年-2023年
|
阿塞拜疆
|
又名納戈爾諾-卡拉巴赫共和國,中文簡稱納卡或納卡共和國,是外高加索地區的一個共和國,僅為三個非聯合國會員國家承認[5]。聯合國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均將其視為 阿塞拜疆的一部分;自1991年至2020年納戈爾諾-卡拉巴赫戰爭前它控制了原蘇聯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治下的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大部分領土以及週邊的一些區域以及大部分的納卡地區,西接亞美尼亞,南連伊朗[6]。2020年戰爭後,阿爾察赫實際控制地區僅剩餘原納戈爾諾-卡拉巴赫自治州的北部,並完全被阿塞拜疆控制領土包圍。阿爾察赫是一個山地國家,平均海拔高達1097米。絕大部分納卡居民為基督徒亞美尼亞人,並且多數隸屬於亞美尼亞使徒教會。阿爾察赫實行總統制,並設有一院制的國民議會。一些人認為阿爾察赫對亞美尼亞的依賴程度已使阿爾察赫在許多方面已儼然如亞美尼亞的一部分。[7][8]2020年9月至11月,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在納卡地區發生衝突。阿塞拜疆軍隊奪回了納卡地區的部分地區。11月10日,亞美尼亞、阿塞拜疆、俄羅斯達成停火協議,亞美尼亞需要將阿爾察赫共和國所轄的阿格達姆區、拉欽區、克爾巴賈爾區交還阿塞拜疆。俄羅斯維和部隊進駐拉欽走廊及亞美尼亞與阿塞拜疆雙方接觸線,阿塞拜疆保證進出拉欽走廊的人員、車輛、貨物安全。[9]2022年3月24日,阿塞拜疆再度進攻阿爾察赫共和國並已佔領部分地區。[10][11][12]2023年5月22日,亞美尼亞總理帕希尼揚表示,亞美尼亞準備有條件承認納卡地區是阿塞拜疆的一部分,承認包含納卡地區在內的阿塞拜疆領土完整[13][14]。當天夜間,阿爾察赫國民議會召開緊急會議,一致通過了一項關於不允許承認納卡地區為阿塞拜疆領土的決議。會議還呼籲納卡地區前任和現任領導人譴責帕希尼揚關於可能承認納卡地區為阿塞拜疆領土的表態[15]。2023年9月28日,阿爾察赫共和國總統山姆威爾·沙赫拉馬尼揚簽署命令,阿爾察赫共和國將於2024年1月1日解散所有國家機構並停止存在[16],由此從1991年起自行宣佈獨立的阿爾察赫共和國在建國32年後不復存在。[17]
|
蒙古國
|
|
|
1953年-2002年
|
蒙古國
|
聯合國會員國。1946年1月5日,中華民國承認外蒙古獨立(蒙古人民共和國),但1953年2月24日,中華民國以蘇聯並未做到「不援助中共」等條件認為蘇聯違約在先,故廢除《中蘇友好同盟條約》,改為不承認外蒙古獨立。直到2002年,中華民國重申其承認蒙古國,[18]並於對方首都互設具大使館功能的代表機構,值得一提的是中華民國本身亦是未受國際普遍承認國家。詳見中華民國—蒙古國關係。
|